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有关乾隆审美的文章,文章认为“乾隆爱奢华,可是他的爹雍正却爱极简”。图为该文截图。
近来,乾隆皇帝的“迷之审美”成了网友吐槽的对象。在网上流传颇为广泛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将乾隆时期的瓷器和雍正时期的瓷器做了对比,并认为“乾隆爱奢华,可是他的爹雍正却爱极简”。乾隆皇帝的审美真的和雍正皇帝有天壤之别吗?历史上雍正、乾隆两朝的艺术品、用器真的有如此大的差别吗?记者进行了探访。
网友对乾隆帝审美的吐槽源于这样一张对比图——一只雍正朝的小碗和一只乾隆朝的小碗被摆到了一起,雍正小碗外壁为红色,显得淡雅大气,而乾隆小碗则在外壁绘制的繁复的纹饰,被网友认为是“农家乐审美”。
此外,文章还列举了乾隆时期多件颇为“花哨”的瓷器。由此,网友也开始对乾隆帝的审美趣味大加吐槽。
有网友直言,“乾隆和他爹雍正的审美相隔一个黑洞”;也有网友对乾隆帝的身份表示怀疑,“感觉乾隆不像(雍正)亲生的”。
更有网友脑补出了以清乾隆朝为时代背景的《如懿传》的剧情,“希望《如懿传》按真实乾隆的审美来拍。‘头梳的这样素静不好,多戴金玉,戴大花。’‘白墙有什么意思?贴壁纸。给太后屋里贴满壁纸。’和珅:‘臣在家设计了一个像小孩撒尿一样的流觞亭,皇上您瞅瞅。’‘很好,给朕也造个一样的!’”。
网友微博截图
与此同时,“这个审美很‘乾隆’”也变成了网友对“农家乐审美”的委婉说法。
然而在历史学者的眼中,乾隆帝并非这样一个“没有审美”的皇帝,而且他还曾对当时流行的“农家乐审美”说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鱼宏亮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乾隆时,景德镇除了为皇家烧制瓷器,也有“大量的窑口在生产商业产品”。“这主要是满足江南的富人社会、富贵家族,还有普通公卿士大夫的喜好。”
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
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指出,清王朝发展的历程,以乾(隆)嘉(庆)为界,大体上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半世纪,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社会、文化等,主要表现为整体上升趋势;嘉庆以后,由于内忧外困的双重冲击,则逐渐走向衰落。”
鱼宏亮告诉记者,正因为乾隆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状况,“社会上这些东西(指瓷器等艺术品)向繁杂的方面极致走”。“当时的工匠就把极致的复杂表现出来,(民间)跟我们现在有些商人或者富豪的品味(差不多),喜欢工艺复杂的、繁复到无以复加的东西。”
而相对于民间对于艺术品追求繁复,皇家的东西还显得“比较端庄大气”。“繁复的瓷器在社会上大量存在,还被乾隆批评,说工匠不能这么迎合大众口味,这些器皿还是要以实用功能为主,还是要节俭一些、简朴一些,不能太华丽。”鱼宏亮说,清宫档案里有很多类似的批语。
这件胭脂紫地珐琅彩九秋小碗曾拍出138万元,颜色艳丽
一方面,乾隆帝的审美并不像网友们认为得那么“农家乐”;另一方面,雍正帝的审美也并没有网友们想象得那么“高冷”。简而言之,雍正也有“黑历史”。
记者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网站的公开资料中看到,雍正时期除了“淡雅大气”的瓷器外,也有颜色艳丽的瓷器。而乾隆时期的瓷器也不全是类似“东北花棉袄”似的纹饰,也有颇为“高冷”的艺术品。
例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白釉凸雕莲瓣口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恬淡,完全没有“花哨”的感觉。而在2015年被拍出138万元的清雍正胭脂紫地珐琅彩九秋小碗则看起来颇为“热闹”,小碗的外壁通施胭脂紫釉,另以诸色珐琅彩料绘就芙蓉、秋葵、菊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
鱼宏亮认为,从总体来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艺术品风格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纹饰繁复的)这种东西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大量存在。所以这是一个主流的东西,不能说只有在乾隆朝有这个东西,或者反映出乾隆的艺术品味有某种特殊倾向。”
这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白釉凸雕莲瓣口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恬淡
谈及清代前期出现这种纹饰复杂、色彩艳丽瓷器的原因,鱼宏亮指出,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中西方交流的条件、皇帝本人的素养、民间的喜好、技术的成就都有关系,并非是皇帝个人的审美取向就能决定的。
“有些技术就是清朝才出现的,像珐琅彩,(其艺术特点)就是繁复。”据文献记载,珐琅彩虽在清代以前就已出现,但用于绘制珐琅彩的颜料一直依赖进口,直到雍正六年(1728年)才实现自炼。同时,雍正年间自炼的珐琅料还新增了多种前代所未有的颜色,从而丰富了此后珐琅彩瓷器的颜色。
鱼宏亮还认为,17、18世纪的中西交流也对清前期的艺术品风格及审美有所影响。“18世纪的欧洲正好是巴洛克风格兴起的时代,其总体的特点是戏剧性、豪华、夸张。正好乾隆时代江南文人的趣味、皇家的兴趣也是繁杂的,对细节的雕琢不遗余力。当时的东西方交流又相对频繁,能看出互相的影响。”
“看一个时代的风尚或者潮流,我们只有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综合地考虑进去,才会对这一时期的风尚有更深的了解。”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