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和前景

碎片化阅读_光影_1.jpg

当今我们处在一个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信息不断膨胀,传播载体形式丰富的大数据时代,内容碎片化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阅读兴起并逐步成为主流形式。碎片化阅读在盛行的同时,弊端难免存在,本文主要对一些弊端进行列举分析。

首先,为适应当今流行的浅阅读,内容商们对内容的选取有时会存在不足,碎片化加工可能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有些内容提供商们对内容进行碎片化、有些只从博取大众眼球角度出发,因此表面上是满足了读者的浅阅读,但对于实际内容来说有可能会变得支离破碎,甚至面目全非,直接导致了知识结构不完整。为避免该问题,内容商们在碎片化内容时,应该从精准角度出发。

自从浅阅读盛行,才发现过去我们能够看完一篇篇完整的文章是深度阅读行为。一篇正常的学术论文,其研究背景或研究过程在论文中很可能是隐形知识,我们完整阅读一篇论文,有时都难以捕捉到其真正的研究方法或过程,但碎片化的内容截取导致学术文献更加不完整,有些碎片化加工虽然做得比较精准,但还是存在一些原始内容的丢失问题。从读者来说,阅读这种被碎片化的内容很可能会有满足感,因为可能只关注了结论或里面的知识点,这样会导致读者没有深入全面的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虽然对某件事情或知识有了浅层的记忆,但因为缺乏对过程的了解,导致这种记忆并不牢固。对于学术方面浅阅读可作为参考,真正想详细了解还是查看原文合适。

另外,有些内容提供商并非专业出版商、对内容处理缺乏专业性,有些做法比较低端,比如对历史人物信息的篡改,如某个关于书法的微信大号发表了“北宋两位才子的风流往事”,其中一篇是对黄庭坚的描述,16岁时做诗《画堂春》是其初恋,且解释该诗是写给一妓女,同时还说黄庭坚很小就结识了基友等信息,但对于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七岁作牧童诗等”有价值的信息只字未提。

读者面对这种碎片化内容也存在弊端,零散信息获取的习惯可能会导致读者不去深刻记忆;当今,零散的信息较多,获取很方便,随便网络搜索都能得到相关信息,信息获取的容易使得人们对查询的信息并不会去深刻记忆,查询过后也容易忘记。

另外,浅阅读对大脑思考能力培养存在缺陷,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断章取义的获取这些零碎信息存在逻辑差、结构化差,这样的阅读方式下显然存在有害的一面,尤其是对于需要提高阅读量的青少年并不适合。

移动端阅读方式中,微信是当前主要阅读方式,但微信中貌似真正有用的信息并不很多,人们通过微信往往浏览的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笑话、炫耀自我等。这样的内容对人知识的进步未必会有多大的提高,杂七杂八的阅读,貌似看了不少,但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甚至和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并无多大关系。这样的每时每刻阅读和过去每年读几本名著的阅读效果必然是有差距的。

手机的这种浅阅读还发生在闲暇时刻,在一些公共场所随时都能注意到有些人充分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但这种浅阅读的不经意往往形成一种习惯,慢慢这种习惯就吞噬了深阅读的习惯。现在好多人看新闻,先看标题,再看图片,稍带浏览图片文字,对于正文可能一瞟而过,这样的阅读方式和过去认真读报的方式完全是两种体验,这种浅阅读且文字内容淡化的阅读并不利于人的进步,尤其是一些需要提高阅读量的青少年。

人们的阅读习惯变了,内容的提供方式精简了。内容提供者应在提供一些知识文化的内容时,注意内容应该精准化,应该从正确引导人们有选择的阅读,有针对性的阅读角度考虑提供的内容,尽量避免无用信息的泛滥。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人们进行有方向的阅读。这应该是编辑在出版过程中的价值。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