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传奇将“开启”美国电影学院博物馆

美国电影学院博物馆将在2021年4月30日开馆,澎湃新闻获悉,其开幕展览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回顾展,以此庆祝他60年的传奇职业生涯。

从动画到摄影,从手绘到人工智能,艺术家始终探索人类情感,讲述人类寓言,摄影师特雷弗·帕格林就以新作《开花》表达疫情后“悼念”。在德国,99岁的收藏家埃里希·马克思辞世,他曾影响过德国当代艺术的公共展示。在中国,80岁的中国画家朱理存辞世,无论写意画或工笔画,她总寄情于平常的人和事。当代艺术家范勃在北京举办个展“无形的剧场”,让人们感受盲人世界的不易。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 |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

作品回顾展将成为2021年美国电影学院博物馆开馆特展

宫崎骏与他创作的动画形象

宫崎骏与他创作的动画形象

据《洛杉矶时报》、《新京报》等报道,美国电影学院博物馆(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将在2021年4月30日开馆,博物馆位于洛杉矶。开幕特展将是一场奥斯卡获奖导演、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回顾展。展览是为了庆祝这位动画大师60年的传奇职业生涯,也是北美博物馆首次对他的作品举办回顾展。观众们将会体验一场沉浸式的回顾展,除了手绘作品和电影中的道具,观众还能在一间展厅中躺下欣赏动画天空,一如电影《魔女宅急便》中的情景。

电影学院博物馆馆长比尔·克莱默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非常高兴能以迄今为止宫崎骏最全面的作品展示来启动我们的新机构,向这位国际艺术家的致敬是打开我们大门的合适方式。”

宫崎骏《龙猫》静帧

宫崎骏《龙猫》静帧


宫崎骏《魔女宅急便》画稿

宫崎骏《魔女宅急便》画稿

展览将展出300多件展品,并探讨宫崎骏的11部动画电影,包括《龙猫》《天空之城》《悬崖上的金鱼姬》《千与千寻》等。这次体验将被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呼应宫崎骏作品中不同的主题。展览由宫崎骏于1985年联合创办的吉卜力工作室策展,策展人杰西卡·尼贝尔和助理策展人J·劳尔·古兹曼负责策划。与展览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份256页的目录,其中包括宫崎骏早期电视作品和他的故事片的制作材料,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位电影人传奇的动画技术。博物馆的影院还将放映宫崎骏作品的英文和日文版本,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独家商品将在博物馆商店销售。

宫崎骏曾于2003年凭借《千与千寻》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2014年11月8日,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文/畹町)

德国 | 收藏家埃里希·马克思

99岁辞世,影响过德国当代艺术的公共展示

埃里希·马克思(1921-2020)

埃里希·马克思(1921-2020)

近日,据《The Art Newspaper》等报道,著名德国艺术品收藏家埃里希·马克思(Erich Marx)去世,享年99岁。在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向德国政府捐赠了自己的大量重要收藏,影响了德国当代艺术的公共展示。

马克思1921年生于德国巴登地区的一座村庄,二战后学习了法律,1967年创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从而积累了购买艺术品的资金,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战后与当代艺术收藏之一。他深受同时代艺术家作品的影响,收藏了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与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马克思曾出现在沃霍尔的肖像作品中,并为博伊斯等人提供赞助。

当马克思将藏品捐赠给运营德国首都柏林的多家艺术博物馆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erie)机构后,这座城市需要一个地方来陈列它们。于是,将汉堡火车站改造成美术馆的构想诞生了。如今,这座美术馆隶属于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没有马克思,汉堡车站美术馆就不会存在,”基金会主席赫尔曼·帕金格尔(Hermann Parzinger)说,“马克思是一个伟大而谦虚的人。他做一切都充满热情——包括他对艺术和收藏的爱。”

五年前,马克思收藏了博伊斯的装置作品《资本论空间(1970-77)》,并将其借给了柏林国家美术馆。这件作品计划将在新的柏林20世纪美术馆(Museum of the 20th Century)中展出。一次,在美术馆偶遇平面设计师弗里德里希·梅克塞泊(Friedrich Meckseper)的作品时,马克思说道,“我想到展厅里看看有什么新鲜事。我只看到,艺术在战争后仍然幸存,而且重新焕发出生机。”(文/钱雪儿)

美国 | 摄影师特雷弗·帕格林

以新作“开花”表达“悼念”,用人工智能讲述人类寓言

特雷弗·帕格林

特雷弗·帕格林

近日,美国摄影师特雷弗·帕格林(Trevor Paglen)公开了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一组照片,这组名为《开花》(Bloom)的作品讲述了生命的脆弱性,其创作过程则呈现了计算机系统如何演绎人类的复杂。

虽然名为“开花”,但这些作品关乎的是“哀悼”。在创作这组照片时,帕格林表示,他曾看到装尸体的冷藏车从自己位于布鲁克林的工作室前驶过。“我想要明白,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他说道,“然后我意识到,你无法掌控这一切。”

特雷弗·帕格林《开花》摄影

特雷弗·帕格林《开花》摄影

“当周遭一切的意义都瞬息万变之时,你如何去创作艺术,”帕格林说道,“我想我的答案是回到寓言。”在疫情隔离期间,帕格林时常想到东去春来的意象——人们被“囚禁”家中,室外鲜花盛开。他开始思考,“在历史上的其他时刻,当意义本身成为疑问时”,花朵代表了什么。他研究了虚无派与巴洛克派的绘画,并经历了“许多的自我怀疑”。

最终,帕格林的答案是用计算机视觉算法来创作鲜花的图像。他照片中的色彩与形状都是由人工智能在鲜花照片中捕捉并声称的。它们不是鲜花,而是人工智能所理解的花。因此,作为寓言,它们表现了人工智能系统是如何演绎人类世界之复杂性的。

帕格林的作品涉及监视与数据收集,在《开花》系列中也反映了他对于人工智能如何被人类所“操纵”并加以政治化的反思。帕格林曾获得2017年麦克阿瑟“天才奖”与2018年白南准艺术中心奖。(文/钱雪儿)

中国北京 | 中国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朱理存

80岁辞世,写意与工笔,寄情于平常的人和事

朱理存(1940-2020)

朱理存(1940-2020)

据报道,2020年9月8日,中国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朱理存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朱理存,江苏宜兴人,1940年出生。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保送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1964年中央美院毕业,到四川省美协从事美术创作。擅工笔人物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工笔画会顾问。

作为当代画坛活跃的女艺术家之一,朱理存的作品关注社会、反映民生,总是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她的绘画总是以新颖的笔墨形式,充满人情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1980年,朱理存以一幅工笔画《踏歌图》,因为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格调,在美术界引起关注。

朱理存 《踏歌图》1980?工笔画

朱理存 《踏歌图》1980?工笔画

关于艺术,她曾经说:“我迷恋中国的文化精神,认真学习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而画画时喜欢表现平凡、热烈的现代生活,寄情于平常的人和事。宇宙是伟大而细腻的,真理的光芒无所不在。一张作品的成功在于美,而美在艺术的秩序和自然的规律之中,这与宇宙生命的脉搏是和谐一致的,对我来说,享受这自然、和谐的感觉,大大超过画画本身。”

总结朱理存的艺术轨迹,她最早画写意,再画工笔,画二十年工笔后又复归写意,多年来,她的艺术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生命和美。(整理/畹町)

中国北京 | 当代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

个展“无形的剧场”,感受盲人世界的不易

范勃

范勃

当代艺术家范勃自从2016年就开始专注于对知觉及其背后的认知和心理系统进行探讨,并尝试以去视觉化的、依靠触觉的盲人系统来进行艺术表达,在今日美术馆最新开展的“范勃:无形的剧场”是他这个艺术理念的延续。

展览包含四组作品,以“药物”作为引线的存在,眼盲以及各种感知障碍、身体隔离意味着人体机能以及内外互动遭遇的困境;而药则是对生命体的介入和调适,它与整体的诗意的表述构成互渗关系,以串连起“无形的剧场”中沉郁却又不乏温情精神脉络。作品《Emmanuel》由三间纯白的、被药粉覆盖的房间构成,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暗室,进去之后是完全的黑暗,但是会有灯光间隔短时间照亮一次,同时还有声音,这里面复原了一个盲人的生活环境,摆放着各种家具。

一明一暗,构成镜像。 “明室”通过尘封的日常物展现视觉的陌生化、遮蔽以及救治;“暗室”则通过复制盲人家庭的家居环境以及去除光照让人对于另一种“非正常”生存状态感同身受。

范勃?明室《Emmanuel》

范勃?明室《Emmanuel》


范勃?模拟盲人居住环境的暗室

范勃?模拟盲人居住环境的暗室

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的展厅之中以大体量呈现的《如影》和《降临》两件作品则是由热感应装置与投影构成,这与我们“大流行”时代的身体体验相关,就像是病毒包围着我们,人人自危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策展人介绍,这件作品奠定了本次展览的基调,在莫名的压抑和流动的剧场之中传达一种心理的疗愈感。

艺术家范勃,1966年生于天津。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高丹)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