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彼时中国的金融十分单一、单薄,甚至都称不上是一个行业。而今,金融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海金融代表中国正参与世界金融中心的竞争。这四十余年,中国的金融业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
近日《奋斗与梦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叙事(1978-2020)》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谢卫群以记者的视角,通过对大量参与、推动、见证上海金融业重大变革和发展的人物进行采访,挖掘了众多不曾为人所知的幕后故事,全景式梳理了40余年间以上海为重镇,中国资本市场等金融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历程。
12月2日,《奋斗与梦想》新书座谈会在上海陆家嘴举行,各位与会专家开启了一场关于上海金融发展史的讨论。
《奋斗与梦想》新书座谈会
资本市场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直到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才有了资本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这比西方资本市场的建立晚了200多年,比英美成熟资本市场晚了半个多世纪。刚起步的上交所,只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持续了多年。可是,短短的29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成交额、融资额都进入了世界的前几位,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成为世界交易所协会的主席单位。不只股票市场,上海的货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黄金现货的交易规模等都位居世界前列。2019年,上海金融业占上海GDP的比重已达11%;2020年前6个月,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达20%。
“经济兴,金融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兴起不是凭空发生的,是42年来,中国不断改革开放,坚定执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带动的。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便没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从小到大。”谢卫群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不是一帆风顺的。以现在的眼光看,最初的起步甚至有些被动。在42年的漫长奋斗中,有过无数创造、创新,也有过不少曲折和坎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成长,就是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谢卫群在书中提到,“这一过程中,有一个现象特别突出,这就是‘基层+顶层’模式,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从第一个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到柜台交易的出现,到证券交易所的横空出世,再到科创板的设立,都是‘基层智慧+顶层决策’的结果。”
谢卫群在《奋斗与梦想》中写到了许多重大历史性时间,每一件当中都有中国领导者的身影,在很多关键时刻,中国的领导者都有力挽狂澜的决策之举。作者虽然只是从基层的视角着笔,但中国领导者顺应民意、大胆创新、果断决策的气度与格局跃然纸上。
《奋斗与梦想》
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有关证券、股市的争议不断。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他还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样的讲话,将笼罩在资本市场的“姓资”帽子掀开了。
书写上海的金融发展史对谢卫群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三年时间,谢卫群翻遍无数资料,采访无数人,挖掘了众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用110多个新闻事件梳理上海金融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大事件,展现这段伟大的历程。写完这部作品,谢卫群感慨:“回看过去,更加懂得今天的成就是多么难能可贵。30多年前,我们脚下这条路就叫烂泥渡路,30年后,这里崛起了陆家嘴金融城的一座座重要标志,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标杆。30多年前,陆家嘴地区的居民只有不到5万人,今天,仅从业者就达到50万。”
中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用“有质有文、轻重有序,见事见人、张弛有度,可信可用、于史有据”评价《奋斗与梦想》的写作。在谢卫群笔下,一个开放的上海跃然纸上。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鲜明特色。从思想禁锢,到小心尝试开放,到试着扩大开放,再到不断加速开放,这是上海金融中心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基本节奏。”
上海的金融史书写鲜少有人涉及,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用“惊喜”形容读到新书的感受:“这是一个稀缺的题材,专家的视角、记者的视野、文学的笔力相结合,既是一部新闻报道作品,也是历史著作,同时还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为书写上海、为纪实文学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启发。”
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也已经达成。但这只是一个阶段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停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在不断往前推进,更多精彩的故事还会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