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二七

举官一
【宋会要】
太祖建隆三年二月,诏:「翰林学士文班常参官曾任幕职、州县者,各举堪为幕职、令录一人。如有近亲,亦听内举。即于举状内,具言除官之日,仍列举主姓名。或在官贪浊不公,畏懦不理,职务废阙,处断乖违,量轻重连坐。」八月,左拾遗、知制诰高锡言:「近诏朝臣各举所知,虑有纳贿得荐者,请许人讦告。所告不实者罪之,如得实,告事人若白身授以官,有官请优与奖擢。如是奴婢、房邻、亲戚相告,非仕宦者即给钱五十万充赏。」从之。
四年,诏:「自前藩镇多奏初官人为掌书记,颇越资序。自今历两任有文学者,方得奏举。」又(语)[诏]:「自今诸州吏民不得即诣京师,举留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刺史、知州、通判、幕职、州县等官,若实以治行尤异,固欲借留,或请立碑颂德者,许于本处陈述以俟报。」真宗咸平时复诏禁之。
干德二年七月,诏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四十五人,于现任、前任京官、幕职、州县官中各举堪为藩郡通判官一人。除官之日,仍列举主姓名。如敢徇情,致其人不职,并量事状轻重连坐。
《文献通考》:干德二年,诏翰林学士等四十二人各举才堪通判者各一人。又诏吏部南曹以人才可副升擢者,送中书门下引验以闻。上虑铨衡止凭资历,或英才沉于下僚故也。
五年三月,诏曰:「进贤受赏,为官择人,古之道也。朕忧勤政理,寤寐求贤,思得周才,寘之着位。凡百执事,各举所知。宜令翰林学士及文班升朝官以上,各于见任、前任藩郡宾幕、京朝官州县正员官中举堪为升朝官一人。除授之日,仍列举主姓名。如或临事乖方,罪状显著,并量轻重连坐。」
是月,又诏曰:「咨于列岳,

唐尧旧章,责在诸侯,姬周故事。近诏有位,各举所知,将广敷求,宜询牧伯。其令诸道于部内官吏中,有才识优长、德行尤异者,节度使、留后、观察使各举二人,防御、团练使、刺史各举一人赴京。朕当躬自咨询,以观器业。勉思进善,用副朕怀。」
开宝三年四月,诏:「翰林学士及文班升朝官等,各于见任、前任藩郡幕职、京官、州县官中举堪为升朝官一人,除官之日,仍列举主姓名,后或抵罪,并当连坐。」
《文献通考》:开宝四年,诏:「自今诸州不得以摄官视事。其阙员处,实时以闻,当委有司除注。」
十一月,又诏:「近以诸道摄官,悉令罢去。及虑若更民政,欲着吏能,雷同遐弃,良可惜也。宜委有司按其历任,经三摄无旷败,即以名闻。任(为)[伪]署者,不在此限。」
五年,先时令诸州印发春季选人文解,自千里至五千里外,分定日限为五等,各发离本处及京百司文解,并以正月十五日前到省,余季准此。若州府违限,及解状内少欠事件、不依程序,本判官、录事参军、本曹官罚直殿选。诸州员阙并仰申阙解除,以木夹重封题号。逐季入递合格日四时奏,年满俟 下,准格取本司文解赴集流外铨,据状申奏,依四时取解参选。至是国家取荆、益、交、广,辟土既广,吏员多阙,是以岁常放选。选人南曹投状,判成送铨,铨司依次注授。其后选部阙官,即特诏免解,非时赴集,谓之放选,习以为常。取解季集之制,有名而无实矣。
六年十一月,诏:「应文班常参官进士及第者,各举有文学一人,具名以闻。」
《文献通考》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先是,选人试判三道,考为三等,二道全通、一道稍次而文翰俱优为上,一道全通、二道稍次而文稍堪为中,三道全次而文翰纰缪为下。判上者,职事官加一阶,州县官超一资;判中,依资;判下,入同类,黄衣人降一资。至是诏增为四等,以三道全次、文翰无取者为中下,依旧格判下之制;以三道全不通而文翰纰缪者为下,殿一选。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六日,诏曰:「令佐之任,最是亲民。而所司抡材,未能允当。况今封疆尽辟,县邑繁多,动皆缺员,历年未补。铨衡则拘资叙而不拟,州

郡则缘下吏以为奸。朕思其所长,别立规制,与其循资而授任,不若校实以取材。宜令诸路转运司下管内州军长吏,于见任判司簿尉内有清廉明干者,具奏举,当召赴阙引见,选充知县。候三年满无遗阙,当与酬奖。如有劳绩,别议升陟。」
二十八日,诏:「诸州知州、通判及监筦事务、常参官等,如有履行着闻、政术尤异及文学优赡者,委逐路转运使各举二人以闻,即当量材甄奖。」
八月,诏翰林学士承旨、工部尚书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参官内保举堪任三司判官及转运使各一人。
七年六月,诏曰:「古者设进善之旌,下求材之诏,并命有位,各举所知,盖虑有被褐怀玉而不闻、拔茅连茹之靡及也。然而冒进者或出于侥幸,举能者或因于请托。一言必召,若为其所窥;百里之贤,亦恐乎难致。爰举旧典,式〔建〕新规。昔士伯之受田,不避于赏;何忌之辞酒,恐任其罚。故事彰灼,可举而行。自今文武常参官所保举人有罪连坐者,犯私罪无轻重减一等论,公罚即减二等论,仍着为令。」
八月十九日,诏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参官内,保举堪任三司判官及转运使各一人。
《文献通考》:八年,诏自今应临轩所选官吏,并送中书门下考其履历,审取进止。时上选用庶僚,不专委有司,皆引对观其敷纳,有可采者悉与超擢。复虑因缘兴矫饰徼幸冒进,乃有是诏。
雍熙二年正月,诏:「翰林学士、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官保举京官、幕职、州县官可升朝者各一人。所举人若强明清白,当旌举主;如犯赃

贿及疲弱不理,亦当连坐。」
四年八月,诏曰:「进贤推士,当务至公;行爵出禄,固无虚授。苟毕得其材实,亦何吝于宠章。近日诸处奏荐,多是亲党,既伤公道,徒启幸门。用塞津蹊,宜行条约。自今诸路转运使副及州郡长吏并不得擅举人充部下官,如有阙员,当以状闻。违者科违制之罪。」
端拱二年八月,诏诸道转运使、知州军、通判、监当、京朝官、使臣不得举奏幕职、州县官,乞行升陟及有改移,如敢故违,科违制之罪。其阙官处,速具闻奏,当议注填。若幕职、州县官全阙,即转运司于员多处权差。如无,即于县令、主簿全员处抽差,即不得差前任及丁忧官。
《文献通考》:端拱二年,令宰相以下至御史中丞各举朝官一人为转运使。是日,诏曰:「国家详求干事之吏,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厨)[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靡不由之。尚虑徼功,固当责实,交相绳检,于理攸宜。自今转运使凡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成绩居最,及有建置之事,果利于民者,令诸州岁终件析以闻,非殊异者,不得条奏。诏三司、三馆职事官已升擢者,不在论荐。其有怀才外任、未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举。」
四年,令内外官所保举人有变节踰滥者,举主自首,原其罪。上励精求治,听政之暇,因索两省、两制清望官名籍,问朝士有德望者,悉令举官。仍令自今中外所举之人,并须析其爵里及历任殿最以闻,不得有隐。所举责实无验者罪之,如举状者有赏典。
淳化元年四月,诏:「知制诰已上每两人,共于常参官内保举一人堪充转运使副者;员外郎已上每两人,共于京朝官内保举一人堪充知州、通判者。限两月内以名闻,仍令御史台催督。」
二年九月,诏:「起居舍人、司谏、正言、三院御史、郎中、员外郎等,各于前任、见任判司簿尉内保举堪任河北令录者

各一人,在外任者附传以闻。」
三年正月,诏:「升朝官于京官内各举奏一人堪充升朝官者,若有劳绩事件,并仰条陈。如覆问不同,当罪举主。诸司使、副使及三班供奉官已下,今后为人所举者,亦准此,具诸实劳绩事件。所举官将来任使后有犯私罪者,举主连坐。」
二月三日,诏:「宰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翰林学士、尚书丞郎、两省官给谏已上、御史中丞各于朝官内举堪任转运使者一人,京官内有才用强明者亦许称举。其见任转运使副并三司、王府审刑院职任,不在举限。」
四月,诏曰:「比令荐举京官,将议选擢升朝,虑于下位,尚有遗才。其或已知姓名,见当任使,且非沉滞,何假荐扬 所举京官除见在三司、三馆并朝廷知名,已擢用外,宜令御史台晓告于见任、前任京官中,有堪任擢用、未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举。」
四年五月一日,诏曰:「向者上命有(无)[位],各举所知。其有外宽内深,先廉后黩。修饰边幅,初刻意以取容;污染脂膏,或中道而改节。既革面之可畏,信知人之为难,败政聿彰,从坐斯及。有位之事,在责实以宜然;中庸之材,亦求备而非允。特申明诏,用示至公。自今内外官所保举内有改节为非者,并许举主陈首,免其罪。」
七月,诏诸道转运使、副使、知州、通判、知军监等,各于部内见任幕职、州县官举通明吏道及精修儒行者各一人。
八月,诏:「宰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翰林枢密直

学士、尚书丞郎、两省给舍已上及三司判勾,各于京朝官内举廉勤强干、明于钱谷、堪任三司判官者一人。其见任转运使、副使及年齿衰迈者,不在举限。」
九月,诏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给事中陈恕、左谏议大夫魏庠、寇准、右谏议大夫赵昌言、起居舍人知制诰吕佑之等于幕职、州县官内举堪任京朝官者各二人,左司谏吕文仲等九十七人,于幕职、州县官内举堪充五千户已上县令者各二人。先是,太宗尽索两省御史台班簿,亲择给舍已下,令举官。佑之新坐举妻族东野、日宣贬秩。至是牵复,帝阅之,宰臣言前举无状,帝曰:「此正可令赎过。」故首取焉。
闰十月二日,诏:「今后文武臣僚、转运使、副使、知州、通判等准 举官,及京朝官、使臣因使采访到京朝官、使臣、幕职、州县官在官廉干,及及踰违弛慢者天头原批:「第二『及』字,疑『后』字或『久』字。」,并须具逐人历任劳绩、过犯,件析以闻。如经磨勘覆问不同,当罪举主及所言之人。如将来任使,有犯入己赃者,亦当连坐。」
四日,诏曰:「为国之道,不过称其善人;立身之方,亦在伸于知己。向者并令慰荐,思振滞淹。而乃蔑视宪章,公行请托。盘辟雅拜,昔者犹坐于左迁;朋党比周,今兹不畏于舆诵。宜别申于约束,庶渐致于澄清。自今中外官所有论荐,并须列所举官爵乡里及履历殿最,件析以闻,不得有隐。」
五年十一月,诏宰相吕蒙正、参知政事苏易简、吕端、寇准、知枢密院事刘昌言、向敏中至两省给谏、知制诰已上,各举有器业可任以事者一人。初,帝因言:「多士满朝,求一材中转运使、三司判官者了不可得,盖人不易知尔。求人之要,莫若责举。」因诏蒙正已下各举所知。蒙正曰:「臣备位宰相,可以进退百官。今独一二人,是示天

下隘也。」帝曰:「宰相举官,前代当有故事。」诏史馆检讨,史馆具故实上之。帝谓蒙正:「虞丘子举孙叔敖,崔佑甫举吏八百员,狄仁杰自荐其男光嗣,何谓无也 」因书优孟对楚庄王录孙叔敖之嗣故事为一幅,以赐蒙正等。故各以名闻。
至道二年闰七月,三司言诸州阙监当、京朝官共五十余员。诏左丞李至等八十四人,各于州县、幕职中保举廉恪有吏干、可任以事者一人。
真宗咸平元年六月四日,诏:「三司使、尚书丞郎、给谏、知制诰、知杂御史等,各于朝官内举廉慎强干、堪转运使副者,不限人数。如任使后犯赃罪,并当连坐。曾任转运使、副使及三司职官者,不在举限。」
八日,诏:「诸路知州军、通判,自今举管内京朝、幕职、州县官,各具劳绩及委实公廉干事,如经擢任,有违犯,并当连坐。」
十二月,诏见任三司判官、主判官王渭等各举常参官堪知州者一人,如有赃污不治,即坐之。
二十三日,诏:「今后应诸路转运使副奏举官,并须坐保明以闻。」
二年正月,诏:「尚书丞郎、给谏、知制诰各举升朝官一人,详明吏道、可守大郡者,限一月内以名闻。俟更三任,有政绩,当议奖其善举;有赃私罪,亦连坐之。」
六月,诏:「如闻州县阙员甚多,可选朝官有清望者,不限员数,令各举所知,以补员阙。」
九月,诏宰相张齐贤已下各举晓钱谷朝官一员,如不称职,连坐举主。
《文献通考》:真宗咸平二年,秘书郎陈彭年请复举官自代之制。诏秘书直学士冯拯、陈尧叟参详之。拯等上言:「窃详往制,常参官及节度、观察、防御使、刺史、少尹、畿赤令并七品以上清望官,授讫三日内,于四方馆上表让一人以自代,其表付中书门下。每官阙,则以见举多者量而授之。今缘官品制度沿革不同,伏请令

两省、御史台官、尚书省六品以上、诸司四品以上,授讫,具表让一人自代,于合门投下,方得入谢。在外者,授讫三日内,具表附驿以闻。」诏可。
三年二月,诏:「翰林学士、给谏、知制诰、尚书丞郎、郎中、御史中丞、知杂、三馆、秘阁、三司官举员外郎已下京朝官有材武堪边任者,知杂而上各二人,郎中而下各一人,限五日以闻。后不如所举,并当谴责。」
四年三月四日,诏史馆修撰韩援等各举御史台推勘官。
十一日,膳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范正辞言:「牧宰之官,最为急务。今举屯田员外郎吴蒨等五人堪知大郡,令蒨等于前资见任京官令录、判司、司理参军、簿尉内各举知县、县令三人。」从之。
六月,诏:「诸路转运使、副使自今荐举官属,当具历任无赃私罪及条其绩 以闻。异时擢用,不如所举,连坐之。」
五年四月,诏两省五品已上保举御史台推直推勘官、大理寺详断官。时言事者请勿令本司长官奏荐天头原批:「『时言事者』十七字,似应双行小字。」,防朋比也。
景德元年七月,诏:「四川、河东等三路见阙幕职官七十八员,宜令诸路转运司〔于〕所部州县内保举以充,仍具历任功过、连坐以闻。」
八月,诏常参官二人共举州县官一员充幕职,如犯赃私罪,并连坐。时流内铨言:「天下幕职官多岁满者,常选中少正入资序人注拟。」因有是诏。
九月九日,诏翰林学士承旨宋白已下七十二人,于京朝官及诸司使以下、合门祗候以上,举历任无赃罪、堪充大藩及边郡知州各一人,具历任功过以闻。如任用后犯赃及不如所举,并连坐之。
二十八日,诏:「内

外文武臣僚自来所举官,其有中道变节,致 公举。若或不令陈首,必虑连累滋多。宜令御史台告报。今后举官,如因奏任用后,其人改节踰违,不如举状,并许举主陈首,特免连坐。其被举者,当申惩责。」
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诏:「河北、河东、陕西路缘边知州军不得举官为通判、幕职、巡检。」从河北转运使刘综之请,以既为所举,则在职依违,不能协正公务也。
十二月,诏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邢昺、尚书户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张雍、龙图阁待制杜镐、诸王府侍讲孙奭同于京朝官及幕职、州县官中保举儒学该博、德行端良、堪充学官十人。
三年五月,以宁州推官田航为光禄寺丞充国子监直讲。翰林侍讲邢昺等承诏举学官,言航好学有操行,可副此选。因召至京,令学士院洎中书试讲三《传》、《书》,皆如其言,故有是命。
四年六月,诏:「三班使臣中颇有负材能者,朝廷虽切旌擢,恐未周悉。宜令吏部尚书张齐贤已下三十人,各保举供奉官至殿直谋略武勇、知边事二人,具名以闻,当议优嘉进用。」
七月,诏:「文武官连坐奏举京朝官、使臣、幕职、州县官,自今须显有边功及自立规画、特着劳绩者,乃以名闻。如考课改官,与元奏不同,当行朝典。或改官后犯赃,举主更不连坐。如循常课绩历任奏举者,改官犯罪,并依条连坐。其止举差遣,本人在所举任内犯赃,即用连坐之制。其改他任,纵犯

赃罪,亦不须问。」
十月,诏翰林学士晁迥等各举常参官堪充大藩知州者二人,具历任功过以闻。如任使后不如所举,并当连坐。真宗亲阅班簿,择朝臣有公望者,得迥等五十人,令保任焉。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日,诏群臣保举幕职、州县官不得举纔经一任及无劳绩者。
十八日,诏:「自今诸路转运、发运使、副使、提点刑狱官保举京朝幕职、州县官使臣,如改官后,一任或两任及五年无遗阙,有劳绩干事者,其本官及举主并特酬奖;除私罪外,虽有遗阙,系杖以下公罪者,亦别取进止。若历任内犯入己赃,并同其罪。」
《文献通考》:大中祥符二年,诏幕职、州县官初任者或未熟吏道,群官勿得荐举。
三年正月,诏内外官所举幕职、州县官,并须经三任六考。
四月,诏曰:「朕以六合之大,万务之繁,思获时才,共兴邦治。欲庶官之咸允,在慎简以为宜。顾惟纲条,未甚振举。广荐扬之路,则奔竞滋多;绝保任之文,则俊英易失。爰议酌中之制,用成可久之规,冀协佥谋,以防过听。自今每年终,翰林学士已下常参官,同举外任京朝官三班使臣、幕职、州县官各一人,明言治行,堪何任使,或已自谙委,或众共推称。至时,令合门、御史台计会催促。如年终无举官状,即具奏闻,当行责罚。如十二月内差出,亦须举官后方得入辞。诸司使至内殿崇班,曾任河北、河东、陕西及川、广钤辖亲民者,亦同此例。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官、知州军、通判,结罪奏举部内官属,不限人数,明言在

任劳绩。如无人可举及显有踰滥者,亦须指述,不得顾避。以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已前到京,如有违限,委都进奏院具名以闻,当依不申考帐例科罪。三司使、副使,即结罪奏举在京掌事京朝官、使臣,并令中书置籍,先列被举人名衔,次列历任功过及举主姓名,荐举度数,一本留中书,一本常以五月一日进内,次年籍内系计向来功过(又)[及]荐举度数,使臣即枢密院置籍。两省、尚书省、御史台官,凡出使回,并须采访所至及经历邻近群官治迹善恶以闻。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官、知州、通判到阙,各具前任部内官治迹能否,如邻近及经由州县访闻 官善恶,亦许同奏,先于合门投进后方得入见。或朝廷要人任使及有不治州县、难(于)[了]公事,并于上件籍内选择过犯数少,举任课绩数多,并资历相当者差委,仍于宣敕内尽列举主姓名,或能一任干集,即特与迁转,苟不集事,本犯虽不去官,亦移闲慢僻远处。内外群臣并举及三人干事者,仰中书、枢密院具名取旨,当与酬奖;如并举三人不集事,坐罪不至去官,亦仰奏裁,当行责降;或得失相参,亦与折当。诸路转运司、诸州军管内,有未中伦理及繁难事务,须朝廷选官临 者,三司、审刑院有累经会问、举驳未了钱谷刑狱公事,委是州县不能结绝,须自朝廷遣官者,亦于籍内选差。幕职、州县官三任七考已上,使臣在班十年以上,历任无私罪,实有课绩,无

人奏举者,亦许经所(由)司自叙,令主判官验问材地可否,选人试刑名、时务各三道,使臣愿试边事及刑名、时务者亦听。如实有可取,即送中书、枢密院再加考覆取裁。如流内铨、三班院体量得选人、使臣别无殿累,显有劳绩,书判材职实堪任使者,亦许先送中书、枢密院参详,别与引见。每年各不过十人,不得将势家子弟充数。近臣除郊祀、承天节及委寄差遣旧有恩例外,更不得非次为亲戚陈乞恩泽。」
祥符四年七月,诏刑部:「自今每有审官院牒问举主负犯,并疾速结绝供报。」
十一月,法寺言:「自今连坐保举京朝官、使臣、幕职、州县官,欲乞所保举犯私罪入己赃罪至死者,举主减死一等断遣。余依前后条贯施行。」从之。
五年二月,诏翰林学士已下,准诏所举京朝官百七十一人,具举主及本官历任簿进入,已曾进入者,止具举主及本官新授见任以进。
六月,诏曰:「朕向虞下位,尚有遗材,务广搜扬,俾从保任。盈庭之士,削牍继臻,苟或久处外官,未能自达,共形封奏,谅协至公。其有来赴阙庭,方参选调。轩墀引对,备着于常规;课最陟明,何烦于外奖。兹为昧进,非可久行。自今〔在〕京常参官二员,共举幕职、州县官一员充京官者,听举见任在外官。其已得替赴阙参选者,不在举限。」
七月,上封者言:「奏举使臣,皆无期限。虽元限七人,有一月中连五人举者。」诏枢密院自今引对,具奏举年月日

以闻。
八月二十二日,诏:「应保举官有误犯私罪,非故违者,自今勿连坐举主。」
六年四月,诏:「今后臣僚举奏三班使臣,并须件析本人履历勾当及有何才术、廉干,候至三班院磨勘日,更令问验引见。」
七年正月,诏枢密院王钦若、陈尧叟、御史中丞冯拯、吏部侍郎林特各于见任供奉官、侍禁、殿直内举一人,素谨行藏,兼资武勇,或励精民政,或练习军机,勤干可以剸烦,智能足以取众,并须无赃滥及习识文字,明具所长、堪何任使,限一月内以闻。如擢用后犯入己赃,悉当同罪。自余赃私及不如举状,亦当连坐。其合门祗候、诸路走马承受公事者,不在举限。
四月,中书门下言:「文武臣僚年终举到幕职、州县官,今欲定五人以上,同罪保举者,替日令吏部流内铨磨勘引对。」从之。
十二月,诏王钦若、陈尧叟、冯拯、赵安仁、林特各于见任京朝幕职、州县官内,共举两人,或博知民政,或更练刑章,或可莅繁剧之司,或可守边防之寄。并须自来无赃滥,及幕职、州县官考限合得元 者,各具所长、堪何任使。如任用后犯入己赃,并当同罪。其余赃私罪及不如所举状,亦当连坐。仍限十日内具名以闻。
八年正月八日,中书进呈御史中丞冯拯应诏举太常博士知桂州王专、大理寺丞河南府军巡判官赵喻。帝曰:「此所举官,当与常异。并令转官,专与转运使、副使,喻与通判差遣。」宰臣王旦曰:「王专前后十

六人保举,转官亦已三年,诚如圣旨处分。赵喻近得京官,欲止升差遣。今后举官,欲并以考第历任进呈。」帝然之。
二十三日,中书以准敕举官姓名进呈,请以历任及为人所举多者,入大藩知州、提点刑狱为一等,大藩通判、小郡知州为一等,幕职、州县官年限及元敕历任无过者,令铨司注替磨勘引见。从之。
闰六月,诏内外文武臣僚,一年内或准诏,或使回,或年终,许就一次举官,并须同罪。转运使、副使自依元敕。
十月,诏冯拯:「日下于见任京朝官内,自来无赃滥者,各举一人,充川峡知州、知军、通判。如任使后犯入己赃,或酷刑枉法及生事者,并当同罪。不如举状,亦当连坐。如显劳 ,候得替日,当议别与升陟。继续两任差使,别无不了,其举主亦加酬奖。」先是,上封事者言朝廷择幕职、州县官,众所保举者授京官,如川、峡县邑,多得良吏。而川峡知州、通判,审官院以资例差往,颇有老病不理者。故有是命。
九年三月十八日,诏曰:「国家屡诏有位,各举所知,俾获干材,用委事任。而多乖精择,深误柬求。虽滥荐以当辜,亦徇私之难恕。尚敦戒谕,庶 至公。应有同罪保举官员,其所举官或犯入己并枉法赃等罪,勘到举主公案内有不至追官停任及该赦恩原免并减降者,仰审刑院具情理取旨,当议量轻重降官秩或差遣。如日前所举官却闻有贪浊,亦许陈首。今后即常切慎择廉能,方形公举,更不在陈首之限。」
二十一日,诏枢密院:「自今臣僚奏举三班使臣内有

在外举奏同官者,勘会以闻。其朝官诸司使副未历外任差遣而举官者,不得行用。」是岁河阳陈尧叟、永兴寇准、许州石普各奏举本任内使臣,悉罢之。
八月二十五日,上封事者言:「近日所举三班使臣,多非素谙才器,但受请托。到阙之后,章荐交上,颇失国家择才之旨。乞自今见任知州、通判、本路钤辖、都监、诸司校副以上,乃得发奏。所举之人,须经两任监押、巡检无遗阙(考)[者],其举主见在任,即许行用。内有事故者,不得理为七人之数。」从之。
二十七日,诏:「今后臣僚等或罢在京及外处官员,政治有闻,公忠可举,意不掩善,欲达朝廷,及贪黩徇私,踰违昏昧,志思嫉恶,欲以尽规,并仰明献封章,当行覆验,虚实之际,赏罚攸存。不得更因上殿,口有陈奏。」又上封者言:「乞自今文武臣僚举官,须是在知州、知军、通判、钤辖、都监系升朝官及诸司使、副使已上,并制置发运司及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方得举官。其所举之人,须是曾经监押、巡检两任无遗阙者。并乞令三班院合磨勘使臣,其举主须是见在任勾当者。如有事故,不得一例理作七分之数,庶无滥举,以副询求。」
十月十一日,诏户部尚书冯拯、尚书右丞赵安仁、吏部侍郎林特已下四十八人,于〔任〕见勾当事、供奉官、侍禁、殿直内举一人,素守廉勤,兼资公器,精通民政,详练武经,咸以名闻。仍须曾任监押、巡检,自来无赃滥及识字者,明具所长、堪何任使。其幼小未历事务,年老不

任委用者,不在保举。如朝廷擢用后,犯入己赃,并当同罪。其余赃私罪及不如举状,亦当连坐。仍限一月内,具姓名实封闻奏。所举之人内有权要骨肉及亲戚者,并于状内开说。其合门祗候、寄班诸路承受公事使臣,并不在保举之限。」
二十八日,诏秦州曹玮于内殿承制已上至诸司使内,举两人堪充镇戎军知军者,密以名闻。见任要冲者,不在举限。
十二月,诏臣僚准诏举三班使臣内曾经两次监押或巡检,每次各及二年半已上者,方得理两任。
天禧元年四月五日,诏三班院:「今后臣僚准诏保举使臣,别无违碍者,依例施行。内历任曾犯私罪者,奏取进止。」
二十五日,向敏中等言:「近日朝臣举官,有一岁之中举十余人者。又部内监当朝官举本处幕职官者,或伤于泛滥,或涉于嫌疑。欲厘革其弊。」帝曰:「可检详旧制,别加条约。」
五月,御史知杂、权同判吏部流内铨吕夷简言:「今后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朝臣使臣并知州、通判,只得保举本部内幕职、州县官,应监当物务、知县京朝官并在京常参官,并不得辄有奏举。」诏:「因罪降充监当者,不得举官,并知县、朝臣不得举所统摄处幕职曹官,其余并仍旧。所举到幕职、州县官,历任及四考已上,并与勘会施行。」
六月,上封者言:「边鄙虽宁,武备难阙,望令群臣各举将帅之才。如边上未有员阙,即且于内地州军差遣,缓急足副推择。」乃诏

宰臣王旦等各举所知三两人,具名以进。
二十八日,枢密院言:「(又)请令宰臣以下,各于京朝官、幕职等官及合门祗候已上,举堪任将帅者各三两人。」向敏中等曰:「执政之地,日奉佥谐,苟有见闻,便可论荐。若更特降诏旨,明述封章,不惟结于私恩,亦恐别兴舆议。」帝然之。
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诏:「应准诏举到京朝官,候得替,令审官院勘会,知县与通判差遣,通判与知州,并合入知州、通判者,更升藩镇差遣。所有县令候得替,令铨司磨勘奏裁。」
是月,三班院言:「保举使臣,有历三四任及八九年者,以每任不及二年半为碍。详观诏意,盖欲更事岁久,即为甄叙。望自今但两任已上,不因公事移替,计五年者,悉许施行。」从之。
四月,诏:「自今命官使臣犯赃,不以轻重,并劾举主,私罪杖已下不问。」
闰四月,诏户部尚书冯拯已下,并诸路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朝臣,并令于幕职、令录、知县内同罪保举一人,充京官监当。
十月,枢密直学士王晓言:「今后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朝臣举官,望不许预先移牒报知,免立私恩,庶臻公道。」诏令别行条约。
三年十月,中书言:「群臣举幕职、州县官充京朝官者,欲俟举主及五人,即以名闻,庶惩滥进。」从之。
《文献通考》:天(僖)[禧]三年,吏部铨言:「本司令录稍多,员阙甚少,请权借审官院京朝官知县阙注拟一任。」诏审官院以五千户以下县借之。
四年四月,诏:「自今臣僚奏举幕职、州县官充京朝官,合磨勘者,其所举官更不候得替,令

铨司磨勘历任功过,申中书,依例取旨。许引见者,候本人参选,勘会今任过犯,除赃罪踰滥及私罪徒已上,及因公罪非次替罢,即别候指挥。自余速申中书,差官考试,不须候三两人,逐旋试判,磨勘引见。」
九月,诏翰林侍读学士张知白等一十二人,玉清昭应宫副使林特、三司使李士衡、龙图阁学士陈尧咨、枢密直学士薛映、李及、马元方、张士逊、兵部侍郎马亮、给事中李应机、王随、右谏议大夫段晔。于朝官内各举堪充钱谷刑狱任使二人;工部尚书晁迥等九人,翰林学士杨亿、刘筠、晏殊、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户部侍郎利瓦伊、知制诰李谘、宋绶、张师德。于朝官内各举文学优长、履行清素二人;给事中乐黄目、孙奭等八人,右谏议大夫赵稹、龙图阁待制李虚己、李行简、少府监薛颜、太常少卿赵湘。于朝官内各举堪充大藩郡知州各二人;转运使、副使、劝农使于前任见任幕职、州县官内,各举堪充京官、知县二人;知制诰祖士衡、钱易等五人,知杂御史刘烨、直龙图阁鲁宗道、冯元。于太常博士已上各举材堪御史者一人。所举须素无赃滥,如迁擢后犯赃,并当同罪;不如所举,亦从连坐。限十日内,具名以闻。
五年五月,同判流内铨刘烨言:「自经奏举,已经磨勘引见,不转京官选人,虽在假告者,望令铨司依合入远近资叙,注拟晓告,候公参日,习仪入谢。再有人奏举,率因请托专务侥求者,乞不与施行。」诏:「应转运、制置、发运、提点刑狱、劝农使、副使等,自今在任并得替到阙,并许依常例奏举本路辖下幕职、州县官外,若是非次特 令举官,须是本任辖下无官可举,

仍于奏状内开说,方得举别路官员,并内外升朝亲民官等保举到官员,亦仰勘会在任日曾有人同罪保举,并不是选人得替后一并奏举,非涉前项请托者,及应得元条贯人数,即与依例施行。若是曾经磨勘引见,未与改转,并得指挥候更有人举者,并逐旋行下铨司,依刘烨所请,速与注官。如再有人举,更候此任回日,方得施行。」
干兴元年六月,仁宗即位,未改元。诏御史台遍牒诸路转运、制置、发运、提点刑狱、劝农使、副使并合该举官臣僚,自今依应御札诏 所举人充京官者,须是出身历任劳考,无赃私过犯,方得同罪保举闻奏,付铨司取索委实,即申中书取旨。
十月,诏:「近降举官约束,或虑选人因小私过,致有滞淹。自今选人历任有私罪杖已下,许转运或提刑二人同罪保举,即依旧施行。如转运或提点刑狱一员,即更候朝臣二人。如无转运、提点刑狱,即许朝臣七人,方与磨勘。」
仁宗天圣元年八月,中书门下言:「准诏,升朝官每年准御举官不得过三人,如已及三人,余并不行。」从之。
十一月十三日,两浙转运使任 准御同罪保举知秀州崇德县向昱堪充京官亲民任使,以举主少罢之。仍令今后似此者,更候两人奏举,即施行。
十四日,枢密院言:「臣僚准御札及刘承渥起请,同罪奏举使臣堪充合门祗候,除依条者即送三班院外,不应条者除转运、提点刑狱,朝臣举状内

少画一事件或才术者,付回本处,令依条举奏。其少任数并见在任、该举官臣僚,并令枢密院别置簿拘管。所贵今后举到使臣,备见履历次第,以备缓急差遣。」从之。
二年六月,监察御史李纮言:「近年臣僚奏举幕职、州县官,例及五人已上,及所举之人四考以上者,并得磨勘引见。其间有在任已是一两人奏举,替后迁延,告嘱外任官员论荐或请托,初得外处差遣臣僚发章奏。欲望自今转运、制置、发运、提点刑狱、劝农使、副使、知军州、通判、钤辖、都监崇班已上,并令奏举本部内幕职、州县官。在京大两省已上,并许举官。其常参官及馆阁曾任知州、通判升朝官,许依条举奏。余升朝官未经知州军、通判已上差遣者,不在举官之限。所举之人,须是见在任所,举主但有转运、制置、发运、提点刑狱、劝农使、副使两人,便与依例施行;如是一名举到,无本处知州军、通判,即更候常参官二人保举,并乞与磨勘。仍自今有犯罪至徒者,唯赃私踰滥、挟情固违不得奏举外,余因公致私罪至徒,事理不重,亦许奏举。」从之。
八月,福建路提点刑狱王耿等言:「群臣准诏举官,保举之后,虽见本人贪浊,为不许陈首,坐受追削。兼被举者,缘此多务因循,罔修廉耻。况同罪举官,法亦稍重。恐今后臣僚惧罪,难于举荐,翻致下位多有遗才。望别定条制。」诏审刑院、刑部大理寺参详以闻。既而定议:「请自今因保举转官

后,却有改节贪浊,并许元举官具实状陈首。据所陈体量得实,即依法断遣,举主免同罪;所陈虚妄,亦当勘罪。」从之。三年,光禄卿、知汝州王晓等同罪保举本州岛团练判官詹庠,吏部铨磨勘引对,诏授庠太子中允。既而晓陈首庠在任踰越者事,诏有司勘劾得实,遂止送铨小处官。
三年九月,诏自今但系提点刑狱勾当,不以官资,并许举官。
四年六月,诏礼部尚书晁迥、四方馆使高继志等五十五人,保举诸司使已下至合门祗候堪充边上差使者各一人,赵稹已下保举三班使臣有胆勇、谙会武艺、堪充巡检捉贼差使者各一人。
九月,诏翰林侍讲学士孙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冯元于外任京朝官内同奏举深明经义、长于讲说、历任无入己赃罪者三五人。
十一月,诏今后臣僚所举,并须依元敕,于状内具言所举人有无亲戚骨肉见任在朝文武职官。
五年六月,诏今后两省五品已上官,每年许依御札同罪保举幕职、州县〔官〕五人。
七月,诏令枢密直学士李及、薛田、赵稹、龙图阁直学士刘烨、右谏议大夫姜遵,于曾任知州、通判、太常博士以上,同罪保举堪充钱谷、刑狱繁难任使者各两人。
九月,诏开封府曹官并两赤县丞簿尉,并依奏举到外任幕职、州县官体例,磨勘施行。先是,侍御史李纮言条约举(言)[官],止言诸路,不及开封府。至是,祥符县主簿周成言请许比附施行,故降是诏。
六年八月,诏钱惟演、曹玮、李迪、晏殊,及令御史台告报宋绶等五十五人,限一月内各同罪保举人材机略,谙历边事,或精熟武

艺,殿直已上、不曾犯赃罪使臣一人,曾经监押、巡检或知县、寨主一任者,并许奏荐,当议相度任用。其所举人,明言是与不是亲戚故旧,及有无亲戚见任中外文武职事,即不得举两府臣僚亲戚并走马承受、合门祗候已上。
十二月,诏:「今后应臣僚准御札并年终诏 ,同罪奏举到幕职、州县官充京朝官者,若已有准御札举到人数得足,合该札下磨勘者,更不得带下年终举状。如准年终诏 ,举主人数得足,更不得带下御札举状一处行遣。」
《文献通考》:天圣六年,诏审刑院举常参官在京刑法司者为详议官,大理寺详断、刑部详覆法直官,皆举幕职、州县晓法令者为之。自请试律者,须五考有举者,乃听试律三道、疏二道,又断中小狱案二道,通者为中格。时举官擢人,不常其制。国子监阙讲官,尝诏诸路转运使举经义通明者;或欲不次用人,又尝诏近臣举常参官历通判无赃罪而才任繁剧者,己之亲及执政近属毋得举;欲官诸边要,亦尝诏节度使至合门使、知州军、钤辖、诸司使举殿直以上材勇使边任者,或令三司使下至天章阁待制举奏之;边有警,又或诏诸转运使、提点刑狱、升朝官举所部官才任将帅者;三路知州、通判、县令,皆诏近臣举廉干吏选任之,毋拘资格。至于文行之士,钱谷之才,刑名之学,各因时所求而荐焉。而守选者更郊赦减,与赴调。后立法,所举未迁而罪赃暴露者,免劾。自天圣后,进者颇多,物议患其冗,始戒近臣非受诏毋辄举官。又下诏风厉,毋以荐举为阿私。其任用已至部使者,毋得复荐。失举而已擢用,听自言,不实,弗为负。
又诏磨勘迁京官者,增四考为六考,增举者四人为五人,犯私罪又加一考。举者虽多,无本道使旨,亦为不应格。议者以身言书判为无益,乃罢之。而试判者亦名文具,因循无所去取。
御史王端以为:「法用举者两人得为令,为令无过谴,迁职事官知县,又无过谴,遂得改京官,乃是用举者两人保其三任也。朝廷初无参伍考察之法,偶幸无过,辄信而迁之。是以碌碌之人,皆得自进,因仍弗革,其弊将深。」乃定令被荐为令,任内复有举者,始得迁,否则如常选,无辄升补。时增设禁限,常参官已授外任,毋得奏举京官,现任知州、通判升朝官,兵马都监、诸司副使以上,及在京员

外郎尝任知州、通判,诸司副使尝任兵马都监者,乃听。明年,流内铨复裁内外臣僚岁举数,文臣待制至侍御史,武臣自观察使至诸司副使,举吏各有等数,毋得辄过。而被举者,须有本部监司、长吏、按察官,乃得磨勘。睦州团练推官柳三变到官未踰月,而知州吕蔚荐之。侍御史知杂郭劝言蔚未睹善状而荐之,盖私之也。乃限到官一考方得荐。又诏选人六考改官而尝犯私罪者加一考,知杂御史、观察使以上岁举京官不得过二人,其常参官毋得复举,自是举官之数省矣。又命监司以所部州多少、剧易之差为举令数,非本部无辄举。其后又增举主至三员。盖官冗之弊浸极,故保荐之法,大抵初略而后详也。
仁宗朝,尤以选人迁京官为重难。有司引对,法当与,帝亦省察其当否,乃可之。苏轼《策别》曰:「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诸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凡此者,虽众无害也。其终身进退之决,在乎召见改官之日,此尤不可以不爱惜慎重者也。今之议不过曰多其资考,而责之以举官之数。且彼有勉强而已,资考既足,而举官之数亦以及格,则将执文墨以取必于我,虽千百为辈,莫敢不尽与。臣切以为今之患,正在于任(文)[法]太过。是以为一定之制,使天下可以岁月必得,甚可惜也。方今之便,莫若使吏六考以上,皆得以名闻于吏部。吏部以其资考之远近,举官之众寡,而次第其名。然后使一二大臣杂治之,参之以其材器之优劣而定其等,岁终而奏之,以诏天子废置。度天下之吏,每岁以物故罪免者几人,而增其数,以所奏之等补之,及数而止,使其予夺亦杂出于贤不肖之间,而无有一定之制。则天下之吏不敢有必得之心,将自奋厉磨淬,以求闻于时。而向之所谓用人之大弊者,将不劳而自去。然而议者必曰:法不一定,而以才之优劣为差,则是好恶之私有以启之也。臣以为不然。夫法者,本以存其大纲,而其出入变化,固将付之于人。昔者唐有天下,举进士者,群至于有司之门。唐之制,惟有司之信也。是故有司得以搜罗天下之贤俊,而习知其为人,至于一日之试,则固已不取也。唐之得人,于斯为盛。今以名闻于吏部者,每岁不过数十百人,使一二大臣得以访问参考其才,虽有失者,盖已寡矣。如必曰任法而不任人,天下之人,必不可信。则夫一定之制,臣亦未知其果不可以为奸也。」又曰:「夫天下之吏不可以人人而知也,故使长吏举之。又恐其举之以私而不得其人也,故使长吏任之。他日有败事,则以连坐。其过恶重者其罚均。且夫人之难知,自尧舜病之矣。今日为善,而明日为恶,犹不可保,况十数年之后,其幼者已壮,其壮者已老,而犹执其一时之言,使同被其罪,不已过乎!天下之人,仕而未得志也,莫不勉强为善以求举。惟其既以改官而无忧,

是故荡然无所不至。方其在州县之中,长吏亲见其廉谨勤干之节,则其势不可以不举,彼又安知其终身之所为哉 故曰今之法责人以其所不能者,谓此也。一县之长,察一县之属。一郡之长,察一郡之属。职司者,察其属郡者也。此三者,其属无几耳。其贪其廉,其宽猛,其能与不能,不可谓不知也。今且有人牧牛羊者,而不知其肥瘠,是可复以为牧人欤 夫为长而属之不知,则此固可以罢免而无足惜者。今其属官有罪,而其长不即以闻,他日有以告者,则其长不过为失察。而去官者,又以不坐。夫失察,天下之微罪也。职司察其属郡,郡县各察其属,此非人之所不能,而罚之甚轻,亦可怪也。今之世所以重发赃吏者,何也 夫吏之贪者,其始必诈廉以求举,举者皆王公贵人,其下者亦卿大夫之列,以身任之。居官莫不爱其同类等夷之人,故其树根牢固而不可动。连坐者常六七人,甚者至十余人,此如盗贼质劫良民以求苟免耳。为法之弊,至于如此,亦可变矣。如臣之策,以职司守令之罪罪举官,以举官之罪罪职司守令。今使举官与所举之罪均,纵又加之,举官亦无如之何,终不能逆知终身之廉官而后举,特推之于幸不幸而已。苟以其罪罪职司守令,彼其势诚有以督察之。臣知贪吏小人无容足之地,又何必以举官焉艰之。
石林叶氏曰:「祖宗时,监司郡守荐部吏,初无定员,有其人则荐之,故人皆谨重,不肯轻举,改官人每岁遂至数倍。事有欲革弊而反以为弊,固不得不谨其初。治平中,贾直儒为中司,尝以为言,朝廷终莫能处。盖人情沿习既久,虽使复旧,亦不可为也。」
七年九月,诏兵部侍郎李迪已下至知杂御史,于一任通判已上朝官内,历任无赃滥者,各同罪保举一员堪充选擢繁难任使,不得举执政臣僚及自己亲属。
十月,诏:「诸路转运及知州军监、朝臣并内殿崇班已上,于见任判司簿尉中,不以任数,有出身、四考已上、廉勤干济、无赃私罪、堪充县令者,除转运使不拘人数外,其知州军监各同罪保举一人。如未有人可举,亦许审细察访,续次并以闻。即不得保举亲属。其得替常参官,不在举限。有两人奏举,即送铨司,于县令员阙处就近移注。如在任无赃罪,

其公私罪情理稍轻,及能区决刑狱不至枉滥,催理税赋不致追扰,本州岛府军监具请实理迹闻奏,得替日与职事官,再令知县。如考满依前无赃罪,虽有公私罪、情理不至重及有上件理迹,候到阙引见,特与京官。」
十二月,中书门下言:「文武臣僚准御札奏举到幕职、州县官充京朝官。检会天禧元年五月敕,两省五品已上,每年许举五人,其升朝官举三人,即与依例施行。欲令诸道州府军监应合该举官文武臣僚,除转运、发运使、副使依旧不限人数外,余并依前项 旨,仍合具状以闻。不得一状内开坐两人或三人。如一年内举人数足,即更不得闻奏。」从之。
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御史中丞、权判吏部流内铨王随言:「在京文武臣僚奏举幕职、州县官充京官,奏状多无印记,难辨真伪。欲乞今后应举官并用旧条,奏状须印。如勾当处无印,即于不系刑狱、钱谷司牒借使印,及于奏状年月边贴黄,明言使某处印。其贴黄亦须用印讫,方许于合门投进,所贵久远有凭。」从之。
九年二月二十三日,诏:「大两省官出外知郡,不得奏辟同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同判。」
十月二十一日,诏:「应在京升朝官及崇班已上已授外任差遣者,不得依御札奏举幕职、州县官充京官。」
景佑元年五月一日,诏:「今后所差知州、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未到任,不得预先奏举官员于辖下勾当。」
二年

十月十八日,诏诸路转运司令部内知州、知军、通判、钤辖、都监、员外郎、诸司使已上,及总管、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朝臣使臣,今后如准御札奏举使臣,除依条外,更须明言本人好人材、曾历边任、谙会弓马,件析以闻。三班院如奏举到使臣,依条七人已上,及今来指挥,方得闻奏。仍委审量(乞)[迄],差官呈试弓马,如得中,即取旨。
宝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三司户部判官郭稹言:「乞令诸路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之官保举所部谙边事臣僚。」诏依所请,仍许并举有武勇者,所奏并须同罪。
康定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及知州府军监、朝官、武臣,今后举县令,其举主两员内,但一员现任本部,一员现任别路州军,许令保举,其举状送铨量簿。举主数足,依奏举人例申中书,候降下,就近移注。余依天圣七年条制。」
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诏:「应内外臣僚所举幕职、州县官,每年文臣待制已上三人,知杂御史已上二人,侍御史已下一人,武臣观察使已上三人,合门使已上二人,诸司使已下一人,诸路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臣僚依旧不限数。每人只作一名举主。今后文臣知州军、通判升朝官已上武臣知州军内殿崇班已上,每年并许举三人。其开封知府、推判官,依知州、通判例,每年各举本部内官三人。在京文臣除知杂御史已上、武臣观察使已上,每年许举二人外,其余常参官

更不许举官。其举状已到中书者,且与施行。」
是月,又诏:「河北、陕西、河东三路,方用兵之际,而知州、通判、县令,有司铨授,颇拘资格。其令翰林学士承旨丁度已下,各同罪举廉干吏。」
庆历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诏:「臣僚举幕职、州县官充京朝官,判司簿尉充县令,流外出身州县官(允)[充]令录班行,其奏状式样,颁令遵用施行。」
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诏:「三司丞郎给谏已上、两省待制已上、御史中丞、正卿监,岁得举正郎已下朝官不得过三人;起居郎、舍人、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少卿监,岁得举员外郎已下朝官不得过二人;左右司郎中、司谏、正言、三院御史并馆职、知谏院、天章阁侍讲、三司判官、开封府推判官并员外郎已上及正郎见任知州,有出身无赃罪者,并岁得举太常博士已下朝官不得过二人。安抚制置发运使、转运使副、提点刑狱朝臣,于本部内得举正郎已下朝官;提点刑狱使臣、发运、转运判官,得举本部内员外郎已下朝官,并不限人数。仍于状内开说其人堪充何任使,同罪以闻。」
七月二十九日,诏:「诸路转运、按察使副、提点刑狱、朝臣、使臣,于常法举官外,仍于辖下知州军、知县令中,选清白勤恪、政在爱民、不专委刑、人自悦服者,具的实治迹以闻,当议特行旌奖。令御史台遍牒催促,如所举谬妄,实时弹奏。虽举未行,亦坐上书不实之罪。」
五年二月,诏曰:「比者京朝官须因人保

任而始得迁官。朕念廉士或不能以自进也,其罢之。」时监察御吏刘元瑜言:「近年考课之法,自朝臣转员外郎,员外郎转郎。郎中转少卿、监,合须清望官五人保任,方许磨勘。浮薄之人,日趍权门,非所以养士之廉耻也。望酌祖宗旧规,别立黜陟之法,庶几可行。」故降是诏。
八月二十三日,诏广南西路转运钤辖司体量邕、钦、廉边海三州,宜、融、柳近溪洞三部,知州、监押、寨主、巡检使臣内(无)[有]心力武干者,并许举官以闻。仍常令修完城垒。
十月十三日,诏:「今后臣僚下到举合门祗候状,须依祥符六年中刘承渥起请事件,方许投进。」
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诏以三司近奏举幕职、州县官监京师新城门,比旧三班使臣仍添食直钱。所举之官,或规避远适,或涉干祷,悉令放罢。却差历外任使臣,凡二年理为一任,食钱仍依新例。熙宁中复差幕职、州县官。
八月六日,诏近臣举文武官才堪将帅者,以名闻。
皇佑三年五月,宰臣文彦博等荐工部郎中直史馆张、殿中丞王安石、大理评事韩维,皆以恬退,乞赐甄擢。诏赐张三品服,召王安石、韩维试于学士院。
六年,诏威、茂、黎、集、壁等知州及戎、泸州通判,自今转运司举本路京朝官知县前任成资今任一年,或前任一年今任二年者为之二年:原作「一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改。,候满三年,理初任通判。
十月,诏十路都总管、安抚使举诸司副使、合门祗候材堪将帅者一人。
四年八月,诏文臣御史知杂已上、武臣观察使已上,举诸司副使至合门祗候堪提点刑狱任使者各一人。
是月,诏待制、观察使已

上举文武官任边要者各一人,其已在边及历路分都监者,勿举。
五年七月十三日,诏:「御史台察访中外臣僚奏荐,如有所举非其人者,立须弹奏,必行之罚,宜自近始。其已系提点刑狱已上差遣者,并不得荐举。」嘉佑六年正月,御史台乞申明此诏。有旨,本台每于岁首举行颁布。
十月七日,诏今后臣僚许令指射差遣者不得乞系举官之处。革侥幸也。
至和二年二月十五日,侍御史毋湜言:「乞今后新除经略安抚使及沿边总管、知州等,未到任间,不得奏辟武臣及班行充本路差遣。如到任后,果有怯懦昏昧、年老疾病之人,即具以闻。从朝廷审察其实,即许辟人冲替。所冀权臣之门稍息奔竞,边隅差遣,不至豪夺。」从之。
十一月,诏吏部流内铨、南曹:「自今合举官,文臣知杂御史、少卿监、武臣合门使以上,并江淮发运、诸路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朝臣、使臣、开封府推判官、府界提点,更不限赃私罪,余犯私罪杖已上,并不理为举主,若私罪笞者听之。」
嘉佑元年二月,吏部流内铨言:「请入令录选人,举主不犯赃滥及非致仕分司者,听许收用。」从之。
二年五月,诏:「凡举官已施行者,后虽有改节,不许陈首。及被举之人,毋得纳举主。」至七月,复诏:「近制,举官不许陈首,其在部内守官而改节者,许发摘,同自首法。」
九月,枢密院言:「自今举使臣,须本路安抚、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方理为举主。其在京文臣非知杂御史、武臣

非观察使已上,所举毋得施行。」从之。
十二月,诏:「大臣所举馆职,自今令中书籍记姓名,选文行为众所推者与试。其考校毋得假借等第。」
四年六月十一日,诏:「天下才行之士,虑有遗滞。宜令诸路经略安抚、转运使、提点刑狱各于所部,举见任、前任文资行实素着,官政尤异,可备升擢任使者,同罪保举三人。前两府臣僚许通举内外官,并限一月闻奏。其已带职及见任两府与自己亲戚,毋得举。」
八月二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唐介言:「近制令诸路监司各举官三员,以备擢任。切观向者进用之人,巧于趍时,靡然成俗,宜稍澄清。乞应举到官,委中书门下先择材行惇朴、忠厚孝友、闻于众者任用,其轻躁干进之士,虽名干集,亦乞稍赐裁抑。」从之。
五年八月,吏部流内铨言:「诸州幕职官常阙八九十员,无合入资序人。请下知杂御史、三司副使、待制以上,各举令录、判司、主簿、尉二人,有出身四考,无出身五考,无赃私罪,有京官举主三人者为之。」从之。
六年八月,诏:「自今诸路知州军监、知县、县令有清白不扰而实惠及民者,其令本路安抚、转运使副、判官、提点刑狱官同罪保举再任,委中书门下别加访察。如其政迹尤异,当议更与推恩。」
八年十月,诏:「自今陕西四路极边城寨主、都监、监押、巡检,令帅臣举官。」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八 举官 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