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故意失和的吗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晚清重臣,同为湘人,又同属湘军,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曾一度倾心相交,但却最终失和,史称“曾左交恶”。那么两人为何失和呢?最有意味的一种说法是他们的失和是故意的,二人为免遭朝廷嫉恨、打击而联手演戏。这种说法以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为代表。真的是这样吗?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故意失和的吗

曾国藩像 东方IC 资料图

曾左失和

左宗棠和曾国藩原本“情意孚洽之至”:是左宗棠力邀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是曾国藩推荐左宗棠带兵打仗,两人还曾于1860年春密谈二十余天。此后,虽然在用兵、用人上有过一些纷争,但总体上看他们还是互相尊重、支持,合作也非常紧密、共赢。左宗棠曾率军在1861年化解祁门危机救了曾国藩,曾国藩则于 1860年保举左宗棠担任了浙江巡抚。

就在左宗棠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不久,两人突然失和。1864年6月,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终于用大炮轰开了南京城门,宣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基本被扑灭。朝廷上下额手称庆,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是清朝文人封侯的第一人。可就在此时,左宗棠却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称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并没有被抓住,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军也有很多。而之前,曾国藩的奏折则称洪天贵福已经“积薪自焚”,南京叛军已被剿灭干净。

慈禧太后看到左宗棠的奏折后勃然大怒,责问曾国藩,让他查清楚到底逃出多少太平军,并从严处理防范不力的将领。对此,曾国藩一方面积极为自己辩解,另一方面则向朝廷举报,说左宗棠当年打下杭州城时也有数万叛军逃出,而他上奏称只有几千人。对于曾国藩的反咬,慈禧太后下旨道,左宗棠如实举报属于公事公办,且让曾国藩向左宗棠学习,“朝廷所望该督者,至大且远……”朝廷对左宗棠的明褒、对曾国藩的暗贬使得两人从此绝交,“彼此不通书问”。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故意失和的吗

左宗棠像 东方IC 资料图

曾左主动失和?

左宗棠为何“忘恩负义”要举报曾国藩呢?曾国藩为何又对此小题大做、不依不饶呢?就因为这点小事而导致两人失和?这些看起来似乎都很蹊跷,不符合两人素以道德文章名重天下的大臣身份,也不符合两人情深义重的交往历史。因此,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认为两人失和乃是假象,是一种保全自己的策略。

左景伊的一个证据是,左宗棠曾在给儿子左孝威的信中说,他和曾国藩“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鉏去陵谷,绝无城府”。从前两人每次争论国事向朝廷上奏后,总是将奏章送给彼此看。这说明,两人的互参内容彼此知晓,不会因此大动干戈,而之所以就此断交乃是演戏给朝廷看,以免朝廷猜疑。

“三千里长江上下,无一不挂曾字旗”,曾国藩的势力当时正如日中天,且已有部下簇拥他自立,清廷对此不免忧虑重重。那时,全国的军事势力几乎全部控制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手中,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肯定会支持曾国藩,如果左宗棠再联手曾国藩,则清廷危如累卵。因此,当时便有官文、僧格林沁等满蒙重臣受命监视曾、左、李三人动向。“功高震主,过河拆桥”的道理,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很清楚,因此他们主动失和,便能免了朝廷的担心,也便能各自自保。这便是左景伊的推测、论证。

曾左为何失和?

左景伊的推测貌似很有道理,历史似乎也验证了其合理性。“曾左交恶”后,左宗棠受到重用,后来朝廷竟然放心地派他率领八万大军平反新疆回乱,曾国藩也得以位极人臣而善终。曾国藩、左宗棠两人还“暗地”里互相支持、欣赏。左宗棠平反西路捻军、新疆回乱时,是曾国藩把刘松山、刘锦棠等老湘营交给左宗棠,给了左宗棠很大支持。曾国藩还低调地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左宗棠平定西捻时则曾上书清廷:“臣以此服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赠送挽联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见到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还“以三百金赠之”。

但左景伊的推测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左宗棠向来刚直,断不会为自保而演戏,即使演也只能演得了一时,演不了一世。左宗棠晚年以骂曾国藩为乐事,每天大骂小骂不断,有时骂得连客人都听不下去而逃走。曾国藩虽然自觉“拙于口而钝于辩”,对此只能“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但也是不能原谅左宗棠。“我平生最讲求的就是‘诚信’二字,他居然骂我欺君”,曾国藩晚年对左宗棠当年举报他的事还是耿耿于怀。即使当初真是左曾二人联手演戏,在曾国藩主动裁军后,已不构成对朝廷的威胁,那么这出戏也不必没完没了地演下去。

笔者认为,曾国藩、左宗棠两人的失和,其实最主要问题应该出在左宗棠的性格上。他个性太强、锋芒毕露,见不得曾国藩造假。而且,左宗棠一向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自称“今亮”(诸葛亮),有些看不起曾国藩。当年,曾国藩领军的首战——靖港之战——一败涂地,跳水自杀被救起后就一蹶不振,被左宗棠一通大骂。曾国藩后来借口父亲去世要守孝,先斩后奏径自回家,又被左宗棠连去五封信痛骂。这样的“第一印象”,使得左宗棠始终缺乏对曾国藩应有的敬意,何况后来两人都是督抚大臣,谁也不服谁失和后都不肯低头和好。

其实,在“曾左交恶”之前,两人已有不和。曾国藩曾经有个部下叫王錱,他自负有才且办团练资格老,一直不服曾国藩的管教。后来,王鑫干脆自己带队离开了曾国藩,服从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指挥,并与时任骆秉章师爷的左宗棠过从甚密。曾国藩靖港之战失利时,恰好附近的王鑫率部歼灭了一些太平军。随后,骆秉章的奏折中报告了曾国藩在靖港的战败,还报告了王鑫的胜利,这让曾国藩颇为不快。这份奏稿最后的定稿人就是左宗棠,因此,曾国藩对左宗棠很有意见,很多人认为这是曾国藩与左宗棠失和的最初起源。

“私交虽有微嫌,于公谊实深敬服,故特奏请奖曾,以励疆吏。大丈夫光明磊落,春秋之义:‘笔则笔,削则削’;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一概抹杀,类于蔽贤妒能之鄙夫哉!人之以我与曾有龃龉者,观此当知我之黑白分明,固非专闹意气者矣。”同治七年,左宗棠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如此概述自己和曾国藩的关系。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他与曾国藩失和的原因,乃“我之黑白分明,固非专闹意气者”,是他黑白分明故而当年率性举报曾国藩造假;也道出了为何此后两人还暗地里“互通款曲”,是“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也。

至于左景伊的证据“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鉏去陵谷,绝无城府”,这是“曾左交恶”之前的事了。左景伊的“故意说”,可能一定程度上有美化曾祖父左宗棠的缘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左宗棠的这句话很好地概况了他和曾国藩的恩怨。无论怎样“攻错若石”,终究“同心若金”,“两人相期毋负平生”。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