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寻自我的世界——共读李欧·李奥尼的图画书

【编者按】

《画里话外》是国内具有开创性的图画书研究MOOK,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图画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陈晖,法国著名童书评论家苏菲·范德林登,美国童书研究大家伦纳德·S.马库斯三国学者共同主编,每期聚焦一个主题展开研讨与分享。

《儿童的想象》为其第一期。“想象”是故事的根基,也是儿童精神、思想艺术精髓和生命力之所在。朱自强、唐亚明、熊亮、凯蒂·克劳泽等研究者、资深编辑、图画书创作者在该期MOOK中分享了研究及创编经验,也以多部大师经典作品为例,就图画书中“儿童想象”的内容表达、“儿童想象”的隐喻性元素运用、图画书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等多方面话题进行了解析与赏读。

本文即节选自三位主编之一的伦纳德·S.马库斯的《一个追寻自我的世界—共读李欧·李奥尼的图画书》一文,由澎湃新闻经出版方奇想国授权发布。

对于他所创作的每一本新书,李奥尼都是从零开始构想全新的艺术形式的。


即便如此,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个主题线索还是将他随后的几本书串联在了一起,这在薇薇安·嘉辛·佩利(Vivian Gussin Paley)记录其幼教经历的回忆录《共读绘本的一年》中有详细的展现。这本书记述了佩利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教师生涯的最后岁月,她在自己任教的最后一个五岁孩子的班级中,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教学实验。她和孩子们沉浸在李欧·李奥尼的图画书中,不仅一起阅读,还根据这些书的内容来创作图画、海报、戏剧和自己的新故事,并且常常展开范围广泛、复杂惊奇的讨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于1896年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创立,杜威认为,孩子们从直接经验中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标准方法并不是最优解,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对别人的想法鹦鹉学舌。根据杜威的说法,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索发现,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思想开放、受好奇心驱使的学习者。

有一天,当佩利重读李奥尼的书时,她突然意识到,这些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可以让她秉承着杜威的教育精神和孩子们一起做些事情。佩利注意到书中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反复出现的主题,她后来将其定义为“个体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令她为之着迷的是,在这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李奥尼笔下的人物们以十余种各不相同、彼此对立的方式化解了这一冲突。“读者一定会产生疑问:‘蒂科、阿佛,或者哥尼流,我最像谁呢?还是故事里的其他人?如果我做了这些选择,我的朋友们会有什么反应?’”当幼儿园的孩子们玩角色扮演游戏时,他们会尝试扮演各种新身份。佩利发现,李奥尼的图画书正好为孩子们提供了这种类似“想象游戏”的机会,而且是在更有深度的层次上。


例如在《田鼠阿佛》这部作品中,李奥尼创造了一个爱做白日梦的艺术家形象,相较于群居生活,田鼠阿佛更喜欢与自己为伴,而且他对存储冬粮这种集体活动毫无兴趣。这个故事乍听起来,非常像那则以懒惰的蚱蜢和勤劳的蚂蚁为主角的伊索寓言——蚱蜢最终因为不愿未雨绸缪而饿死了。但李奥尼的故事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转折,田鼠们最终都理解了阿佛那看似不太实用,甚至顽固不化的工作——他日复一日创作的那些诗歌——对阿佛以及这个集体都极有价值,寒冬中,那是在精神上感到愉悦与温暖的源泉。对一本给五岁孩子看的书来讲,这个故事情节的设置可以说是格外“烧脑”了。在佩利的课堂上,《田鼠阿佛》激发了一次集体讨论,这种讨论是一个对孩子抱有传统期望的老师所无法想象的。佩利回忆说:“在一上午的时间里,孩子们知道了艺术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明白了思考所必需的条件,还有音乐、美术对情感的影响。”


不过,这远远不是这些幼儿园小朋友们从李奥尼深具启发性的寓言中得到的全部收获。一位名叫瑞妮的非洲裔美国女孩对这本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佩利觉得有必要用足够的篇幅把她的故事如实记述下来。作为一个拥有棕色皮肤的女孩,瑞妮在这个名叫阿佛的棕色小田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表达能力异常突出的孩子,她在诗人阿佛身上感受到了志趣相投;并且,瑞妮拥有非凡的自信,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经常为课堂的小组活动制订议程,她对阿佛坚定不移的个性、不为外界所动摇的勇气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因此她与阿佛惺惺相惜。通过瑞妮的例子,佩利想告诉我们,孩子可以充满想象力地运用不同的方式,将自己投射到故事世界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精彩例证,是孩子们排演《田鼠阿佛》的时候,瑞妮竟出其不意地表示希望扮演其他小田鼠。这个决定显然令大家感到费解,难道她不喜欢阿佛了吗?“不,我喜欢,但是他的朋友们都那么爱他。”瑞妮微妙的回答表明,她正在实现童年时期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长突破之一——一个需要强大想象力的成长冲刺。因为《田鼠阿佛》,她开始明白自己和身边人的想法不一定是相同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发现”,这标志着“共情能力”的觉醒和“思维理论”的出现。这一“发现”使瑞妮难掩兴奋之情,加之瑞妮已经体验过“成为”阿佛的感觉了,所以她现在想知道“成为”李奥尼笔下的其他角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对于瑞妮和所有读者来说,到达这个新的理解阶段,就开启了一扇故事欣赏力的大门,使我们可以去人际关系的复杂心理中探微寻幽。


佩利分享给孩子们的另一本图画书是李奥尼的《佩泽提诺》。这本书的意大利语书名意为“小块儿”,在李奥尼的故事中,佩泽提诺是一个橘色小方块,他居住在一个“大个子”的世界里,这些“大个子”在视觉上由与佩泽提诺(形状)类似的红色、蓝色和其他颜色的方块组成。起初,佩泽提诺在思索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里的每个“大个子”都有一个彰显自己本领的名字,如“飞毛腿”“游得快”等。佩泽提诺认定自己一定是某个“大个子”身上掉落的一部分,他挨个询问他们:“我是你的一小块儿吗?”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最后,他的探寻将他带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在这座岛上的经历让佩泽提诺明白,他根本不是别人身上掉落的一小块儿,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只不过恰好和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不太一样而已。


佩利班上有一个孩子觉得佩泽提诺的故事格外有吸引力。沃特是来自波兰的新移民,正在努力学习英语。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都尽可能地让他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但即便如此,沃特和其他孩子之间的沟通依然困难重重。利用教室中神奇的马克笔和其他艺术工具,沃特转向了艺术世界,艺术成为他自我表达的方式,他发现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佩泽提诺”风格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人物形象,并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用李奥尼笔下那些简单的彩色方块在纸上创造一个“大个子”,和用木材建造一座塔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奥尼为像沃特这样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图画词汇库。

在情感层面,沃特也对故事中这个自我质疑但坚韧不拔的主人公抱有身份认同感。他的语言障碍虽然很可能只是暂时的,但却让他觉得自己处于边缘状态,感到自己与身边其他孩子相比有“残缺”之处。像瑞妮这种自我世界完整的孩子,还有世界上其他像阿佛那样的孩子们,对于佩泽提诺这类故事的需求大概不如沃特那么迫切。然而,正如佩利所说的那样,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将自己想象成一个难以寻找到自我价值的橘色小方块,来获得对集体生活的宝贵认知。

李奥尼是一位极其罕见的图画书艺术家,他创作的故事始终以强烈的情绪为核心,这种情绪正是孩子们为唤醒自我意识和获得社会接纳而做出的努力。

《画里话外01:儿童的想象》,陈晖、[法]苏菲·范德林登、[美]伦纳德·S.马库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