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英博物馆对于阿富汗流失佛像等文物的鉴定与归还

2019年,经大英博物馆鉴定、记录后,一批从阿富汗走私的佛头文物曾在大英博物馆53号展厅的特展“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中展出。随后,2019年11月19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归还从阿富汗走私的一批佛头文物。如今,这批文物正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出。

本文从缴获走私文物到鉴定、记录,以特展“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为切入口,讲述大英博物馆对于流失文物的鉴定与归还。

2001年,当时掌控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颁令禁止了以任何形式,包括电视,绘画和古代雕塑,出现的人体形态的图像。由于此项禁令,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雕像的头部被斩断,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也被炸毁。除此之外,塔利班还大肆破坏了阿富汗境内的许多古迹。当地的古董商在当时不敢接手这些文物,但在塔利班政府倒台后,这些文物迅速流入私人手中,并通过巴基斯坦走私出境。


这批被缴获的佛像在回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前在53号展厅展出

对考古遗迹的盗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在经济、政治动荡时期此种行为尤为严重。大英博物馆长期以来与英国执法机关以及世界各国密切协作,打击非法文物出口及黑市交易。自2009年以来,经大英博物馆鉴定、记录并帮助归还阿富汗、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流失的文物共计2345件,其中绝大部分为非法走私文物。这两千多件文物中的大部分来自阿富汗,年代跨度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其中另一部分来自伊朗,还有一件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巨型中世纪陶砖。去年,大英博物馆在53号展厅设置了一个以此为主题的临时展柜。第一批在这里展出的是9件佛首和1件佛身。据判断它们应该是在大约20年前被损毁的。在短暂展出后,这批佛像在去年十二月返回位于喀布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这批展出的佛像由伦敦警察总署的艺术与古物部门缴获后,被送到大英博物馆进行鉴定。据鉴定,这批佛像制作于公元4至6世纪之间——在这一时期,佛教是当时阿富汗的主要宗教;而阿富汗也第一次被纳入了以今天伊朗和伊拉克为中心的萨珊王国的统治之下。


犍陀罗风格菩萨立像

佛像中最大的一尊为灰片岩菩萨像。菩萨佩戴精美颈饰,衣服轻薄贴体,衣纹的雕刻采用“湿衣法”。虽然这尊佛像的用料和风格反映了典型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造像特点,但类似这样的佛像在当时也会被运往并供奉在其他地区的寺庙,最远可至今天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Merv)。

其他被查获的9件佛像都以粗糙的粘土为胎,外面覆盖一层质地较为细密、类似于石膏的材质,最后在其上进行彩绘。它们大部分为菩萨像,戴精美头冠,姿态各异。虽然这些佛像与在贾拉拉巴德附近的哈达(Hadda,位于经由开伯尔山口连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商贸线上)出土的佛像极为相似,但是目前我们仍无法确认这些佛像最初的发现地点。除了哈达之外,这些佛像也有可能是在喀布尔南部的梅斯·艾纳克地区(Mes Aynak)被非法发掘的。

在梅斯·艾纳克地区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些非常精美的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健陀罗彩绘片岩雕像,已发现的这个时期第一尊木制佛像,以及大量不同风格的彩绘泥塑像。传言中,这里是奥萨马·本·拉登的大本营之一,2001年塔利班对佛教造像的强硬态度正是受本·拉登的影响,因此佛教艺术在这里很难保存下来。这为缴获文物来自梅斯·艾纳克的说法添上了耐人寻味的可能性。


泥塑彩绘佛首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部门对这些佛像进行了CT扫描,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它们的制作过程。同时,从科学分析的结果得知,佛像头部的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来自含铁极为丰富的矿石。此类佛像通常以彩绘装饰,但至今在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报告非常有限。大英博物馆的专家们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允许下,对这批失而复得的佛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机会实属难得。


对佛首的X光CT扫描显示出双层结构——粗糙的粘土用于粗略的造型,脸部、头发以及头饰上覆盖了一层更加细密的材料,在这层材料之上又进行了彩绘装饰


科学分析显示红色颜料氧化铁含量较高,并通过叠加炭黑来加深颜色,右边的图像是通过强化技术后所显示的颜色残留

大英博物馆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第一个文物保护实验室就是在大英博物馆的协助下建成的。2009年,在大英博物馆的协助下,超过3吨在英国境内缴获的阿富汗文物得以重归故土,其中包括从巴克特里亚青铜时期墓葬遗址出土的青铜化妆盒以及从其他遗址出土的中世纪金属器等。

其中一些文物在返回阿富汗后不久便在国家博物馆重新修葺的展厅展出。2011年,大英博物馆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携手举办了“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特展,参与此次展览布展的阿富汗研究和文物保护人员尤其值得钦佩。他们曾在1992年至1994年阿富汗内战时期将大部分珍贵藏品转移并隐藏,并始终对文物的下落守口如瓶,直至2001年12月塔利班政府被推翻、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政府建立。在展览期间,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和工作人员的允许下,大英博物馆对借展的藏品进行了科学分析,同时双方也签署了关于非法出境文物鉴定和回归的合作协议。

同一年,大英博物馆还接收了20件来自阿富汗的象牙嵌和骨嵌家具并对它们进行了修复,研究和展出。这项工作得到了古董商约翰·埃斯卡纳奇(John Eskenazi)的慷概赞助,展出赞助方美银美林银行也将其作为该银行艺术保护项目(Art Conservation Project)的一部分给予了额外的支持。这批家具制作与公元1世纪,在20世纪40年代被到访贝格拉姆(Begram)古城的法国探险队发掘。在阿富汗内战期间,这批当时收藏于喀布尔博物馆的文物曾经被盗,并一度被认为无望追回。大英博物馆出版了一系列针对这批文物的专刊和文章,并在2012年将这批文物送回阿富汗喀布尔。

在特展“阿富汗:古老世界的交叉口”的筹备阶段中,大英博物馆还得到了关于另外一件被盗的著名佛像的所在地信息。这尊佛像是1965年在喀布尔北部萨拉库加(Sarai Khuja)被发现的,直至1996年被盗前一直在位于喀布尔的博物馆展出。1996年被盗后,这尊佛像流入一名日本私人藏家手中。几经讨论后,这尊佛像由古董商约翰·埃斯卡纳奇代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收购,并以纪念已故的阿富汗文化遗产保护协会((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fghanistan’s Cultural Heritage) 的发起人之一卡拉·格瑞斯曼(Carla Grissman,1928-2011)的名义捐赠给了博物馆。


被盗佛像重新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出,图片 Andy Miller

大英博物馆对非法进入英国境内的阿富汗文物一直保持高度警惕。2015年,一对德国夫妇想通过佳士得拍卖行出售一件锡包铜酒碗。根据其上的铭文,这件酒碗制作于1604至1605年。佳士得的专家们迅速断定这只酒碗早在1974年便出版在喀布尔博物馆收藏的图录中。这对德国夫妇是在1994年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从一名阿富汗古董商手中购得此碗,因此可以推断在1992年国家博物馆被洗劫之后不久这只酒碗便流入沙特。所幸的是,这对德国夫妇在得知详情后,非常慷慨的同意将这只酒碗物归原主,现在它正展出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伊斯兰展厅。

据了解,大英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同各方协作打击文物犯罪、保护文化遗产,其成果将会继续在53号展厅展出。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