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翠色”“类银类雪”“宝石红”“鹦哥绿”等,都是关于瓷器颜色的描述。在陶瓷发展史上,颜色一直是工匠们创新的热点。本文将上海博物馆二楼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展出的陶瓷以颜色为特征,归纳为青、白、黑、红、蓝、彩六种色彩进行赏析。
相信你一定听过《青花瓷》。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尽了江南烟雨的朦胧诗意,也让无数人爱上了那色白花青的青花瓷。
其实,“天青色”一词并非形容的青花瓷,而是宋代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相传,当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梦醒后他挥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并让工匠们烧制出这种颜色的瓷器。一轮轮试验下来,众人皆精疲力竭。直到来自汝州的工匠捧出一件素丽清雅,似青似绿,偏灰却蓝的瓷器,徽宗这才眼前一亮,这正是我要寻找的“天青色”。汝窑瓷自此名闻天下。
传说归传说。在陶瓷的发展史上,颜色的确一直是工匠们创新的热点。“千峰翠色”“类银类雪”“宝石红”“鹦哥绿”等,都是关于瓷器颜色的描述。走进博物馆的陶瓷展厅,不仅能看见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坛坛罐罐,更有黑、白、青、黄、红、绿、蓝、紫……各色铺面而来,向你展示数千年来中国陶瓷工艺的创意与智慧。
陶瓷的不同色彩,是以金属为呈色剂,利用它们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比如白瓷、青瓷和黑瓷中都含有铁元素,只是因为铁元素的多少而形成了不同的颜色。其中白瓷的含铁量最少,仅1%,青瓷1%~3%,黑瓷则高达8%。而陶瓷之色又不仅仅是化学元素和制作工艺的区别,众多颜色的陶瓷实际上包含了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含义。
青:夺得千峰翠色来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庞大的家族。早在商代,就有了青瓷的身影。只是当初的青瓷多不像我们理解的青色,色泽偏暗黄。
商代 青釉弦纹尊
在上海博物馆里,有一件青釉弦纹尊,是目前所见最具代表性的商代青瓷,让我们得以感受3000年前的工艺魅力。
西晋 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罐
秦汉以来,陶瓷业逐渐发展,到西晋到达一个高潮。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出土的“谷仓罐”,色青黄,上有立体的人物,鸟兽、楼阁,神情生动,造型逼真,显示了成熟的制瓷工艺。这些罐子被作为陪葬品,表达了时人希望在“另一个世界”能继续丰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之分,南方主要烧青瓷,以越窑为代表。文献中的“秘色瓷”也始于此时。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描写这种瓷器的色泽。后据专家考证,“秘色”大抵为青绿、青黄色。上海博物馆所藏青釉海棠式碗,就是其中的代表。
北宋 汝窑盘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的传世品非常少,全世界完整的传世汝窑瓷器不足百件,极为珍贵。汝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除了釉色以天青釉为主,器表大多布有细纹片。上博收藏的汝窑盘采用满釉支烧,细纹开片,釉呈天青色,素雅清丽,是传世汝窑中的典型器。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宋人喜欢素净的风格。在民间,北方有耀州窑,南方有龙泉窑,都是青瓷。耀州窑色泽浓郁,刀法细腻,龙泉窑颜色青翠,似梅子之青。有的龙泉瓷因多次施釉,会呈现出玉的质感。
白:清浅白皙、类银类雪
早期的白瓷其实是对青瓷的改良。不知当时的工匠们是如何发现,将瓷土中的铁元素减弱,就能烧出颜色清浅、白皙的瓷器。在反复的测试中,他们做出了不同于青色的白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邢窑的白瓷。茶圣陆羽尤为欣赏白瓷,在《茶经》中称其为“类银”、“类雪”。
五代 邢窑白釉穿带壶
在上海博物馆里,“盈”字盒和穿带壶是邢窑白瓷中的典型。此壶上下两边均有系,用以穿绳,造型沿袭北方边陲的游牧民族征战、狩猎时所用的皮囊壶。通体施白釉,胎体细白,釉层匀净,白度极高。
北宋 定窑白釉“官”字款刻花莲瓣纹盖罐
宋至五代,定窑延续了邢窑的传统,继续做白瓷。此时匠人们追求的不是瓷色之白,而是瓷器的装饰纹样,用刀刻、模印等方式,制作出各种花纹。虽然白色不显纹路,近看线条流畅,别致有趣。
五代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五代有不少白瓷枕,从一个小小的瓷枕,看得出工匠们艺术家的梦想。
明永乐 景德镇窑白釉僧帽壶
明永乐朝盛行甜白釉,在纯白的瓷胎上施以透明釉,白得非常纯净,此时到达白瓷制作的巅峰。
明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一隅,近海,制作出的白瓷透光性好,似象牙色,对西方影响很大。
黑:另辟蹊径的朴素美感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黑陶高柄盖罐
黑色是陶瓷最早的装饰色。早在一万多年前,良渚文化就产生了黑陶罐,比如上博珍藏的黑陶高柄盖罐。
东晋 黑釉盘口壶
色黑即意味着含铁量高,在今天的江浙地区,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东汉黑瓷的身影。
宋 建窑“進琖”款茶盏
黑瓷中最有名的属宋代建盏,宋徽宗一手将其推至鼎盛。喜好饮茶的皇帝说“茶盏色贵青黑”,色黑方能凸显点茶后的白沫,因此建盏声名远播。当瓷器中的矿物元素在高温下会产生析出现象,因而又有兔毫、油滴、曜变等变化。在日本,天目釉建盏被视作国宝珍藏。
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吉州窑也是宋代很有特色的窑口。顺应宋代饮茶、斗茶的风气,匠人们另辟蹊径,将叶片经过特殊处理后贴于黑色瓷器上,烧成木叶纹盏,纹饰别具一格,难度相当大。
红:晕如雨后霁霞红
金 钧窑天蓝釉红斑碗
钧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主要色调有月白、天蓝和玫瑰紫。“晕如雨后霁霞红”,说的就是钧瓷的千变万化。另外,因钧瓷使用的是一种独特的“乳浊釉”,釉质丰厚,质感温润。
明洪武 景德镇窑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除青花瓷外,景德镇烧制的釉里红瓷器也非常精美。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因为铜在高温中容易流动,因此颜色难以控制,珍品稀少。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釉里红云龙双耳瓶,是存世的唯二珍品,另一件收藏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清康熙 景德镇窑豇豆红釉瓶
清三代烧制瓷器水平最高的是单色釉,也很不容易烧成。其中豇豆红釉的瓷器,釉面多绿色苔点,这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后形成一种特色。浑然一体的红色中掺杂了点点绿斑,显得优雅清淡。
蓝:色泽浓艳,蓝如宝石
青花瓷是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花纹繁复精美,色如宝石,深受西方贵族喜爱。
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元代开始烧制青花瓷。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白地瓷器上绘上花纹,然后再施釉烧制,成为创新之举。后来官府在此设置了官窑,也大量烧制供应海外。
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上博珍藏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采用进口青料,所呈颜色蓝如宝石,艳丽夺目,釉色清亮光洁。
明成化 景德镇窑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
孔雀绿釉青花是明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传世极少,极其珍贵。此盘完整存世仅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
彩:浓淡有致,精细绝伦
唐 彩色釉陶骑马女佣
唐人“好色“,五彩斑斓的唐三彩最为闻名。唐三彩是唐代的陶器,在器物表面涂彩色釉低温烧制而成,彩色釉是一种低温铅釉,成品多为黄绿白,故而通常被称为“唐三彩”。
隋 彩色釉陶骆驼
唐三彩在隋朝时已经有高超的制作水平,上博藏彩色釉陶骆驼即为隋朝低温釉彩中的佼佼者,出土时被打成碎片,由馆里的老修复师傅修复后,恢复了骆驼的神韵。
清康熙 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康熙时期,彩瓷极富盛名,主要分为五彩、素三彩和珐琅彩。其中珐琅彩为康熙时期创烧,于制好的瓷胎之上画珐琅,再在彩炉中烘烤而成,发色比五彩更加鲜艳。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盛行。粉彩又称“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一般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玻璃白打底,于玻璃白上用笔将颜料依深浅浓淡的不同洗开。
此瓶又称粉彩橄榄瓶,是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的典型之作。瓶上“蝠”、“桃”寓意“福寿”,传世仅一件,十分珍贵。
颜色,不仅是陶瓷工艺进步的证明,也是对不同时代先民审美和社会风尚的一种记忆。对身处现代的我们来说,或许无法用专业的文物知识对古代陶瓷工艺进行分析,但通过调用直接的视觉感官,也同样能体悟古人曾经品味的美感。
(本文图文资料均来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所涉器物均在上海博物馆二楼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