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避疫期间,突然想看的那些书

疫情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家避疫期间,不同处境的人,都看了哪些书呢?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

瘟疫主题:通过历史寻求出路

林森在上海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林森的阅读计划受到了疫情影响。“本来最近我应该接着读一些翻译理论的书,但实在太郁闷了,每天早上打开新闻都会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每个人都很恐慌又很悲愤,每天每天,我觉得无力安慰别人,也无力安慰自己,最后就还是看书吧,之前H1N1的时候我收集过一批瘟疫方面的书,很多问题前人已经指出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哀矣。”

林森最近读的书

“《鼠疫》我之前看过但没有太大感觉,这一次突然想起来这不就是我们的写照么,又找出来读了。《大流感》讲得很综合,把过去的医疗、环境、卫生、政治都讲了,对比会发现,100年过去了,根本没什么改变,不确定性是让一切瓦解的根源。此外,大流感开篇花很大篇幅讲了美国现代医学的建立,很多人对科学与医学的无知,是让我觉得非常可怕的。读了瘟疫方面的书后,我觉得需要开解自己,太焦虑了,所以还想去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我觉得周围很多人,特别是那些相关性更高的人也需要想办法开解自己。”

Z是湖北人,曾在临床工作过,家人朋友不少都遭遇感染,除了在各个群内科普防护知识外,他还为那些不能确诊、不能入院的朋友们协助阅片,并且不厌其烦地提供医疗咨询,大到用药指南,小到病人能不能洗头洗澡的问题。

为了更深入了解冠状病毒,最近Z在整理文献,阅读论文和专著。但更牵动他心的,是疫情数据和周遭的讨论分析。看了一些资料后,Z表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有一个银行家被抓。专业领域的问题最终导致剧烈的社会困境,可是专业人士却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去表达,不是专业的问题。如果从宏观角度去看待真的没有错的话,社会的分工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思索这个问题,Z准备去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此外,由于身处漩涡中心,本次疫情对Z的触动极大,他这阵子整理了一些非典时的资料,也想去看一些非典相关的书……个体还是要找到一些面对困境的出路和办法。”


豆瓣上部分与非典相关的书

并非只有Z希望通过对非典的记忆寻求帮助,学习心理学的小裴,身在北京,过年本就准备在家阅读的他,似乎并没有被疫情波及太重,“这些天就在家里阅读和健身,已经看了七、八本书”。虽然阅读习惯和平素无异,但小裴所看的书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提到:“最近去看了《SARS警示录》,这本是SARS之后的访谈,里面比较好的几篇是周孝正、柴静、张岱年的,柴静写得最好。”

共情主题:通过阅读理解他人

诚然,身处疫区的人,此时所受的煎熬与痛苦,是超越言语的。

安安是武汉人,她说:“我平时就在家中工作,疫情对我生活的影响可以说不大,我本以为这段时间我可以看很多书,做很多事,但是我的亲人和朋友有太多在受苦,当我爸爸开始发烧时,我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奶奶也有危险。也听到朋友及家人感染,甚至离世,每天我们都在为病人解决问题、咨询问题。我也有很多大问题想通过阅读去求解,我想重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也想看阿伦特的《爱这个世界》,但我现在只能关注体温、血氧、药品、食物这样的问题。我最近什么书也看不进去,如果要说看书,我每天看的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本经文完整读下来需要2个小时左右,对待病情,我们很无助,能做的都做了,只能听天由命,每天都害怕会失去亲人,有师父建议我诵经,我就每天读1遍以上。”

金宇,80后互联网从业者,2003年非典时,他人在北京,对当年的疫情记忆犹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恶的科学》,讲的是人的共情能力,论共情和残酷行为的起源。疫情期间,有一部分一线的医护人员遭遇无法回家,封城封路时的标语很多还被当作笑话传播,这些人在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为什么会觉得这样没问题呢?我想是失去了共情能力。”


金宇通过电子书阅读《恶的科学》

“我相信,这些人平时一定是对妻孩照顾、对父母孝顺的人,都是正常的人,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会变成这样。《恶的科学》讲到了这一点,它提到人某些时候,会失去共情能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大恶,最终却导致了残酷的发生。”

留学生小志疫情期间一直在国外,关注疫情后,每天醒来就疯狂联络国内的家人朋友,除此之外,小志还与志愿者一起整理疫情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为需要帮助的人求救。小志说:“我最近看了《局外人》,因为网上很多人看《鼠疫》,我这次不太想看,就直接去看了加缪的《局外人》。”

在疫情初期,小志对国内的诸多事件感到悲痛,也经常因为在网上与他人态度不一致而大起争执,“其实我觉得自己本质上是觉得别人‘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就该死的人,最初我很不理解很多人,我觉得你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熟视无睹呢?看到这些我就怒火攻心,然后就和《局外人》里的法官差不多,但是现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有的人冷漠,可能也不是真的冷漠吧,他可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或者采取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让自己保持理智和冷静。对于一些事件我感触很深,悲伤是共有的,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要参与朋友圈的发言,有的人可能以其他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去做更实际的事件。这两天我准备去看鲁迅的书,想看《狂人日记》。”

社会主题:通过疫情自我反思

疫情不仅对人的心理和情绪造成了冲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社会立场,更是影响极大。

张明是位生意人,年底本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如今只好暂停业务。“目前这个疫情,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中断,导致我们的生活崩坏了,当然我们还算幸运的,有些人的家庭,都被摧毁了,更令人痛心。我最近真切感受到,曾经那些唾手可得、很容易享受到的城市服务,都变得非常困难,你会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非常脆弱的。”

针对这个问题,张明去看了《反脆弱》和《黑天鹅》,“虽然这两本书都是一些常见的理论,但现在看感受还是不一样,对那些书中的例子体会更深,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我们都还要努力。对自己来说,其实也要警惕,个人收入、公司项目如果太单一,抗风险能力就会低,不要让自己陷入舒适的地方,因为可能你舒适的收入、岗位,都会突然断掉”。此外,张明还看了《债务危机》《狂热分子》《动物农场》等书,“社会结构相关的书,对反思还是很重要的”。

斜阳君从元旦回老家后,就一直“宅”到现在,他说:“这段时间我很难看进去书,不过之前刚看完项飚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然后就发生了这件事,有很多事情感触还是比较深的。像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方式,两者各自的特点,还有看到有人说温州人这次自救很厉害,也有印证。我最近还想顺着这个思路读一些书,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小镇喧嚣》《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这几本书涉及的内容和当下事件关系挺密切,我个人是想更根本、系统地认识我们国家实际上的政治、社会特点:包括基层的治理、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地方与中央的互动、民间运动的发展与特点。书的角度有宏观、有微观的,但都很贴近实际,其中也包括一手的考察调研,应该是很有启发的。最近我开始再次想我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应该去做什么?答案有待浮现,但我知道,认真做事是重要的,真诚正直是重要的,人与人的情感连接是重要的,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飙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3月。

斜阳君的亲属中有医务人员,所以这个春节对他尤为不同寻常。“我爸是医生,这几天他们医院要开始集中收治发热病人,而物资仍然紧缺,工作环境也很一般。但他最多也就吐槽几句物资的事,该上还是义无反顾上,同时把自己跟我们隔离开,怕影响家人。前几天华山医院的张文宏医生说不应该欺负听话的人,引发了很大的共鸣。我觉得我爸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好医生,在这次疫情中还有千千万万这样听话的好人。就像鲁迅说的,这些人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希望他们不会被亏待,也希望疫情能早日控制,我爸能早日归来,朋友们也能早日相聚。”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