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扬州朱自清故居:文学梦的起点

朱自清故居主任韩丰现场对朱自清故居进行了导览

7月1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系列活动的第十站去往扬州的朱自清故居。直播中,朱自清故居主任韩丰现场对朱自清故居进行了导览,他详细介绍了朱自清故居的地理位置及陈设,还原了朱自清一家人在扬州生活的点滴。直播后半部分,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吴周文等以访谈的形式探究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朱自清故居所在的扬州的小巷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荷塘月色》

朱自清最为人所知的名篇《荷塘月色》虽然是他任教清华时根据清华园中的某一处荷花塘所写的,但是这片荷塘也出现在故居中朱自清雕塑的背景中。《荷塘月色》中所写的人物也都曾在扬州的这座故居生活过。

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故居始建于清代,目前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朱自清故居没有一般的故居的恢宏建筑,共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到故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在门洞上方“朱自清故居”牌匾。

现在故居的西厢房就是朱自清的庶母休息的地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头写到的“妻在屋内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哼着眠歌”一句,闰儿就是由朱自清的庶母带着睡在西厢房。东厢房的两张大床、梳妆台、案几、大橱、桌子及其它陈设,都是当年朱自清的父母和两个女儿的所用之物。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朱自清的母亲,另一张就是《背影》里的那个慈爱的让朱自清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的父亲朱鸿钧。东厢房还有一幅古色古香的字画。在扬州,清代的时候能有一个案几说明家境是比较优渥的,朱自清的父亲也曾做过小官,但是在朱自清写作《背影》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的官职也没有了。

故居西厢房

故居东厢房

朱自清与陈竹隐

朱自清故居中保留了朱自清的卧室,即当年朱自清回扬州后跟他的续弦陈竹隐住的房间。朱自清是1932年从国外游学回国,在上海的一个旅馆里面,朱自清将他的亲朋好友、学生等等请来,在旅馆里举办了婚事,紧接着和陈竹隐来到扬州住在现在故居中的卧室。这也是陈竹隐第一次感受到扬州文化。朱自清18岁离开扬州,多半是家里有事才回来。朱家曾经在扬州住了七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朱家在扬州生活的最后一处,也是时间最长的一处,也是整个扬州市朱自清故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前面的六处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是毁坏了,有的时间很短暂,这一处是最能够代表朱自清在扬州生活的场景的。韩丰介绍:“朱家生活的场景我们进行了复原,但是当时清代的石头原封没动,都是历史遗存,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故居的朱自清卧室前面很有江南特色的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背影》

朱自清出生在东海,后来父亲调到邵伯做官,在邵伯的运河边上有一只铁牛。“朱自清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玩具,就在运河边拿着石头或瓦片往里面打水漂,或者爬铁牛,其实铁牛当年在运河是镇水的,它也是一个警示标志,一旦水漫过铁牛就告诉大家可能会发大水,住在附近的居民赶紧撤离。”韩丰介绍。

在朱自清故居的纪念馆中,有一面墙是专门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背影》这部作品中朱自清和父亲分别的场景。当年朱自清在文章里形容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而古怪的老头,《背影》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但朱自清是1925年才把《背影》写出来,前后有八年时间。

朱自清小的时候,他父亲在院子里,有文字显示“朱自清的父亲左手拿着酒壶小酌几杯,右手拿着蒲扇一来增加凉意,二来驱赶蚊虫。”他其实就是在等朱自清回来,要检查他的作业。“如果作业写得好父亲特别开心,赏几个花生米、豆腐干,朱自清特别开心,但朱自清作业写得不好,他父亲会非常严厉地斥责,甚至把他的作业撕掉或者扔掉,放在火里烧掉。所以1917年的时候,祖母去世以后,朱自清回来奔丧看到父亲以后,他突然觉得父亲变了。当父亲去送朱自清上学的时候,朱自清也诧异,以往父亲不是这样,这次父亲怎么对我有这样的表现呢?又是买橘子,又是送衣服等等。”

到了1925年的时候,父亲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近日身体尚好,唯膀子疼痛厉害,提笔不便,想必大去之日不远矣。当朱自清读到这封信以后,他突然想到八年前父亲送我的场景,而此时父亲已经赋闲在家。朱自清此时也做了父亲,也理解了当时父亲的严厉。

漫画中刻画的父亲的背影

在直播后的对谈环节,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介绍:“他在扬州中学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文学梦了,我的曾祖父也有点文化,家里头有一些藏书,但是没有满足他,到扬州中学以后,学校有藏书,他如鱼得水。他本来就念过一些基本的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什么的,到了扬州中学以后又看了大量的古代书籍,比如《汉书》《资治通鉴》《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等等,开始大量阅读。”

“这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有两种书,一个是《聊斋志异》,一个是林译小说。他上中学的时候正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五四运动快出现了,西方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中国。他在这些小说当中,包括《聊斋志异》也好,包括林译小说也好,在里面领略了好多他平时或者以前没有领略到的东西,比如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这种场面,缠绵悱恻的狐仙鬼怪的爱情故事,或者异域他乡五彩斑斓的景色等等都使他着迷、沉醉,所以他这时候开始做自己的文学梦了。”

现在人们谈到朱自清的家国情怀的时候,大多数只知道最后他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事情。实际上他的民族情感也是在扬州生活读书的时候就已形成。“扬州不仅是一个儒风雅气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铁血豪情的城市,历史上有宋代的李庭芝、姜才,清代的史可法。史可法对他影响比较大,1912年辛亥革命前后,我的曾祖父得了一场病,当时借住在史公祠,就是今天史可法衣冠冢那个地方。这期间朱自清几乎每天过去或者请安或者陪侍老父亲,在史公祠这个地方他多次听人讲过史可法如何率领扬州军民抵御外敌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这个对他的影响巨大。史可法的那个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对他也有影响。”朱小涛说。

故居内景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周文说:“扬州的悠久文化对朱自清的影响是很大的。扬州没有很高的楼,只有两层楼、三层楼,亭台楼阁很精致。这些精致的扬州建筑吸取了传统的美学理想,这个美学理想就是儒家的美学理想,朱自清的美学理想也承续了这种温柔、敦厚。从地域文化来说,扬州是一个盐都,扬州的儒商都很有钱,发了财就要讲究文化品味,儒商做一些教育事业,追求儒雅。朱自清也汲取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克服了儒商文化的弱点浮躁。所以朱自清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儒商文化对朱自清的人格有很大影响。”

云游故居系列活动以“回到文学现场”为要义,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可以折射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通过回到作家们生活过的实地实景去感受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创作,对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