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旅馆:现代化空间的历史、社会与权力》着重描述了旅馆在现代文化中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以空间、时间、等级和感受四个章节从不同角度检视旅馆这个文化符码的意义。本文摘编自该书导言,又澎湃新闻经中国工人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在待过的每一座城市都保留了一间旅馆房间……走进房间就会感觉到,似乎所有信念就此停顿。没有什么能束缚我……而且我会记得语言是多么优美、多么柔顺……我想起来了,我开始写作。——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Paris Review
(旅馆)房间就是我需要的,也是过去两天我曾经想象过的——发生很多的地方,而且不会留下记录……来到旅馆是一种在匿名中装扮自己的方式,激励真正的我再次像奶泡一样升起。——苔丝·加拉赫(Tess Gallagher),A Concert of Tenses
人们问我关于“旅馆”这个标题/念头是从哪来的……“旅馆”这个标题主要是灵机一动……我们待在旅馆的时间不长,它是我们住的地方,但不是我们的家。——莫比(Moby),Journal
人们之所以住进旅馆,其原因五花八门。随便打听,你或许会听到,“在旅行途中,我得有地方睡觉”的务实回答,他们所关心的,是旅馆的功能和实用价值;但也有人会为了其他理由住旅馆,这些人深信,除了睡个好觉以外,旅馆还能提供更多好处——似乎能满足种种暧昧不明且通常难以启齿的需要、念想、期盼与欲望。无论这种额外的好处是否具体,他们仍旧乐此不疲;不管能否美梦成真,他们就是如此期待着。
如同以上题辞所述,对诗人玛雅·安吉罗来说,她在旅馆可挣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联想出令人振奋的创意文句;就苔丝·加拉赫而言,旅馆的私密本质就是一种诱因,每个房间的短期住客彼此陌生疏离,正好激发他们重新寻得遗忘许久的独创才能与初衷;而对于音乐人莫比,旅馆则是比拟人际关系和生命无常的最佳写照,恰似充满创意的音乐所表现的浑然天成。当然,这都只是近代旅人看待旅馆时,所抱持的一系列看似无穷无尽的期望中的几个抽样而已。
本书谈到旅人除了能从旅馆获得睡眠休憩与栖身住宿之外,还能享有什么;并探讨了为何人们需要旅馆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紧迫——尤其在20世纪特别明显。
《旅馆》一书的核心,是从每笔不同房价及客户套餐价格的住房交易切入,随着塑料房卡不断易手,发掘每个新主人所怀抱的期盼、梦想及欲望。诺曼·海纳(Norman Hayner)在将近80年前就曾观察到,一方面,旅馆生活是短暂的生命片段——这种生活具有移动与脱离现状的本质,另一方面则表现出自由和摆脱约束的特征。旅馆热情拥抱那些寻求临时栖所的旅人,提供给他们许多经过精心打造与包装、具有不同面相的“整体现代生活”,而且早在20世纪下半叶,就已通过丰富的想象、普及化与包罗万象的手段,开始这么做了。丽贝卡·欧妮恩(Rebecca Onion)和莫莉·伯格(Molly Berger)均指出,19世纪的旅馆向客人展演了可在“严苛的现代生活”中作为临时“某种极度现代的事物”,也预示了众多已然用于定义都市现代性的当代私有化公共空间(像主题公园、邮轮、购物中心及度假村)。事实上,21世纪初始,现代生活往往就和旅馆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再难找出两者的区别,甚至解开纠结。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免不了会叙述有关现代化本质的形成、完善与运作的故事。
本书将清楚阐释旅馆如何以及为何能够深深地触动人心,启发人们身为现代人类的自觉。书中旁征博引一系列最新史料、素材和文化形式,勾勒出现代旅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旅馆的发展,就好比用途明显不同的监狱或精神病院、住家或学校,同样成为日益普遍且人尽皆知的机构,在现代体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在此提供一种另类历史,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宗谱史观,那是由概念堆砌而成、以不同观点来诠释史料所建构的历史——史料范围包括广泛的视觉与文字形态的源头素材——各种素材乃通过非传统手法汇整,所以我们无须局限于传统僵化的砖瓦框架或实体位置,而能从想象的地点与栖所着手,描述旅馆在岁月间用以推动创造、建构与布局其现代本质的方法。话说回来,正由于诸如莫比、加拉赫和安吉罗等音乐家、诗人及小说家,各自从旅馆寻得创意上的启发,因而留下有力与多元的证据印痕,带领我们找到非比寻常的源头素材。正因旅馆所具有的式样、代表的意涵以及两者影响所及,总是不断转型、变换和移动。如此看来,旅馆就是某种富于想象的挑战。
19世纪以前,“hotel”这个法文字并不常见。1827年波士顿的特里蒙特旅馆(Tremont Hotel)开幕,拥有170间豪华客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旅馆。这个坐落于都会区的新地标,很快就展现出与其他现代建筑物——诸如监狱、医院,乃至住家等——的差异。假若真如海纳的惊人之语所述,“让最佳的美国监狱提供短期居留、有益身心的食物、娱乐消遣,并在每间牢房备有收音机”,乍一看,这可能类似于在主要城市地区涌现的为流动人口提供住宿的二流旅馆。而两者间的主要差异之处,是旅馆客人享有随时退房的自由,或者在其意愿与需求的支配下,继续过渡与迁徙。欧妮恩鞭辟入里地观察到,这种“超频繁旅行的机会”就跟旅馆的现代化设施一样,强烈吸引着旅馆住客。波士顿特里蒙特旅馆备受欢迎之处,便在于其突显出这种崭新机构的主要特色——旅馆标榜为旅客的迁徙枢纽,对于不论是搭乘巴士、驾车或步行抵达的新客人,都会安排他们和那些刚退房、心满意足的旅客热切互动。
此——独到之处也让旅馆跟监狱之间泾渭分明——如同海纳评述,家庭生活通常伴随着“壁炉与一旁无拘无束的妻子和孩子,而非移动、刺眼的灯光和孤单的个体”。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指出,旅馆提供某些恰恰为了“摆脱在家的感觉”而入住的客人一种想象中的离家出走——因为他们“真的烦透了妻子、尖叫的孩子、难搞的火炉,还有种种开销的账单以及需要修剪的草坪”。20世纪,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旅馆成了远离家庭的藏身之处,无论男女都选择长期住在旅馆,把旅馆视为远离折磨心志、旷日废时的琐事及义务,一种迷人的替代选项,从而他们能按照自己的选择过日子。即使对那些只是短期入住的人来说,旅馆引领他们触及现代生活的各种创新——从浴缸、现代化暖气设备到舒适的床——全都成了旅客渴望自宅中也能具备的设施。结果是,自宅的设施、体验与外观变得越来越像旅馆,反倒是旅馆给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暂时逃离宛如监狱的家庭。
考量到旅馆生活和其他现代机构所促发的生活动态与相互呼应的张力,本书不会只把旅馆当作一种实体和文化场所来分析,却避而不谈监狱或住家。说得更明白些,接下来将分析旅馆究竟是如何协助构成具备现代化且高度移动的自我的,这种自我乃形塑自迁移、逃避,以及替代栖所的暂时喘息,而非出自监狱、精神病院,或甚至住家的停滞状态。如同海纳评述,由于旅馆呈现出“整体现代生活”的凝聚形态,作为一种现代机构所拥有权力的核心成分,旅馆在于其“创造”或“生产”有别于帝国及其影响。然而即使旅馆再如何强大,这种权力也绝非无往不利。
我们在撰写以下章节的过程中一再被问道,旅馆最后究竟会是自由之地抑或是压迫之地——归根究底,无论旅馆有多少万千样貌,都属于资本主义顺畅运作的机器之一环,但或许也是反抗全球化无所不在的压迫场所。然而,若想了解旅馆在当代美国文化中的复杂性与多元机能,我们便必须抗拒这种理所当然的对立。就像接下来几页清楚说明的,旅馆及其促成的各种生活导致令人不安、无心插柳的同流合污,以及地方上的反抗行为,两者皆为现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旅馆的存在便象征着一体两面,始终是权力与反抗、威权与自觉、主宰与颠覆的现场。
本书呼吁大家多加留意,资本主义在现代旅馆所开启的近代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紧接着的篇章同时强调——从表演研究课程中学到的关键教训——无论从历史角度或哲学角度来看,革命的风险并不总是取决于其策划者、缔造者及主宰者,而反抗也不是非要采取大规模颠覆资本的形式才能成气候。
我们把旅馆定位成全球资本主义的动态化身,是为了阐述在生命政治(biopolitical)下自我管理的不安年代中,一个足以重塑我们的现代空间已经产生;但我们并未将旅馆简单归纳为一个全然确定(all-determination)的结构。我们的许多努力,是仔细考察对旅馆安排心满意足、感到挫折,及蒙受启发的住客经验,设法重新对应到现代空间的生命政治。此外,我们也找寻旅馆难以管控或约束个人“自为”(self-making,源自黑格尔的论述)的微妙征兆。或许旅馆有助于疏解人们对于晚近资本主义的不满,不可讳言的是,旅馆仍是完全不思悔改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馆并非被动的场所,而其自身的力量反而能带来一种亦虚亦实的居住经验。所以本书的中心目标就是鼓励读者思辨旅馆在现代生活中的功用,进行广泛而非狭隘的思辨,并包容那些和旅馆对立的社会、情绪与心理投入。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请求每位读者重温身处熟悉空间的经验,重新思考创造这些空间背后的系统与建构,同时细细回味在这些空间里所上演的自我再造(self-creation)行为——即便往往并非尽如人意。
对现今全球化世界深感兴趣的任何人来说,本书应当无比显眼:当世界上种种运动及交流日益普及,而自我的概念改头换面、以国际主义者的姿态现身,相对地,助长及压抑此自我之完全实现循环的机构骨干也跟着改变了。虽然旅馆是种用砖块、混凝土、钢材建造的固定的结构体——套句专业术语,是将基座深深打入某一特定地点的岩床——然而它跨越整个社会经济频谱所维持并赋予的生活,竟又要用无常与混乱来下定义。
对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而言,如此紧绷的机构,造就了监狱国家、医疗专制和理性主体。但我们所提出的旅馆,则是运用空间来扩大并精致化摆明了向往移动及云游四方的自我的机构——这个自我将旅馆想象成时时刻刻上演着生存与死亡、幸运与失落、开始与结束的绝妙情节——简单地说,就是比“真实生活”更开阔、更显著、更狂野、更清澈,且更具治愈效果的生活。在这充斥着庞大企业集团、大型量贩店、复杂运输系统与全球通信网络的时代,旅馆已被精心打造成奔向自由的象征,成了一个“出门在外”时不虚此行的地点、一个代替居家的小宇宙,以及一个成人游乐空间。不过,在我们这项精心打造的成就背后,是有后果的。
《旅馆:现代化空间的历史、社会与权力》,卡罗琳·菲尔德·利万德、马修·普拉特·古特尔著,丁超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