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房子与家:考古学家如何“考古”当代美国家庭?

本文原题《他山之石 | 考古学研究的当代视角——〈二十一世纪的家庭生活:对32个美国家庭的入户调查〉推介》,刊发于公众号“文博中国”。(本文插图均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家庭生活》一书)


Jeanne E. Arnold,Anthony P.Graesch,Enzo Ragazzini and Elinor Ochs:Life at Hom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32 Families Open Their Doors. Los Angeles: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Press. 2012。

在考古情境中,如何根据遗留的物质文化去科学地反推与之相关的人类行为模式,始终是摆在考古学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考古学家首先必须要找到一个经验性的推理坐标(即宾福德所提出的“中程理论”),而后才能跨越时空鸿沟,对过去的人类行为提出若干可验证的假设。以考古学的视角对他者文化进行民族志研究的方法(即所谓的“民族考古学”)便自然地成为考古学家构建经验性坐标系统的重要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亚利桑那大学拉什杰教授(William L. Rathje)为首的研究团队首次将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从他者的原始族群转向了当代美国社会。其所开创的垃圾考古学成就斐然,另辟蹊径地为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当代社会从而去了解史前人类社会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视角。然而,从物质文化生命史的角度来看,垃圾上游的原始情景(in situ)可能对考古学家来说更具吸引力。作为原始情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家户及其生活空间——房屋也是考古学家进行研究的基本单位之一。这也是今天所推介的著作《二十一世纪的家庭生活:对32个美国家庭的入户调查》及其研究最根本的出发点。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


房屋活动轨迹

该著作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家庭日常生活研究中心(UCLA Center on Everyday Lives of Families / CELF)对本地区社群进行影像民族志调查的重要成果。因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系统的研究方法,该著作在出版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并荣获2014年度影像人类学协会颁发的克里厄奖(John Collier Jr. Award)和蔻岑考古研究所颁发的年度图书奖(Jo Anne Stolaroff Cotsen Prize)。整个研究团队历时五年(2001-2005年)完成了对洛杉矶地区32个中产家庭的全方位追踪调查,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系统记录和分析。该团队运用田野考古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不同居住空间进行测量,对房间内所有看得见的物品进行分类,记录其使用情景和功用,统计其数量、密度和多样性,并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如移动定位系统、人体生化指标测量等)观察和记录家庭成员如何与房屋内物品互动,分析不同空间的使用时长和频率等指标,家庭成员对居住空间的感情认知和内心体验。根据对大量未经任何修饰、纯原生态的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阿诺德团队全息式地呈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也回应了一个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如何理解物质文化与使用群体之间的关系(pots vs. people)。

全书主体部分围绕八个主题展开:极大的物质充裕、日常饮食、消失的闲暇时光、作为总司令部的厨房、卫生间困境、作为避难所的主卧、无所不在的家电和个性化的空间。在极大的物质充裕一章,一系列让人目眩的照片充分展示了被极度丰裕的消费品所充斥的美国中产家庭:被各类闲置物品塞满的车库、挂满家庭照片的墙壁、铺满杂物的桌面、一整面塞满各种CD和影碟的书架、宛如博物馆一角的各类毛绒玩偶……这种史无前例的物质充裕俨然已经成为当代美国中产阶级最为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对于工作繁忙的双职家庭来说,能用新鲜的食材烹制一桌饭菜并且全家人能够围坐在一起享用晚餐简直是一种奢侈。当烹饪时间取代烹饪乐趣成为每个中产家庭日常饮食准备的标准时,大量速食、冷冻或半成品的食材便开始充斥冰箱。而对食物热量和营养的追求以及特定的烹饪方式也使得大部分美国人(包括小孩)都罹患超重、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疾病。这也表明,饮食方式与文化认同确实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荒废的后院


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

繁忙的厨房

一户家庭的厨房


杂乱的车库

作为一个典型美国中产家庭房屋的标配,宽敞的后院往往被视为全体家庭成员享受休闲时光的首选场所。然而,通过对房屋不同区域使用频率的统计,研究人员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后院使用的频率极低以至于几乎成了一个摆设。造成这种区域功用改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双职家庭的休闲时光被日益繁忙的工作日程和家务琐事极大地压缩了。对家庭隐私的重视也使得室外活动越来越少。对成年人来说,繁忙与休闲之间的时间界线逐渐变得模糊,少有的休闲时光也多是在室内度过,或看电视,或在电脑前上网。极易沉迷于各类电子游戏和卡通节目的孩子们也似乎不再热衷于后院的游泳池、秋千和花园。供给全家人一日三餐的厨房毫无意外地与后院的使用频率形成鲜明对比。除了基本的烹饪功能,厨房还是家庭成员商议家庭事务、日常信息交流、大人教化孩子(用餐礼仪)的地方。冰箱门上密密麻麻的贴纸和磁贴、墙壁上悬挂着的钟表以及标记满满的日历都暗示着厨房充当着整个房屋指挥中枢的角色。从这一点来看,厨房之于当代家庭的重要性与火塘之于史前房屋的重要性毫无二致。

拥挤的卫生间

整洁的主卧

除了厨房,整个房屋内另外一处使用较频繁的空间便是卫生间了。调查发现,房屋内卫生间的数量和面积直接决定了家庭成员在室内的活动路径和日常生活节奏的协调性。尤其是在最为繁忙的工作日早晨,卫生间毫无疑问地成为最稀缺、竞争最激烈的空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也多由此产生。但是,大人和小孩同时共用卫生间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场合。父母会趁此机会教育孩子们如何讲究文明和卫生、尊重他人隐私、遵守秩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及分享有限资源等。相对于开放性的客厅或起居室而言,主卧是整栋房屋内占比最大的封闭空间。除了夜间睡眠时间之外,主卧是白天使用频率最低的室内空间。简洁淡雅的装饰风格、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物品与其他居住空间形成极大的反差,营造出了一种超脱于家务琐事和日常喧嚣之外的氛围,它们是家庭主人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和家务劳顿之后唯一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地方。因此,在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后,几乎所有家庭都会投入大量金钱去首先改造主卧。

以各类家电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对整个房屋空间布局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电视取代壁炉成为家庭公共空间的视觉中心,电视在起居室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其他家具的布局以及家庭成员观看电视的姿势。作为无形的社会文化的物质呈现终端,电视机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日常社交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媒介。在电视机数量有限的前提下,全家观看同一档节目或赛事是增强整个家庭凝聚力的最佳时机。同样,电视机也会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疏离。通过电视机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质文化在影响人类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动性(agency)。

一户家庭的客厅

十分注重隐私和个性化的美国文化环境在其居住空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们)几乎都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并按照自己的喜好装点空间。不论经济收入水平如何,所有的家庭都会去精心布置和装饰公共空间。他们大多会选择一些在家庭成员成长过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比如孩子们荣获的奖杯、某次家庭旅行购买的纪念品、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老物件。有些家庭也会通过摆设艺术品来彰显自身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位。所有这些凝聚着某种社会记忆或文化归属感的物品都在向外来的客人展示着这个家庭的独特之处。这种高度个性化的空间也是他们对抗当代工业化和高度标准化大潮的最后一片阵地和庇护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房屋对于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来讲,它们不单单是各种材料搭建起来的冷冰冰的框架和空间,更多时候是一个充盈着复杂的感情归属、心理认知和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然而,考古学家们在面对发掘出的废弃居址时,如何根据可见的物质文化遗存去探索古人不可见的社会行为乃至精神世界这一学科瓶颈?读者或许能够从这本书中萃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