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艺术中,发现与众不同的西藏

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使西藏长久以来吸引外界的目光,成为许多人心中一生必到一次的圣地。但喜马拉雅并非只有历史,对传统的追寻、对现代社会的融合、对科技和未来的反思,同样是当今西藏艺术家目光聚焦之处。

4月19日在成都IFS开幕的“发现喜马拉雅”当代艺术展集中展示了艺术家眼中“不一样的西藏”。这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西藏当代艺术展览由西藏文化艺术品牌“醍醐”和成都IFS联合主办,甄选了17位中、英、意三国当代艺术家的近30件作品,其中包括多件大型作品。

成都IFS 古迹广场和七层艺术廊中,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的标志性人物裴庄欣,连同西藏艺术中坚力量王谦、次仁朗杰、德珍、次仁念扎、吾要等,与米巧铭、黄威、侯晓辉、索喃次仁、甘迪格等新生代知名艺术家一起,为观众梳理出当代西藏文化的发展脉络。

没有常见的壁画、佛像等传统西藏艺术,但走进展厅,穿过大型延时摄影和电子元器件组成的“坛城”,西藏的精神就在其中。

5月5日,展览进入闭幕前最后一天,据主办方透露,这场展示西藏当代艺术风采的展览,在17天时间内已吸引了近10万人观看,成为五一前后“现象级”活动之一的同时,也不断刷新着国内外对西藏文化艺术面貌的理解。

“发现喜马拉雅”展览现场

西藏艺术家:从传统接续当下

展览选择在成都最人声鼎沸的春熙路商圈设立限时美术馆,从一开始,就希望最大程度与当代的观众“对流”。

醍醐联合创始人张俊彦表示,西藏总给人神秘、不可知的印象,外界对西藏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仅限于传统层面,此次与成都IFS合作,正是希望用一种大胆、前卫、直率的方式,向国内外受众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西藏,用引人入胜的视觉,吸引观众走入展厅,在顶尖的当代作品前打破固有的认知。


《红太阳》,嘎德

古迹广场搭建起的限时美术馆中,一幅4米见方的《红太阳》是展厅中的视觉焦点。黑色的牦牛绒布上,成千上万的佛珠缀成喷薄的太阳。这是艺术家嘎德的作品。

大家所熟知的西藏艺术大都不可避免地与宗教文化产生关联。珍贵宝石制成的佛珠串起信仰的力量,遵循严格仪轨的唐卡绘制精良,寺庙中的造像法度庄严。这些传统依旧保持在西藏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为西藏当代艺术家接续起自己创作与自身文化的草蛇灰线。

对于嘎德来说,“佛珠”就是他熟悉的西藏的日常。自从2013年起,他就尝试将材质不同、色彩各异的佛珠缝制在黑色手工牦牛绒布上。这些佛珠来自拉萨八廓街,大多价值不高,一部分甚至来自内地工厂的“批量制作”。

“我并不想呈现和深究它的佛学意义,而是想对这个时代提问: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动荡的内心?”嘎德说。

在嘎德看来,佛珠是人与信仰、与内心对话的媒介。佛珠上蕴含着个人的祈愿,也就融合成一种力量。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绝佳的创作媒介,“每一串佛珠都凝结着祈愿和祝福,就像太阳一样聚集起能量。太阳可能是给人类物质的能量,而佛珠更多是精神的能量。”

嘎德选择西藏含义浓厚的佛珠作为创作材料,首位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藏族艺术家贡嘎嘉措则选择用当代气息明确的材料卡通贴纸去表达“佛”的形象。

他的作品《彩虹之上》中,轮廓再传统不过——一幅有背光的佛头像。然而把目光拉近,佛头金色绚丽的背光全部由卡通贴纸组成。在他专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新作《安宁之梦》中更使用了很多与成都这座城市相关的贴纸,“血旺”“成都”“蛙锅”…… “纵使火锅之中,亦蕴含大千世界”。


《彩虹深处》,贡嘎嘉措

拼贴画(Sticker)的灵感来源于西方世界的冲击。贡嘎嘉措还记得他刚到伦敦不久,曾受邀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他的英文还不足以和别人交流,只好四处游荡,无意间闯进一间浴室,发现了一尊佛像雕塑举着门的把手。

起初他感到愕然,在西藏,佛像总是高高在上被供在佛龛之中,从不曾被这样随意对待。但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他逐渐了解“西方人如何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去关联佛祖以及所有的东方文化”,甚至领会了其中的幽默,并将这种思考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贴纸系列”就是最直观的一系列作品。从在伦敦上学的女儿的作业本上,他第一次接触到贴纸,并很快认识到这一在西方年轻人中流行的二次元文化中,蕴含着当今世界的“佛法”。我们身处的世界早就被各种文化、各种符号所包围。当这些符号和logo包围我们,智慧的头脑不会迷失,而会在其中找到如这贴纸般包罗万象的“八万四千法门”。

“在藏族的观念里,‘佛’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存在,我正是希望打破这一点,希望‘佛’可以变得更加有趣一些,去掉浓重的宗教性,延伸到一种流行文化。”贡嘎嘉措说。

非藏地艺术家:寻找喜马拉雅的精神

藏族当代艺术家致力于通过艺术,搭建起沟通古老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桥。而西藏艺术的当代性,还来自西藏之外被喜马拉雅的精神和美吸引的更多非藏地艺术家。

限时美术馆出口处的《电子曼陀罗140号:物自体》是展览中最大的一件作品。绚丽的电子元器件焊接联结,拼出极具几何美感的巨幅图案,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


《电子曼陀罗140号:物自体》,莱昂纳多·乌里安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曼陀罗”的汉译是“坛城”,是僧人日常修习时的“心中宇宙图”,往更广义层面来说,“曼陀罗”即是世界。

意大利艺术家莱昂纳多·乌里安(Leonardo Ulian)带着提前制作好的部件专程来到成都,花一周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延续其广为人知的《电子曼陀罗》系列作品,这是艺术家在不断完善自己理念之后的成熟之作。

乌里安大学时学的是电子,却从事了艺术行业。最早做装置艺术,他会用到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期间突然好奇,把这些电子产品拆开来看,也许是因为曾经学习电子的缘分,也许是被老式电子元器件丰富的色彩和形状吸引,乌里安迷上了这些元件并开始搜集,“当时觉得这些电子元件就像生活的隐喻,每一个电子元件都有不同的功能,就像每个人也是不同的。”

搜集进行了一段时间,从关于佛教、西藏和精神世界的书籍中,乌里安第一次了解到了“曼陀罗”——在喜马拉雅,僧人用彩色沙子堆起曼陀罗,又在最绚丽的一刻将它分解,演示无常;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也为坛城着迷——这为乌利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他创作的电子曼陀罗中,中心位置永远是一块电子芯片,“这是生命的起源,或是精神世界的起源。”乌里安从未到达过西藏,他从书籍和图片中了解西藏,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精神内核用于创作。在他看来,曼陀罗是一种表征或是再现世界的方法,“我希望以技术方式呈现技术世界的未来。现在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已经发展得好像宗教一样。并不是说这个趋势是好还是不好,我希望通过曼陀罗呈现这一点,让大家去关注它。”

从藏族传统的文化、宗教中提炼出抽象的精神概念,来自西藏之外的艺术家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喜马拉雅。《无量光》是七层艺术廊中最大、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层层叠叠的蓝色在画布上铺开,从浅色如光到深色似海。

艺术家黄威借用了传统唐卡勉唐画派的上色方式,靠用画笔一笔一笔“点”的方式画完整个作品。

黄威有一段主动去往西藏的经历。在天津美术学院接受完本科学院教育之后,在导师李津鼓励下,他选择到西藏大学读研。主业是水墨画,但他学了唐卡,也经常走出去看西藏的日常生活。

最打动黄威的是唐卡画师的作画方式。在内地,水墨画家上色的方式通常是大笔平涂,一笔下去一片色彩。而在西藏,唐卡画师以修行的姿态作画,细如针尖的笔尖蘸取颜料,一下一下点满画面。

这种态度感动了黄威,他开始尝试把“点”的方式引入自己的画。早期,他借用唐卡的局部画面,画了西藏的云,西藏的水和西藏的树。

画了许多云之后,他开始不满足于这样的尝试。“依旧有一个形象存在,‘点’的这个动作就不会被注意。”一次和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聊天时,对方给了他启发,说云之上,可以是更虚无的“气”,于是有了完全脱离于具体形象的《无量光》。

黄威去年10月开始创作,像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样,他早上天亮就起床,画到太阳落山。在画布上,他点了无数遍,画出深邃又透气的蓝色。这个过程持续了4个多月,有时候他觉得兴奋,在一次次点下去的过程中,好像画出了浪,画出了光,有时候又觉得无助,“画了一天,一点变化都没有。”

这些情绪变化伴随着一笔笔点染的过程,和最终的画面一起,构成了最终的《无量光》。这是一幅没有边界的画,按照黄威的话说,可以向着四面八方延伸,永远“点”下去,“嘎德老师他们是以藏传佛教的形象为支撑其创作当代艺术,我在寻找的可能性是以修行的方式去表达。”

外界评价:看见不一样的西藏

展览以先锋、直率的姿态,出现在成都人流最密集的区域,几乎从一开始就要挑战人们对西藏的固有认知,而17天的展期中,这场颠覆刻板印象的展览,却迎来一片叫好。

参与开幕式及随后讲座、音乐会、非遗展示等活动的嘉宾们都对展览予以高度评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认为,成都已是一座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在这场展览中,当代西藏以一种全新面貌向全球的观众展示出不同以往的风采。

“喜马拉雅地区孕育的文化曾经不止一次地影响了全球,西藏因此成为了一种国际化语言。”参与展览策划的醍醐联合创始人张俊彦说,“而今,全球化显然也在深刻影响着西藏,但在这种影响下,西藏仍旧以其隽永的智慧,作出自己独特的回答,我们的展览,正是希望将这种声音,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去。”

这一愿望,也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文化部门的支持。出席开幕式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岗青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正值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在这60年中,西藏文化不仅继承了优良传统,更发展出新的形式、新的魅力,但展示新事物,却并不妨碍带动传统进一步深入人心,“这次展览中,除了一批优秀的当代作品,西藏的非遗精髓、‘文创西藏’的产品也随之得到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全方位展示了当代西藏文化发展的成果。”

据主办方透露,17天展期中,约有近10万人参观展览,无论是7楼户外草坪上搭设的牧区风格黑帐篷,还是《红太阳》《电子曼陀罗》等作品,均成为了无数人排队打卡的热门“景点”,尽管有所准备,但西藏当代艺术受欢迎的程度,仍旧出乎意料之外。

展览主办方之一的成都IFS也表示,将继续利用自身国际化地标的优势及影响力,向公众呈现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艺术文化风景,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喜马拉雅”西藏当代艺术展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展览,更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历史与现在;展览大获成功,给予策展、执行团队信心,期待未来有机会继续向大众展现瑰丽多彩的西藏文化,吸引全球目光——以民族话国际、以艺术显多元。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