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之中,看明清人物画中的民间生活与信仰

12月12日起,“齐家——明清以来人物画中的家族生活与信仰”专题展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跨年展出。不同于美术史延伸出的绘画展,此次展览聚焦明清写实类人物画,试图从明清以来的传统祖宗画、行乐雅集图、风俗人物及道释神仙图中,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岁末之时展出,并将跨春节和元宵节,也通过展览与传统节日文化衔接,以此感受中国传统的家族生活、人文信仰和吉庆文化。此次展览由湖南省博物馆策划,年初曾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中国早期绘画里,人物画因其特殊的叙事性所赋予的教化功能,使其在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当时带着“成教化助人伦”的说教性质。宋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山水画、花鸟画成为主流,人物画逐渐被边缘化。明清时期,人物画在绘画史的地位固然不再显赫,但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之形象化表达需求的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此次展览展出60余件明清以来的人物画及相关展品,以“敬祖——宗法礼制”、“悦己——闲居雅集”、“享神——风俗信仰”三个部分阐述明清时期民间绘画中的人物画图式。

《彭城郡秀萃一堂刘氏家庆图》纸本设色,178x123cm,清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彭城郡秀萃一堂刘氏家庆图》纸本设色,178x123cm,清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当走进展览,在第一部分“敬祖”的展示中,也许会被一众祖宗“标准像”搞得摸不着头脑,几乎每一件都应该挂在旧时宗族祠堂以祭祖之用,或因出自画工之手,不少作品的面部表达、衣冠处理,甚至衣纹都符号化,尤其对人物形态、服装材质团纹等处的刻画完全无法与《韩熙载夜宴图》等美术史上的作品同日而语,但却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看到明清时期的宗族形制,这在绘有几代人的“宗图”中表现特别明显。展览海报是一件明中期的夫妇像,这种夫妇端坐的形式,也让记者想到了山西博物院所藏“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中的《夫妇宴饮图》,相比北齐墓葬壁画的生猛、鲜活,明清的祖宗像显出了程式化痕迹,让人感慨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向上的,且与绘画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存在着社会学上的关联。

《曾左彭相杨画像》纸本设色,53.5×127.7cm,清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

《曾左彭相杨画像》纸本设色,53.5×127.7cm,清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当然,程式化的明清祖宗像也并不代表完全乏味。展览中,湖南省博物馆藏品《曾左彭胡杨画像》,从左至右分别创作了彭玉麟、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杨岳斌5位湘军名将,他们身着朝服、正襟危坐,极为少见。虽然他们在画面中大体形态一致,但细看我们印象中的曾国藩的形象应该出自此处。此外,另一件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何绍基画像》,面对这幅画像,脑中还会浮现何绍基的金石书画,虽然画中何绍基为“资政大夫”但却透出文人气息,看其俊爽的端坐形象不知与后来远离官场,以书自娱的状态相距几何。

《何绍基画像》纸本设色,141.8x77.5cm,清中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画像》纸本设色,141.8x77.5cm,清中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展览“闲居雅集”部分,展品画面从端庄转向了鲜活生动。这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民间的雅集、行乐图,虽相比北宋那场驸马都尉王诜府中、云集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的“西园雅集”无法企及,却仪式化地“定格”了明清时期普通公众的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同时也暗含了四海无虞、社会安定与生活富足的创作背景与祈望。

《童稚嬉娱图》纸本设色,133x68cm,清末民初,大观文化馆藏

《童稚嬉娱图》纸本设色,133x68cm,清末民初,大观文化馆藏

这类作品多为商业定件,出自画工之手,所以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为佚名,其中一件署名“费俊士”,细读题跋,不禁发现作者自己亦是画中人。这件作品名为《同堂悟对图》,所谓“悟对”便是聚会之意,画中描绘了自己的父母、叔嫂其乐融融聚会的场景,但作者自己则“孑然一身旁边坐”,他的坐姿让人想到唐寅《桐阴清梦图》乃至宋代的《槐荫消夏图》,虽然笔墨差异明显,但或显示出作者对文人高士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堂悟对图》纸本设色,133x68cm,1867年,大观文化馆藏

《同堂悟对图》纸本设色,133x68cm,1867年,大观文化馆藏

另有一件作品,画面主题为“琴棋书画”,但画幅周围布局了“多宝阁”的形式,其中文房四宝、生活用具、盆景怪石等单独成画亦可品读,在讲述画中人的品位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显出了该件作品画工的水准。

《琴棋书画福禄寿图》纸本设色,182 x118cm,清中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琴棋书画福禄寿图》纸本设色,182 x118cm,清中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琴棋书画福禄寿图》局部

《琴棋书画福禄寿图》局部


《琴棋书画福禄寿图》局部

《琴棋书画福禄寿图》局部

到了第三部分“享神”,则精选了明清以来的“风俗画”和“神仙图”,反映了民众的泛神信仰,以及对人生美好、家国兴旺的祝福与情感寄托。

《东八神将图、西八神将图》,纸本设色,174x92cmx2,明末清初,大观文化馆藏

《东八神将图、西八神将图》,纸本设色,174x92cmx2,明末清初,大观文化馆藏

提起“道释神仙画”很快会联想到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以及“永乐宫”等寺观壁画,展览中,一件明末清初的《东八神将图、西八神将图》尚可见寺观壁画之风,虽然纸本作品尺幅有限,但依旧有宏大之感。

《婚庆图》绢本设色,131x68cm,清中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婚庆图》绢本设色,131x68cm,清中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此外,《婚庆图》表现了古代娶亲场景:婚轿落在庭院中间,新人的婚礼仪式在其后的高堂里举行,高堂一侧表现了奏乐的场景,另一侧则是宾客献贺礼的场景,画面细节把握精准,生动地描绘了宾客宴饮及闺房内景。《龙舟图》表达的是端午场景,虽为纸本,却带着木雕之风,可见民间绘画创作的多样性。

《龙舟图》纸本设色,176x155cm,清,大观文化馆藏

《龙舟图》纸本设色,176x155cm,清,大观文化馆藏

另展览中的《瑶池仙贺图》《麻姑献寿图》等是民间常见题材,无论是木版年画,还是明代陈洪绶直至海派任伯年均有过这类题材的作品,可见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一直贯穿在生活之中。而一份《天官赐福图》用于今天的产品包装似乎也不过时,反映了中国民众的泛神信仰,以及家国兴旺的祝福与情感寄托始终未变。

《天官赐福图》纸本设色,181x95cm,清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天官赐福图》纸本设色,181x95cm,清晚期,大观文化馆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湖南省博物馆策划,联合长沙大观文化共同呈现,年初曾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上海龙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将展出至2021年3月7日,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也通过展览与传统节日文化衔接,以此感受中国传统的家族生活、人文信仰和吉庆文化。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