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正沿着第三代诗人的方向前进

10042716488242.jpg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黄金时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1986年10月21日至10月24日由《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现代诗群体大展。这次大展盛况空前,震动全国,囊括当时中国几乎全部的诗人和流派。

三十年后,当年的策划人和参与者们在广州再次相聚。10月28日,诗人徐敬亚、王明韵、杨黎、默默、韩庆成在广州唐宁书店参加花城雅集文化沙龙,与读者共同回眸三十年前的那场诗歌盛事,梳理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诗歌的传承发展,讨论了三十年前诗歌大展的背景、发起过程以及对当代文坛的深远影响。本次活动由《花城》杂志和未来文学共同发起主办。

开启汉语新诗发展新方向

大展发起人徐敬亚描述当时的情形———1986年,他在深圳向诗歌界朋友们发出了邀请函,“我欲举办一次‘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中国诗坛应该有打起旗号称派的勇气!”

在当代诗歌难寻出路的情况下,“1986年诗歌大展”成为了当年中国诗歌的火山喷发口。邀请函一经发出,顿时在全国诗界引起巨大反响。尤其在青年诗歌作者中,引发了一场大地震。

不久,大展出炉———《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共发表了64个诗歌流派、100多位诗人的作品与宣言,总计7个整版13万字。参展流派有“非非”、“撒娇”等,参展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芒克、梁小斌、王小妮、徐敬亚、于坚、王寅、韩东、欧阳江河、翟永明等诗人。

“1986年诗歌大展”被海内外诗歌研究者视为中国诗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断代缩影。此后,一大批第三代诗人的中坚创作,开启了汉语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代诗人与“去文学化”

徐敬亚就86大展总结指出,大展充分肯定了80年代诗歌在中国和世界诗坛的地位;并促成了第三代诗人群体式登上诗歌舞台。

诗人、《橡皮先锋文学杂志》主编杨黎是“1986年诗歌大展”中“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在他看来,第三代诗人的第一首诗应该是韩东写的《有关大雁塔》,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关注当下的日常生活,充分代表了第三代诗人的特点。

徐敬亚认为,第三代诗人身上反英雄、反理性、注重日常经验、口语化写作与平民意识,在今天得到了延续。“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的生活确实朝着第三代人所标明的方向走。”他说,后来一代代的年轻人,不是像朦胧诗人那样去奔走呼号,青年都走入了灰溜溜的生活。近些年来诗歌的一步一步口语化,正是沿着第三代诗人的方向前进。

杨黎从第三代诗人的反文化精神的延续,探讨了当下的“去文学化”现状。他认为,大数据时代印证着全世界的去文学化,人文主义时代也许该终止了,“鲍勃·迪伦以前的诺贝尔奖文学奖授奖词都是在忽悠人,这次他们终于清醒了,这也是我们大展的声音。”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