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元化先生做书籍设计

王元化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文作者从1990年代初开始为王元化先生做书籍设计,参与了从《清园夜读》到《清园谈戏录》延续十数年之久的书籍设计工作。回忆与王先生相处往事,他感叹:“我哪是为王先生工作?分明是王先生教我为人呵。 ”

王元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文化振新,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激情年代,社会的变革使原来一大批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得以在新的目标岗位上施展技能和才华。正是这个时候,经过一番组织人事关系的折腾,我从一家纺织厂调到了心仪已久的上海作家协会,参与了《海上文坛》杂志的创办。在这之前,我虽然在业余常为一些报刊杂志画插图、画题花,但作为专业的美术编辑却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

那时候,漂亮得像宫殿的作家协会大院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神圣?那是文学青年的文学殿堂呵。那里面坐着的人物,随便叫一个都是当当的响啊,巴金、罗洛、于伶、茹志鹃……还有年轻一点的,王安忆、陈村、赵丽宏、陆星儿……我的头正是那时知青小说、电视剧作品如日中天的叶辛,顶头上司是文学评论界风头正健的程德培 。这么多名人大家,我都留有深刻印象,但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是他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推了我一把,成就了今天的我,他就是王元化先生。

王元化手稿

1992年,办了几年的《海上文坛》名声鹊起。紧扣时代潮流的选题,新颖的编排受到社会各界瞩目,找我做书刊设计的开始多起来了。一天,李子云老师经程德培老师的推荐找到了我。她对我说,王元化先生在编著很多学士著作,需要一个美术设计帮忙。王元化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又是文化界的老领导, 无名小编的我哪有不答应的,忙不迭地就承应了。

王元化先生自用印

记得王先生第一次交给我的任务是设计他的著作《清园夜读》,首次设计这么厚重的学术著作,对我这个学历浅薄的设计者无疑是有压力的。那时候电脑设计还是初级阶段,设想是靠指令一键一键地打进去的,不像现在这么快捷方便。于是我电脑加手工,书名是靠镊子钳一个个粘到画稿上去的。

本文作者为王元化先生的著作《清园夜读》设计的封面

王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投身革命,在共产党领导下办过很多进步书刊,是个编辑内行,听他的编辑王为松讲,他对编书编排一向认真苛刻,不好对付。第一次为王先生做设计能不能通过,我心里忐忑不安。交稿那天,我把画稿摊在先生面前:一杆翠竹在浓重的光影中矗立,阳光里几叶新竹轻轻摇曳,大理石纹上掇着四个字——清园夜读……哎,没想到王先生微笑地颔首通过了,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上世纪90年代,钱谷融(中)与徐中玉(左)、王元化(右)在江苏。 图片选自《钱谷融文集》。

王先生是个著名学者,是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文化界的领导,生活中平易近人,从不端架子,工作上有什么问题,总是循循善诱,用商量的态度同你讨论问题。有一年设计他的著作《九十年代日记》,初稿不理想。他从房间里翻出一个旧的外国饼干箱给我看,大概是欧洲货吧:宝蓝色的盒盖上很简洁的一叶蕨草。并用铅笔在纸上指示我如何处理,这一张设计草稿我至今还珍藏着。

本文作者为王元化先生的著作《九十年代日记》设计的封面

王元化先生修改过的设计草稿

他的家去得多了,他对我就像家里人一样,有几次工作时间晚了,他还关照秘书蓝云给我留饭,烧点心。他的夫人张可老师慈祥美丽,总是笑吟吟地催着我,吃呵,别凉了……天气转寒,他还专门送了我羊毛衫。有一些事在他的著作《九十年代日记》中均有记载,当然更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王元化著作《九十年代日记》

回想和王先生相处的那段日子,我哪是为王先生做设计?分明是王先生在教我做设计呵。我哪是为王先生工作?分明是王先生教我为人呵。

先生出生在湖北江陵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代在清华大学园内度过,幼时就见过国学大家王国维拖着个大辫子,因此有很重地“清华情结”。他的书房以“清园”为名,著作多以“清园”为题,从《清园夜读》到《清园谈戏录》延续十数年之久,这些书的设计绝大部分我都参与了。

王元化及其手稿

清华园诸多学人先辈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为王先生所推崇并且躬行实践。他不就像那清华园内在浓荫中挺立,向亮光处发出新绿的一杆青竹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第一次为王先生做的设计那么顺利就通过了。

王元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过了年就是王先生诞辰100周年。我这里给王先生叩首请安,希望能有机会再给王先生做书、做设计。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