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4月11日,“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动力和新途径”在上海召开。围绕“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动力和新途径”的主题,中非两国代表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研讨会现场。上海研究院供图

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在加强深化中非关系上发挥关键作用

开幕式上,莫桑比克前总统若阿金·阿尔贝托·希萨诺首先发表了致辞。他表示,当下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强有力的政治和外交契约与同样强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伙伴关系相匹配,以此来确保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同时中非还有建立强大伙伴关系的另一个机会,那就是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及首脑会议,这标志着中非的兄弟情谊开放和走向共同未来的双赢合作,也将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扩大带来相关的机会,并能够使非洲的国家,利用这些改善的连通性、技术转让和投资来促进非洲的生产力。他提出,中国非洲研究院将在加强和深化中非历史关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开展研究,为决策实施提供充分的信心,以此来满足中非人民共同的梦想和愿望。中国和非洲正在进行的改革为更好地释放各国的发展潜力,提高各国国际地位提供了创新的方法。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郭红在致辞中表示,将与非洲同仁一道抓住历史机遇,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荐,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为办好中国非洲研究院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与非洲学术界、研究机构和智库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团结国内非洲研究工作者,联合非洲各国专家学者,全面加强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研究,同时支持非洲对中国的研究,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办成有实力、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智库。

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教授杨光以“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杨光提到,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与会的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承诺要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是中非关系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对此杨光认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为中非关系的下一步发展做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标;而中非全面伙伴关系,终极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杨光认为,对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和条件,它源于三个强有力而难以撼动的支柱。首先,中国和非洲人民在历史上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的信任,中非国家人员之间的直接交往已有1300年,并一直保持友好;而在近代,中非人民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在此基础上,在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中国和非洲人民,又相互支持,这种相互支持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为非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独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支柱则是现实国际政治中,中国和非洲国家有一些需要共同捍卫的共同利益。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取得了解放和独立以后,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自身发展利益等等方面,仍然受到不断的挑战。特别是中非双方都把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准则,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样一种制度,却频频受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的挑战,因此中国和非洲国家仍然需要为维护我们共同的利益而共同斗争。

第三个支柱是指双方发展经济的共同使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把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非洲国家则完成了非殖民化的历史使命,把经济和政治改革发展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因此,从那时起,经济发展就成为中国和非洲国家最突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使命,为中非合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何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对此杨光认为,中非首先要更加紧密地开展经贸合作,将中国和非洲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对接;通过这种对接,我们才能根据规划合理有序的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觉新的合作潜力,与此同时又能够保持不偏离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轨道;其次,中非需要加紧工业化合作,把过去合作中已经建好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基础设施能够尽快的带来经济效益;第三需要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教育医疗、防治传染病等方面的合作,让非洲的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真正能够充分释放出来;最后,加强人文交流也在中非合作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就是需要高度重视发展经验的交流,并共同纠正不正确的国际视听或国际舆论。

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视角下的中非关系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春也在当天的会议上,围绕“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视角下的中非关系”一题进行了演讲。张春指出,中国为非洲供应公共产品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为非洲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公共产品越来越全面,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多,从单一的政治类到经济、治理、人力资源等等各方面都覆盖;其次,中国所响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方面在中国具备能力为非洲供应公共产品到中国实际为非洲供应公共产品,这中间的响应速度在迅速提升,而非洲提出有这个需求到中国响应和供应的速度也有明显的增长。

而目前,中国在为非洲供应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的能力还存在差距,非洲对于发展融资的需要非常大,而中国想要都满足这非常困难的;其次在于预期,由于非洲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希望中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但中国目前能力不够,而在中国国内,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非洲提供公共产品可能意味着欠发达地区的人民享受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因此为引发舆论的不满;第三,供应公共产品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制度上、平台上的欠缺。

张春指出,未来在为非洲供应公共产品的问题上,中国需要思考四点:首先,中国在考虑为非洲供应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并不是为了与西方争夺国际霸权,而是要实现中国的崛起;第二,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一种体系内的创新型学习,因为中国之前的崛起是在体系内实现的,因此应该继续坚持体系内的坚持,而同时也需要创新,实现公共产品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三,在制度上、非洲自己内部的,中国和其他供应方的合作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创新,而在技术方面,中国对为非洲供应的公共产品更多是某些标志性工程,但它们不能代表中国为非洲供应公共产品的全貌,因此中国需要把绩效评估、标志性的工程评估转向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影响评估。

此外,中非代表还对具体的中非合作案例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共享。

“中非合作与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动力和新途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