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020-文化新词:直播带货、IP转化、破圈

文化不仅孕育了城市的风骨和气质,更为经济和产业赋能,带动企业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2020年,在文化领域令人惊喜地涌现大量新兴业态: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线上休闲娱乐、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行业既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带动文化产业的结构性变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追求,也是重要消费内容。一流城市一定是文化城市,文化产业也必是一流城市的先导产业。在上海打响“文化品牌”的道路上,文化产业逐渐提质增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抹亮丽色彩。

本文图片均为人民视觉资料图

本文图片均为人民视觉资料图

“直播”为原点,内容产业焕发生机

根据阿里巴巴4月初发布的《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显示,在国内一线城市中,上海的淘宝直播无论是用户观看数量还是各类品牌的参与规模,均为全国第一,上海已成为具有旗舰意义的“品牌直播第一城”。

任何品牌都绕不开上海这块“新零售第一阵地”,“带货达人”李佳琦曾说,“品牌直播第一城”名副其实,上海的老字号和新品牌给他带来很多故事。在佳琦直播间,老字号玉泽面膜曾在一场直播中售出156万片,新品牌拉面说也曾打出一场卖出70万盒的“战绩”。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5月10日,佳琦直播间共卖出了4.5亿元的上海货。

以“文化”为引擎,也推动直播行业发展。疫情之中,“破圈”成为上海书展的关键词。“云首发”“云逛书展”“云看活动”三种新模式,332场不同类型的线上活动,阿特伍德续作《证言》中文版发布会在B站进行实时现场的视频直播;华东师大出版社在现场搭建“大夏直播间”。世纪出版集团的青年编辑们组成的“乘风破浪团”在书展期间分主题为读者“云荐书”......传统书业尝试以直播模式,与作家在线互动,打破地理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深度扩展,探索“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未来书展模式”。

同时,以“直播”与“文化”为原点,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内容产业焕发勃勃生机——数码答主“蓝大仙人”在知乎上写下《2020年智能电视选购攻略》后,通过这篇文章促成超过四千万的电视机销售额,并被央视采访,成为个体经济的成功案例。数码答主“墨鱼”今年22岁,通过推荐笔记本电脑获得10万元的月收入。

网络文学进入“黄金时代”,数字IP加速转化

上海是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和推动者,历经20余年的发展,以网络文学为源头的IP改编产业链逐渐丰满和完善,网络文学正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上海市网络作协主席血红曾在上海两会上表示,上海在文学IP转化上很有优势,源自上海的IP改编剧《庆余年》获得白玉兰奖,背后亦是文创行业在探索以网文IP为源头、书影联动、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今年,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在上海开幕,迎接五湖四海的网文作家、译者、学者,共议“网文出海”。随着上海不断打响“文化品牌”,大量文学作品得以孵化、开发、衍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也让一个个新生代潜力作家脱颖而出,为上海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活水,也为上海迈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无论是《庆余年》还是《全职高手》,这些IP的“破圈”给人们达成的共识是——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故事塑造和不同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根据《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规模达到了4.6亿元,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量达到3193.5万。在起点国际的创作平台上,有超过10万名创作者同时在线写作,创作网络文学作品超16万部。

值得瞩目的是,在国内网络文学IP改编市场中,上海占比超过70%,覆盖影视剧、游戏、动漫、图书、音频、话剧、文旅等主要类别,初步形成完整产业规模。随着优秀海外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网络文学正迈入“生态出海”新阶段。

“后浪”渐涌,“个体经济”成新蓝海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在镜头前,老戏骨演员何冰奉上深情的演讲,饱含情绪的语调和热烈丰富的画面,今年“五四”前后,名为《后浪》的视频刷屏,让无数人被点燃。

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拉动经济的一抹新引擎和亮色。在“个体经济”时代,个体从业者只要有一台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加入,不需要经过长期专业的培训,基本实现了零门槛。

在抖音博主刘明学看来,内容创作满足了人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自媒体给了众多草根一个舞台。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足够的机会展现自己,而通过内容创作,草根有了一个无限展示自己价值、才能的舞台,并且通过变现得到金钱,反过来又满足了生存需要。”

在B站“50后”UP主梁永安看来,哪怕是复旦大学教授,也希望能上B站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年轻人们多做交流,让年轻人的生活更美好一些,让他们不要互相竞争、“内卷”,看开一些,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小红书的90后读书博主梅桢看来,做博主对个人成长来说是一个很涨见识的机会,能和不同行业的人有交流,这种能力对于以后的工作也都是共通的。

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个体经济创作,已成为文化行业的一抹新亮色。文化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上海发布“‘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文创50条”等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文创50条”中指出,未来5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左右;到2030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中心。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对于上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打造创新生态、促进文化消费,通过对数字创意时代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文化消费升级研究,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上海将着力发展的方向。在交通大学教授单世联看来,在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逐步完成从经济取向向内容取向的转变。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观察中,随着疫情的发展,数字与文化的融合变得更深,跨界赋能使得产业迸发新的机遇。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