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碰撞交融生长——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近现代艺术名家作品展”于北京798艺术区举办。展览共展出齐白石、李可染、林风眠、宗其香等42位近现代艺术名家的87件作品,涵盖了北京上海等地等代表画家的优秀作品。
活动邀请了相关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家、收藏家们对现场的部分作品进行了介绍,并就近现代中国画的风格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圆桌分享。以下为部分发言摘要。
展览现场
收藏家刘文杰:近现代绘画何以成为高峰
我认为“近现代是中国书画发展的高峰”是第二高峰,第一高峰是宋画,我们就从宋画开始讲起。
《千里江山图》是古往今来山水画中信息量最丰富、笔墨精道精妙、色彩最高雅的一幅画。只要一幅画上产生两笔一样的,其中一笔叫“行活”;产生两个墨色一样,其中一个墨色叫“行活”,《千里江山图》里没有“行活”,它千变万化,里面有六种捕鱼方式、多种生活方式、多种劳作方式。
读画从哪读起?一定要从笔墨读起,笔墨不好的都不是好画,好画必须符合一个基本特性,就是笔墨精道、精妙或者飘逸。比如北宋人画的《江山秋色图》,给你带来一种心灵安谧的感觉、非常静和雅。而郭熙的《早春图》树底下这块的墨的层次变化丰富无比,达到用墨之精妙;范宽《溪山行旅图》是古画中第一厚重的画,山有体积感、重量感。在这个画之后,最大气、最厚重的画是李可染先生画的。
《江山秋色图》局部 来源网络
郭熙《早春图》来源网络
我们看宋代李唐《采薇图》中人物的神情,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这是心里的人物、意念的人物。看《泼墨仙人图》是中国画、人物画的意念之美。
《采薇图》局部,来源网络
现在,我们论述中国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中有哪些创新,首先在于笔法创新。
齐白石是以篆隶之笔画画,因为吴昌硕和齐白石都是金石派画家,他们的笔道像铁的似的。怎么鉴定齐白石的画?第一,他使用的是中侧峰,第二,他用的是好墨,好墨发紫,他的墨灰中发紫,只要不灰中发紫就全是假的。齐白石的山水行笔如刻,是金石派山水。还比如黄宾虹,他最好的画叫“随心所欲构图,自由自在笔墨”。他的点法因为润泽,叫“润含春雨”,线中含水多了叫“浑厚华滋”。
黄宾虹《粤西山水》 现场展出
其次是用色创新,刘奎龄的画用了“水染丝毛法”,他把笔法和染法结合在一起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又发明一种染法叫“积水染毛法”,水是白的,他把白色的水一遍一遍往上积,水积完干了后,里面有水积的润感,然后在外面轻轻罩一层墨,这是他的创新,是千古绝唱级的,远远超过宋画。
李可染将大面积朱砂用在山水画里,这是用色上的创新,前无古人。
这是傅抱石用彩色画云,这种染法也前无古人。还要提一位重要画家,在用色方面钱松喦是把所有颜色都融合在山水画中的画家,是中国古往今来用色最丰富的画家,把各种画花卉的颜色全用在山水画。
傅抱石《日日凭栏洗耳听》现场展出
还有是主题创新与表达创新。近现代画家画了很多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造型,这是“主题创新”,比如赵少昂画了一万多张写生、刘继卣创造出了一万多个人物造型、刘继卣画猴头的毛,采用了大写意的工笔画,这也前无古人的。傅抱石有“三绝”,第一是画云绝,第二是画水绝,第三是画雨绝,这雨真有下雨的感觉。还有林风眠画日光下的山水、池塘的光感,月光下的光和灯火光交融的光感,也是绝唱。溥儒,是中国古往今来文人画创作题材最丰富的画家,大家在市场上见的基本都是伪作,市场上拍了3、4万件,真的不超过300件,不足1%是真的。
溥儒《粉梅》局部 现场展出
张大千说溥儒的雪景古往今来第一,真的有大片雪花往下飘落的感觉。齐白石画虾是用他们家的铜勺一勺清水洒在笔肚子上,一笔下来,如果没有清水感、透明质感,全是假的。而且9只虾9个造型、9个墨色,如果虾的墨色全一样,不用说,一定是假的。
齐白石《群虾觅食图》现场展出
中国近现代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比如吴昌硕写出了古往今来最有审美价值的篆书,溥儒写出了最有审美价值的楷书。
吴昌硕《菊花图》现场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南昌大学客座教授王彦伶:中国人“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及绘画意识
这次近现代展览中,我们看到在西学东渐、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画受到了巨大洗礼。那个时代,从胡适、蔡元培、王国维等一系列大的学者都倡导用西方写实替代或改造中国画,在这个进程中,很多伟大的先驱们都做了艰苦的努力,用各种方式全面地向西方,比如岭南派还向日本学习、汲取营养,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借鉴了西方的造型理论,也都无一例外回归了中国美学、中国意象。比如蒋兆和,用毛笔画素描画得非常准确,在准确的同时笔墨淋漓,用水墨表达出那种亮面的质感,这是中西结合最好的案例。
宗其香擅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1942年,宗其香在重庆举办“重庆夜景”山水画展,他一批独创的中国夜景山水画首度面世。宗其香引入西画的画法,第一次在山水画里表现夜晚嘉陵江上的繁华灯影,粼粼波光。徐悲鸿亲自主持展览开幕式,并撰文称:“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楼阁参差,山势崎岖与街头杂景,皆出以极简单之笔墨。昔之言笔墨者,多言之无物,今宗君之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宗其香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画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宗其香也是借鉴了西方的焦点透视,借鉴了西方的光影明暗变化的表现方法,但是最本真的中国水墨精神笔墨语言。
宗其香《漓江夜泊》现场展出
“李家山水”李可染成名天下,构图适当地借鉴了西方的满屏,然后用焦点透视,尤其在用山水表达逆光时。他也创造了“面积墨”的方式。
李可染《漓江天下景》现场展出
刘继卣《猫戏图》现场展出
近现代时期,西方的焦点透视、油画等技法完整地传入到中国,有学者评价:“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但是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一种造型的立场呢?李成当时主张用透视法仰画飞檐,沈括说用“三远构图”,说这种仰画飞檐没法画中国画,高耸入云的高山,如果仰画飞檐只能看到一重山,但是中国的绘画是咫尺万里和深远,我们要画几十重山、上千重山,而且还要画山中人在行走,用西方的透视仰画飞檐没法画中国画,不成立。
徐邦达《树杪百重泉》现场展出
中国人是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待空间万象,所以站在空间哲学意识和感受而言,中国的绘画意识绝对不是像希腊那种立体雕像的空间感,也不像埃及直线甬道的空间感,更不是伦勃朗古典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所以“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张新建:齐白石的坎坷“北漂”生涯
1919年春,57岁的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他宁可饿死也要在北京定居成为北漂,当时他生活寂寞,生意冷淡。他在这时期写了一首诗叫“尽了功夫烧炼,方成一粒丹砂。人世反复眼界,看作饿殍身家。”齐白石画了一幅山水画,杂以花草,说:“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颓管有灵空变化,忽然花草忽山川。”当时的齐白石价格比一般的艺术家价格低一半以上,但仍然很少有人问津。
1922年,齐白石的朋友陈师曾带齐白石的山水花卉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白石的画是高价卖出,日本人非常喜欢他。1926年、1927年给齐白石最大指引的林风眠和徐悲鸿相继来到北京,当时林风眠从法国留学之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到北京担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他聘请法国画家克罗多在西洋画系任教,聘请齐白石在中国画系任教。后来林风眠回忆:“记得1926年,我在北京旧艺专时,想请齐白石先生到艺专任教,结果校内一群国画教师反对说,如果齐先生从前门进校,他们就从后门出去。这真是使人啼笑皆非。”但是林风眠认为齐白石的国画有创造精神,这点是非常难得的。结果齐白石到艺专任教的效果非常好,特别是教西画的克罗多特别喜欢齐白石的画,而且他跟齐白石也很谈得来。所以后来齐白石说“得与克罗多先生谈,史知中西绘画,原只一理。他对于西洋画,也懂得了内中的精义,不存在门户之觅,盲目地去反对的。”
陈师曾《双秋图》局部 现场展出
齐白石的民间传统形式和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当时的艺专产生很好的影响,也给中国画的美术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也许就是这个缘故,1928年大概11月份,徐悲鸿来到了当时已经改名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原北京艺专)的时候,他就继续聘任齐白石教授中国画。1928年蔡元培把教育部撤了,改成大学院,华北地区的高等院校都改成“北平大学某某学院”,北京艺专也改成了北京艺术学院,齐白石是11月15日到北平上任,是年33岁,徐悲鸿决定继续聘任齐白石,齐白石很高兴,他说受益人终于到了大学当了教授,这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
由这段经历我们可以总结出齐白石的几位知音:
首先是林风眠和徐悲鸿,林风眠主张现代派、现代主义,徐悲鸿主张古典写实,虽然二者风格不同,但是他们不谋而合对民国初年齐白石艺术产生了一种出自民间的清新、稚拙新风。其次是具有改革精神的中国画家陈师曾和开创了中国画新天地的张大千,他们都极尽推崇名不见经传的齐白石,什么原因呢?张大千晚年一贯主张“简胜于繁、拙胜于巧、巨胜于细、纯胜于能”。徐悲鸿主张“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这是化用清代书家傅山提出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帅毋安排。”
中国近现代书画鉴赏,结束了清以来以“四王”为代表的程式化、富贵化的主流、正统的审美史观。1927年,齐白石在一题画诗中写道:“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前朝以青藤、大涤子外,虽有好事者论王姓为画圣,余以为匠家作。”后来齐白石有一首诗说“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这个时候结束了“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的主流的审美观。
齐白石《藤萝》局部 现场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