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雨、樱、萌、寂……从16个汉字中解读日本

5月,日本开始采用新年号“令和”,正式由延续了30年的平成时代进入令和时代。

说起日本,我们并不陌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日本旅游,有些人甚至一年要去上几次。然而,旅行途中的浮光掠影离深度了解日本还有距离,除了“樱花”“温泉”“二次元”这些印象,真实的日本是什么样的?

旅日30余年,姜建强以一个文化观察者的身份体验着日本也注视着日本。近日,他的文化随笔《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由新经典文化出版。

6月16日,姜建强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徐静波在上海钟书阁举办新书分享会。两位嘉宾从本书选取的16个汉字出发,畅聊日本古今,带领读者体验了一场深度的文化游历。

活动现场

以16个汉字解读日本文化之美

在日本生活时间久了,姜建强希望“写些不一样的东西”,关于日本的书种类繁多,如何写出新意很有难度,姜建强想到“从一个字发散开去,解读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一角度,于是有了《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

虽然以字划分,单独成章,但这16个字并不孤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写到的几个文化现象其实互相有关联,所以分了16个大块,但是它们从来不是独立的存在,文化现象之间其实也互为因果。”

“月”“雨”“樱”“旬”“神”“鬼”“猫”“箸”“葬”“色”“萌”“裸”“缩”“间”“寂”“翳”。这16个字是姜建强选择的“日本印象”,一眼看去,不得不佩服他的精准:从中任意选取四五个字,没有任何解读也很容易判断出,想要表达的是日本。

一只普通的流浪猫,为何能改变一条铁路被废除的命运?同是描写雨,村上春树笔下的雨和戴望舒笔下的雨有什么本质区别?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作者紫式部以及笔下的女主人公紫姬,为什么名字上都带有“紫”字?

在姜建强眼中,日本有值得无限探究的风情。从现实中的花鸟风月,到充满仪式性意义的“萌”“侘寂”“阴翳”,小小的岛国将其独特的审美渗透在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里。16个汉字选取的角度虚实相生,由外在逐层深入内涵。从作为表象的花、月、雨等现实风物,到神鬼信仰带来的充满仪式感的箸与葬文化,然后延伸到独特的“寂”和“翳”。这16重精巧的剖析,由表及里,由现实到精神,层层深入。

“当你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到当地看到的东西和没有知识储备看到的东西有很大不同。” 徐静波认为,姜建强的文字,就是带领读者深度走进日本的桥梁,跨过这座桥,再去日本,看到的风景也会不一样,“这本书文笔是文学家的,观察是新闻记者的,思考是哲学家的。姜建强对每个字都有独特解读,这也是这本书的特色。”


从平成到令和,如何读懂日本

从5月开始,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连载长达25年的《名侦探柯南》中的工藤新一,也从“平成时代的福尔摩斯”变成了“令和时代的福尔摩斯”。已经逝去的平成时代,可谓是日本流行文化最为辉煌的30年。

姜建强在1990年代去日本留学,后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担任客座研究员。很多年轻人对1990年代的日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通过日剧和电影来了解。姜建强说:“1990年代,日本经济正值低迷期,1980年代那种高昂的情绪渐渐从整个社会中抽离。虽然经济不景气,但社会并不显得那么浮躁。那时候,我正想沉静下来做研究,所以很感谢那样的环境。”

徐静波对此深有同感,“1992年,我作为交换研究员在早稻田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回国。1998年开始,先后以教授、招聘教授等身份在长野大学、国立爱媛大学、国立山口大学、国立神户大学、东洋大学、国立京都大学等大学任教。因此,我差不多跟姜老师是同一时期来到日本的。那时候流行文化非常发达,动漫、影视、唱片等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而且这个时期的文化也影响了成长于那一代的年轻人。”

他们都见证和经历了日本刚刚过去的平成时代。徐静波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日本,日本的泡沫经济刚开始崩溃,请他吃饭的教授在饭桌上感慨,以后日本经济会非常暗淡。

“我那会刚从上海去日本,东京到处霓虹闪烁,一点都没看出暗淡的感觉。”徐静波当时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判断。那时中国经济刚刚踏入快车道,1989年上海刚开通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嘉定卫星城的沪嘉高速,普通人家里没有私人电话,路边也没有超市。

但整个平成时代,日本经济增长只有1%左右,中国却维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如今经济体量已经将日本甩在身后。

“日本社会里,大家开始觉得日常生活中的喜悦就很好,不再追求浮华外在的东西。”徐静波认为,30年平成时代,恰如这个年号所表达的含义。

“平成”用典出自中国的两部典籍:《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以及《尚书·虞书·大禹谟》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取其“内外、天地能够和平”之意。

4月1日公布的新年号“令和”则来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新年号获得了75%以上日本人的赞成。”姜建强从中看到了一丝“去中国化”的意味,“令和”是自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首次从本国典籍中寻找年号,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

但新年号公布不久,就被中国网友发现这句诗化用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以汉字为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依旧无处不在。

深度观察,由“画皮”到“画骨”

中日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在相异中还包含着许多共通的东西。日本以小为美,擅长从细节入手,它独特的美学不仅令本国人倾倒,也令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为之沉醉。如果去一趟日本,会被那随处皆是的琳琅满目、充满美感的小物件吸引,必定会买一些带回家,当作旅行的纪念品。

文化不仅要走得远,更要走得长久。在发布会上,两位嘉宾都认为,日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很多国家借鉴。传承并不等于固步自封,相反,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从千年前的遣唐使到江户时期学习荷兰,整个历史中几乎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外来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歌舞伎、相扑、狂言等现在依然是普通民众的娱乐休闲活动之一。

在《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中,姜建强完成了对日本文化由“画皮”到“画骨”的深入观察。也正因如此,许多评论者和读者将本书称为当代的《菊与刀》。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