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穿衣自由和生育自由到底是什么

穿裙子、长头发、没有喉结就是女性?护肤、爱哭、穿粉色的男性绝不容于虎扑?2019年了,世界不需要继续刻板,男性与女性并非二元对立。

8月17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携新书《透过性别看世界》来到上海书展现场,为读者讲述两性之间如何求同存异。


活动现场

性别影响生活,《透过性别看世界》则思考如何反思性别的影响。时代令女性走出家门去工作,在失去了二元对立基础的世界里,当你发现他人不一样,你对他人的想象与期望也同实际情况迥异时,个体如何自洽?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透过性别看世界最重要的是给大家一个怎么看待差异的眼睛,你要看到差异是如何被文化建构的,建构出来后又是如何带有价值观判断的,最终才能处理差异,”沈奕斐说。

异性要表现出所谓“异性”的特征才能被认为是美的吗?

沈奕斐认为,不否认有生物学的基础,只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对审美具有决定性。“根据生物学研究显示,其对人类审美的影响,世界范围类共同点仅有两种:对称(所有文化追求的美)和健康的标志(脸色好、看上去健康,基因选择的重要)。大部分的‘美’和生物学没有关系,美中具有阶层建构的逻辑。当你觉得自己不符合某一个审美标准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去改变自己,你很可能在事实上是健康的、是存在一种美感的。‘美’是多元的,差异的背后是对多元的接受,不同的环境里‘什么是美’本身也是有争议的。女性特征是很重要,但在不同时期审美却并不一定与女性特征相符合,比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都要求束胸,胸型并不是自然的。审美背后有文化建构。”


《透过性别看世界》书影

近期,关于“穿衣自由”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讨论,有现场读者提问,父亲或丈夫对女性的穿衣要求,这属于亲密关系里的正常要求吗?

“所有人都没有穿衣自由,即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的自由,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自由是有边界的。在衡量一个社会的自由时,看的是这个边界的大小。穿着的自由度在不同的维度上思考都不一样,”沈奕斐直言,自由原则要坚持“三不”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公共利益、不伤害自己。

“在这个背景下家人对‘我’的干涉可不可以?一个人穿衣自己很舒服,并没有有碍观瞻,即使有碍观瞻也可以选择不看,有选择的权利。而当他人以爱的名义表达的时候,我有没有权利拒绝爱?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对方并没有惩罚权。理解自由需要看边界的大小和三不原则,而惩罚需要被反思。”

如何看待生育负担对女性的禁锢?

沈奕斐表示,生育是女性的权利,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不生孩子的权利,以及自由生孩子的权利。女性承担了生孩子的职责,是否有更大的权利能在婚姻生活中告诉对方“我不想生孩子,权、责、利要一致”。

但沈奕斐也指出在目前实际上母职是被惩罚的,“最新研究表示,结婚生育的女性在薪资上比未婚未育的女性平均少15.8%,发展受到制约。‘母职惩罚’的另一种表现,跟男方父母住在一起这个数值是20.8%,跟女方父母住在一起惩罚则很低。女性可以承担生孩子的职责,但是相应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如果没有到位,对于女性是不公平的。虽然社会表扬女性,但女性的的确确付出了代价。”

有读者提问,越是亲密关系越难包容差异,实际中如何做到?方法是什么?

透过性别看世界,最核心的观点是性别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差异,这种差异由你跟我的不同,还有我对你的想象跟实际情况的不同。比如:男性就应该吃饭埋单吗?难道不是应该AA制吗?诸如此类的两种角色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你会发现,在今天这个社会,两种角色下容易造成“双标”的错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了解差异的存在,从追求一致到达追求共存。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关系越亲密,越不能容忍差异。比如: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更应该知道怎么看待差异,是如何被文化建构的。

沈奕斐说,首先应该意识到传统父权制度已经瓦解了,“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是不是女性主义者,你都应该知道并且清楚社会横加在你身上的性别文化。不少社会学者认为,现代婚姻的瓦解和松动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关,女性不再总是处于一个从属的位置。在今天,仅仅想要以父亲的身份获得在家庭中的支配权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根据年龄或辈分来确定身份等级的必然合法性已经不复存在。”

然而性别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沈奕斐认为性别内部的关系与个体处于具体的语境紧密相关,但沈奕斐告诉读者,不要觉得差异不好,差异是促进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追求共性是对于双方是一种束缚,只有改变对差异的眼光,1+1才会大于等于2。解决差异的方法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换一种看待差异的眼光。差异非常美,差异打开世界,差异给了我们舞台,让我们成长。”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