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恋爱大师》:通俗而不烂俗地呈现世间的男欢女爱

“人类是什么?不是男,就是女。社会是什么?就是男女挟持容貌、财富、阶层、品位等资源的火拼。《恋爱大师》描述的就是这群男女,就是这些人类。据说应景和时效性一向为正人君子所不屑,我却在李樯的描述中读到了‘浮世绘’的精彩和《海上花》的苍凉。”作家曹寇这样对先锋作家李樯最新长篇小说《恋爱大师》评价。

作为《青春》杂志执行总编、诗人、作家的李樯,一直以写先锋小说、实验性诗作著称。他的个人化写作和审美趣味也一直偏向于先锋和实验。但他最近的新作《恋爱大师》却被评论家方岩称为“转型之作”。

《恋爱大师》通过一档新锐电视相亲节目的上马、发展,到大红大紫,最后到衰败、转型的过程,戏剧化再现了男主持人马丰和女制片人王小迅职场合作及情感演变的浪漫故事,以及他们的家人、好友、同事等一干制作人、嘉宾台前幕后的职场斗法与喜怒哀乐,喜剧式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爱情从错位到复位的过程。

上海书展期间,李樯携《恋爱大师》与评论家方岩、作家张生分别进行了一场线上直播和现场分享,共同探讨了小说的文本特色和“爱情”这个永恒命题。

李樯(右)与评论家方岩在进行直播

李樯(右)与评论家方岩在进行直播

转型之作:面向市场,但不逢迎

文学是生活的产物,面对朋友和读者,李樯坦言,他确实对《恋爱大师》抱有比较大的市场期待,期望能“卖文”“卖剧本”。从2015年劳动节起笔,到2017年5月定稿,李樯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他已进行了大量素材搜索和实地采访。

通过采访一些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如导演、制片人、主持人,和到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录制现场观摩,李樯努力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书中人物活动的空间是以电视台为背景的,但我本人没从事过电视台相关工作。对于一些基本常识,比如直播、录播、走台、镜头切换、现场执行等专业术语都需要有一个基本了解。”

简单、直接、生活化和现场感,是李樯在写这本书时的一个基本语言定位。李樯表示,自己在写作时有意规避或者说摈弃了长久以来对于长篇写作中被允许的大量铺排、描述,和那种貌似智力型的抒怀。“当然,书中不乏心灵鸡汤式或者说是毒鸡汤式的对白,但这并非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逢迎,而是在能够充分表达人物情感关系时,才会有所节制地采用。”李樯说道。

“爱情的错位到复位”是本剧展开的人文场所,“娱乐他人、疗伤自己”是推动故事人物不断演进的情节基础。在方岩看来,李樯的这篇长篇小说沿袭的是现实主义路线,然而它与既往许多世情小说又有很大不同。那就是通过大量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的对白推动着情节、人物关系不断向前,展示人物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诉求,如何在结构上有效组织他们的关系和各自的情感诉求?在谈到书中怎样把男女老少、二三十人的故事与关系串联起来时,李樯将这种文本结构称为“糖葫芦”式结构。“每个人或者说每一对儿既自成一体,但又彼此粘连,串起他们的正是‘爱情’这根龙骨。如果叙述始终集中在某几个人物身上,又难免带来阅读的疲劳感,使读者感到沉重乃至厌烦。”

为此,李樯安排了一些次要人物的故事,陆续穿插登场,就像一串糖葫芦上会间隔式地串上一些甜桔瓣,“你吃完一颗山楂,再顺一口甜桔,这样的阅读体验,应该比长篇累牍的铺排更加令人愉悦。”

对中国当下的情感价值的综合绘制

对大多数读者和好友来说,李樯选择“都市爱情”这个非常大众化的主题是出乎他们意料的。

对此,李樯表示,“现在很多人宣示‘不相信爱情’,可这句话本身,不就在传递着人们其实并未远离爱情,也无法回避爱情之于生活完整性的现实反照吗?这是一声叹息,在我看来也是对爱情的一种否定性认同。”在他看来,爱情之于人是必要,乃至必须的,谁也无法摆脱。

除此之外,李樯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进行一次尝试。人类对爱情的书写孜孜不倦,与此同时,每一个时代又都有着那个阶段的情感价值。李樯坦言,自己比较有自信的是在《恋爱大师》中几乎呈现了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即中国当下的情感价值的综合绘制,其中有大量冷静理性的批判和纠偏,也有对永恒爱情的真理性解析。

在小说家、影视编剧李祯看来,这本小说不像其他爱情小说,为读者设计那些“酥”“甜”的恋爱桥段,它的独特性在于摒弃了那些已经用惯了的烂俗伎俩,很真实的呈现了世间男女恋爱的荒唐以及可笑的众生相。

“《恋爱大师》这本书,并不是作者要自封‘大师’,而是希望通过对当下情感、婚姻归属的终极拷问,期待着我们都能在通往幸福人生的路上认清他者,达成自洽,修成自己作为爱情生活中另一半的‘大师’正果。”李樯这样表达对这本小说的期待。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