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盛冬铃注译 梁孝王武者,〔1〕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2〕【注释】〔1〕“梁”,汉诸侯王国名,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当时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开封、通许以东,永城以北,山东曹县、嘉祥以南和安徽砀山、亳县等地,共四十余城,且多大县。〔2〕“窦太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吕后时入宫,后为汉文帝皇后,生景帝、梁孝王和长公主嫖。景帝即位后被尊为太后,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
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1〕孝文帝即位二年,〔2〕以武为代王,〔3〕以参为太原王,〔4〕以胜为梁王。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5〕以代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参立十七年,孝文后二年卒,〔6〕谥为孝王。子登嗣立,是为代共王。〔7〕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8〕子义立,是为代王。十九年,汉广关,〔9〕以常山为限,〔10〕而徙代王王清河。〔11〕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12〕【注释】〔1〕“胜”,《汉书·文三王传》作“揖”。〔2〕“孝文帝即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3〕“代”,诸侯王国名,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内外长城间地及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4〕“太原”,诸侯王国名,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繁峙、代县、宁武以南,吕梁山以东,昔阳、太谷、灵石以北地区。〔5〕“淮阳”,诸侯王国名,都陈(今河南淮阳),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6〕“孝文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7〕“共”,音g#ng,通“恭”,谥号。〔8〕“元光”,汉武帝年号。元光二年为公元前一三三年。〔9〕“汉广关”,指汉武帝元鼎三年东移函谷关一事。函谷关本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关以西称“关中”、“关内”,是首都所在的畿辅之地。当时楼船将军杨仆是宜阳(今河南新安南)人,他耻为“关外民”,上书请求将函谷关东移,愿用自己的家财负担迁关的费用。武帝也正想扩大关中的地域,就批准将函谷关东迁三百里,新关故址在今河南新安东。〔10〕“常山”,本名恒山,因避文帝讳改称常山,位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中之北岳。〔11〕“王”,音w4ng,用作动词,为王。“清河”,诸侯王国名,都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和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地,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和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12〕“元鼎”,汉武帝年号,元鼎三年为公元前一一四年。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1〕【注释】〔1〕“通历”,把在不同封国为王的年数通加起来计算。
梁王十四年,〔1〕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2〕上与梁王燕饮,〔3〕尝从容言曰:〔4〕“千秋万岁后传于王。”〔5〕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6〕吴楚先击梁棘壁,〔7〕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8〕以距吴楚。〔9〕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10〕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明年,汉立太子。〔11〕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12〕西至高阳,〔13〕四十余城,皆多大县。
【注释】〔1〕“梁王十四年”,即文帝前十五年,为公元前一六五年。〔2〕“上”,指汉景帝。〔3〕“燕饮”,在内廷宴饮,只叙亲情,不行君臣之礼。〔4〕“从容”,闲逸舒缓。“从”,音c#ng。〔5〕“千秋万岁”,“死”的委婉说法,多用于帝王。〔6〕“吴楚齐赵七国反”,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朝廷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以强本弱枝,巩固中央政权,吴王刘濞(b@)、楚王刘戊约连胶东王刘熊渠、胶西王刘卬、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起兵对抗,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后被汉将周亚夫等讨平。其事详见本书《孝景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和《袁盎晁错列传》的有关记载。由于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四国是割齐国地设置的,所以这里统称为“齐”。〔7〕“棘壁”,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是一个军事要塞。〔8〕“韩安国”,字长孺,成安(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当时是梁国的中大夫;武帝时先后任北地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又曾摄丞相事,一度因病免官,又复起为中尉、卫尉、材官将军,与匈奴战失利,郁结愤懑,于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呕血而死。详见本书《韩长孺列传》。“张羽”,楚相张尚之弟。楚王刘戊与吴王刘濞连结谋反,张尚劝谏,被刘戊杀害,张羽在侠士郑庄的帮助下逃到梁国,梁孝王用之为将。〔9〕“距”,通“拒”。〔10〕“太尉”,官名,是当时最高级的武职,掌管全国军政,秩万石,为三公之一。“亚夫”,周亚夫,汉初功臣绛侯周勃之子,初为河内太守,文帝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被封为条侯,曾任将军,以治军严肃著称;景帝初为车骑将军,又由中尉升任太尉,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拜丞相,因反对废栗太子,被景帝疏远,称病免职;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被诬谋反,在狱中绝食呕血而死。详见本书《绛侯周勃世家》。〔11〕“汉立太子”,此太子为景帝长子刘荣,即后文之栗太子。〔12〕“泰山”,汉郡名,治所在奉高(今山东泰安市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区。〔13〕“高阳”,聚邑名,属雍丘县,故地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1〕于是孝王筑东苑,〔2〕方三百余里。〔3〕广睢阳城七十里。〔4〕大治宫室,为复道,〔5〕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6〕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7〕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8〕入言警。〔9〕招延四方豪桀,〔10〕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11〕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12〕公孙诡多奇邪计,〔13〕初见王,赐千金,〔14〕官至中尉,〔15〕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16〕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注释】〔1〕“胜”,音sh8ng,尽。〔2〕“东苑”,地在睢阳城东,故名。苑,畜养禽兽,种植花木,并建有宫殿以供帝王游赏行猎的园林。〔3〕“方三百余里”,此极言其范围之大,不一定是实指。〔4〕“广”,扩大。〔5〕“复道”,即阁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相当于现代所谓天桥;因其同地面上的通道上下重复,故名。〔6〕“连属”,前后连结。“属”,音zh(。“平台”,睢阳东北梁王离宫所在之地,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7〕“骑”,音jì,一人一马为一骑。〔8〕“跸”,音bì,指天子外出,一路戒严,禁止行人通行。〔9〕“警”,汉初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规定,宫中皇帝坐车每有行动,侍从人员要依次传递,高声呼“警”。〔10〕“桀”,通“杰”。〔11〕“山”,指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为“山东”。“游说之士”,周游各地,向诸侯权贵陈说政见或出谋画策以求得到赏识和重用的策士。“说”,音shuì。〔12〕“齐”,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战国时属齐,汉时仍沿称为齐。〔13〕“奇邪”,奇异诡秘,出人意想。〔14〕“千金”,黄金一千斤。汉制一斤约当今二百五十八克。〔15〕“中尉”,此指王国中尉,是主管国中军事的武职官员,秩比二千石。〔16〕“巨万”,万万,亿。“百巨万”,百亿。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1〕迎梁王于关下。〔2〕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3〕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4〕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5〕与汉宦官无异。〔6〕【注释】〔1〕“节”,符节,使者所持用以表示身份的信物。“乘舆”,天子的坐车。“乘”,音sh8ng。“驷马”,指驾车的四匹马。“驷”,音s@。按,汉制天子正式的坐车用六马,副车用四马。此谓景帝派人用自己的副车去迎接梁王,以示隆重和亲爱。〔2〕“关”,函谷关。〔3〕“辇”,音ni3n,本指人拉的车,汉制皇帝在宫中的坐辇是无轮无舆由人抬着走的。〔4〕“上林”,秦汉时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一带,占地广大,内有宫殿,并畜养禽兽,供皇帝狩猎。〔5〕“侍中、郎、谒者”,都是诸侯王国仿效朝廷设置的官职。侍中侍王左右,备应对顾问。郎有侍郎、郎中、中郎等,平时轮流宿卫王宫,王外出则扈从护卫。谒者为接待宾客引见赞礼的近侍。“著”,登录。“籍引”,指门籍。在竹牒上记有关人员的姓名、年龄、形貌等悬于宫门。当时皇宫的警卫制度规定出入宫门必须验对门籍。〔6〕“宦官”,即官宦,泛指官员。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1〕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2〕窦太后义格,〔3〕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注释】〔1〕“栗太子”,景帝的长子刘荣。荣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立为太子,至景帝前七年,因母亲栗姬失宠而被废为临江王,景帝中三年(公元前一四七年)被控侵占文帝庙外短墙所在之地扩建宫室,奉诏入都,在长安忧惧自杀。因其为废太子,《史记》、《汉书》从其母姓称之为“栗太子”。〔2〕“袁盎”,楚人,字丝;文帝时任中郎将,敢直谏,名重一时,后迁陇西都尉、齐相、吴相,景帝初免官。素与晁错不和,吴楚七国反,盎请景帝斩晁错以求罢兵。吴楚事平,一度出任楚相,因病去职家居,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被梁王所遣刺客暗杀。详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关说”,通说,进言。〔3〕“义”,通“议”。“格”,被阻遏。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1〕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2〕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3〕覆按梁,〔4〕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5〕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6〕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7〕然后得释。
【注释】〔1〕“胶东王”,名彻,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先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封为胶东王。〔2〕“贼”,此指刺客。〔3〕“冠”,官员所戴的帽子。“盖”,官员坐车的车盖。“冠盖相望于道”,谓出使梁国的官员,一路上前后相望,接连不断。〔4〕“按”,审查追究。〔5〕“二千石”,汉代官员秩禄等级的一种。这一级官员包括将作少府、典属国、太子太傅、各郡郡守、各诸侯王国的傅、相、内史等,每月得俸谷一百二十斛。此处指梁国的傅、相、内史。“石”,音shí,又读dàn。〔6〕“相”,汉制诸侯王国的相由中央政府任命,地位和职权相当于郡守,“轩丘”,复姓。“内史”,汉初诸侯王国设内史以管理国中政务,成帝以后省废,其职权归于相。〔7〕“长公主”,名嫖,文帝长女,窦后所生,与景帝及梁孝王同母。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1〕使乘布车,〔2〕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3〕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注释】〔1〕“茅兰”,梁国的大夫。“说”,音shuì,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2〕“布车”,以白布为帷的丧车。梁孝王乘布车入关是为了隐匿自己的身份。〔3〕“质”,通“锧”,铁砧。古代腰斩处死,每置人于铁砧上,用大斧行刑。“伏斧质”表示自己有罪当死,是一种请罪的方式。“阙”,音qu8,原指一种高耸的立柱形建筑,古代皇宫前立有双阙,后因称宫殿为宫阙。“阙下”即谓宫阙之下。
三十五年冬,〔1〕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2〕北猎良山,〔3〕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注释】〔1〕“三十五年冬”,时当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2〕“忽忽”,恍惚失意的样子。〔3〕“良山”,即梁山,在今山东东平湖西梁山县南,当时在梁国境内。
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及闻梁王薨,〔1〕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2〕于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3〕为帝加壹湌。〔4〕【注释】〔1〕“薨”,音hōng,诸侯死称“薨”。〔2〕“汤沐”,用热水沐浴。古制天子把王畿中的某些聚邑赐给诸侯,作为他们来朝时斋戒自洁的地方。汉代皇后、诸侯王、公主、重臣等都有自己的汤沐邑,可收取邑中赋税以供个人奉养。〔3〕“说”,音yu8,通“悦”。〔4〕“湌”,同“餐”。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1〕是为共王;〔2〕子明为济川王;〔3〕子彭离为济东王;〔4〕子定为山阳王;〔5〕子不识为济阴王。〔6〕【注释】〔1〕“梁”,分出济川、济东、山阳、济阴四国后,梁国尚存十余城,辖境约当今河南民权、宁陵以东地及安徽砀山,仍都睢阳。〔2〕“共”,音g#ng,通“恭”,谥号。〔3〕“济川”,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民权、宁陵以西,开封、尉氏以东,延津、长垣以南,杞县、睢县以北地。〔4〕“济东”,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宁市及汶上、东平等县地。〔5〕“山阳”,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地,兼有独山湖东邹县、兖州的一部分。〔6〕“济阴”,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河南濮阳县所属濮城这一地区。
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他财物称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1〕子襄立,是为平王。
【注释】〔1〕“共王立七年卒”,时当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
梁平王襄十四年,〔1〕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2〕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宠于平王襄。初,孝王在时,有罍樽,〔3〕直千金。〔4〕孝王诫后世,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任王后闻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罍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任王后绝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罍樽,赐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汉使者来,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5〕遂不得见汉使者。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6〕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风止李太后,〔7〕李太后内有淫行,亦已。后病薨。病时,任后未尝请病;薨,又不持丧。
【注释】〔1〕“梁平王襄十四年”,时当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2〕“大母”,祖母。〔3〕“罍樽”,一种铜制的盛酒器,圆形,鼓腹,下有圈足,上有盖,表面一般都饰有精致复杂的花纹。“罍”,音l6i。〔4〕“直”,通“值”。〔5〕“措”,音zé,通“笮”,挤,夹住。〔6〕“食官长”,汉时天子及诸侯王宫中都有掌管饮食的官吏,通称“食官”,其长称“食官长”。“郎中”,天子或诸侯王的侍从官员,并须轮流宿卫宫禁。〔7〕“风”,音f7ng,通“讽”,用隐约的语言暗示劝告。
元朔中,〔1〕睢阳人类犴反者,〔2〕人有辱其父,而与淮阳太守客出同车。〔3〕太守客出下车,类犴反杀其仇于车上而去。淮阳太守怒,以让梁二千石。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执反亲戚。反知国阴事,乃上变事,具告知王与大母争樽状。时丞相以下见知之,欲以伤梁长吏,〔4〕其书闻天子。天子下吏验问,有之。公卿请废襄为庶人。〔5〕天子曰:“李太后有淫行,而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乃削梁八城,〔6〕枭任王后首于市。〔7〕梁余尚有十城。〔8〕襄立三十九年卒,谥为平王。子无伤立为梁王也。〔9〕【注释】〔1〕“元朔”,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公元前一二三年)。〔2〕“类犴”,复姓。“犴”,音àn。〔3〕“淮阳”,郡名,由淮阳国改置。“太守”,掌管一郡政事的地方长官,本名郡守,景帝时更名太守,秩二千石。〔4〕“长吏”,汉代秩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吏都可称作长吏。此处当指梁国的傅、相等主要官员。“长”,音zh3ng。〔5〕“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6〕“削梁八城”,《汉书·文三王传》作“削梁王五县”。〔7〕“枭”,音xi1o,斩首后把首级挂在木竿上示众。〔8〕“十城”,《汉书·文三王传》及《诸侯王表》记襄在位四十年,卒于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九七年)。〔9〕“子无伤立为梁王也”,无伤在位十一年,卒于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
济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为济川王。〔1〕七岁,〔2〕坐射杀其中尉,〔3〕汉有司请诛,〔4〕天子弗忍诛,废明为庶人,迁房陵,〔5〕地入于汉为郡。〔6〕【注释】〔1〕“桓邑”,《汉书·文三王传》作“垣邑”,地望不详。〔2〕“七岁”,时当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3〕“中尉”,汉制诸侯王国设中尉以掌国中军事,维护治安,秩比二千石。按,本书《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及《汉书·武帝纪》、《诸侯王表》皆作“中傅”,此作“中尉”,疑系后人妄改。“中傅”,即少傅,王国中傅与太傅同为诸侯王的辅导官。〔4〕“有司”,主管有关事务的官员。〔5〕“房陵”,汉县名,属汉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县。西汉时诸侯王宗室有罪废弃,多迁于此。〔6〕“地入于汉为郡”,时以济川国故地置陈留郡。
济东王彭离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东王。二十九年,〔1〕彭离骄悍,无人君礼,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2〕取财物以为好。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杀者子上书言。汉有司请诛,上不忍,废以为庶人,迁上庸,〔3〕地入于汉,为大河郡。
【注释】〔1〕“二十九年”,时当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一一六年)。〔2〕“剽”,音piào,抢劫。〔3〕“上庸”,汉县名,属汉中郡,与房陵接境,治所在今湖北竹山西南,也是西汉安置有罪宗室的地方。
山阳哀王定者,〔1〕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九年卒,〔2〕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
【注释】〔1〕“哀”,谥号。〔2〕“九年卒”,时当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
济阴哀王不识者,〔1〕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
【注释】〔1〕“哀”,谥号。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1〕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2〕【注释】〔1〕“植”,通“殖”,孳生,增加。〔2〕“僭”,音jiàn,僭越,超出本分。
褚先生曰:〔1〕臣为郎时,〔2〕闻之于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窃以为令梁孝王怨望,欲为不善者,事从中生。〔3〕今太后,女主也,〔4〕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大臣不时正言其不可状,阿意治小,〔5〕私说意以受赏赐,非忠臣也。齐如魏其侯窦婴之正言也,〔6〕何以有后祸?景帝与王燕见,〔7〕侍太后饮,景帝曰:“千秋万岁之后传王。”太后喜说。窦婴在前,据地言曰:〔8〕“汉法之约,传子適孙,〔9〕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于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说。
【注释】〔1〕“褚先生”,名少孙,西汉元帝、成帝时曾为博士。〔2〕“郎”,即郎官,分侍郎、郎中、中郎等,为皇帝的侍从,隶属于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后改称光禄勋),平时轮流宿卫宫廷,皇帝出行则扈从警卫。褚少孙当年曾以文学为侍郎。〔3〕“中”,宫廷之中。〔4〕“女主”,女性的君主,多指临朝称制或对朝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皇后或太后。〔5〕“阿”,音ē,迎合奉承。〔6〕“魏其侯窦婴”,窦太后从兄之子,字王孙,曾任吴相、詹事,因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立有军功,受封魏其侯,武帝时一度任丞相,因与王太后的同母弟武安侯田蚡失和,于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被构陷至死。详见本书《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汉县名,属琅邪郡,故治在今山东临沂南。“其”,音jī。〔7〕“燕见”,君臣在内廷相见,礼节不如朝会那样繁缛隆重。〔8〕“据地”,伏地。〔9〕“適”,音dí,通“嫡”。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1〕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2〕进见曰:“天王封弟,〔3〕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4〕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5〕言必行之。《孝经》曰:〔6〕“非法不言,非道不行。”〔7〕此圣人之法言也。〔8〕今主上不宜出好言于梁王。〔9〕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骄蹇日久,〔10〕数闻景帝好言,千秋万世之后传王,而实不行。
【注释】〔1〕“成王”,即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姓姬名诵。史载成王即位之初尚在幼年,所以由武王弟周公摄政。“小弱弟”,据本书《晋世家》,指叔虞。〔2〕“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成王初年,他摄行王政,平定了殷代遗民和周王朝内部反对势力合谋的叛乱,并制定了许多制度,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3〕“天王”,《春秋》尊称周天子为“天王”,褚少孙因而设想西周之初也有这种称呼。〔4〕“乃封小弟以应县”,此与本书《晋世家》的记载不同。《晋世家》记成王桐叶封弟,所封之弟是叔虞,后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此所言之“应”,故地在今河南鲁山东。史载应始封之君也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但与叔虞是两个人。又,《晋世家》记以天子无戏言为理由要求成王实现桐叶封弟的诺言的人是史佚,而不是周公。〔5〕“没齿”,终身,一辈子。〔6〕“《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旧说或以为是孔子所撰,或以为是曾参或其门人所撰,其实是战国末年人的著作。今传本共十八章,内容都是宣扬封建孝道。〔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语见《孝经·卿大夫》章。“法”,指先王之法。“道”,指先王之德。〔8〕“法言”,合于礼法的言论。〔9〕“好言”,美言,甘言,中听的话。〔10〕“蹇”,音ji3,不驯顺。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1〕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2〕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3〕法见;〔4〕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小见者,燕见于禁门内,〔5〕饮于省中,〔6〕非士人所得入也。〔7〕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入与人主同辇,出与同车。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畔逆,〔8〕乃随而忧之,不亦远乎!非大贤人,不知退让。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余岁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9〕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
【注释】〔1〕“诸侯王”,汉代的王都有自己的封国,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所以称“诸侯王”。〔2〕“小见”,非正式的朝见。〔3〕“奉皮荐璧玉”,古时诸侯入觐,朝见天子,要奉献皮(虎豹之皮)、币(缯帛)、璧、玉。有关礼仪可参见《仪礼·觐礼》的记载。“荐”,进献。〔4〕“法见”,依礼仪制度进行的正式朝见。〔5〕“禁门”,宫殿门户皆设禁以重警卫,所以称“禁门”。此指内殿之门。〔6〕“省中”,宫禁之中。〔7〕“士人”,此用作宦官的对称。内宫宦官可以进去,士人不得入内。〔8〕“畔”,通“叛”。〔9〕“汲黯”,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景帝时官太子洗马,武帝时先后任谒者、荥阳令、中大夫,出为东海太守,郡内大治,召拜主爵都尉,改右内史,曾因小罪免官,后又复起为淮阳太守,卒于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黯为人耿直,以敢于直谏闻名当世。详见本书《汲郑列传》。“韩长孺”,即韩安国。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1〕其义一也。安车大驾,〔2〕用梁孝王为寄。”〔3〕景帝跪席举身曰:〔4〕“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5〕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6〕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7〕周道,太子死,立適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8〕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9〕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10〕即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11〕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12〕剑著身。〔13〕视其剑,新治。〔14〕问长安中削厉工,〔15〕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16〕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17〕取火悉烧梁之反辞,〔18〕但空手来对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太后闻之,立起坐湌,气平复。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19〕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20〕【注释】〔1〕“亲亲”,亲其所当亲,前一“亲”用作动词。“尊尊”,尊其所当尊,前一“尊”用作动词。〔2〕“安车”,汉代的马车多立乘,安车是一种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小车。皇太后在宫中常乘安车。“大驾”,皇帝出行的车驾。“安车大驾”比喻指太后和汉景帝。〔3〕“用梁孝王为寄”,按,“孝”是死后才有的谥号,窦太后不得在刘武生前称他为“梁孝王”。此“孝”字或是褚少孙笔误,或是衍文。〔4〕“跪席”,古人跪坐席上,一般情况是臀部着于两个脚后跟上,如臀部离开脚后跟,挺直上身,则是向对方表示尊敬,这叫“跪席”,也就是“长跪”。〔5〕“质”,质朴。此指没有繁复的礼仪制度。〔6〕“文”,与“质”对举,谓文饰。此指外在的各种礼仪制度比较繁复。〔7〕“敬其本始,故立长子”,“本始”谓原始、本原,此指始祖。周代的宗法思想认为王者是天下大宗,王者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是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敬始祖必敬大宗、敬宗子,所以要严格区分嫡庶,只有嫡长子才是合法的君位继承人。〔8〕“《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经孔子修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叙事简略,以用字寓褒贬。后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合称《春秋三传》。后人引述《春秋三传》的内容,也往往统称为《春秋》之说。“宋宣公”,名力,春秋初年的宋国国君,约公元前七四七年至公元前七二九年在位。他遗命立弟和为国君,而不让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继位。和在位九年而死,是为宋穆公,穆公临终又遗命由宣公之子与夷继位,而不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与夷在位十年,被太宰华督所杀,是为宋殇公。华督立公子冯为君,即宋庄公。后文言“弟之子争之……即刺杀兄之子”,与事实有出入。庄公以后,先后继位的闵公、公子游又都死于内乱。这就是后文所谓“祸乱后五世不绝”。按,宋为殷入后裔所建之国,殷代王位继承多兄终弟及,宣公传弟不传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殷人的传统。〔9〕“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语见《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居正”,谓使嫡长子居于正式继承人的地位。“大”,用作动词,谓以某事为大。〔10〕“解说”,理解并悦服。“说”,音yu8通“悦”。〔11〕“袁将军”,袁盎在文帝时曾任中郎将,所以有“袁将军”的称号。〔12〕“置”,弃置,扔下。〔13〕“著”,音zhu$,附着。“剑著身”谓剑插在身上。〔14〕“治”,磨砺整治。〔15〕“削厉工”,磨砺修整兵器的工匠。“厉”,通“砺”。〔16〕“田叔”,字少卿,陉城(今河北无极东北,陉,音x0ng)人,战国时齐国王族后裔,早年曾为赵王张敖郎中,后仕汉,任汉中郡守十余年,文帝时因罪免官,景帝时奉命查处梁王谋反一案,因处理得当而受景帝赏识,被任为鲁相,卒于官。详见本书《田叔列传》。“吕季主”,事迹不详。〔17〕“霸昌厩”,当时的皇家马厩之一,在长安东北。〔18〕此处言田叔、吕季主“取火悉烧梁之反辞”,又对景帝说“梁王不知也”,与本书《田叔列传》所记不同。《田叔列传》言田叔从梁国办案归来,先肯定梁王有罪,说“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但暗示景帝要照顾太后的感情,不要治梁王的罪。〔19〕“三公”,辅佐皇帝执政的三个最高级的官员。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秩禄都是万石。〔20〕“管中窥天”,《庄子·秋水》:“是直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也,不亦小乎?”这里即用其语意。
译文 梁孝王武,是孝文皇帝的儿子,与孝景皇帝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是窦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个儿子:长子称为太子,这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参;四子名胜。孝文帝即位后第二年,把武封为代王,把参封为太原王,把胜封为梁王。两年以后,又改封代王为淮阳王,把代王原有的封地全部都给了太原王,太原王改称代王。参在位十七年,于孝文帝后二年去世,被谥为孝王。他的儿子登继位,这就是代共王。共王在位二十九年,于元光二年去世。他的儿子义继位,这就是当代的代王。义立为代王十九年,朝廷把函谷关东移,扩展关中的地域,把常山作为北面的界限,从而改封代王到清河为王。这次改封是元鼎三年的事。
当初,武为淮阳王十年时,梁王胜去世了,被谥为梁怀王。梁怀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儿子,得到文帝的宠爱超过其他的儿子。第二年,改封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武开始到梁国为王,是在孝文帝十二年。梁王从最初封王起通加起来算,已经为王十一年了。
梁王当王的第十四年,奉命入京朝见。第十七年、十八年,又连年入朝,并被留在长安,到第二年才回自己的封国。第二十一年,入朝。第二十二年,孝文帝驾崩。第二十四年,入朝。第二十五年,又入朝。当时孝景帝还没有立太子。皇上同梁王一起在内宫宴饮,曾闲谈着说:“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起身辞谢,(表示不敢当,)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实意的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太后听了也是这样。那年春天,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吴楚的军队首先攻打梁国的棘壁,杀死了几万人。梁孝王亲自在睢阳守城,而派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来与吴楚对抗。吴楚的军队把梁国看作难以攻克的险阻,不敢过境西进,而与太尉周亚夫等统率的汉军互相攻守,连战三个月。吴楚等国的叛军终于被击灭,而梁军所击溃、杀死、俘虏的敌军的人数大略与汉军相等。第二年,汉廷立太子。这以后梁王与天子关系最为亲密,他立过大功,又是大国之王,居于天下最肥沃的地方,封地北与泰山郡接界,西到高阳,共有四十多城,其中包括许多大县。
梁孝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太后爱他,赏赐给他的财物无法说清。梁孝王就在自己的封国中修建东苑,范围有三百里见方。又扩大睢阳城,周长达七十里。还大建宫室,修造了许多架空的天桥,从王宫直到平台,三十多里接连不断。他被赏赐可使用天子的旌旗,每次出行,千乘万骑跟随在后。到处驰骋行猎,所用的仪制和排场可同天子相比。出行称“跸”,路上戒严清道;在宫内也登辇传“警”。他招纳四方豪杰,山东地区的游说之士都到梁国来投奔他,其中有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流。公孙诡善于策画奇妙的计谋,第一次见梁王,就被赏赐黄金一千斤,官做到梁国的中尉,在梁国号称为公孙将军。梁国大造各种兵器,弩、弓、矛等总数有几十万,而府库中的金钱将近百亿,所藏有的金玉宝器比京师还要多。
梁孝王当王第二十九年的十月,又一次入朝。景帝派遣使者拿着符节,用天子驾有四马的副车到函谷关去迎接梁王。梁王朝见天子以后,上疏请求,从而得以留在长安,这是因为太后亲爱他的缘故。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进行游猎,在上林苑中射猎禽兽。梁国的侍中、郎、谒者都登录门籍出入天子的殿门,同天子宫中的宦官没有什么差别。
十一月,皇上废黜栗太子,窦太后心中想把孝王立为皇位继承人。大臣以及袁盎等人对景帝有所进言,窦太后的意见被阻遏不用,窦太后因此也不再提立梁王为皇位继承人的事了。因为宫中的事情十分机密,世人也不知其间的详情。梁王于是也就辞行,回到自己的封国。
这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以及其他反对他继承皇位的大臣,就同羊胜、公孙诡这些人商议,偷偷地派遣刺客暗杀袁盎以及其他十几个议事大臣。朝廷追捕罪犯,未能抓获。于是天子猜测是梁王指使的,抓到刺客进行审问,果然是梁王指使的。于是朝廷接连地派遣使者,使者们在路上前后相望,前去梁国核查案情,逮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躲藏在梁王的后宫。使者督责梁国主政的二千石级官员交出罪犯,十分急迫,梁相轩丘豹以及内史韩安国进谏梁王,梁王就让羊胜和公孙诡都自杀,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因为此事而怨恨梁王。梁王心中恐惧,就派遣韩安国去长安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然后才得免予追究。
皇上对梁王的怒气稍有缓和,梁王便上书请求入朝。到了函谷关后,茅兰劝说梁王,让他改乘简陋的布车,只带两个骑马的侍从入关,躲藏在长公主的园林中。朝廷派遣使者迎接梁王,梁王已经入关,而他的车马侍从却都在关外,不知梁王居处。(消息传来,)太后哭着说:“皇帝杀死了我的儿子!”景帝也感到忧虑恐慌。这时梁王才到宫门前伏身于铁砧之上表示谢罪,太后和景帝大喜,三人相对而哭,又同从前一样和好。景帝把梁王的侍从全都召入关内。然而景帝对梁王越来越疏远,不再和他同车共辇了。
梁王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冬天,又一次入朝。他上奏疏想留在长安,皇上没有允许。粱王回到自己的封国,神意恍惚,闷闷不乐。他向北到良山狩猎,有人献上一头牛,背上长脚,梁王见了十分厌恶。到了六月间,梁王患了热病,在六日去世,被谥为孝王。
孝王为人仁爱,有孝心,每听说太后有病,他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经常想留在长安侍奉太后。太后也很钟爱他。等到听到梁王去世的消息,窦太后哭得极其伤心,不肯吃饭,说:“皇帝果然杀死了我的儿子!”景帝也又伤心又忧惧,不知该怎么办。同长公主商议了善后的办法,就把梁国分为五国,把孝王的五个儿子全都封为王,五个女儿也都赐给汤沐邑。于是把这安排奏报给太后,太后这才高兴,为了皇帝而进食吃饭。
梁孝王的长子买继位为梁王,这就是共王。(孝王另外四个儿子,)明被封为济川王,彭离被封为济东王,定被封为山阳王,不识被封为济阴王。
孝王生前,财产以万万计,无法数清。到他死后,府库中余存的黄金还有四十多万斤,其他的财物也与此相当。
梁共王在位的第三年,景帝驾崩。共王在位七年去世,儿子襄继立,这就是平王。
梁平王襄在位的第十四年,他的母亲为陈太后;共王的母亲为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的亲祖母;平王的王后姓任,称为任王后。任王后很得平王襄的宠爱。当初孝王在世时得到一件罍樽,价值千金。孝王告诫后世子孙,要妥善保管这件罍樽,不得把它送人。任王后听说有这样一件罍樽,想得到它。平王的祖母李太后说:“先王曾有遗命,不得把罍樽送人,其他物品即使价值亿万,也任你随意处置。”任王后极想得到罍樽。平王襄径自派人打开府库取出罍樽,赐给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来到梁国,李太后要亲自向使者讲这件事,平王襄和任王后拦阻,关上门,李太后争着要开门,被挤伤了手指,结果未能见到朝廷的使者。李太后私下同食官长以及郎中尹霸等通奸淫乱,梁王和任王后抓住此事,让人暗示阻止李太后,李太后因私下有淫乱行为,也就作罢了。后来李太后得病去世,病中任后从未去问病请安,去世后,任后又不为她服丧。
元朔年间,一个叫类犴反的睢阳人,有人侮辱了他的父亲,而与淮阳太守门客同乘一车外出。太守门客下车后,类犴反把他的仇人杀死在车上逃离。淮阳太守十分恼怒,拿这件事责备梁国的二千石级官员。梁国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寻找类犴反非常急迫,逮捕了类犴反的亲戚。类犴反知道梁国的一些隐私,于是就向朝廷上书,检举梁国发生的事变,详细地告发了梁王与李太后争夺罍樽的情况。当时朝廷丞相以下的官员看到告发信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企图以此来打击伤害梁国的主要官吏,就把那件告发信上报给天子。天子把此事交付有关官吏去查验审问,确有其事。公卿们建议废梁王襄为庶人。天子说:“李太后有淫乱行为,而梁王襄又没有好的师傅辅导,所以做出不义之事,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削减梁王封地八个县,把任王后处死,将首级悬挂于梁国都城的闹市。这以后梁国余下的领地还有十城。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被谥为平王,儿子无伤继立为梁王。
济川王明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以桓邑侯的身份被封为济川王。在位的第七年,因射死自己国中的中尉犯罪,朝廷的有关官员建议处以死刑。天子不忍心诛杀,把他废为庶人,迁居房陵,封国土地并入汉朝改置为郡。
济东王彭离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为济东王。在位二十九年,彭离生性骄纵凶狠,没有人君应有的礼节操行,常在天黑以后同自己的奴仆以及无赖少年等几十人,抢劫杀人,夺取财物,把这当作一种爱好。被他杀害的,已经发现的就有一百多人。国中的人都知道这码事,没有谁敢夜间外出行走。有被杀人的儿子上书朝廷告发。朝廷有关官吏建议处彭离死刑,皇上不忍心,把他废为庶人,迁居上庸,封国土地并入汉朝,改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定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为山阳王。在位九年去世,没有可继承王位的儿子,封国被撤除,土地并入汉朝,改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不识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为济阴王。在位一年去世,没有可继承王位的儿子,封国被撤除,土地并入汉朝,改为济阴郡。
太史公说:梁孝王虽然因为最亲最爱的缘故而被封到肥沃富饶的地方为王,但也正赶上汉家的繁隆昌盛,百姓都殷实富足,所以能增加财产,广建宫室,车舆冠服的仪制几乎可同天子相比。不过这也僭越礼制了。
褚先生说:我当侍郎的时候,曾听到宫殿中好事的老郎官谈论有关梁孝王的事,私下认为致使梁孝王心怀不满,想干坏事,事端是从宫廷内部惹起的。当时的太后,是(大权在握的)女主,她因为溺爱幼子的缘故,意图让梁王当太子。大臣们不能及时直言如此不可的道理,却奉承阿谀,只从小处着眼,私下取悦太后之意来接受赏赐,都不是忠臣。如果都能像魏其侯窦婴那样正言进谏,怎么会有后来的祸患?景帝同梁王在内宫以兄弟之礼相见,一起陪侍太后宴饮,景帝说:“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太后听了很高兴。窦婴在场,跪伏在地说道:“汉家法度规定,皇位传给嫡子嫡孙,现今皇上怎么能传给弟弟,擅自搅乱高帝的规定啊!”景帝于是默不作声,太后心中不快。从前周成王同年小的幼弟站在桐树下,拿了一片桐叶给他,说道:“我以此封你为诸侯。”周公听说,就进见说:“天王封弟为诸侯,这很好。”成王说:“我不过是同他开玩笑而已。”周公说:“君主没有过分的举动,不应该有开玩笑的话,说出的话一定要实行。”于是成王就把应县封给幼弟。从此以后,成王终身不敢再说玩笑话,说了什么一定去实行。《孝经》中说:“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正道的事不做。”这是圣人留下的格言。现今皇上就不应该对梁王说出那种许愿的话。梁王上有太后作靠山,很久以来就骄横傲慢,又屡次听景帝向他许愿,说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他,但实际上又不实行。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朝的法律规定一共只应进见四次而已。刚到长安,进宫作非正式的小见。到了正月初一,进献毛皮璧玉,向皇上恭贺新年正月,按礼法进见,这叫法见。三天以后,皇上为王置办酒宴,赏赐金钱财物;再过两天,王又进宫小见,告辞离京。留在长安总共不超过二十天。小见是在宫中私下相见,皇上与王一起在内宫宴饮,那地方不是外廷的士人所能进去的。而今梁王西到长安朝见皇上,从而留居,时间几乎有半年之久。进宫与皇上共坐一辇,外出又同乘一车。皇上表面上说出传位给他的大话而实际上却又不给,致使梁王口出怨言,策划叛逆之事,随后才为此而忧虑,(这同正确对待诸侯王的办法)不是相距太远了吗!不是杰出的贤人,就不知道谦让。汉家的礼仪法度,来长安朝见向皇上恭贺新年正月的,经常是一个王与四个侯一起朝见,十几年才轮到一次。现今梁王经常连年入朝进见,久留长安。俗话说“骄子不孝”,这不是恶意中伤的话。所以对诸侯王应该为他们配置好的师傅,并选择能进忠言的人为相,就像汲黯、韩长孺等,敢于直言不讳,尽力进谏,那样怎么会有祸患呢!
听说梁王西行到长安入朝,拜谒窦太后,设便宴以家人之礼相见,梁王与景帝都在太后面前侍坐,一起谈说家常,很是高兴。太后对景帝说:“我听人讲殷代立法行事,重视亲其所亲;周代立法行事,重视尊其所尊,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和你,就以梁孝王为寄托了。”景帝跪在席上挺直上身说:“是。”酒宴结束退出,景帝召来袁盎等通经术的大臣问:“太后的话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大臣们都回答说:“太后的意思想立梁王为皇上的太子。”景帝问具体情况,袁盎等说:“殷代立法行事重视亲其所亲,把弟弟立为继承人。周代立法行事重视尊其所尊,把儿子立为继承人。殷代立法行事比较质朴,讲质朴就取法于天,亲其所亲,所以立弟弟为继承人。周代立法行事崇尚礼仪,讲礼仪就取法于地,(尊其所尊,)尊就是敬,敬自己宗族的本原,所以立长子为继承人。周代立法行事,如果太子死了,就改立嫡孙为继承人。殷代立法行事,如果太子死了,就改立他的弟弟为继承人。”景帝说:“在您看来,该怎么办?”大臣们都回答说:“现今汉家效法周代,(依据)周代立法行事的原则不能立弟弟,应当立儿子为继承人。所以《春秋》以此非难宋宣公。(当初)宋宣公死后,不立自己的儿子而把君位传给弟弟。他弟弟接受国家,死后,又把君位返回来传给兄长的儿子,而弟弟的儿子却起来争夺君位,认为自己应该继代父亲登位,就刺杀了哥哥的儿子。因为这个原因,宋国发生内乱,灾祸不断。所以《春秋》说‘君子尊崇居于正位的嫡子,宋国的祸乱是宣公造成的’。臣等请求进见太后说明这方面的道理。”于是袁盎等人入宫进见太后,说道:“太后您说要立梁王为太子,将来梁王如果去世,您又想立谁?”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就把宋宣公不立居于正位的嫡子,结果产生祸端,宋国的祸乱以后接连五世不断,小处不忍而伤害了大义的情况,告诉给太后。太后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欣然同意,随即就让梁王归回自己的封国。而梁王听说那些议论出自袁盎等大臣那里,怨恨不满,派人来刺杀袁盎。袁盎回头看看刺客说:“我就是所谓的袁将军,您是不是认错了人?”刺客说:“正是你!”说着刺死袁盎,弃置了剑,剑就插在袁盎尸身之上。事后检验察看这把剑,发现是新近制作的。调查询问长安城中整治磨砺刀剑的工匠,一个工匠说:“梁国郎官某人来制作过这把剑。”因此朝廷知道了案情,发觉是梁王指使的,就派遣使者追捕刺客。(抓到刺客一审讯,)得知单单梁王所要杀害的大臣就有十几个。司法官吏穷究事件的根源,梁王谋反的迹象许多都暴露了。太后(极其忧虑,)吃不下饭,白天黑夜哭个不停。景帝很为此忧愁,问公卿大臣该怎样处理,大臣们认为应派遣深通经术的官吏去梁国处治,才能解决。于是朝廷派遣田叔、吕季主去梁国处理这一案件。这两个人都深通经术,懂得维护礼法的大原则。他们从梁国办案回来,到了霸昌厩,取火把在梁国审出的梁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只是空着手来回报景帝。景帝说:“事情办得怎么样?”他们两人回答说:“证辞都说梁王不知情。事情只是他宠幸的臣下羊胜、公孙诡之流干的。这些人都已处死伏法。梁王安然无恙。”景帝听了很高兴,说:“赶快去谒报太后。”太后听说梁王无事,马上就起来坐着吃饭,心气恢复平安了。所以说,不通晓经术、懂得古今礼法的大原则,不可以担任三公以及君主身边的近臣。见识浅陋的人,就如同以管窥天。(不识大体。)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新注
(汉)司马迁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