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位于天通庵路190号的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外观。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迎来了自己的120周岁生日。

纵观近代中国文化史,商务印书馆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商务印书馆现在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译作站在出版界桥头。而在百年前,中国的现代出版业也正是由此开端。

11日上午, 以商务印书馆120年历史为主题的“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在上海天通庵路190号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开幕。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殿利、商务印书馆前掌门人张元济之孙张人凤、上海史专家熊月之、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等人参加了开幕式。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观众在专题展上参观商务印书馆名人墙。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第五印刷所是商务印书馆上海仅存遗址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1897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十),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

第五印刷所是商务印书馆目前在上海仅存的遗址。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入侵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五所印刷所及附属出版机构都被日军飞机炸毁,在远东煊赫一时的东方印书馆也被日本浪人纵火焚毁。三十余年积累一朝成灰。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毁于“一·二八”事件中的商务印书馆的五所印刷所及附属出版机构。

其后商务印书馆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开始一系列的复兴活动。8月1日复业,实行日出新书一种。但此后随着日军全面入侵,商务印书馆出版环境日渐变差,总部辗转于香港、重庆等地。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商务印书馆实行公私合营,总部迁往北京,只有第五印刷所还留在上海继续印刷图书的业务,此后日渐没落。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第五印刷所作为商务印书馆创建至兴盛的见证之地,此后将开辟为相关纪念馆。

开幕式上,张人凤向静安区捐赠自己撰写的有关商务印书馆研究专著等共计30本。十分珍贵的是,上面除了张人凤本人签名外,还盖有张元济先生生前用印。许多商务老员工也出现在活动现场,共庆商务印书馆120年纪念。

中国现代出版的开端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商务印书馆创办人

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在上海以不到4000银元资本租下三间小屋,买下两台印刷机,创办了生产设备极其简陋的印刷企业,前期以承印商业小册子和图书为主,自己并不编辑出版图书,因而取名“商务印书馆”。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简陋的印书馆将成为中国现代出版的开端。

“在上海,我们率先出版外文书籍,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当时代表世界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潮流的《天演论》,还翻译出版反映社会风范的《茶花女》,不仅出版图书,还出版期刊杂志。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到现在为止都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在当今中国拥有上万期刊的情况下,没有一本杂志可以与当年的《东方杂志》相比。1909年创刊的《教育杂志》,1910年创刊的《小说月报》,1911年创刊的《少女杂志》和以后相继创刊100余种杂志,他们构成了商务印书馆,构成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殿利在开幕式上回顾商务印书馆的历史,每一桩几乎都在中国出版史甚至是教育史上留下了印记。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在张元济入主商务印书馆后,与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明确了“从教育着手,改变中国,变法图强”的方向。此后商务印书馆引入高梦旦、王云五等学者,编辑出版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类新式课本,对外整理编译外国科技文化著作,对内勾稽搜集中国古籍善本,在各方面引出版业风气之先。

于殿利总结,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中国,“培育造就了一代代后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脊梁,一代代用现代文化和科学支撑的现代新人。”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观众在专题展上参观《英华大词典》。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商务开始的”

“商务印书馆的建立和发展,象征着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商务开始的。”陈思和认为,商务印书馆早年出版的这批图书,不仅是开辟了中国的现代出版业,更重要的是一批有革新头脑的精英知识分子进入商务印书馆,并通过著书、译书把新的思想、理念传播到全中国。

1903年张元济离开南洋公学“下海”进入商务印书馆,陈思和认为这是商务印书馆在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张元济以自身影响力邀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进入商务印书馆,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

商务印书馆如今以《汉译世界名著丛书》著名,而百年之前,张元济就为商务印书馆打下了译书的基础。陈思和特别提到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此前严复的《天演论》并不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张元济看到了这个市场,也看到了译书的责任性,就特意邀请严复在商务印书馆出书,形成一整套的《严译名著》,包含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人类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学科的著作,在中国形成了现代文化的开端。张元济甚至采用新的经营方式把重要译者的版税变成股份,所以严复后来成为商务印书馆的股东,晚年靠商务印书馆的红利维持生活。

“商务印书馆虽然不是第一个印了《天演论》,可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帮助严复完成现代文化的引进。” 陈思和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观众在专题展上参观商务印书馆早期出版物。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赖鑫琳 图

上海的印刷资本主义孕育了商务印书馆

在商务印书馆创办以前,上海已经是中国印刷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城市。熊月之从商务印书馆和上海的城市文化关系谈起,认为引领了近代出版的商务印书馆诞生于上海,绝非巧合。

从1843年以后,一直到1897年,中国出版的新书当中,至少70%是在上海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的四位创始人,起初都是教会主办的美华书馆的排字工人。其间,上海刷资本主义市场相当繁盛,商务印书馆以资本主义方式运作,又体现国家意志,出书符合当时国家需要,应时而作,因而取得很大成功。

商务印书馆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化从这里开始

1903年10月,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

而商务印书馆之所以能引领出版业的风气之先,熊月之认为与上海创新开放的城市特点有很大关系。甲午战争之后,整个中国都把“改革”提上日程,在这一进程中,上海与北京出现很大的分野。北京由于其政治地位较为保守,力图革新的知识分子纷纷南下来到上海,为商务印书馆和一批实业企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当时南通张謇以清末状元身份下海经商,创办纺织厂、丝织厂,实业救国一时兴盛。而张元济选择的是一条教育和实业结合的道路。

“张元济先生为什么到南方来?就是因为戊戌事件。如果没有戊戌事件,他可能不会和商务印书馆有关系。张元济先生原来在南洋公学,后来到商务印书馆,到商务以后,把一批精英人物凝聚到一起,他吸取了原来上海那些印刷资本主义的长处,集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商务印书馆的百年辉煌。” 熊月之总结。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