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胜利的阅兵”是俄逆境中寻觅生路的转机

6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作出决定:受新冠疫情影响,将“5.9胜利日”阅兵改在今年6月24日举行。为何要选择这一天?本文将从6月24日这个日期的历史重要性、现实许可性和决策传统性加以说明。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国防部长绍伊古举行视频会议,俄罗斯将于6月24日举行胜利日阅兵

1945年的6月24日是个神圣的日子,它以红场上的“神圣阅兵”向世人展示了苏联所进行的一场“神圣的战争”。那一年5月9日,在庆祝了胜利日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高统帅斯大林指令苏军总参谋部举行一场“特殊的阅兵”,来彰显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1945年6月22日,苏联所有的中央报纸上都刊载了最高统帅斯大林的一份命令,全文如下:“为庆祝伟大卫国战争中对德国的胜利,兹定于1945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作战部队、海军舰队和莫斯科卫戍部队的阅兵——胜利阅兵。由各战线抽调的联合部队、固防人民委员会的联合部队、海军舰队联合部队,军事院校、军官学校和莫斯科卫戍部队参加阅兵。由我的第一副手苏联元帅朱可夫接受检阅,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指挥检阅。阅兵的全部组织工作由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和莫斯科卫戍部队司令阿尔捷米耶夫上将负责。最高统帅,苏联元帅约·斯大林。”

为了这场“特殊的阅兵”,苏联作了各方面准备,可以说是尽了全国之力。为显示这场神圣战争的神圣胜利,苏军总参谋部还特地从德国柏林和德累斯顿将900面法西斯军队和“第三帝国”的旗子运回莫斯科。6月24日,阴雨连绵,但是胜利的阅兵还是于上午10时5分开始,朱可夫元帅向苏联人民和军队祝贺伟大的胜利后,骑着高头白马检阅部队,随即,红场上响起一片“乌拉”声。

在红场上顺序通过的阅兵队伍,有几点极具特色,虽历经沧桑,至今仍可令人深思细察。首先,参加阅兵的队伍,是从各条战线上抽调而来的。它们包括了苏联由北至南全部土地上的各个兵种、各个军区、各个加盟共和国的部队。阅兵队伍行进的顺序展现了这个特色:先是卡累利阿战线的部队;其后是列宁格勒战线、波罗的海沿岸战线、白俄罗斯三条战线、乌克兰4条战线的部队;最后是海军舰队的部队。其次,在阅兵部队通过红场时,1400人组成的军乐队连续不断地高奏“节日迎宾进行曲”,同时800面军鼓齐鸣,声势极为壮观。再次,阅兵部队展示了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夺取伟大的和最后胜利的先进武器装备,其中尤以Т-34坦克和重型坦克ИС-2最为瞩目。另外,红军战士组成的“执旗手”队伍走进红场时,用戴着厚厚手套的手,将200面德国法西斯的军旗和“第三帝国”的旗子倒垂着,昂首阔步行进,随后将这些德国法西斯的象征物扔在一个专设的台子上,为的是不让这些罪恶的旗子玷污了神圣的红场和苏联的土地。这个倒垂旗子和扔旗的过程是极具仪式感的:第一面被扔掉的旗子是希特勒的“元首旗”,最后被扔掉的是背叛苏联、投降德国的弗拉索夫军的军旗。接着,执旗手们将自己被这些旗子“污染”了的手套扔到台子上,随之一把烈火将台子上的一切燃烧成灰烬。

从这几个特色来看,苏联政府当年是要把这场“特殊的阅兵”塑造成苏联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象征。这个永恒的象征有多重的含义:一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的一场全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伟大战争,所有战线组成了一支统一的、战无不胜的军队,所有加盟共和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不可分离的苏维埃国家。二是,“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苏联力量的胜利,这个力量既是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的先进,更是苏维埃人信仰和道义上的不可战胜,是“俄国文明”的胜利。三是,这种“胜利阅兵”和扔法西斯军旗的仪式,既是对敌人和旧制度的仇恨和蔑视,更是彰显苏维埃制度和思想优越与不可阻挡的信心。

所以,1945年以后的许多年内,红场上这次“特殊的阅兵”——“胜利阅兵”被赋予了重大的、深刻的含义——“历史性的阅兵”。这种历史性的胜利阅兵是历届苏联领导人难以忘却的,并且希望这种历史性得以永恒、不朽。但是,随着其后苏联数十年的历史进程:由发达而落后,由团结一心而分崩离析,由霸权而解体,这个“特殊阅兵”的历史意义逐渐被模糊、被淡忘。直到2000年,“胜利阅兵”才又被普京总统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这一年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55周年,莫斯科的国家历史博物馆中举办了“1945年6月24日胜利阅兵展览”。普京在参观了这个展览后,给参观者留下了这段话:“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威力强大的阅兵。对历史的记忆——这是当之无愧的未来俄罗斯的保障。我们应该从英勇的战士一代人那里继承一个主要的品质——习惯于去夺取胜利。在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中,是非常需要这个习惯的。这一习惯将帮助当今的一代人去建成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和繁荣的俄罗斯。我相信,这一伟大胜利的精神也必将在新的21世纪保佑我们的祖国。”

在这里,普京把“胜利阅兵”所展现的“伟大胜利的精神”归结为是“夺取胜利的习惯”。夺取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绵延不绝的凯歌,永远的“乌拉”,这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战斗和生存的唯一守则。俄罗斯人常说“不自由,毋宁死!”而在这次战争中,这句话变成了“不胜利,毋宁死!”而当俄罗斯(苏联)从世界霸主之一的地位急降到二、三流国家的尴尬处境时,“战斗”、“胜利”,与西方国家的针锋相对,就成了普京总统所希望的新俄罗斯人战斗和生存的唯一法则。

从2000年至2020年,20年动荡不定的沧桑岁月,俄罗斯似乎总是处在对“伟大胜利精神”的呼吁和“伟大胜利精神”姗姗来迟的矛盾状态之中,而俄罗斯人作为一代新人也似乎并没有养成“夺取胜利的习惯”,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普京总统所希望的“习惯于去夺取胜利”的民族。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的分歧、裂缝和对抗总是此起彼伏,俄罗斯所承受的是来自美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不断的政治、军事压力,以及日益强化的经济制裁。当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蹒跚着到来时,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狂跌和COVID-19的迅猛传播,俄罗斯面临一个新的动荡不安的局势。因此,重张“胜利阅兵的”强大威力,重新呼吁人们要以“夺取胜利的习惯”来庆祝75周年,就成为俄罗斯在当今时代的必需和首选。

当今的俄罗斯急需一个如同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共同发声的政治架构。当年,15个加盟共和国是团结在苏联的旗子下,在同一个战壕里战斗、生活和生存的。而现在,众多的加盟共和国都已离去,立国自理。俄罗斯一直期望它们能重新归来,但是,各“加盟共和国”大都犹豫不定,与俄罗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而乌克兰这样的前加盟共和国更是拔刀相向。俄罗斯政府一直希望,能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的旗子下,将这些前加盟共和国重新聚集在一起,以“胜利阅兵”的形式来显现当年的齐心协力战斗的“伟大胜利精神”,即使一次短暂的“阅兵”展现也行。

普京和俄罗斯政府的最终期待:一是,通过这次新的“6月24日”式的“胜利阅兵”,来重现当年的盛景,再次向世人宣告苏联(俄罗斯)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不可替代的伟大胜利者,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者、拯救者。二是,在此基础上,谋求建立一个将失去的土地、失去的加盟共和国、失去的东欧的盟友重新糅合成一个新的政治构架。所以,俄罗斯政府将75周年的“胜利阅兵”的请帖发给了所有的前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国家。正如普京总统的发言人彼斯科夫近日在回答“俄罗斯邀请谁参加阅兵式”时所说的:“目前我们坚持的标准是,恢复对‘独联体’国家元首的邀请。”

当今的俄罗斯急需一个能缓解与欧洲国家、美国紧张关系的机遇。寻找这个机遇,一直是近年来俄罗斯外交活动中的一根主线。在这根主线上,俄罗斯与美国等国家在对二战史的评价上分歧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谁是二战中的主力,谁在二战中牺牲最惨重,谁的功劳最大,谁是统领这场战争并获得伟大胜利的国家?这些分歧和争执实际上牵涉到了俄罗斯与美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霸权的争夺。经过了持续多年的分歧与争执,俄罗斯似乎想在“恢复历史真相”的前提下,在这场意识形态的大搏斗中,与美国改善近年来不断恶化的双边关系。而6月24日的“胜利阅兵”为这种改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所以,俄罗斯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及法国总统马克龙等欧洲大国元首发出了邀请,要他们来参加这显示“伟大胜利”的“特殊阅兵”。

2020年5月4日,俄罗斯举行胜利日空中阅兵彩排

当今的俄罗斯还需要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这个环境既是俄罗斯国内的,也是国际市场上的。俄罗斯似乎在开始明白一个道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民众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仅靠“夺取胜利的习惯”是办不到的。在当今世界,“夺取胜利”和“争取朋友”是不可分离的战略路线。对于俄罗斯来讲,6月24日的胜利阅兵是个争取朋友的场所,是个从逆境中寻觅生路的转机。

普京总统将这种胜利阅兵改期为今年的6月24日是对苏联历史的承认,是对1945年6月24日胜利阅兵历史意义的重申和扩大。所以,2020年6月24日的胜利阅兵将是1945年6月24日胜利阅兵的重现或者某种翻版。根据陆军上将萨留科夫在国防部的通报会上所宣示的:在今年的阅兵中,将利用1945年6月24日历史性阅兵的一些措施,在阅兵开始时,庞大的军乐队将演奏当年的“节日迎宾进行曲”,将在晚上鸣放类似于1945年的礼炮。当然,更重要的是,当年的胜利阅兵是一场苏联军事力量、武器装备先进技术的展示。俄罗斯是善于展示自己强大无比的军事力量的,尤其是当今时代,展示最先进的核打击力量成为俄罗斯的一种独特的震慑手段。人们可以期待,在今年6月24日的“胜利阅兵”中,这种军力的展示、以核打击力量为主的先进军事技术装备的展示一定是这次阅兵的一个高亢的主旋律。

当然,今年6月24日的阅兵,不可能完全是75年前那个辉煌历史的再现。在俄罗斯当今的处境下,这次阅兵定会搞得更加声势浩大,张扬出俄罗斯上下举国一致抗击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挤压的“夺取胜利的习惯”。当年的阅兵只是在莫斯科的红场上进行的,而这次,除了莫斯科红场,在俄罗斯的几十个城市将同时举行类似的活动,除了礼炮外,还有大规模的民众联欢。回望75年前,那次的“胜利阅兵”也是安排了全天全方位的活动: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和士兵,白天有盛大的检阅,晚上有礼炮和联欢。但是,当时天公不作美,从早晨到夜晚雨下个不停,空中的阅兵和晚上的联欢不得不取消。

提起1945年的6月24日“胜利阅兵”,还有一个细节也是挺有意思的。当年,斯大林在5月胜利日后,召见部队领导要他们在6月24日举行“特殊的阅兵”。军队领导人说,必须两个月才能准备完毕,斯大林的回答斩钉截铁:“必须在6月24日。”一个月后,这场“特殊的阅兵”就如期在红场上举行了。今年,普京总统也恰恰是在5月的下旬,责令俄罗斯国防部一定要在6月24日举行“胜利的阅兵”。历史是不能重复的,但历史的一些细节虽经蹉跎岁月,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俄罗斯是个喜欢象征和仪式感的国家。在筹备1945年6月24日的“特殊阅兵”的过程中,组织者曾准备把红军战士升起在柏林帝国大厦顶上的那面红旗用作阅兵队伍的先导,并且已经将这面红旗从柏林运回莫斯科,当年升旗的斯捷潘·涅乌斯特罗耶夫上尉以及他的3名战友也被请到了莫斯科。这些战士虽身经百战,但却训练不出阅兵的仪式感,主角涅乌斯特罗耶夫更是因为腿上的伤痛无法参加阅兵。朱可夫没有办法,只能放弃这种显示胜利的象征和仪式感,下令将这面旗子送到苏联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展览。

不过,这面红旗毕竟是苏联(俄罗斯)作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要力量的象征,一个具有神圣仪式感、能帮助俄罗斯“恢复历史真实性”的历史性物件。也许,这面旗子不会被今年的“胜利阅兵”所忘记,也许,它会从展台上飞扬到红场上。不过,这是说不定的事,因为它牵涉到许多历史事件,更令人关注的是,这面旗子牵涉到斯大林。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苏维埃的会议上说了这么一番话:“苏联人民和红军正在顺利完成在卫国战争进程中所面临的任务。红军充分地履行了自己的爱国主义职责并且将我们的祖国从敌人那里解放了出来。从现在起直至永远,我们的土地不会再受希特勒魔鬼的羁绊。现在,红军面临其最后的终结使命,和我们盟国的军队一起粉碎德国法西斯的军队,一定要把法西斯野兽彻底击溃在它自己的巢穴之中,让胜利的红旗飞升在柏林的上空。”于是,柏林的帝国大厦就成了结束对德战争的胜利巅峰。斯捷潘·涅乌斯特罗耶夫及其战友们就是遵循最高统帅的这一命令向帝国大厦冲击的。

普京总统会回到那场已经远去75年的神圣战争的胜利巅峰吗?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