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平安春信”:从郎世宁笔下的传梅到太平有象

“平安春信”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有着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在春日的疫情之下,读这几个字更是别有意味。故宫博物院除了藏有一幅朗世宁的《平安春信图》,更有众多寄托平安与春信的艺术品。无论是宁寿宫花园玉粹轩装饰中的皇子采折梅花插入瓶中的图画,还是竹子和鹌鹑双重“平安”加持的国画作品,都在祝愿这个世界的平安与春信。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平安春信图》。画中主角是一长一少两位人物,皆系头巾,身着直裰,长袍宽袖,一副古装打扮。长者手持一截梅枝,递予少年。少年微微躬身,正接过梅枝。背景是几株劲挺的新竹,占据了相当大的画面空间;身前不远处是一树凌寒绽放的梅花——可能正是二人手中梅枝的来源。

《平安春信图》局部

我们得知这幅画叫《平安春信图》是因为画作包首上有乾隆御笔“平安春信图”五字题签。那为何会给这样一幅人物画起这个名呢?我们注意到,画作表现的是二人传递梅花的瞬间,而二人手中的梅花更是焦点所在。我们熟知的梅花似乎往往与冬日绑在一起。它位列“岁寒三友”,不畏严寒,孤芳冷傲,甚至还因花瓣洁白自有暗香而得了“香雪”的雅号。但其实,除了迎风斗雪,梅花还有着“报春”的温暖寓意。

乾隆皇帝御笔“平安春信图”五字题签

竹长青,梅报春。梅花开在春天百花之前,梅花开了意味着春天也快到了,固有“梅传春信”之说。正如诗中所言,“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宋·欧阳修《蝶恋花·帘幕东风寒料峭》)“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道梅之气节》),乾隆本人也有诗句“梅报春信谅也宜”,表达对梅花带来的“春之消息”的期盼。春信已至,平安何解?答案是竹子。

这似乎又与我们常见的有平安寓意的意象不同。

通常,古人会借助名字与“平”和“安”谐音的物件来寄托祈求平安的心愿。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瓶子。比如宁寿宫花园玉粹轩装饰有一幅通景画贴落,画中描绘了皇子采折梅花,插入瓶中的情景,其寓意就是“平(瓶)安五福”。也可能只是一只普通的鸟雀。鹌鹑,同样是以谐音取得平安之意;或伴菊花,寓意“长治久安”;或衔谷穗,祈愿“岁岁平安”。还可能是像“太平有象”这样经过精心设计、颇具巧思的吉祥物。“太平有象”的主体通常是大象,背上驮一只大宝瓶,因古时“大”与“太”同解,便有了最基础款的“太平有象”。匠人们还会通过象背上瓶与鞍的搭配,增加一层“平安”的寓意;或是在瓶中插入戟、磬、如意、花卉等,在“太平有象”的基础上再点缀以“吉庆”“如意”等更丰富的寓意。

“太平有象”几乎是明清时期最受宫廷欢迎的吉祥主题之一。我们在宝座前的陈设、桌案摆件、钟表、墨砚文具和服装上都能看到它,甚至在首饰上也能看到它。

那么,在发音上与“平安”相去甚远的“竹子”,又是如何获得平安寓意的呢?

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续集》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意思是说大唐北都(今太原)有座童子寺,寺里种了一丛新竹,只有数尺高。寺中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即纲维),每天要向人报告竹子平安生长的情况。此后便逐渐以“竹报平安”表示平安家信,而且“竹”与“祝”同音,竹子也成了平安的象征。

所以,用了竹子和鹌鹑双重“平安”加持的作品,就有了双重的祝福寓意。

(本文正文部分文图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标题与导言为编者所加)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