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七百年的上海县与三千年马桥文化,闵行博物馆今开馆

历经半年多的试运营和闭馆维修,闵行博物馆新馆今日正式开馆。据悉,新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共三层,设“上海县七百年展”、“马桥文化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三个常设展,通过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料和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全面地展示闵行区版图内的地域历史发展脉络及璀璨多姿的民族乐器文化。除常设展之外,临时特展"丝路启航——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也在今日对公众开放。

闵行博物馆外景

据闵行博物馆公布的资料,闵行博物馆位于闵行文化公园西南角,建筑围绕"与城市文化融合、与自然共生"的建设理念而成,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共三层,设“上海县七百年展”、“马桥文化展”、“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三个常设展。其中常设展”上海县七百年“展厅,展陈面积约2400平方米。设序厅、东南壮县、江海通津、海纳百川、独立发展、城乡融合六个展区。展厅以上海县各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为依托通过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手段,由古及今,追根溯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七百年历史长河中,上海县的兴衰浮沉,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成就。

展出场景“衣被天下”

展出场景“沙船之乡”

展出场景“东南都会”

展出场景“交通建设”

“公正和平”银爵 、明代蓝印花布被面、胭脂红地粉彩折枝石榴花卉纹瓷碗都是“上海县七百年”常设展厅的重要展品。“公正和平”银爵 腹部外侧镌有“公正和平”四字,在其左右分别镌有“法总领事韦礼德君荣归纪念”、“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敬赠,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两段小字。它是1924年,上海总商会和上海县商会赠予时任法国驻沪总领事的韦礼德的送别礼物。

“公正和平”银爵

明代蓝印花布被面长192cm,宽127cm,布幅宽42cm。被面上下分别留33和31cm的蓝色空间。四边框饰花鸟狮子滚绣球图案。主体图案为人物庭院,1965年出土于上海县马桥乡三友大队。

明代蓝印花布被面

胭脂红地粉彩折枝石榴花卉纹瓷碗外壁胭脂红釉作地,绘粉彩垂枝石榴和蓝料彩花卉纹;碗内施满白釉,底面绘矾红彩不规则的五只蝙蝠。足端露胎,胎质坚硬洁白,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圈足内手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印章款。此碗制作规整,胎质细密,釉彩润泽鲜艳,绘画技艺娴熟,堪称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民窑制瓷精品。

胭脂红地粉彩折枝石榴花卉纹瓷碗

上海旧名华亭海,又称上洋或海上,北宋时已有上海务。南宋以后生齿日繁,蕃商云集,始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立县。自此以后,承江海之利,人烟万井,商贾辐辏,民物繁庶,号称东南壮县。1843年上海开埠,国门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陆续传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局纷纷涌现,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绚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1928年县市分治,上海特别市成立,上海县成为郊县,功能发生转变,乡村面貌初步改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县发展成为大上海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工业卫星城,贡献卓著。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700年上海县历史宣告结束。

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展”是闵行博物馆另一个常设展。马桥文化因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中层而得名,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上海马桥遗址位于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其文化遗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良渚文化(距今5200-4400年),个别遗存可以早到崧泽—良渚过渡阶段。第二阶段是马桥文化(距今3900-3200年),是该遗址分布面积最大的文化遗存。第三阶段是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发现有其中各时期的文化遗存。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类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和商相当。

马桥文化展厅

“马桥文化展”的展陈面积约600平方米,主要展出距今3900至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150余件器物。展览分为“依海而生”、“始生之物”、“造物以术”三个部分,通过多媒体投影、模型、场景复原等手段,重现了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傍海而生的生活。

展览向观众展示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制作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让观众辨识先民用以传递生产与生活信息的独特符号和用以装饰器物的各种纹饰。在展出的各种文物中,以陶瓷为多,如原始瓷豆、云雷纹鸭形陶壶、叶脉纹陶罐等。

云雷纹鸭形陶壶

云雷纹鸭形陶壶口径8.2厘米,底径7.4厘米,高10.6厘米。泥质灰陶。敞口,粗颈,椭圆形扁腹,尾部上翘,半环形扁鋬,假圈足,平底。颈部和扁鋬上饰云雷纹,圈足饰弦纹。

原始瓷豆

原始瓷豆口径17.4厘米,底径16.5厘米,高15厘米。原始瓷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原始瓷器是瓷器发展的低级阶段。此件原始瓷豆灰色胎,局部紫褐色,质硬。豆盘内施青黄色釉,釉面较多剥落。敛口,口沿旁有3个贴耳,浅弧腹,喇叭形高豆柄,豆柄上部与盘相接处贴环耳。沿面饰弦纹,圈足饰凸棱纹。器形与福建黄土伦文化的硬陶豆相似,说明马桥文化与南方文化有交往。

叶脉纹陶罐

叶脉纹陶罐口径21.4厘米,高27.1厘米。泥质红陶。折沿,沿面略凹弧,方唇,圆腹,凹圜底。口沿与器身相接部位有指抹痕迹。通体饰叶脉纹,沿面上轮旋纹,并刻划一组符号,1994年马桥遗址297号灰坑出土。

“国乐风华——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是闵行博物馆第三个常设展,展陈面积约900平方米,以中国民族乐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卷轴,从“鉴物”、“观影”、“赏乐”三个板块展示乐器自身的形态特征和音乐风格,乐器制作技艺的源远流长;呈现乐器与乐人之间的默契羁绊,乐器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相辅相成、交融共存。

展出的青铜乐器

展览共有四大陈列单元组成:乐韵流芳、乐改先驱、乐源斫艺、族乐锦绣。通过传统乐器的演变、近代民间乐团的建制发展、现代中国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的展示,多角度全方位地为您展现中国民族乐器文化的历史发展,领略中华民族音乐的唯美,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丝路启航——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除常设展之外,临时特展"丝路启航——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也在今日对公众开放。《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遣官方使团从广西合浦等港口出发,经马来半岛,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正史这一记载,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此次展览分为“跨洋过海”“江海相连”“延续传承”三大部分,展出了广西合浦汉墓群出土的128件(组)器物,包括贸易输出的大额货币金饼,作为奢侈品输入的玉石器、玻璃器和各类珠饰以及一些植入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再现当时海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盛况。

淡青色玻璃杯(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87年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中等钙铝亚类钾玻璃,判断产自印度。

动物形肉红石髓串饰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5年合浦县环城堂排2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大”铭金饼(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玛瑙狮形饰 东汉(公元25—220年) 1954年贵县新村22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榄形嵌花金珠 东汉(公元25—220年) 2001年合浦县九只岭6a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绿柱石、玻璃混合串饰 东汉(公元25—220年) 1958年梧州市低山2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