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六

物产二



鳞之属



黄尾似鲤,而尾微黄,食之有土气。

大姑正德《府志》:“似鲤而差小,大鳞,有脊骨,无细鲠。冬月子肥,味美。”

金鲤《闽中海错疏》:“色红黄。大姑生子,为日所晒而成。”

鳢文鱼也,一名乌鲤。

鲫鲋也。

金鲫可畜盆中供玩,闽人呼为盆鱼。有三:尾如虾,身赤;尾金,盆鱼中品之佳者,名金篐鱼。

乌鱼似鲫而大,尾鬣俱黑,江皆有之。

赤鬃《闽中记》:“似棘鬣而大,鳞鬣浅红色。”《闽中海错疏》:“棘鬣与赤鬃,味丰在首,首味丰在眼,葱酒蒸之为珍味。十月此鱼得时,正月以后则味拗,不可食。”

乌颊奇鬣,二鱼形相同,而乌颊黑,二鱼俱于隆冬大寒时取之。

鲂俗呼鳊鱼。

鲨鱼《海族志》:“以皮如沙得名,其种不一,有胡鲨,青色,背上有沙,大者长丈余,小者长三五尺,鼻如锯,皮可缕为脍,薧以为修,可充方物。鲛鲨,似鲛,而鼻长,皮可饰剑靶,俗呼锦□。剑鲨,尾长似剑。虎鲨,头凹而身有虎文。□鲨,头如狗头。黄鲨,好食百鱼,大者五六百斤。时鲨,有肉,无腹,大者刳其肉多油,可啖可燃。帽鲨,腮两边有皮,如戴帽。出入鲨,初生随母浮游,遇警从母口中入腹,须臾复出。吹鲨,大如指,狭圆而长,身有黑点,尝张口吹沙,味甚美。秦王鲨、淡鲨、二髻鲨,皆大同小异。”

鱼辟《海族志》:“背有肉二片,乾之名金丝鲞,形味俱类沙鱼翅。”

鲳《闽中海错疏》:“鳉之小者,其形扁。”闽中谚:“山上獐,海下鲳。”《闽书》:“鱼游,群乌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又曰:昌美也。”

此鱼身狭长有须,一名刀鱼。《闽中海错疏》、《山海经》云:“食之,可以巳嫉,与石首皆以三月、八月出。”故《江赋》云:鯼此鱼顺时而往还。

鳜巨口、细鳞。髟耆鬣皆圆,黄质黑章,皮厚肉紧,味美如鲈。其斑文鲜明,色著者为雄,稍晦昧者为雌。

鲈似鲻而有黑子,肉白,斫脍不腥。

鳘形似鲈,口阔,肉粗,脑腴,骨脆而味美。

鱼子似乌鱼而短,身圆,口小,目赤,鳞黑,一名鲻,味与鲥相似。冬深,脂膏满腹。至春,渐瘦无味。一名鲐,惟福清有之。按旧志俱作子。《闽书》作鱼子。

拨尾鱼子鱼之小者。

鱼君似鲻而目大,似鲤而鳞粗,能以鬣刺水蛇,食之。

草《鱼经》:“似鲻,身圆而长,以其畜于池塘,饲之以草。”

鲢口小,鳞细,色白,亦有一种鳞红色,名红鲢。

鲥板身,扁首,燕尾,青脊,白鳞。大者长数尺,肥腴多鲠,春末有之。又一种春涨沂流而上,月长一寸,至十月盈尺者佳。

鳓《三山志》:“似鲥而多鲠”。《海错疏》:“鲥、鳓其美在腴,鲥侈口圆脊,多鲠,大者长三四尺,重七八斤。鳓狭口,剑脊、多鲠,大者长二三尺,重三四斤。”

鱼祭如鲥而小,鳞青色,俗呼青鲫,又名青鳞。冬月味甘腴,春月鱼首生虫,渐瘦,不堪食。

江□正德《府志》:“出洪塘江,三四月方有之,味美,但小而多刺。”

黄炙似鳓而小,多鲠,细鳞,味不甚佳。

石首《遯斋闲览》:“石首,鱼之极美者,头上有石如棋子。取其石,治以为器载。饮食如遇蛊毒,器必爆裂。土人以制作精明,莹如琥珀,然人但爱玩其色,鲜能识其用。”

鯼《尔雅·异名》:“头大尾小,无大小,脑中俱有两小石如玉,鳔可为胶。鳞黄,璀璨可爱,一名金鳞。朱口,厚肉,极清爽,不作腥,闽中呼为黄瓜。又有朱口,细鳞,长五六寸,亦名小黄瓜,一名黄梅。”

鱼命《闽中海错疏》:“形如石首而差大,鳞细口红,音未详。”

鱼单似鳗鲡,而细长,亦似蛇,有青黄二色,生水岸泥窟中,字又作鳝。

土龙《闽书》:“生海泥中,如鳗,长尺余,味佳。”

鳗似鳝而腹大,有黄色,有青色,春生者毒。产海中者,相类而大,土人名慈鳗。

状鳗生江水中,头似鳗而身似鳝。味美多油,中惟脊骨,旁无他刺。

鳟《海族志》:“似鳗,目中赤色一道横贯瞳,食螺蚌,好独行。”

鲇《三山志》:“大者长尺余,无鳞,方言谓之池鱼。”

□鱼L《本草》:“名黄赖,性能醒酒。似鲇而小,边有刺能螫人。”

海鳅《闽大记》:“最巨,能吞舟,日中闪髟耆鬣,若簸朱旗。遒健好动,故名鳅。”《闽中海错疏》:“海鳅喷沫,飞洒成雨。其来也,形若山岳,乍出乍没,舟人相值,必鸣金鼓以怖之,布米以厌之,鳅悠然而逝,否则鲜不罹害。间有毙沙上者,土人梯而脔之,刳其脂为油,艌船甚佳。”

泥鳅产水田中,大如指,夏月最多。

田鱼耨《闽小记》:“似鳅而大,鲜食味腥,薧鲞味美。”

比目

过腊头类鲫,身类鳜,又类鲢,肉微红,味美,以腊来春去,故名。

乌鱼则《闽书》:“形如鞋囊,肉白,皮斑,无鳞,八足。前有二须极长,集足在口,缩喙在腹。腹中黑及胆正黑。背上有骨,洁白,厚三四分,形如布梭,轻虚如通草,可刻镂,以指剔之如粉,名海鳔鱼肖。”

马鲛青斑色,无鳞,有齿,又名章鱼玄。

嘉酥鱼海中鱼之极大者,重千斤,琉球人以其脊为酥。

鳁《闽中海错疏》:“似马鲛而小,有鳞,大者仅三四寸。”

讠州制鱼身多鲠而肥美。《异鱼图赞》:“其美在额。”

黄雀鱼似讠州而小,冬月最盛。

带身薄而长,其形如带,无鳞。小者谓之带柳。《闽中海错疏》:“带,冬月最盛,一钓则群带衔尾而升,故市者独多。或言带无尾者,非也,盖为群带相衔,而尾脱也。”

鱼章腹圆,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足上皆有圆文浮起,紫色,一名望潮。

鱼规即今河豚。

黑鱼工《海族志》:“形如团扇,口在腹下,无鳞,软骨,紫黑色,尾长于身,能螫人。”

鱼党□背厚,尾长,有□,大者二三百斤。

水盖背差薄于鱼党,刳之多水。

斑车背上有斑,腹中有肚,味佳。

鱼羞《闽书》:“雌生卵,雄吞之成鱼。其卵如鳖卵大,青色无鳞,首有石如枕,去之乃不腥,俗呼松鱼。其名鱼羞鱼,或谓鱼之庸常,以供馐食者。”

黄貂《海味索隐》:“似燕而嘴尖,土人薧以为此鱼,讹作燕。”《闽中海错疏》:“□鱼,其种不一,而骨肉同,诸□以黄貂为第一。”

泥猴大如拇指,须鬣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则骈首朝北。《海物异名记》:“登物捷若猴然,故名。”《海错疏》:“名弹涂,一名跳鱼。”

田瑟穴田塍间,无鳞,有刺。《海错疏》:“谓之田瑟。”

鱼戋《三山志》:“长可尺余,骨柔而无鳞。唐李柔入闽,谓为银羹,谓水母为玉脍。”

白鳔形圆薄,类钱,一名金钱鳔。

丁斑《鱼经》:“大如指,长二三寸,身有花文,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善斗,人家盆中畜之,一名斗鱼。养成半载,尾上起鬐,长寸许。”

鲂鲆大如拇指,有五色。

溪斑《海族志》:“黄质黑斑,身圆,鳞细,大者长五六寸。”

重唇头大,尾小,无鳞,生石穴中。

叠甲身圆,长四五寸,鳞有两重,无味。

银鱼一名脍残,一名王余,口尖,身锐,莹白如银条。

麦丐条似银鱼而极大,一名白饭鱼。

白沫梅雨时海水凝沫而成形,雪色,无骨,大如筋,薧之,味厚,名丁香魺。

鱼咸其状如亻攵鱼皏,其喙如针,形状并同银鱼,但喙尖,有一小黑骨如鍼为异。

钱串《闽书》:“身长而小,嘴长五六寸,青色,亦名青针。”

海燕《闽中海错疏》:“黑色,形如飞燕,有肉翅,能奋飞海上。”

飞鱼头大尾小,有肉翅,善跳,一跃十余丈。《吴都赋》:“文鲸夜飞而触网”是已,福人名绯鱼,以其色红如绯。”

白鱼板身,色白,头昂,多细鲠,大者五六尺,生江中。

黄鱼身扁薄,而多鲠,色黄。

大面板身,阔二三寸,尾无鳞。

镜鱼《闽中记》:“眼圆如镜,水上翻转如车。方言云:军鱼。”

圆眼口尖,眼圆而赤。

黄彡鳞细,黄赤色。

耍鱼其状纤细,又名黄丝耍。

金鲐尾春有细鳞,金色。

火鱼随潮蔽江结阵而来,故名。按:“火”字当作“夥”。

白刀《三山志》:“白鳞,形似刀,生江河间。”

鱼厉大者长五六寸,白质黑章,味美,少鲠。

鲭鱼是背青,身长,一名青鱼。

鱼军色微黑,一名鲲,郭璞作“鱼军”。其性舒缓,故曰鱼爰,曰鲩,俗名草鱼。《本草纲目》曰:“江闽之畜,饲之以草。”

鱼定《闽书》:“无皮鳞,大者长尺余,如灰管大,亦名火管虫定。”

蛊鲐正德《府志》:“尾有腥,多穴于田塍或泥岸中。”

骰细如米粒,可鱼乍。春月最多,即鱼苗之大者。

□鱼海产,其类甚众,皆可食。

斗潮乘波雾集,故名。

鹦鹉鱼口似鹦鹉,曲而红。

虫豪鱼《闽中记》:“生蠔中,食蠔,丰肉少骨。”

柔鱼似乌。

墨斗似锁管而小,亦能吐墨。

石拒《闽书》:“一名八带,大者至能食猪。居石穴中,人或取之,能以足黏石拒人。”

章举《闽大纪》:“一名红举,似乌贼而差大,味更珍好。”《闽中海错疏》:“章举,大有五六斤者,与鱼章鱼性俱寒,不可多食,发旧疾。”

白泽鱼《海物异名记》:“群生随波,缩在泽,故曰白泽。”

梭鱼《闽书》:“似蠔鱼稍大,如织梭,丰肉脆骨。”

枫叶鱼《海物异名记》:“海树霜叶,风飘浪翻,腐若萤化,厥质为鱼。”

琵琶鱼身扁,状似琵琶,无鳞。

鹿角鱼《海物异名记》:“芒角持戴在鼻,小者醃[HT6SS]为酢,味佳。大者长五六寸,其皮可以角错。”

抱石《闽中海错疏》:“出于山溪,背偃而腹平,大如指,常贴于石上,土人取以为腊。又一种名石伏,伏于溪下。”

土蟀形如蚯蚓。

油筋《比户录》:“生海淖中,长如筋,周身是油,味佳。”

沙筋其状如簪,又名涂钗。《岭表录异》:“生海岸沙中,春时吐苗。”《闽中海错疏》:“其心若骨,白而劲,可为酒筹。”

泥笋其形如笋而小,形丑,味甘,一名土笋。《闽小纪》:“余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美,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后阅《宁波志》:‘沙噀,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可五六寸许,胖软如水虱,无首,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复臃肿,去涎腥,杂五辣,煮之脆美,为上味,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噀也。闽人讹呼为笋云。沙噀,性大寒,多食能令人暴下。谢在杭作,泥笋。’”

沙蚕似土笋而长。《闽书》:“生海沙中如蚯蚓。”

土钻似沙蚕而长。

虫宅《岭表录异》:“一名水母,其形浑然凝结,有淡紫色者,有白色者,大如覆帽,小如碗,腹下有物,如悬絮,有足而无口眼。虾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沉水上,遇捕者,炎欠然而没。”《越绝书》云:“海镜蟹为腹,水母虾为目。”《物类相感志》:“水母,大者如床,小者如斗,闽州谓之皐鱼乍。其红者名海蜇,其白者名白皮子。皮切作缕,名水母线。”

虾魁《岭表录异》:“前两脚大如人指,长尺余,上有芒刺,钅舌硬,手不可触。脑壳微有错,身弯环,亦长尺余,熟之鲜红色,一名虾杯,出福清。”在杭云:“龙虾大者,重二十斤,须三尺,可为杖。”

虾姑形如蜈蚣,又似鼍,大者广三指,味极佳。

白虾《三山志》:“生江浦中,郡城南有白虾浦。”

草虾头大,身促,前两足大而长,生池泽中。

梅虾《三山志》:“梅雨时有之。”

芦虾是芦苇所化,味美,鱼乍之尤佳,明时尝进贡。

泥虾《三山志》:“相传稻花变成。”

对虾土人腊之,两两对插,以寄远。

赤尾虾之小者,即天津之卤虾。

涂苗《海物异名记》:“谓之酱虾,如针芒,海滨人鹹以为酱,不及南通州,出长乐港尾者佳,梅花所者不中食。”

金钩子小于赤尾,晒干淡者佳。

鲮鲤似鲤而有四足,鳞甲坚厚,常吐舌出涎,须蝼蚁满其上,乃卷而食之,即穿山甲也。《楚辞》:“鲮鱼何所出?”王逸曰:“鲮鲤也。”即此。

介之属



鼋侯官有鼋溪,旧产鼋。



鲎介而中圻,厥色青黑,其足十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雌常负雄,获雌则得雄,雌或脱去,雄亦终毙。尾锐而长,触之能刺击人,在海中,每遇风至,举尾扇风。俗呼鲎帆。韩退之《南食诗》:“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盖谓鲎实圆细,如惠文冠所缀珠然也。其血蔚蓝,实可以盐,介可以杓。《闽书》:“形圆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广尺许,有刺。头如蜣螂,而骨眼当脊一行,两旁亦刺。口足皆在覆斗之下,足长五六寸,环口而生。其行郭索海中,每雌负雄,渔必双得之,以竹编为一甲鬻焉。”《本草》云:“牝牡相随,牝者皆上有目,牡者无目,牡得牝始行,牝去,牡死。牝少肉、牡多子,子如绿豆大,而色黄,布满骨骼中,取以为酢,谓之鲎子酱。尾可为如意,烧烟可辟蚊蚋。鲎生子时,先往石边,周身擦之,罅裂而生。其相负乘也,虽风涛终不解,谓之鲎媚。过海辄相负于背,高尺余,乘风游行如帆,谓之鲎帆。其众如氵鼻筏,谓之鲎氵鼻。以善候风,故音如候也。”《埤雅》:“鲎性畏蚊,蚊小螫之,辄毙,未知其故。又暴之日,往往无恙,隙光射之,即死。”《岭表异志》:“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国朝朱彝尊《鲎诗》:“尾插茨姑叶,脐攒螃蟹箝。南庖惊束手,非止北人嫌。”查慎行诗:“介属鱼其名,雌雄同一束。爬沙苦无力,安用十二足?”

蟹毛蟹、金钱蟹二种。

石盐状如蟛蜞,而长不及寸,广仅半之,又石蟹,形小壳坚。

蟛虫越似石蟹而小,微黄色,左螯大而无毛。

蟛蜞似蟛虫越而大,右螯小而赤。《比户录》:“有毛者曰蟛蜞,无毛者曰蟛螖,堪食,俗呼,蟛[HT6,7”SS]虫越,讹耳。”

桀步一名拥剑,螯大小不一,以大者斗小者食。一名执火,以其螯赤也。

虫寻《埤雅》:“似蟹而大,壳黄色青,又有金[HT6,7”SS]□,色黄。”国朝朱彝尊诗:“绿蒲包海□,味胜蟹胥滑。一笑过江人,呕心为蜞蛆。”查慎行诗:“味美尤在螯,一枚十钱买。自从擘蝤蛑,不意分湖蟹。”

虎虫寻《海族志》:“又有虎斑。”《闽部疏》:“色玛瑙,其壳作狰狞斑斓,尽似虎头,士人名之曰虎□。余以配龙虾为的对也。”

芦禽形似蟛虫越,生海畔。

虫截《闽中海错疏》:“□似蟹而大。”《闽书》:“壳两傍尖出而多黄。”螯有棱,锯利,截物如剪,故曰□。二三月应候而至,膏满壳,子满脐,过是则味不及矣。

千人擘状如小蟹,壳坚,擘不能开。《酉阳杂俎》谓之千人捏。

寄生《闽书》:“生在蛎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赋》:“王巢虫吉腹蟹。”按:蚌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时出取食,复入壳中,一名王巢[HT6,7”SS]虫吉,生于曲岸中,故曰虫吉[HT6SS]。海上枯虫羸壳存者,寄生其中,负壳而走,形如蟹。四足两螯,太如榆荚,其味若虾,得之者,不烦剔取,曳之即出,以肉不附也,炒食,味亦脆美。

牡蛎《三山志》:“附石而生,块皔相连如房,名蛎房。”韩退之诗:“[HT6,7”SS]蠔相黏为山”,谓此。《异物志》:“名古贲,一名蛎蛤,一名牡蛤。”《岭表录异》:“地无石灰者,烧蛎壳为之。”《闽部疏》:“闽以蛎房代灰,真石灰。乃以配蒌叶槟榔啖,珍若食品。”

草鞋蛎生海中,大如杯,渔者以绳系腰,入水取之。

黄蛎大于蛎房数倍,五六月有之。

江珧柱《闽书》:“韩退之谓马甲柱,苏子瞻以配荔枝。福州人谓之马[HT6,7”SS]月去厥,甲美如珧玉,肉柱肤寸,曰江珧柱。”《闽小纪》:“江珧柱形如二三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彩灿熳,不忝瑶名。子尝语人曰:即此肤理,便足鞭挞海族,不必问其中之所有矣。肉不堪食,美只双柱,所谓柱,亦如蛤中之有丁。蛤小则字以丁。此巨因美以柱也。味亦与蛤中丁不少异,蛤之美实在于丁;人以其无多,不省察,故独让江珧擅此嘉名耳。会城初无此,予至后,令蜑人索之梅花,文石间,时时得之。十年以来,遂与香螺蛎房参错市中矣。”国朝朱彝尊《江珧柱》诗:“异味传方域,佳名注食经。连江谁布网,独漉忽登硎。递自三山速,风来五月腥。羚羊赢见角,[HT6,7”SS]虫只虫墨□同形。锐比盆花锸,圆同细带革呈[HT6SS](粤呼为角带子)。探肠先去甲,刮膜止存丁。净洗膏犹沃,新烹火莫停。冰檐同挂铎,雪菌乍抽钉。白嚼河豚乳,红餐荔子厅。谁言分鼎足,试倚灶觚听。”

沙蛤《闽中海错疏》:“王匙也,产吴航,似蛤蜊而长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味佳。”《榕城随笔》:“西施舌者,是蠃属,以味美得今名,本名车蛤,蚌中有小蟹寄居焉。西施舌者,恃蟹而生,相倚为命,蟹出求沙土之类以哺之,蟹非蚌无所居,而西施舌非蟹则不食,一相失皆无生理,亦一异也。”国朝朱彝尊《西施舌》诗:“吴人输一钱,思睹西子颊。何如得网中,宵分啮其舌。”查慎行诗:“尤物佳名托,依然佳水乡。死惟逃越网,生只恋吴航。”

蛤蜊《闽书》:“壳白厚而圆。”海上人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晕。”

螂虫光《海族志》:“形似蛤蜊而白,合口处色黑,俗呼为懒绩麻。”

赤蛤壳有花文,赤色。又有海红,形类赤蛤而大,红粟似蛤而小,色微红。海蛤壳为风涛所洗,自然圆净。白蛤。《闽中海错疏》:一名穿豸。

花蛤壳有文理,一名文蛤。国朝朱彝尊《花蛤》诗:“略识味似螯,宁知化非雀。谁加水族恩,特与绣衣着。”查慎行诗:“八水化几时,登盘复充鲙。刳肠谁见怜,文采却在外。”

沙虱似螂虫光,壳差薄,小如箕而有尾,极脆美,稍大者,名土饭匙。”

上铫《海族志》:“一名沙屑,壳薄,绿色,尾白色,味佳。”《榕城随笔》:“沙屑,一名小蚬,味极鲜美,但恨太小,不堪咀嚼。”

车螯《闽书》:“蛤之大者,壳厚,微黄,肉坚,含浆不放。”

蚶《尔雅》谓之魁陆,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以其味甘,故从甘。《岭表录异》:“南人名空慈子,唐卢钧尚书作镇岭南,改为瓦屋子,以其壳大,有棱如瓦然也。”

珠蚶蚶之极小者,形如莲子而扁。国朝朱彝尊《珠蚶》诗:“海物多充庖,珠蚶亦配酒。取祸自有胎,不在深闭口。”查慎行诗:“珠蚶色已甚,鱼鳞鹅眼许。海错幸自多,烹鲜乃及汝。”

丝蚶壳上有文如丝,色微黑,比珠蚶稍大。

淡菜一名壳菜,生海石上。以苔为根,壳长而坚硬,紫色,味最珍。生四明者,肉大而肥,生闽中者,肉瘦。其干者,闽人呼曰干,小名沙箭,形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号东海夫人。

乌虫念似淡菜而极小,中无毛。

乌投味甘,似乌□而壳坚,中有毛。

蚌虫吉也,形如蛤蜊,壳厚而长。谢在杭:“蚌大者如箕,海滨人习见,不足异也。”万历《府志》:“蚌头钱有珠胎。”

蚬似蚌而小,色黄,壳薄,俗谓之蟟。有黄蟟、土蟟之别。大江者,可食。小浦有之,有土气,不堪用。

翠翠万历《府志》:“似蚌而壳翠。”

海月《闽书》:“一名蠔镜,形圆如月,亦谓海镜,土人鳞次之为天窗。”

石华方言谓之石雹。《临海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石虫去俗名龟脚,生石上,如人指甲,连枝带肉,有软瓜,得春雨则开花。按郭璞《江赋》:“石虫去应节而扬葩。”李善《注》引《南越志》曰:“石虫去,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花似草华,观此则石虫去,非即龟脚,俗误名也。”又按《闽小记》云:“龟脚,蚌蛤之属,味劣。”

虫戚《海族志》:“生海中,附石,壳如麂蹄,壳在上,肉在下,大者如雀卵。”

老蚌牙《闽书》:“似虫戚而味厚,一名牛蹄,以形似之。”

石决明《闽部疏》:“附石而生,惟一壳,无对,大者如手,小者如两三指,傍有十数孔,一说即鳆鱼。”《本草图经》:“鳆鱼别是一种,与决明相近。石决明俗呼将军帽。”在杭云:“北地珍鳆鱼,每枚三钱。汉王莽口舀鳆鱼,凭几不复睡。后汉吴良为郡吏不阿,太守赐良鳆鱼百枚。又南齐时,有遗褚彦回三十枚者,每枚直数千钱,则古人已重之矣。鳆音扑,入声,今人读作鲍,非也。”《韵谱》:“一云石决明,一壳如笠,黏石上,闽中亦有之,但差小耳。”

石帆紫黑色,生海上石穴中。

海胆壳圆如盂,外结密刺,内有膏黄色,土人以为酱。

石磷形似箬笠,壳在上,肉在下。

石木盍形圆,色黄,肉紫,有刺。人触之,则刺动摇。《闽书》:“疑即海胆而异其名。”

蛏《闽书》:“耘海泥若田亩然,夹杂咸淡水,乃湿生,如苗移种之他处,乃大。长二三寸,壳苍白,头有两巾出壳外。所种者之亩名蛏田,或曰蛏埕,或曰蛏荡。福州、连江、福清最大。”《闽小纪》:“予为闽臬时,吴航人有讼邻人拔其蛏苗者,子初意蛏安得苗,及讯之,出一纸裹,小蛏累累,细如虮虫。盖闽人培水田种蛏,盗者泄水,则蛏苗随之溢,讼者辄曰:‘拔我苗矣’。”

竹蛏《三山志》:“似蛏而长大,壳重。”《闽书》:“类小竹节,其壳有文。”

玉筋似蛏而小,三月麦熟时最盛,以其形如麦稿,又名麦稿蛏。

石蛏生海底石孔中,长类蛏,圆尖,上小下大。壳似竹蛏,而更红紫。石孔原小,及蛏生渐大,孔亦随大,海人用小铁錾凿石取之,出镇海卫。

香螺《闽书》:“大如瓯,长数寸,其揜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诸螺中,此螺味最厚。《本草》谓之甲香。”《书影》:“人言闽亦有鳆鱼,余在闽曾未一见,惟香螺肉酷似鲜,而香与脆又过之,但干腊不堪与鳆为奴耳。”国朝朱彝尊《香螺》诗:“鳆鱼虽云美,只供汉贼餐(莽、操俱嗜此)。讵若香螺洁,日上先生盘。”查慎行诗:“螺女江边产,形庞味特奇。客厨贪一饱,空壳付僧吹。”(梅圣俞诗:“佛寺吹螺空唱嚎。”)

黄螺壳硬,色黄,味美,其黑而微刺者尤佳。国朝朱彝尊《黄螺》诗:“肉缩等蜗角,涎腥过蛎房。怜渠一破壳,也有九回肠。”查慎行诗:“藏尾露两角,肉黄漫多腥。时于蜗壳中,自负枵然形。”

红螺肉可酱。《岭表录异》:“大小亦类鹦鹉,螺壳薄而红,堪为酒器,刳小螺为之,缀以胶漆,尤可佳尚也。”

紫贝紫色,有斑点。《闽书》:“汉文帝时,南越王献紫贝五百是也。俗呼砑螺,以砑纸光滑便作字。”

鹦鹉螺《三山志》:“状若鹦鹉,堪作酒器。”《异物志》:“螺离壳出,食饱则还壳中,若为鱼所食,壳乃浮出,为人所得。质白而紫,文如鸟形,与觞无异,故因其象鸟,为作两目两翼。”《岭表录异》:“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青绿斑,大皆可受三升,肉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鸲鹆螺《述异志》:“壳小而肉厚,黑色,土人端午用之,可明目。”

钿螺《闽书》:“光彩如钿,可饰鉴背。”

花螺圆而扁,壳有斑点,味胜黄螺。

米螺万历《府志》:“小粒如米,又有蓼螺,大如拇指,有刺,味辛如蓼。梭螺,壳细而长,文如雕镂,味佳。竹螺,壳文粗而尾脆,味清香。泥螺,软壳,大如指,多涎有膏。醋螺,出洪塘江,去壳,腌之味佳。田螺,溪螺生水田中。莎螺尾脆,味微苔。油螺,形如花螺,壳柔,盐之味美。”

毛之属







鹿





猴福清石竹,灵石诸山最多。





果狸即山狸,藏山穴中,色黄,类猫,果熟,夜出窃食。

山羊《尔雅》:“名羱羊,生深山岩穴中,力能陟峻。”

山犬状类家犬,赤苍色,好食果实。

野猪似家猪,腰细,脚长,毛褐色,牙利如镰刀。

豪猪毛黑如锥,鬃有白刺,大如笄,其端黑,怒则奋刺以射人。

狼鼠生山野中,似鼠,善捕鼠。

竹鼠留苍色,如鼠,食芦苇根,亦名菅豚。王彪之《闽中赋》:“竹则桃枝育虫。”注:育虫即竹鼠留。

鼠吉鼠令形如狼鼠,苍黑而小,尾多毳,善缘萝藤走。《埤雅》:“栗鼠也,取毫于尾,可以缚笔,世谓:鼠须栗尾者是。”

猩连江五峰山中最多。

鼠石鼠青黄色,在田中,好食豆粟。

鼠登鼠合色苍首环,其尾如狐。

鼠吾鼠似小蝙,膏疗耳聩。

马福清海坛山旧产之,毛鬣有异文,相传以为有龙种,今少。



牛《三山志》:“有二种:黄牛、水牛。”

羊《闽部疏》:“黑羊,皮能疗杖疮。”







羽之属

鹳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而曲颈者为乌鹳。仰鸣则晴,俯鸣则阴。似鹤不善唳,但以翼相击而鸣。



亶鸟





锦鸡敝鸟属,有美毛,自爱其采,终日映水。

白鹇《尔雅》所谓皛雉。郭璞注:“江东呼为雗皛。”《西京杂记》:“闽越以献高帝,帝厚赐之。”

鹧鸪《闽小纪》:“闽中多鹧鸪。‘行不得哥哥’五字绝分明,不似他鸟言,须以意会也。望之如家鸡,质若甚重,止十二两,有缩者,无越者。”

竹鸡其声自呼为泥滑滑,白蚁闻之,尽化为水,亦名越鸟。

益鸟似鹭而大,其色苍。

海鹘似鸱,攫鱼而食。

鸢似鸱,亦鹰属。

山鹊《尔雅》曰:“鸴俗呼山鹊,似鹊,多文彩,长尾,嘴脚赤。”

瞿鸟鹆

信鸟《墨客挥犀》:“似鹊而小,能为百禽声。忽鸣而过庭檐间,其占为有喜。客至,则飞鸣为信,又名进鸟。”

慈鸦纯黑而反哺者为慈鸦,腹白而不反哺者为鸦。



翡翠《埤雅》:“鹬也”。善捕鱼,俗呼为鱼狗。



秋鸟仓鸟野鹅也,大于鹰,又名驾鹅,亦日天鹅。

鹈鸪颔下胡大如囊,盛水贮鱼而食,鹈属。有曰漫画者,以嘴画水求鱼,无一息之停,有曰信天缘者,凝立终日,不易其处,鱼过取之。

啄木《尔雅》:“列鸟也。”郭璞注:“口如锥,长数寸,尝啄树食虫,故名。”

山呼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翔跳不定,声清,调如莺,人笼畜之。

画眉《闽中记》:“白眉,褐质,好斗,善鸣,闽人以斗赌金,声似莺而小,清圆可听。”

雪姑儿《物类志》:“即鹡鸰,毛羽黑白相间。”

红娘丹嘴翠身,似鹦鹉。

白头翁似雀而大,头有白点。

布谷即尸鸟鸠,当方耕时鸣,因以为名。

合酉鸟鹑身有斑点,雄者足高,雌者足卑,雄者善斗。

呼潮色苍,似鸽,潮至即鸣。

吉吊略似百舌,其鸣如云‘吉吊’。

彩囊似鸡而小,顶有五色囊。

百舌春啭夏止,如瞿鸟鹆,身长无帻。

鹪鹩一名巧妇,能以丝缝叶为巢。

鬼鸟海中出,嘴红,脚俱长,海滨人群掩之。

杜鹃一名子规,又名谢豹。

鹭鹚《尔雅》谓之舂锄,顶有长翰如丝,欲取鱼则弭之。

贝鸟方言谓之伯劳。

鸠《本草》:“斑鹪”。又名斑鸠,鹁鸠,项有绣文。一种大于斑鸠而青色,曰青鸠。



鸳鸯

溪鸟鶒《埤雅》:“五色尾有毛,如船舵,小于鸭。”







虫之属



蛇有数种。蝮蛇胎化,腹裂子生,最毒。青竹蛇,与竹同色,小不可犯。花蛇,好入人家捕鼠食之。乌蛇,不螫人,医家用之。绝大者曰蚺蛇。胆可和药。又有白花、白颈、黄颔之类。

鼃虾莫虫也,皆青绿色,亦有背作黄文者,名金线鼃。

石鳞生高山深涧中,皮斑肉白,味美。昼伏窦中,夜居山头石顶最高处。捕者不可预相告语,密以黄历首页纳诸窖中,即抱松明,措火而去,缘崖极石,以火照之,见火则醉不动,十不脱一。俗名石仑,又曰谷冻。

水鸡似石鳞而小,色黄,皮皱,头大,嘴短,其鸣甚壮,如在瓮中。按石鳞陆产,凡五种,虾莫虫、蟾蜍、大约、雨蛤也。水鸡水产,亦五种:尖嘴蛤、青约、青蛤、黄蛤也。水鸡可食,味不及石鳞。黄蛤可食,味不及水鸡。闽人惟食水鸡,而黄蛤等种皆不食。

黾似虾莫虫,大腹,青脊。一种黑色,俗呼青蛤。

蟾蜍似虾莫虫,居陆地下阴处,身大,背黑,行迟,腹下有丹书人字者,真蟾蜍也。

大约青背,黄脊,嘴尖。

雨蛤形如虾莫虫,大如小指,天将雨则鸣。

寒螀《闽书》:“二月鸣者,名虫宁女,似寒螀而小。七月鸣者,名虫召蟟,色青。九月、十月中鸣甚凄急者,乃寒螀也。旧记:入秋鸣者,名促织。”鲁师建《闽中记》:“有数种,通名蟋蟀。有尾为雌,无尾为雄。雄者,能鸣,北地寒秋时始鸣,冬则蛰,南地暖,往往鸣声不绝。”

虫水螋似促织,隐墙壁中,溺人影,令生疮。

蝙蝠俗名琵琶翼。





蝶有黄、白二色。



蜈蚣

蜥蜴似蛇而四足,尾青碧。以五色者为雄,而不备者为雌。一种善缘篱壁,形小而黑,名虫匽蜓,亦名蛇师,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一种形小尾长,见人不动,名龙子,在草泽中,大者名蝾螈。

虱种类多,皆能咬牛、马血。

蜘蛛





蚯蚓

螳螂

螽斯蝗属,俗呼草蜢。青色,长角,长股,一母常生百子。

蝼蛄

虫吉蜣一名蜣螂。

斑猫

虫支一名马蜞,《本草》谓之水蛭,有三四种,生山中者为石蛭,草中者为草蛭,泥中者为泥蛭。此物难死,火化经年,得水犹活。”

龙虱似虫仓螂而小,黑色,两翅,六足,秋月暴风起,从海上飞来,落水田或池塘。海滨人捞取,油盐制,藏珍之。(按龙虱类水虱,但来自海外与出自水中者异耳。)

货之属

银正德《府志》:“古田、罗源旧有银场,久塞。”《古田志》:“旧志载:宝兴银场在新俗里二十九都。宋天禧间发明,弘治间封禁。又游家银坑在三十一都,隆庆五年禁闭。赤严坑在二十八都,万历二十七年高内监招商开采,利微告罢,三十三年奉文永禁。按古田银场坑,今俱属屏南。”

铁《三山志》:“永福有之,其品有三,初炼去矿,用以铸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又以作镍者,为钅需铁,亦谓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刚铁。商贾通贩于外省,皆生铁也。”

盐《三山志》、《福清盐埕经》其略曰:“海水有碱卤,潮长而过埕地,则卤归土中,潮退日曝,至生白花,取以淋卤。方潮未至,先耕埕地,使上虚而受,信既过,刮起堆聚,用车及担辇致墩头,掘土为窟,名为漏丘。以土筑实,用茅衬底,满贮土信,取碱水淋之,堆实则取卤必碱,旁用芦管引入碱楻。楻在漏丘之下,掘土为窟以受卤,茅草覆之,取鸡子或桃仁置卤中则卤碱可煎。筑土为斛畎,在官窖旁,以竹管接之旋,盘如畎浍之流,盘以竹篾织,用蛎灰涂,复织釜墙以围绕,亦坚以蛎灰,盖益以受卤也。大盘一日夜煎二百斤,小盘一百五十斤。今福清、长乐二县有盐户,连江、罗源边海,旧亦各有盐额。按今惟福清有盐埕,余无。

糖《闽书》、《本草图经》:蔗有两种:赤色,名昆仑蔗,白色,名荻蔗。出福州以上,皮节红而淡,出泉、漳者,皮节绿而甘。其干小而长者,名菅蔗,又名蓬蔗。居民研汁煮糖,泛海鬻吴越间。糖有二种:曰黑糖,曰白糖。有双清、有洁白炼之,有糖霜,亦曰冰糖。有蜜片,亦曰牛皮糖,其法:先以蔗汁煮之,搅以白灰成黑糖矣,仍置之大瓷漏中,候出水尽时,覆以细滑黄土,凡三遍,其色改白。有三等:上白名清糖,中白名官糖,下名奋尾,其所出之水,名糖水矣。官糖取之,再行烹炼,劈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其所出之水,名洁水矣。又取烹炼,成糖霜蜜片矣。瓷漏器如帽盔,底串一眼,出水其处也。初人莫知有覆土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压于漏端,色白异常,因获厚赀,后人遂效之。”

白梅

乌梅《三山志》:“侯官、怀安乡户,园林种至千万株,盐者为白梅,焙乾者为乌梅,贩至江浙。”

油油有数种:茶树之实,大如梨,压之为油者,茶油也;菜名芸苔子,微小如黍,压之为油者,菜油也;其有胡麻所压者,麻油;柏子所压者,柏油;桐子所压者桐油,照夜之外兼煮代漆。又海人常炙大鱼为膏,名鱼油。

蜜有石蜜,岩石间作,色青赤。有木蜜,木枝间作,色青白。及人家窠槛中作者,蜜浓味美。

蜡有二种:黄蜡,蜂蜡也;白蜡,虫蜡也。

纸正德《府志》:“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以造”。旧志谓:竹纸,出古田、罗源村落间。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今皆少造,惟古田杉洋人造,极粗厚,谓之钱纸,即俗祀神楮帛也。在杭云:“蔡君谟常禁所部,不得用竹纸,盖有讼狱未决,而案牍已零落者。”至于今时,有刚连、连七、毛边之目,尤极腐烂,入手即碎,而人喜用之者,价直轻耳。毛边之用,上自奏牍,下至谏帖,短札、遍于天下,稍湿即腐,稍藏即蠹,纸中第一劣品,而世用之不改者,光滑便于书也。

银朱古田嘉谷洋村之左,有银朱山,山下石上一孔出银朱,其红异常。都人争取,恐酿祸阶,以秽物压之,遂不复出。

硝取故墙城土淋水煎熬而成,凡制火器,炼金银,皆用之,出闽、侯二县。

[HT]酒《闽小纪》:“有冬白老,有莲须,有蓝家酒,有碧霞酒,以人家久藏者为佳。又绿豆重酿,味亦醇厚。葡萄则依西洋人制之。有橘酒,饮有余香。兰、桂、菊皆可酿,惟菊有林下风味。”按郡人取梅及蔷薇,如烧酒法,每酒一盏滴露少许,亦异品也。又荔枝取其浆,和水调匀之,晒成膏,以调酒,香芳满座。

红曲出古田县。

布帛之属

丝正德《府志》:“蚕桑差薄,所产者多类,民间所须,皆资吴航所至。”

[HT]绸《三山志》:“桑叶小,不甚宜蚕,得丝粗,才可为绸。”

罗正德《府志》:“往年俱于苏、杭售以充贡,近方有织者,然亦不逮远矣。”

改机万历《府志》:故用五层。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杼柚,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段机为四层,故名改机。”

丝布万历《府志》:“故时,细织苎麻,杂丝织以为布,今纯用丝。”

蕉布大观《本草》:闽人灰埋蕉皮,织以为布。

苎布正德《府志》:“缉苎为之,圆纱者曰夏布,有杂丝织之者,曰兼丝布,诸邑间有之。又有匾纱者,曰縩布,出长乐。”

葛布缉葛皮为布。

麻布《三山志》:“麻,诸邑有之,绩其皮以为布。连江以北,皆温之于溪旁,为坑木藏火,束麻纳其中,石覆而水沃之,良久乃剥。今连江及福清、永福出麻布尤盛。”

吉贝布木棉,闽谓之吉贝,缉以为布,长乐梅花间有之。

器用之属

花毯古田二十五都出花毯,以棉花染五色织之。

磁器出屏南村头,前村两处,泥细嫩,可烧磁器,足供古、屏二邑之用。

草席《三山志》:“闽县江南沙州,草熟,织作尤甚,陆贩上四郡,舟运至淮、浙。其至粗者,淮浙盐袋用之。”

石之属

寿山石在郡城北八十里,与芙蓉山并峙,山产石如珉。宋时,故有坑,以采病民,县官辇巨石塞之。明崇祯间,复行采取。嵌饰什器,并磨石龙作印,然名犹不甚著。至国朝康熙间,又行采掘,声价数倍,上者置几榻把玩,次者镂刻追琢,与宝石、珊瑚、王[KG-*3]毒瑁、王车渠同,嵌什器,遍饰鞞王必,革呈带、念珠诸物,又摩符,雕印、杂镂人兽、瓶盂以为供玩,山为一空矣。其品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其色以田黄、艾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凡官斯土,及游宦往来者,争相寻觅,山之精华既竭取之,旧藏家今亦不可得,价与珠玉等,而难得又过之。所产之地曰田中,曰高山,将军洞等处。国朝高兆《观石录》:“石之品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有甘黄者,妍如萱草,倩比春柑,或黄云薄掩,日影[HT6,7”SS]曈曈;或琥珀、百年,晶莹烂熳;有新黄者,如初日秋葵,如微阴吐晕,又若新栗初蒸,洒然沁骨,夕阳拖水,悠然谋目。其白者,皎如梨花,含笑初阳,又如两峰积雪,飞鹭鸣灭。或文犀中,有粉蝶半翅,或白玉肤理,微有粟起,大似赵妃,雪夜迎人。其红者,或棠梨片片,或晓霞层层,又如美人肌肉,中含落花落霞者。其碧者,如出青之蓝,蔚蔚有光,又似砚池积渖,墨水粼粼,或远山如黛,春树苍苍。或春雨初足,水田漠漠,或北苑小山皱染,吐出青莲地。或小米泼墨点苍,而其岩壑者观止矣。”毛奇龄《后观石录》:“有艾叶绿者,骤观之,但见两旁环首掉足,蜿蜒绿波中。有羊脂者,玉质温润,加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有鸽眼砂者,通体荔红,而中如白水滤丹砂。又鹁鸽眼,中有丹砂。有蔚蓝天者,青天散彩,渐如晚霞蒸郁,稍侵紫焰,而垂以蒸云接日之气,又若归云乍□,倒影微薄,而中界以白虹者,真异观也。有瓜瓤红者,红沁若西瓜瓤子,流滑融溢。有虾背青者,浅墨如虾背,而通明映彻,浓淡如米家山水。有肉脂者,本羊脂玉,略翳红影于其间,如时世宫妆,预施胭脂于颊,而尚以胡粉,彷佛诗所称芙蓉脂肉绿云鬟者。有炼蜜丹枣者,如百炼之蜜,浸以丹枣,光色古黯而神气焕发。有桃花水者,如酿花天,碧落蒙蒙、红光掩然,又名桃花天。有晶玉者,晶莹玉色,胜莫愁湖中新藕。有二合色,通体明彻,而二色截然。其为玛瑙色者,如樱桃红,如红霞,深浅流漫,[HT6,7”SS]火育爚不定。有洒墨者,天青色,而隐以红晕,蒙蒙然如日隙洒雨。有杏黄者,如杏之初熟,黄湛中一面微红,渗渗若晒色然。有桃晕者,如桃坞夕阳,岩石俱带红色。有红粉者,如胭脂之渍粉,又如苋汁沁白麋中,苎萝村傍有红粉石,应如是矣。有苹婆玉者,其通体白色,大类苹果初白时,尚掩青气而淡红点染,见之指动。有笋玉者,俨会稽象牙笋初脱衣时。有秋葵蜜蜡者,新黄如秋葵,亭亭日下。有甘黄蜜蜡者,妍如萱草,倩似春柑。有落花水者,一名浪滚桃花,石类水色中有红白花片,随水上下,一面界白痕如回波然,又如美人肌肉,中含落花落霞者。有洗苔水者,石类碧水色,而中有苔痕。有蜜杨梅者,蜜腊色,黄泽可爱,一面有疹粟,如杨梅粒,渗以朱点。”卞鏊《寿山石记》:“石有类玉者,珀者,玻璃、玳瑁、朱砂、玛瑙、犀若象焉者,其为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别有缃者、纟原者、绮者、缥者、葱者、艾者、黝者、黛者,如蜜、如酱、如曲尘焉者,如鹰褐,如粉蝶,如鱼鳞,如鹧鸪斑焉者。旧传艾绿为上,今种种皆珍矣。其峰峦波浪,縠纹腻理,隆隆隐隐,千态万状。可彷佛者,或雪中叠峰,或雨后遥冈;或月淡无声,湘江一色;或风强助势,杨子层涛;或葡萄初熟,颗颗霜前;或蕉叶方肥,幡幡日下,或吴罗扬彩,蜀锦峦文;又或如米芾之淡描,云烟一抹,又或如徐熙之墨妙,丹粉兼施。石之奇妙如此。”国朝朱彝尊《寿山石歌》:“无诸城北山青崭,近郊一舍无枫杉。中间韫石美如玉,南渡以后长封缄(《方舆胜览》于福州土产首载寿山石)。是谁巧木骨蛙蚓窟?中田忽发蛟龙函。剖之斑璘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我昔南游玩唐市,对此不觉潜妗咸欠。是时杨老善雕琢(杨字玉璿)纽压羊马鹿若鹿加鹿咸。兼金易置白藤笈,不使花乳求休搀。今来贾索尚三倍,未免瑕渍同梅黑咸。其初产自稷下里,后乃深入芙蓉岩。菁华已竭采未歇,惜也大洞成空嵌。非无桃红艾叶绿,安得好手来镌镵。桂孙见之不忍释,裹以黄甲白蕉衫。伏波车中载薏苡,徒令昧者生讥谗。况今关吏猛于虎,江涨桥近须抽帆。已忍输钱为顽石,慎勿轻露条冰衔。”(近凡朝士过闽者,必苛索数倍)。查慎行《寿山石歌》:“《周礼》重玺节,后来印章毋乃同。自从秦人刻玉称国宝,此外杂用金银铜铸成。往往上戴纽,负贝贝贝作力碑趺雄。橐驼羔鹿虎豹龙,细者龟兔,巨者貔与熊。肖形寓象随所好,缪篆法与虫鱼通。汉时斗检封,下沿唐宋仍相蒙。神龙贞观宣和中,六印旁及金章宗。当时御府收藏及书画,首尾钤识丹砂红。民间私记不知几千万,杨(克一,有《集古印格》)、王(厚之,有《复斋印谱》)、姜(夔,有《集古印谱》)、赵(子昂,有《印史》),集古谁能穷。车磲、玛瑙、犀角及象齿,苟适于用俱牢笼。后来摹刻忽以石,其法创自王山农(元末,诸暨人王冕自称煮石山农,始用花乳石刻私印。)自元历明三百载,巧匠到处搜石官隆石。吾乡青田旧坑冻,价重苍璧兼黄琮。福州寿山晚始著,强藩力取如输攻。初闻城北门,日役万指佣千工。掘田田尽废(寿山石产田中者最佳。),凿山山为空。昆冈、大连三月烽,玉石俱碎汙其宫。况加官长日检括,土产率以包苴充。今之存者大洞盖已少(大洞所产亚于田产),别穿岩穴开芙蓉(今所用者,皆出芙蓉岩)。居人业此成石户,斑白老叟携儿童。采来制纽尚仿古,一一雕琢加磨石只。我闻金石古称寿,兹山取义奚所从?如何出宝还自贼,地脉将断天无功。山灵有知便合变顽矿,庶与鸿蒙混沌相始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