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150分钟跨越千里直播六大石窟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线上”“直播”也让博物馆的变得更加平等和多元。上午9点开始, 敦煌研究院用150分钟全景呈现甘肃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六大石窟的辉煌灿烂。这“一院六地”横跨甘肃东西1500余公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艺术走廊,“跨千年文化交融、‘阅’千里陇原山河”,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荣光。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左)与主持人走上莫高窟148号窟工棚,解读壁画和数字修复工程。

澎湃新闻记者在线观看这场横跨1600多公里、跨越大山、穿过戈壁、千里相聚、穿越千年的直播,实时传递的各个时代的艺术造像、壁画内容,如同壮美的历史画卷在眼前次第打开,一件件熟识却未曾亲见的艺术瑰宝,在手机屏幕上直播打开,这或也是一种难以详细的观看方式,当整场直播结束,观看人数近630万。

敦煌研究院院“一院六地”直播海报

150分钟的直播首先从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室开始,作为“导游”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直播介绍,此处原为院长的宿舍,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都曾在该院落居住过。走入这间修旧如旧的屋子,常书鸿一家的照片还挂在墙上,赵声良介绍了当时常书鸿等历任院长如何在艰苦的沙漠环境中自给自足、苦中作乐的坚守,并带着直播的观众来到1984年自己住过的屋子。这个院落是敦煌研究院发展的缩影,也是敦煌学的发源地。

常书鸿一家曾经居住的屋子

此后,两人走向了敦煌最著名的建筑9层楼,赵声良也开始介绍中国石窟建造的历史。其中有记载最早的石窟就是炳灵寺石窟。随后镜头变切换到炳灵寺石窟的169窟,讲解员从169窟的栈道向上爬,开始了炳灵寺石窟历史的介绍。并详细介绍了最早的造像题记、最早的维摩诘像壁画、释迦苦修像等。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169窟最早的维摩诘像壁画

炳灵寺石窟169窟的释迦苦修像

介绍了炳灵寺石窟169窟后,直播又回到敦煌莫高窟。走入了盛唐时期45号特窟,以一组盛唐的雕塑解读佛教雕塑的历史。唐代工匠塑造了7尊性格不同的人物,显示了唐代的审美。而45号特窟中的壁画,也显示了盛唐时期的时尚、服饰生活状态和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

莫高窟盛唐时期的45号特窟内的佛教雕塑

莫高窟45号特窟内壁画局部

敦煌附近的榆林窟,接续了唐以后五代、宋、西夏等的艺术,此后镜头来到了榆林窟并走进了榆林窟西夏晚期的第3窟,并详细介绍了窟内3幅壁画,镜头也呈现了壁画中玄奘取经、山水等细节,其中可见两宋山水画对西夏绘画的影响,这是莫高窟壁画所没有的。讲解员介绍说,榆林窟第3窟的雕塑和壁画成就之高或为宫廷画家所为,并邀请观众游览榆林窟。

榆林窟

榆林窟第3窟内的彩塑

榆林窟第3窟壁画上的玄奘取经

榆林窟第3窟千手观音壁画(局部)

当镜头再回到莫高窟,走进的是泥胎雕塑的复制和创作室。年轻的雕塑家讲述了复制泥胎雕塑的过程。赵声良介绍说,通过临摹复制探索古人的技术和材料,也成为未来创新的依据。而古时工匠的制作技法,在西千佛洞可以了解。而对于雕塑,麦积山石窟尤为著名。

敦煌研究院泥胎雕塑的复制创作室,年轻雕塑家(右)介绍雕塑制作过程

此后,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进入直播镜头。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各时期的雕塑艺术变化均可见。44号西魏窟,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主座的美含蓄、典雅、恬静,被称为“东方美人”。

麦积山石窟44号西魏窟中的“东方美人”

当然直播也充满了不定因素,西千佛洞的直播时因为信号问题声音中断,原本以为“古时工匠的制作技法”的点就此错过,但好在解决了镜头声音问题后,又回到西千佛洞9号窟,在这座开凿于西魏洞窟中,就一尊破损残存佛像解析当时敦煌泥塑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拍摄了北壁上的壁画细节的底稿线,由此了解古代工匠以线塑造形象的制作过程。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9号窟一尊破损的佛像,可了解当时泥塑的制作过程

据澎湃新闻记者观看直播的体验是扑面而来的应接不暇,绵延千年、不同时代的壁画雕塑透过直播一一展现,这种千里千年的穿越唯有依托网络和敦煌石窟、才得以实现。

而后,直播的镜头又来到千里之外的“北石窟寺”,北石窟寺的导览员对北石窟寺的文物如数家珍,这座1959年被重新发现的石窟寺在1963年建所,保护的文物有大小窟龛308个,石雕造像2426身,碑刻8通、题记152方。导览员一边穿行在“北石窟寺”的各个石窟,一边介绍着“北石窟寺”的历史和变化,言语幽默有趣,把知识点融入言谈之中,并介绍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文博前辈如何清理和保护文物。

“北石窟寺”最大的特点是保存完整,不同于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泥塑佛像,北石窟寺均为石雕,先民通过一把榔头一点敲打而成。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165号窟外2尊天王像

导览员通过直播镜头介绍了165号、222号、240号,3个洞窟。其中165号窟开窟最早、它是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在永平二年(509年)开凿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该窟门口列有2尊天王像,虽然透过手机走进洞窟,但依旧被其规模所震撼,八米高的佛像,站在一米多高的祭台上,与殿堂中朝拜的信徒,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让平凡众生,感到生命是如何的渺小。

北石窟寺北魏165号窟内

北石窟寺222窟是一个典型的净土宗,开凿于初唐。主尊是弥勒净土,这也与唐代宏大的风范有关。240窟则是北周时期的石窟,在清代修复过,通过几个石窟的造像的比较,也可北魏、北周、大唐和清代不同的艺术和审美品味。

北石窟寺初唐222窟

整场直播最后回到了敦煌莫高窟,聚焦在正在进行数字化修复工程的148号窟,也正是因为数字化采集在洞窟内搭有工棚,所以得以走到洞窟上方,细看壁画。比较肉眼观看和数字采集的图像,感觉数字图像比肉眼看更清晰,甚至可以看到颜色的颗粒,也可分析其用色原理和变色原因。据赵声良介绍,敦煌的数字化工程从1990年代便开始推进,通过科技保护、光谱分析,以了解壁画的原貌和时代信息,数字化在保护壁画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开放,让研究者无论在何地都可以观看和研究敦煌。

敦煌莫高窟148号窟内正在进行数字化修复的图像

对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赵声良认为,敦煌展示了平等、多元、包容精神,在敦煌艺术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希腊、中亚、印度等多元、多样的文明交融,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交融之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而在交融和包容中平等是最重要的。将来敦煌研究院也将从多元、包容的角度加强交流。目前已经与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签订了保护合作协议,未来还会扩大交流。

敦煌莫高窟148号窟内壁画细节

除了这场150分钟的直播外,5月18日晚还将有一场关于“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的直播,保护专家诠释如何修复壁画的各种病变及壁画保护相关知识。150分钟的直播信息量巨大,本文呈现的仅为一斑。

注:本文图片除海报外,均为直播截屏图。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