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画家九种面向,“新海派水墨艺术文献展”中的多元包容

11月28日,“新海派水墨艺术文献展”在上海“Tart淘艺术空间”开幕,丁立人、王劼音、陈九、王天德等9位艺术家带来各自不同面向的水墨实践,但不同于展示艺术家某一个时期创作的全貌,此次展览除了丁立人、王劼音展出作品系列外,其余艺术家均以一件作品代表其创作风貌,作品有融入民间艺术的、抽象的、解构的等多种风貌,也显示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面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Tart淘艺术空间”位于上海工艺美术创意园区内,“Tart淘艺术空间”的主理人陶华由设计进入艺术行业,曾任2012年英国皇家艺术院美术馆“中国艺术展”策展人,在英国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吴为山、田黎明、杨飞云、何家英等的作品。

八年后,陶华将目光放在实验水墨领域,作为策展人之一呈现“新海派水墨艺术文献展”,在另一位策展人天津美院副教授范晓楠撰写的展览前言中,提及:“新海派水墨艺术文献展”旨在梳理与研究新世纪以来上海画坛当代实验水墨艺术家所呈现的新面貌。与前期的海派艺术家相比,新海派艺术家找到了足以表达新时期海派文化精神的绘画形态,借鉴西方观念体系、语言方式和图式符号的同时,运用中国传统自然、率真、本色的笔墨技法,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相契合。他们的水墨创作具有介入当下的问题意识、批判的鲜明立场、先锋的探索精神、传承的文脉思想、独特的语言谱系。

丁立人《萍水相逢在途中》重彩 2020

丁立人《萍水相逢在途中》重彩 2020

90多岁的画家丁立人、虽未出席展览开幕,但其作品能看出其艺术探索。丁立人曾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的艺术除了文人画之外,更有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是同步的,是中国艺术最原始,体量最大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多艺术的‘母语’。我的艺术创作很多来源于此,但是我用的是自己的方法去画,去吸收,去杂交,去融合,这样才会有自己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带着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绘画影响的痕迹。同时,彩墨、油画、石雕、木雕、印钮、剪纸、拼贴等亦融合其中。

王劼音的系列作品,也能看到他从对山水的“结构”探索出发,在抽象与具象、绘画与音乐直接探索艺术的语言。

王劼音《古典山水》2007

王劼音《古典山水》2007

除了这两位年长的艺术家外,其他参展画家陈九,虞村,南溪,王天德,张浩,石墨,蔡广斌均只展出一件作品。在策展人看来,一件作品就可以代表画家的思考和探索,也呈现出这一时期实验水墨的研究现状。

此次展览的学术支持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在开幕论坛上提及,“‘海派’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个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海派画家,其中包括有林风眠、关良、谢稚柳等,现在出现的这批画家也许可以被称为‘新新海派’,这批画家受到‘85艺术新潮’的影响,尤其在近20年间在中国水墨如何向当代转型中出现一批画家,他们共同面对的话题是传统的中国水墨如何进入当代,由此,每个人都在寻找一条不同与其他人,同时又没有放弃水墨的形式和内容。也从中看到了‘海派’的包容和延续,他们不同于‘海派’,也不同于‘新海派’,是一种‘新新海派’。相比过去,这一代画家更关注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解决问题。”

虞村《杜月笙》, 纸本水墨,2020

虞村《杜月笙》, 纸本水墨,2020

在如今中国绘画领域,有着多元的面貌,既有依旧在笔墨中探索,坚持认为宋元山水中的笔墨和文脉气息中有着无穷养分的,也有一些画家的水墨实验,依旧在宣纸上、依旧使用水墨这一元素,但却在寻求不同的风貌。

比如,此次展览中的南溪,使当今数字时代的科技与水墨艺术相融合,呈现了其“水墨三法——笔路、晕点、三维水墨”的作品。

南溪作品

南溪作品

王天德的画面形式从传统山水中来,但表现手法却变了。蔡广斌的代表作运用了手机的元素,这是当代生活特有的面貌,但这次他的一件作品却是一个图形,也许面对这个图形每个人的解读会有不同,这也是艺术的奇妙之处。

石墨作品

石墨作品


陈九 《虫洞》之一 ?纸本水墨2020年

陈九 《虫洞》之一  纸本水墨2020年

陈九的作品从文学中来,似乎是月光、是水、是音乐,或许只是艺术家用某种“语言”寻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语言”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表达的主题,最后似乎是不是水墨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画面产生了新的形式,是平面的,也是抽象的,但画面本身又是完整的。

抽象、民间、结构……同一个展览中,参展画家有的在学院任教,有的是自由艺术家,从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面向。其实在更大的视野中,上海艺术家们也在做更多艺术风格和观念的探索,正如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多元融合、海纳百川的风貌。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