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位俄罗斯美协主席笔下伏尔加河的唯美与不屈精神

7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和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系列:瓦连金·西多罗夫、安德烈·卡瓦利丘克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两位艺术家曾先后任俄罗斯美协主席,长期致力于俄罗斯艺术事业的发展,一位基于对故土的记忆与怀念和对时光的深刻思考营造出安详静谧的画境;另一位以刀代笔,塑造了契合民族精神和生命张力的典型形象。展览共展出作品58件(其中油画24幅,雕塑34件)。澎湃新闻获悉,展览之际,两位艺术家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2件。


展览现场

西多罗夫和安德烈两位先生长期致力于俄罗斯艺术事业的发展,均获“人民艺术家”“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并相继任俄罗斯美协主席,在文化艺术诸领域成就卓著。

“这两位艺术家,一位基于对故土的记忆与怀念和对时光的深刻思考,创造出抒情细腻、充满诗意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安详静谧的画境;另一位对客观现实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高超的表现力,以刀代笔,塑造了契合民族精神和生命张力的典型形象。”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瓦连金·西多罗夫,《春天涨潮》,2002

西多罗夫:追求温柔的东方情调

瓦连金·米哈伊洛维奇·西多罗夫出生于1928年,油画家,获人民画家称号,俄罗斯苏里科夫美院教授、西多罗夫工作室导师,曾履职23年,2009年成为俄罗斯美术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

西多罗夫在风景油画中追求东方情调,其作品很少描绘高山大川的雄奇险峻,而是始终围绕俄罗斯乡村的田园生活而阐发,具有温暖、抒情的倾向。于平凡中见诗意,于单纯中见景致,像一首首对俄罗斯乡村田园生活的咏叹调,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他钟爱用银灰色的调子展现俄罗斯乡村的四季景致,天空蔚蓝,朵朵白云如梦似。


瓦连金·西多罗夫,《晴朗的秋日》,1994

在他创作的《春天涨潮》、《晴朗的秋日》和《花园里的最后一场雪》中,西多罗夫运用温和细腻的色彩,层层铺陈的近于平涂的细密笔触,于大面积色块中见丰富精致的细微变化,整个画面洋溢着装饰性意趣,平易近人,连那普通的乡村生活都充满了蓊郁清新的诗意。其艺术中所表现的河流、花园、树林,令人一下子感觉仿佛有故事,使观者在对画面形式产生审美愉悦之际,勾起淡淡的乡愁。作者胸中的诗情伴随着眼前的阳光与笔下的色彩进入了化境。


 瓦连金·西多罗夫,《花园里的最后一场雪》,1970

对土地深切的热爱,把爱和生命延续,这是西多罗夫最为关注,也是一再表现的主题。除了描绘寻常田园生活之外,他的油画也具有深沉厚重的审美意象。《古老的伏尔加河》所描绘的正是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也是俄罗斯的母亲河。在这幅画中,俄罗斯古老的大地绵延伸向远方,广袤无垠,将观者的视线和心绪也一并带到了远方,展现出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景色壮美的自然特征。


 瓦连金·西多罗夫,《古老的伏尔加河》,2019

西多罗夫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对景写生,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观察、记忆、感悟,自然而然地抒写的艺术状态。他的作品如一道彩虹,将自然与心灵相连,遥接了欧洲有史以来诸大师对自然的认识与形式的创造,也进入中国观众的诗兴审美经验范畴。

安德烈:塑造不屈与力量

卡瓦利丘克·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出生于1959年,雕塑家,获人民画家称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文化艺术顾问,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俄罗斯联邦公众院文化分部委员会主席。


安德烈·卡瓦利丘克,《40年代的石油工作者》,2017

安德烈作品题材涉猎广博,收放自如。他塑造了众多大型室外纪念碑式雕塑作品,既是个人肖像也是俄罗斯人民集体群像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俄罗斯庄严静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同时,他的艺术风格也非常鲜明,往往从内在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是艺术家的心声,亦或是艺术家赋予雕塑的生命之音。这幅《40年代的石油工作者》突显的就是那一时代俄罗斯人民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气质。


安德烈·卡瓦利丘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受害者纪念碑1》,1989

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受害者纪念碑》是关于核电站悲剧主题的最佳作品之一。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据统计,这次灾难所释放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安德烈的这副作品回应的正是这一主题,是20世纪末俄罗斯雕塑中最具纪念意义的艺术作品之一。


安德烈·卡瓦利丘克,《猛犸象》, 2018

安德烈的动物雕塑作品也同样具有纪念碑性,往往表现骏马、猛禽、猛兽,形象鲜活生动,动态自然逼真,充满雄健原始的力量感,给观者健美,雄壮的审美意趣。


安德烈·卡瓦利丘克,《神经细胞》,l2018

近年来,安德烈的关注视角从宏观的现实世界转向微观的人体内环境,表现染色体、细菌、人体细胞等高倍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并运用动态照明等现代科学技术,赋予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增强对细胞结构的生命感知。


安德烈·卡瓦利丘克,《染色体》, 2018

从具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从传统到现代,安德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刀代笔,塑造了契合民族精神和生命张力的典型形象。

两位先生的艺术均立足于现实主义,从写实入手,建立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对话,以自己的情感、观念和哲学思考对艺术形象进行取舍、概况,以主体之神思描绘客体之物象,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并举,真实与诗意并存的艺术境界。

“这是中俄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成果和深厚友谊的见证。相信此次展览和捐赠作品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并在未来两国的人文交流中产生深远影响。”吴为山说。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3-17号展厅,将展出至8月11日(周一闭馆)。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