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骈宇骞注译 卫康叔名封,〔1〕周武王同母少弟也。〔2〕其次尚有冉季,〔3〕冉季最少。
【注释】〔1〕“卫康叔”,西周初卫国始封者。姬姓。名封,周武王同母弟。初封于康(其地不详。一说在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本书《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记载有误。一九三一年在河南省浚县出土了“康侯丰(封)方鼎”等器,该鼎系周公时器。此外尚有“康侯刀”、“康侯斤”、“康侯矛”、“康侯觯”、“康侯罍”、“沬司徒迭簋”等器,足证《管蔡世家》记载有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以后,将原来商都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他,建立卫国。建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成王亲政后,召为周司寇。《尚书·康诰》篇就是他就国时周公旦对他的训诫之词。公元前六六○年,被翟击败,靠齐的帮助,迁都楚丘(在今河南滑县),后又迁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公元前二五四年为魏所灭。后来又在秦的支持下复国,迁都野王(在今河南沁阳),作为秦的附庸。公元前二○九年为秦所灭。〔2〕“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继承其父文王遗志,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率军向东进攻伐纣,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北)之战,大败商军,取得胜利,遂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镐(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约在灭商后二年病卒,谥武。事详本书《周本纪》。〔3〕“冉季”,生平事迹不详。武王已克殷纣,〔1〕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2〕比诸侯,〔3〕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4〕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5〕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6〕周公旦代成王治,〔7〕当国。〔8〕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9〕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10〕【注释】〔1〕“殷纣”,即商王纣。“殷”,古都邑名。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商朝自盘庚从奄(在今山东曲阜县)迁都到殷,直到纣,皆都于此。因而商也被称为殷。五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商朝王宫中心当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只是殷城遗址目前尚未找到。“纣”,商朝末代国王。子姓,名受,一作“辛”,称“帝辛”。帝乙之子。史称暴虐无道,诸侯百姓多叛。他曾征服东夷,获得大量俘虏。又杀死比干、梅伯等,囚禁周文王。后周武王会合庸、蜀、羌等族向商进攻,他发兵七十万抵御周军,结果在牧野之战中,他因“前徒倒戈”,兵败自焚。武王克商,事详本书《周本纪》。〔2〕“武庚禄父”,西周初殷国国君。子姓,名武庚,字禄父。商纣王之子。武王灭商后,封他为诸侯,统领商朝遗民,仍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另派蔡叔、管叔、霍叔进行监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蔡叔、管叔等不满。他乘机勾结蔡叔、管叔等人,联络东方夷族起兵反周。周公东征,他兵败被杀。〔3〕“比”,同等。此句谓与其它诸侯同列。〔4〕“集”,顺从,安定。〔5〕“管叔”,西周初王室贵族。姬姓,名鲜,一称“关叔”。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灭商后,封于管(在今河南郑州市),令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为周初三监之一。武王死,子成王继立,因年幼,由周公旦摄政,遂心怀不满,与蔡叔、霍叔并勾结武庚共同叛周。周公东征三年,平定内乱,他与武庚一同被杀。“蔡叔”,西周王室贵族。姬姓,名度。武王之弟。周克商后封于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命与管叔、霍叔共监武庚,治殷遗民,史称“三监”。成王即位,周公辅政,他与管叔等不满,遂与武庚勾结,发动叛乱。周公东征二年,乱乃平,他被流放而死。后成王念旧,封其子姬胡于蔡,为蔡国始祖。管叔、蔡叔事迹,详见本书《管蔡世家》。“傅”,通“辅”,辅助。“相”,辅佐。“傅相”,辅佐。〔6〕“成王”,西周第二代王。姬姓,名诵。武王之子。即位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后周公归政于他。在位三十七年。谥成。事详本书《周本纪》。〔7〕“周公旦”,西周初大臣。姬姓,名旦,亦称“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采邑在周(在今陕西岐山东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继立。因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反叛。他亲自率军东征,平定叛乱,并乘机扩大周朝统治地区,大规模分封诸侯。又营建东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分成两城,西为王城,东为成周)。相传他制定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及礼仪乐舞。他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无逸》、《多士》、《立政》等篇。他摄政七年,然后归政成王。后一度被谮,奔楚。不久,成王知其无罪,召还。病卒。葬于毕(今陕西西安南)。谥文。其事迹见本书《鲁周公世家》、《周本纪》。〔8〕“当国”,主持国事。指代理天子掌握国家政权。〔9〕“成周”,古都邑名。周成王七年周公主持营建。西周时期,成周包括王城(汉河南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和洛阳(下都,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之东)两部分。东周敬王迁都成周(下都)后,成周、王城始为两城。周敬王十年(公元前五一○年),晋人曾率诸侯修成周城,即敬王新迁之城。战国时改称洛阳。〔10〕“河”,指黄河。“淇”,指淇水。在河南省北部。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河。“商墟”,指商代末期京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遗址。
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1〕“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2〕酒之失,〔3〕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4〕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5〕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6〕民大说。〔7〕【注释】〔1〕“申”,再三,反复。〔2〕“淫酒”,指过分贪酒。〔3〕“失”,通佚。放纵,放任。〔4〕“梓材”,“梓”,匠人。《梓材》,《尚书》篇名。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词。汉人孔安国以为本篇取名为“梓材”,意在“告康叔以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5〕“《康诰》”,《尚书》篇名。周公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之后,封康叔于殷,统治殷的余民。这篇诰文就是在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的训诫之词。其主要内容是要康叔施行德政,慎用刑罚,小心谨慎地治理好国家。“《酒诰》”,《尚书》篇名,也是周公对康叔的一篇诰词。康叔初封时,年龄尚幼,周公怕他尽情饮酒作乐,特作《酒诰》以相诰诫。〔6〕“和集”,和睦安定。〔7〕“说”,通“悦”,高兴。
成王长,用事,〔1〕举康叔为周司寇,〔2〕赐卫宝祭器,〔3〕以章有德。〔4〕【注释】〔1〕“用事”,掌管朝廷政事。〔2〕“司寇”,官名。周代主管刑法狱讼之官。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3〕“宝祭器”,当指宝器和祭器。《史记集解》引《左传》云:“分康叔大路、大旂、少帛、綪茷、旃旌、大吕。”贾逵曰:“大路,全路也。少帛,杂帛也。綪茷,大赤也。通帛为旃,析羽为旌。大吕,钟名。”郑众曰:“綪茷,旆名也。”〔4〕“章”,通“彰”,表彰。
康叔卒,子康伯代立。〔1〕康伯卒,子考伯立。考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伯立。〔2〕■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贞伯立。〔3〕贞伯卒,子顷侯立。
【注释】〔1〕“康伯”,《世本》云:“卫康伯名髡。”宋忠云:“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左传·昭公十二年》亦作“王孙牟”。谯周《古史考》无康伯,而云“子牟立,盖以不宜父子俱谥康,故因其名云牟伯也”。〔2〕“■”,音ji7。“■伯”,《系本》作“挚伯”。〔3〕“贞伯”,《世本》作“箕伯”。
顷侯厚赂周夷王,〔1〕夷王命卫为侯。〔2〕顷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
【注释】〔1〕“周夷王”,西周国王。姬姓,名燮。周懿王之子。懿王死,诸侯拥立懿王之叔孝王,孝王死,复立他为王。即位后,曾命虢公率军伐太原之戎,攻至俞泉(今山西太原),获马千匹。是时,王室势力下降,诸侯或有不朝,他为立威,曾烹齐哀公于朝。〔2〕“命卫为侯”,《史记索隐》认为卫国从康叔始封时则为侯爵,不是伯爵。上文“康伯”、“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之“伯”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之“伯”,非“伯爵”之“伯”。疑该处记载始“命卫为侯”有误。
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1〕共和行政焉。〔2〕二十八年,周宣王立。〔3〕【注释】〔1〕“周厉王”,西周国王。姬姓,名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八六二年继位。在位期间,他宠信虢公和荣夷公,横征暴敛,对山林川泽实行专利。又命卫巫监视国人,限制国人的言论,如有敢议论国事者即杀死,致使民众侧目,诸侯不满。大臣屡谏不听,终于激起众怒。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暴动,他逃奔到彘(在今山西霍县)。共和十四年死于彘。在位三十四年。谥厉。事详本书《周本纪》。“彘”,地名,在今山西霍县。〔2〕“共和行政”,因为周厉王实行暴政,激起了国人的反抗,于是国人赶走了厉王,推举共伯和(共国的国君,名和)代行天子事,历史上称之为“共和行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共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召公把太子靖奉为天子,是为周宣王。共伯和又回到自己的封地。〔3〕“周宣王”,西周国王。姬姓,名靖(一作静)。周厉王之子。公元前八二八年至前七八二年在位。国人暴动时,他藏在召公家,召公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方得免死。即位后,以周公、召公为辅佐,效法文武、成康遗风,重整军政。不籍千亩(废除籍田制度,一说为废除奴隶在籍田上的集体耕作)。又命尹吉甫击退狁,使秦仲及其子庄公攻破西戎,对荆、楚、淮夷也曾屡获小胜。史称“宣王中兴”。但后期在对太原之戎、条戎、奔戎作战中皆遭失利,特别是宣王三十年(公元前七八九年)攻姜氏之戎,大败于千亩(在今山西介休南),损失尤为惨重。并不听大臣劝谏,在太原料民(调查民数),以搜刮人力物力,表现王室外强中干,统治面临危机。事详本书《周本纪》。
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釐侯,多予之赂;〔1〕和以其赂赂士,〔2〕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3〕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4〕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注释】〔1〕“赂”,名词,指行贿的财物。〔2〕“赂赂”,第一个“赂”指受贿所得的财物,第二个“赂”为动词,指行贿。〔3〕“羡”,通“埏”,墓道。音y2n。〔4〕“谥”,古代帝王、贵族死后,根据他的生前事迹加给的称号。这种谥号往往含有对死者的褒贬之意。“谥”,音sh@。
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1〕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2〕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
【注释】〔1〕“犬戎”,古代民族名。古戎人的一支。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即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为殷周西边的劲敌。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幽王,迫使周室东迁。春秋初又曾与秦、虢等国交战。其后一部分与邻族融合,一部分北迁。“周幽王”,西周国王。姬姓,名宫涅(或作湦)。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他在位时任用虢石父执政,残酷剥削人民。再加上发生地震、干旱,使人民流离失所。又大举进攻六济之戎,大败。国力濒于衰败。他为博取宠妃褒姒的欢心,不惜谎报敌警,举烽火戏诸侯,由此失信天下。又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子伯服为太子。迫使宜臼逃往申。他向申索取宜臼不得,又兴兵伐申。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犬戎等向周进攻,他被杀于骊山之下。四周灭亡。事详本书《周本纪》。〔2〕“周平王”,东周第一代国王。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幽王太子,申后所生。幽王宠妃褒姒废申后,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因此奔申(在今河南南阳北)。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宜臼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等杀幽王。次年,被申、鲁、许等国拥立于申,不久又在晋、郑、秦等军护送下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依靠晋、郑两国夹辅立国,史称东周。东周始此。公元前七七○年至前七二○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周室日益衰微。后病卒。谥平。事详本书《周本纪》。“命武公为公”,《史记志疑》认为周朝东迁后,诸侯在国内皆称公,未有天子命诸侯为公者。
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1〕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死。〔2〕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3〕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4〕立为太子,庄公有宠妾,生子州吁。十八年,州吁长,好兵,〔5〕庄公使将。〔6〕石碏谏庄公曰:〔7〕“庶子好兵,〔8〕使将,乱自此起。”不听。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
【注释】〔1〕“取”,通“娶”。下“取陈女”之“取”亦通“娶”。〔2〕“蚤”,通“早”。〔3〕“女弟”,妹妹。“幸”,宠幸。〔4〕“子之”,养他为子。〔5〕“好”,喜好。〔6〕“将”,统帅军队。〔7〕“石碏”,春秋时卫国正卿。又称“石子”。州吁好兵,他谏庄公勿使州吁将兵,庄公不听。周平王三十七年(公元前七三四年),卫桓公立,他告老。桓公废州吁。州吁出奔,后又杀桓公自立,并兴兵伐郑。当时石碏子石厚供事州吁,石碏遂设计诱杀州吁,并亲自派人杀死石厚。史称其能大义灭亲。〔8〕“庶子”,妾生之子,与正妻生的嫡子相对。又正妻生的长子为嫡子,其余亦称庶子。
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1〕桓公绌之,〔2〕州吁出奔。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3〕不胜,亡,〔4〕而州吁求与之友。十六年,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5〕州吁自立为卫君。为郑伯弟段欲伐郑,〔6〕请宋、陈、蔡与俱,〔7〕三国皆许州吁。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详为善州吁。〔8〕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9〕因杀州吁于濮,〔10〕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11〕是为宣公。
【注释】〔1〕“骄奢”,骄横奢侈。〔2〕“绌”,通“黜”,罢免。贬退。音ch)。〔3〕“郑伯”,即郑庄公。春秋时郑国国君。姬姓,名寤生。武公之子。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郑属伯爵,故称“郑伯”。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七四三年)立。即位后,封其弟段于京(在今河南荥阳东南),号太叔。四十九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太叔与其母武姜合谋叛乱,他出兵镇压,将太叔击败于鄢(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常与周王室发生磨擦,曾射伤周桓王。在位四十三年卒。谥庄。“段”,郑庄公同母弟,古本《竹书纪年》作公子圣。〔4〕“亡”,逃亡。〔5〕“亡人”,逃亡在外的人。〔6〕“郑”,古国名。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八○六年)封母弟桓公友于郑(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周幽王时,郑桓公东迁其民至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灭郐、东虢,重建郑国,都新郑(在今河南新郑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中部地区。春秋初年亦称强国。周烈王元年(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国所灭。详见本书《郑世家》。〔7〕“宋”,古国名。子姓。开国之君为商王纣庶兄微子启(见《书序》。《周本纪》作“开”),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所封。《殷本纪》云,周成王“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一说武王时已封)。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据有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及河南东部地区。春秋时宋襄公图霸未成,其后国势渐衰。战国时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二八六年为齐国所灭。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陈”,古国名。妫姓。开国君主为胡公(名满),相传为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本纪》云,武王封“帝舜之后于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辖境约有今安徽的一部分和河南东部地区。周敬王四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为楚国所灭。详见本书《陈杞世家》。“蔡”,古国名。周初封国。《周本纪》云,周武王封“弟叔度于蔡”。后叔度随同武庚反叛而被放逐,改封其子蔡仲(名胡)。初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平侯时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昭侯又迁州来,谓下蔡(今安徽寿县境)。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四四七年)为楚所灭。上蔡故都已在河南上蔡县芦岗发现,据一九六三年考古调查,城呈长方形,并有四处城门遗迹。城内中部王庄以南二郎台可能为宫殿遗址。〔8〕“详”,通“佯”,诈,假装。〔9〕“右宰丑”,春秋时卫国大夫。周桓王元年(公元前七一九年),卫桓公为其弟州吁所杀,卫上卿石碏设计,将州吁诱至陈国,派他乘进食之机杀死州吁,〔10〕“濮”,古水名。《史记集解》引服虔云:濮,“陈地。”《春秋》杜预注云:濮为“陈地水名”。《水经·渠水注》云:“沙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欠水也。”即今安徽芡河上游。按:此“濮”其它又有曹卫之间(《史记索隐》)、卫地(《史记会注考证》)、郑郊(中井积德)及安徽亳县东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几种说法。〔11〕“邢”,古国名,《春秋左传注》云:“邢,国名,姬姓。”《史记集解》引贾逵云:“邢,周公之胤,姬姓国。”传世有邢侯彝,彝为周天子册命邢侯时所作,铭末曰“作周公彝”,足证其为周公之胤,金文习见“井侯”、“井伯”,刘节《古史考存·古邢国考》谓“井”即“邢”。今河北邢台市境有古襄国故城,即古邢国。《太平寰宇记》卷五九邢州龙岗县引《北史》谓齐武平初掘古冢,得铜鼎,有铭邢侯夫人姜氏墓,足证邢在今邢台。
宣公七年,鲁弑其君隐公。〔1〕九年,宋督弑其君殇公,〔2〕及孔父。〔3〕十年,晋曲沃庄伯弑其君哀侯。〔4〕【注释】〔1〕“鲁”,古国名。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公旦。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鲁故城)。辖境相当今山东西南部地区。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曾于鲁都进行勘探发掘,测得鲁都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横长方形,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今日曲阜县城仅占鲁故城西南角之一小部分。春秋时鲁国国势逐渐衰弱,公室后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分。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二五六年)为楚所灭。“隐公”,即鲁隐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姬姓,名息姑(一作“息”。作“息姑”是)。惠公庶子。惠公卒,因太子允年幼,由他摄政。执政期间,与邾国会盟修好,又多次与戎会盟。喜游乐,筑观鱼台。在位十一年,被太子允所杀。谥隐。事详本书《鲁世家》。〔2〕“宋督”,亦称华督、大宰督。春秋时宋国正卿。子姓,名督,字华父。戴公之孙。宋殇公时任太宰,为霸占司马孔父嘉之妻,攻杀孔父及殇公,立庄公,自任相,擅国政。宋湣公十年(公元前六八二年),大夫南宫万反,攻杀湣公,他也被杀。“宋殇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与夷。宋宣公之子。宣公病卒,让位于其弟穆公和。穆公九年(公元前七二○年)病,命其子冯出居郑,复让位于他。时郑及诸侯数伐宋,即位十年而十一战。太宰华督谋夺大司马孔父嘉之妻,殇公十年(公元前七一○年),华督杀其父,取其妻。殇公怒,督遂杀死他。谥殇。〔3〕“孔父”,即孔父嘉。春秋时宋国大夫。子姓,孔氏,名嘉。宋穆公时为大司马。穆公病,召他商议立嗣子事,他请立公子冯,穆公不许。穆公卒,兄宣公之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公子冯出奔郑,太宰华督见其妻美好,欲夺为己有,遂寻机攻杀之而取其妻。〔4〕“晋”,西周时封国。姬姓。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国。燮父时改为晋国。成侯时迁居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景公又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文公时改革内政,国力强盛,为春秋五霸之一。其辖境约有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东南角。春秋末年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国遂亡。“曲沃”,古邑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晋昭侯元年(公元前七四五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庄伯”,春秋时晋国贵族。姬姓,名■。曲沃桓叔成师之子。晋孝侯八年(公元前七三二年),继桓叔为曲沃封君,积蓄力量,于孝侯十五年攻入晋都翼(今山西翼城东),杀孝侯。晋人攻之,复归曲沃。晋鄂侯卒,他又复攻晋都。时周平王遣虢公伐曲沃,他被迫退保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兴为哀侯。此处记载他杀死哀侯。据本书《晋世家》记载,杀死哀侯的是庄伯之子武公。庄伯杀死的是孝侯,这里记载有误。“哀侯”,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光。鄂侯郄之子。公元前七一七年至前七一○年在位。公元前七一八年,曲沃庄伯闻鄂侯卒,于是起兵伐晋。周桓王(《晋世家》误作平王)使虢公伐庄伯,庄伯退保曲沃。晋人立他为君,是为哀侯。哀侯二年(公元前七一六年),曲沃庄伯卒,子武公继立。八年,曲沃武公侵犯晋国南部。九年,伐晋于汾水之旁,哀侯被虏。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侯元年(公元前七○九年),曲沃武公杀哀侯。事详本书《晋世家》。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1〕夷姜生子伋,〔2〕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3〕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4〕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5〕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6〕欲废之。及闻其恶,〔7〕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8〕与太子白旄,〔9〕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10〕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11〕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注释】〔1〕“夷姜”,初为卫桓公夫人。卫宣公之庶母。桓公卒,与宣公淫乱,后为宣公夫人。生子伋。右公子为伋将娶齐女,因貌美,宣公又自娶之。后夷姜因失庞而自杀。“夷姜”之“夷”或是国名,说见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睘卣跋》。〔2〕“伋”,《左传·桓公十六年》作“急”。〔3〕“右公子”,《左传》杜预注云:“左右媵之子,因以为号。”孔疏谓:“此左右公子,盖宣公之兄弟也。”皆不知何据。此处之右公子名职,见《左传》桓公十六年。“傅”,师傅。这里作动词,指教导。〔4〕“好”,美丽。〔5〕“谗恶”,说别人的坏话。恶”,音w)。〔6〕“恶”,憎恨。音w)。〔7〕“恶”,不好,坏处。音8。〔8〕“遮”,阻拦。〔9〕“白旄”,古代的一种军旗。用旄牛尾装饰在旗杆头上,用以指挥全军。这里是让太子伋手持白旄,作为一种识别他的标志。〔10〕“逆”,违背。〔11〕“验”,本指验明身份的证件。这里指“持白旄的标志”。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乱,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惠公奔齐。〔1〕【注释】〔1〕“齐”,古国名。开国君主为吕尚。姜姓。周初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政治,增强国力,尊王攘夷,存邢救卫,首创霸业,疆域东至于海,南到泰山,西达黄河,北及无棣(今河北盐山南)。相当于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春秋末年,君权为大臣田氏(即陈王)所夺。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三八六年)田和立为齐侯。齐威王时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一年)为秦所灭。
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1〕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卫君黔牟奔于周,惠公复立。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复入,与前通年凡十三年矣。
【注释】〔1〕“齐襄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诸儿。厘公之子。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六九七年)即位。在位其间,生活腐化。鲁桓公夫妇至齐,他与桓公夫人通奸,杀桓公。又滥杀谏臣。史称“襄公乱政”。在位十二年,被公孙无知所杀。事详本书《齐世家》。
二十五年,惠公怨周之容舍黔牟,〔1〕与燕伐周。〔2〕周惠王奔温,〔3〕卫、燕立惠王弟颓为王。二十九年,郑复纳惠王。〔4〕三十一年,惠公卒,子懿公赤立。
【注释】〔1〕“容舍”,允许居留。〔2〕“燕”,古国名。姞姓。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开国君主伯儵,相传为黄帝后裔。后人亦称为南燕。《周本纪》“王子克奔燕”、“谋召燕、卫师”皆指此燕国。〔3〕“周惠王”,春秋时周王。姬姓。名阆。周厘王之子。周惠王元年(公元前六七六年)继位。二年,其叔父颓与故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谋与燕、卫之师入侵,遂奔郑。四年,由郑厉公与虢公林父护驾复位。在位二十五年卒。谥惠。详见本书《周本纪》。“温”,古邑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西周、春秋时苏国建都于此。后为晋国邑。〔4〕“郑”,古国名,姬姓。开国君主为周宣王弟友(郑桓公)。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八○六年)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周幽王时,郑桓公迁其民于东虢、郐之间。郑武公灭虢、郐,重建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中部地区。春秋初年亦为强国。周烈王元年(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国所灭。郑纳惠王时的国君是郑厉公。纳惠王事,详见本书《郑世家》。
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九年,翟伐卫,〔1〕卫懿公欲发兵,兵或畔。〔2〕大臣言曰:“君好靍,〔3〕靍可令击翟。”翟于是遂入,杀懿公。
【注释】〔1〕“翟”,亦作“狄”,古民族名。原为鬼方分支。春秋时分布在今陕西和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及其以北地区。战国时,除鲜虞族建立中山国以外,其余大部分为华夏族及其诸侯国兼并。一部分则迁至大漠南山,与当地部落结合,形成后来的匈奴和东胡族。〔2〕“畔”,通“叛”,叛背。〔3〕“靍”,通“鹤”。
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懿公父惠公朔之谗杀太子伋代立至于懿公,常欲败之,卒灭惠公之后而更立黔牟之弟昭伯顽之子申为君,是为戴公。
戴公申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1〕乃率诸侯伐翟,为卫筑楚丘,〔2〕立戴公弟毁为卫君,是为文公。文公以乱故奔齐,齐人入之。〔3〕【注释】〔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襄公之弟。襄公晚年,公室内乱,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奔鲁国。他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奔莒国。不久襄公被杀,他战胜公子纠并在高溪等贵族支持下返国执政。他任管仲为相,对内实行改革,国富兵强。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威望盖于诸侯。周襄王元年(公元前六五一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约集宋、卫、鲁、郑、许、曹等国会盟,周襄王亦派代表参加。他在会上发号施令,周王正式承认其为盟主。他在位期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开春秋时大国称霸之局面。他死后,诸公子争位,国势渐衰。在位四十二年,谥桓。事详本书《齐世家》。〔2〕“楚丘”,古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春秋时,卫曾都于此。〔3〕“入”,通“纳”,接纳。
初,翟杀懿公也,卫人怜之,思复立宣公前死太子伋之后,伋子又死,而代伋死者子寿又无子。太子伋同母弟二人:其一曰黔牟,黔牟尝代惠公为君,八年复去;其二曰昭伯。昭伯、黔牟皆已前死,故立昭伯子申为戴公。戴公卒,复立其弟毁为文公。
文公初立,轻赋平罪,〔1〕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
【注释】〔1〕“轻赋”,减轻赋税。“平罪”,公平决狱。
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1〕无礼。十七年,齐桓公卒。二十五年,文公卒,子成公郑立。
【注释】〔1〕“晋公子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献公诡诸之子。公元前六三六年至前六二八年在位。献公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五年)封于蒲(今山西隰县西北)。二十二年,遭骊姬之乱,先后逃亡狄、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公元前六三六年,由秦发兵护送回国,继君位,是为文公。在位时,整顿内政,增强军队,称霸诸侯。事详本书《晋世家》。
成公三年,晋欲假道于卫救宋,〔1〕成公不许。晋更从南河度,〔2〕救宋。征师于卫,卫大夫欲许,成公不肯。大夫元咺攻成公,〔3〕成公出奔。晋文公重耳伐卫,分其地予宋,讨前过无礼及不救宋患也。卫成公遂出奔陈。二岁,如周求入,〔4〕与晋文公会。晋使人鸩卫成公,〔5〕成公私于周主鸩,〔6〕令薄,得不死。已而周为请晋文公,卒入之卫,而诛元咺,卫君瑕出奔。〔7〕七年,晋文公卒。十二年,成公朝晋襄公。〔8〕十四年,秦穆公卒。〔9〕二十六年,齐邴歜弑其君懿公。〔10〕三十五年,成公卒,子穆公遬立。
【注释】〔1〕“晋欲假道于卫救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及本书《晋世家》记载为“晋侯将代曹,假道于卫”,此为假道救宋,异。“假”,借。〔2〕“南河”,古代称黄河自今潼关以上北南流向河段为西河,潼关以下西东流向河段为南河。《史记集解》引杜预云:“从汲郡南度,出卫南。”此处指今河南汲县一带黄河。“度”,通“渡”。〔3〕“大夫元咺”,春秋时卫国大夫。卫成公三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欲假道于卫救宋,成公不许。晋改从南河渡,出卫南救宋,征师于卫,他欲答应而成公又不许,于是他攻成公。成公奔楚,他便立公子瑕为卫君。五年(公元前六三○年),成公求周王请晋文公出兵入卫,他与公子瑕遂被杀,成公复位。〔4〕“如”,往,到。〔5〕“鸩”,指鸩鸟羽毛浸制的毒酒。这里指用鸩酒杀卫成公。〔6〕“私”,私下贿赂。“周主鸩”,指周王室主持放鸩毒的人。〔7〕“卫君瑕”,春秋时卫国公室贵族。姬姓,名瑕,亦称公子瑕。《左传》又作“子适”。成公之弟。《左传》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假道于卫,卫成公不许,卫大夫元咺攻成公,成公奔楚,他被元咺等拥立为卫君。二十三年,成公在周王室帮助下返回卫国,他与元咺俱被杀。此云“卫君瑕出奔”,疑误。〔8〕“晋襄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公元前六二七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襄公元年,秦伐郑,他出兵救郑,大败秦军,并虏得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归,四年(公元前六二四年),秦三将兴兵大举攻晋,取晋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封殽尸而还。五年,为报王官仇,他也起兵代秦,取秦新城(今陕西澄城东北)。七年,他废去文公时所作五军中之上、下新二军,恢复三军六卿之制;用赵盾为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制改革。同年八月卒。事详本书《晋世家》。〔9〕“秦穆公”,一作“秦缪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德公少子,成公之弟,继成公为君。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为谋臣,奋发图强。初即位,努力向东开拓,图谋争霸中原,亲自率兵攻晋。曾在韩原(今山西稷山西)大破晋军,俘获晋惠公,迫使晋国献出河西八地。不久又吞灭梁(今陕西韩城南)、芮(今陕西大荔南),将国土向东推至黄河。后又向西扩张,用内史廖之计,离间戎王君臣。又听戎降臣由余之谋,袭灭戎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襄王特派召公至秦祝贺,并赐金鼓。病卒,谥缪(一作“穆”)。事详本书《秦本纪》。〔10〕“邴歜”,齐国大夫。《齐太公世家》作“丙戎”。因其为齐懿公御戎,故号“丙戎”。其父生前与懿公争田,懿公即位便掘尸而刖之,他怀恨在心,和懿公参乘阎职合谋,乘懿公出游杀之。然后归告齐祖庙,从容亡去。“齐懿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商人。桓公之子,密姬所生。周匡王元年(公元前六一二年)杀昭公之子姜舍自立。他统治残暴,生活荒淫。在位四年,被仇人丙戎(邴歜)、庸职所杀。
穆公二年,楚庄王伐陈,〔1〕杀夏征舒。〔2〕三年,楚庄王围郑,郑降,复释之。十一年,孙良夫救鲁伐齐,〔3〕复得侵地。穆公卒,子定公臧立。定公十二年卒,子献公衎立。
【注释】〔1〕“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熊侣(一作“吕”、“旅”)。又称“荆庄王”、“严王”。穆王之子。周顷王六年(公元前六三一年)继位。即位初,耽于淫乐,不理政事。经伍举、苏从屡谏,乃省悟,委伍举、苏从以国政,申张王权。又重用叔孙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平定若敖氏的叛乱。并连年出兵北代,力图称霸中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六○六年)陈兵于周郊,问周王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之势。先后灭庸、舒、陈诸小国,将楚国推向全盛时期。之后又成为代晋而起的中原霸主。在位二十三年卒。谥庄。事见《楚世家》。〔2〕“夏征舒”,春秋时陈国大夫。妫姓,夏氏,名征舒。陈公族。因其祖父名少西,故又以少西为氏。大夫御叔之子。陈灵公时任大夫。其父早卒,母夏姬■,与灵公、大夫孔宁、仪行父私通,又互相以他为戏乐。周定王八年(公元前五九九年),他遂起兵攻杀灵公,自立为陈侯。孔宁、仪行父奔楚求援,次年,楚庄王率军入陈,他兵败,被车裂。〔3〕“孙良夫”,春秋时卫国大夫。又称“孙桓子”、“孙子”。卫成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六○二年)出使鲁国,卫始与鲁和好。卫穆公十一年(公元前五八九年),率军和齐军战于新筑(今河北魏县南),卫军大败。他入晋讨得救兵,在鞍(今山东济南西)大败齐军,收复失土,史称齐晋鞍之战。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1〕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于公,公亦笞曹三百。十八年,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2〕皆往。日旰不召,〔3〕而去射鸿于囿。〔4〕二子从之,公不释射服与之言。二子怒,如宿。〔5〕孙文子子数侍公饮,使师曹歌《巧言》之卒章。〔6〕师曹又怒公之尝笞三百,乃歌之,欲以怒孙文子,报卫献公。〔7〕文子语蘧伯玉,〔8〕伯玉曰:“臣不知也。”遂攻出献公。献公奔齐,齐置卫献公于聚邑。〔9〕孙文子、宁惠子共立定公弟秋为卫君,〔10〕是为殇公。
【注释】〔1〕“师曹”,卫国宫廷乐师。名曹。〔2〕“孙文子”,即孙林父,春秋时卫国大夫。孙良夫之子。卫定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四年)冬,因得罪定公而出奔晋。十二年,依仗晋国支持,定公不得已而复其职。后又和大夫宁殖废献公而立定公弟,是为殇公。献公出奔齐。殇公十二年(公元前五四七年),与大夫宁喜争权,殇公使宁喜攻之,他出奔晋,借晋兵力量使献公复位,并杀宁喜。“宁惠子”,春秋时卫国大臣。名殖。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五五九年),与孙林父攻逐献公,献公奔逃齐国,二人共立定公弟秋为卫君,是为殇公。〔3〕“旰”,晚,迟。音g4n。〔4〕“囿”,圈养禽兽的园地。音yòu。〔5〕“宿”,春秋时卫国邑名。在今河南濮阳北。或作“戚”,《史记志疑》云:“宿、戚,古字通用。”〔6〕“《巧言》”,《诗经·小雅》的一篇,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周王听信谗言,良莠不分。诗中对巧言乱政之徒表示憎恶,对周天子听信谗言表示伤怨。“卒章”,即末章。《巧言》末章云:“彼何人斯,居河之糜。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献公想用此来比喻文子居河上而作乱。〔7〕“报”,报复。〔8〕“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卫公族,大夫蘧无咎之子。卫献公时为大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五五九年),献公被其臣攻逐,他曾避乱出亡。后返国,曾事殇公、襄公,有贤声。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勤于改过。灵公立,经史鱼等力荐,为灵公所亲幸。病卒。谥成子。〔9〕“聚邑”,按此条《左传》襄公十四年作“齐人以郲寄卫侯”。本书“聚”疑当为“■”之误。“■”同“莱”,在今山东龙口。〔10〕“秋”,《集解》引徐广云:“班氏云献公弟焱。”《索隐》云:“《左传》作‘剽’,《古今人表》作‘焱’,盖音相乱,字易改耳。”
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十二年,宁喜与孙林父争宠相恶,〔1〕殇公使宁喜攻孙林父。林父奔晋,复求入故卫献公。献公在齐,齐景公闻之,〔2〕与卫献公如晋求入。晋为伐卫,诱与盟。卫殇公会晋平公,〔3〕平公执殇公与宁喜而复入卫献公。献公亡在外十二年而入。
【注释】〔1〕“宁喜”,春秋时卫国大臣。殇公宠臣。与孙林父争宠,奉殇公命发兵攻之,逼孙林父逃往晋国。后孙林父在晋国的帮助下,与流亡在外十二年的卫献公返回卫国,献公复位后元年,他被诛杀。〔2〕“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杵臼。庄公异母弟。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五四七年)继位。任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好筑宫室,聚狗马,厚敛重刑,奢侈无度。后任晏婴为卿,常为婴谏阻,稍有收抑。时齐公室衰落,私门崛起,晏婴预知齐公室即将为田氏所取代,叹为“季世”。在位五十八年卒。谥景。事详本书《齐世家》。〔3〕“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公元前五五七年至前五三五年在位。即位初,率师伐齐。八年,晋栾盈(一作“栾逞”)帅曲沃之兵攻入晋都绛(今山西曲沃西南),他兵败欲自杀,范鞅救之,并以其徒击盈,盈败,遂灭栾氏宗。后又屡战齐、燕等国。晚年厚赋横敛,不恤政治,政归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家,晋公室益衰。事详本书《晋世家》。
献公后元年,诛宁喜。
三年,吴延陵季子使过卫,〔1〕见蘧伯玉、史,〔2〕曰:“卫多君子,其国无故。”〔3〕过宿,孙林父为击磬,〔4〕曰:“不乐,音大悲,使卫乱乃此矣。”是年,献公卒,子襄公恶立。
【注释】〔1〕“吴”,古国名。亦称句吴、攻吴。姬姓。西周太王之子太伯、雍仲所建。初都蕃篱(今江苏无锡东南梅里)。传至十九世孙寿梦时国势渐强,开始称王。阖闾时迁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曾一度攻破楚国郢都。夫差时大败越国,迫使句践求和事吴,并北上黄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四七三年为越国所灭。事见本书《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季子曾封于延陵,所以称延陵季子。“延陵”,古邑名。在今江苏常州南淹城遗址。春秋时吴邑。“季子”,春秋时吴国贵族。姬姓,名札,吴王寿梦少子。曾封于延陵,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北),史又称“延州来季子”。他贤明博学,寿梦欲立他为嗣,固辞。诸樊立,又欲让位于他,他弃其室而耕。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五四四年),他奉命使鲁,观周礼,尽知其意,深受鲁人敬重。又游历齐、郑、晋等国,与晏婴、子产等著名政治家交游,议论盛衰大势,颇中时要。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五一五年)又奉命使晋。僚为公子光(阖闾)刺杀,他回国复命,曾哭于僚墓,然后至封邑以待阖闾之命。事详本书《吴太伯世家》。〔2〕“史”,春秋末卫国史官,字子鱼,也称“史鱼”。以正直著称。临死还嘱咐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后人称为“尸谏”。〔3〕“故”,事故,问题。〔4〕“磬”,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以物击之而鸣。单一的称“特磬”,大小相次成组的称“编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其后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襄公六年,楚灵王会诸侯,〔1〕襄公称病不往。
【注释】〔1〕“楚灵王”,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熊围,后改名熊虔。共王次子,康王之弟。郏敖时为令尹,兼领军权。周景王四年(公元前五四一年)杀其侄郏敖,自立为王。即位后,大会诸侯,率兵伐吴。又使其弟弃疾灭陈、蔡,以盟主自居。景王十五年(公元前五三○年),率大军伐徐以胁吴,因穷兵黩武,百姓嗟怨。次年,弃疾杀死太子熊禄,另立其弟公子比为王。他闻讯逃匿山中,自缢而死。谥灵。事详本书《楚世家》。
九年,襄公卒。初,襄公有贱妾,辛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1〕名而子曰‘元’。”〔2〕妾怪之,问孔成子。〔3〕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4〕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
【注释】〔1〕“若”,人称代词,你,你们。〔2〕“而”,人称代词,你,你们。〔3〕“孔成子”,春秋时卫国正卿,名烝锄。卫定公时为卿,历仕献公、殇公朝。襄公立,为正卿。襄公卒,他立襄公次子姬元为君,是为灵公。旋病卒。谥成子。〔4〕“置”,安排,设置。
灵公五年,朝晋昭公。〔1〕六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2〕为平王。十一年,火。
【注释】〔1〕“晋昭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夷。平公彪之子。公元前五三一年至前五二六年在位。在位时,韩、赵、魏、范、中行及知氏六卿势力更加强大,而晋公室日益衰弱。昭公六年卒,子顷公去疾继立为晋君。事详本书《晋世家》。〔2〕“楚公子弃疾”,即楚平王。春秋时楚国国君。亦作“荆平王”。芈姓,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共王幼子。灵王时率军灭陈、蔡,因号陈公、蔡公。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五二九年),作乱自立为王,灵王及子比、子皙被逼自杀。即位后,恐国人及诸侯不服,内宽简刑政,外复陈、蔡国。重用嬖臣费无忌。无忌谗害太子建,逼建逃奔宋,并诛及太子傅伍奢,致奢及其子尚被杀。在位十三年卒。谥平。事详本书《楚世家》。
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如鲁。〔1〕后有隙,孔子去。后复来。
【注释】〔1〕“禄”,奉禄。这里用作动词。指孔子到卫国后,给他的俸禄和在鲁国时一样。
三十九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1〕欲杀南子。蒯聩与其徒戏阳遬谋,〔2〕朝,使杀夫人。戏阳后悔,不果。蒯聩数目之,〔3〕夫人觉之,惧,呼曰:“太子欲杀我!”灵公怒,太子蒯聩奔宋,已而之晋赵氏。〔4〕【注释】〔1〕“蒯聩”,即卫庄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姬姓,名蒯聩。一作“蒉聩”。灵公之子。为太子时,曾欲杀灵公夫人南子,未遂。惧罪逃奔宋国,后又至晋国,依附于赵简子。灵公卒,卫人立蒯聩子姬辄为君,是为出公。他曾欲回国夺权,被卫所拒,又逃至宿(今河南濮阳东北),据地自保。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四八○年),在孔悝等支持下立为君,其子姬辄出奔鲁。即位后,即背叛晋,晋卿赵简子发兵围卫,他在兵乱中被杀。谥庄。“南子”,卫灵公夫人。宋国贵族女,私通于宋子朝,灵公太子蒯聩恶之。她谗于灵公,蒯聩奔宋。后蒯聩立(庄公),遂杀南子。〔2〕“戏阳遬”,卫国人。卫灵公时为太子蒯聩家臣。〔3〕“目”,以目示意。用作动词。〔4〕“赵氏”,这里指春秋时晋国赵简子。嬴姓,赵氏,史称“赵简主”。定公时为卿,时晋国衰乱,荀寅、范吉射伐赵氏,他逃奔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后召归复位,改名志父。曾发兵攻击范氏、中行氏,克朝歌(今河南淇县)、邯郸,迫使范氏、中行氏出奔齐国。他还将范宣子所著《刑书》铸成刑鼎,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私门(即大夫)势力日益强大。周元王元年(公元前四七五年)卒。谥简子。
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1〕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奔,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后。”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2〕君更图之。”〔3〕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于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注释】〔1〕“仆”,御,驾御。〔2〕“辱”,使社稷受辱。郢自谓己无德,不足立。〔3〕“更”,另。“图”,谋划,打算。
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余人衰绖归,〔1〕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
【注释】〔1〕“阳虎”,一作阳货。本为春秋时鲁国人。初为季孙氏家臣,事季平子。平子死后,专鲁国之政。鲁定公五年(公元前五○五年)执季桓子。八年,他欲尽杀“三桓”之嫡子,而更立其所善之庶子以代之,遭三桓联合攻伐,兵败,逃至阳关(今山东泰安东南)。九年,复遭三桓攻伐,奔齐,被齐囚执,脱逃后奔晋,为晋赵简子家臣。“衰绖”,古代守丧的孝服。“衰”,通缞,用粗麻布制成,缀于胸前,有斩衰、齐衰之分。“绖”,麻带,围在头上称首绖,围在腰间称腰绖。
出公辄四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1〕八年,齐鲍子弑其君悼公。〔2〕【注释】〔1〕“田乞”,春秋时齐国大臣。妫姓,田氏(陈氏)。田桓子无宇之子,事齐景公,以大斗借贷,小斗收进之法笼络民心,并结交诸侯。景公卒,子荼立,是为晏孺子,高昭子、国惠子为相。他攻杀高、国,迎立公子阳生(悼王),又杀晏孺子,自为相,专齐国之政。卒谥釐子。“孺子”,史称晏孺子,春秋时齐国国君。姜性,名荼。景公少子。景公五十八年(公元前四九○年),景公因宠孺子生母黄姬,遂逐群公子而立孺子为太子。同年,景公卒,孺子即位。以国夏、高张为相。次年,大夫田(陈)乞率兵入公宫,杀逐国、高二氏,立其兄公子阳生,是为悼公,悼公把他迁于骀,不久又派人谋杀之。事见本书《齐世家》。〔2〕“鲍子”,即鲍牧,春秋时齐国正卿。景公时,与公子阳生有隙。景公卒,他在田乞胁迫下迎立阳生为君,是为悼公。悼公即位四年,他便杀死了悼公。但据《左传》哀公十年仅记载“齐人弑悼公”,而鲍牧则已于鲁哀公八年(齐悼公三年)为悼公所杀。故清人梁玉绳疑杀悼公者为田乞之子田常。“齐悼公”,春秋末年齐国国君。姜姓,名阳生。景公之子。原流亡于鲁国,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四八八年)由田乞迎归,立为国君。即位后,诛杀晏孺子。在位四年,被鲍子(牧)所杀。谥悼。事详本书《齐世家》。
孔子自陈入卫。〔1〕九年,孔文子问兵于仲尼,〔2〕仲尼不对。其后鲁迎仲尼,仲尼反鲁。〔3〕【注释】〔1〕“孔子”,春秋末年教育家、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及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时逃难到鲁国。早年做过管理粮草的“委吏”和看管牛羊的“乘田”,中年做过中都(今山东汶上)宰。年五十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因遭新兴势力反对而去职,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宣扬其政治观点及主张,终不见用。年六十八而返鲁,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在中国以至外国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西汉以来,其学术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正统,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事详本书《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以及《论语》。〔2〕“孔文子”,春秋时卫国正卿。名圉(《论语》作“仲叔圉”,《礼记》作“文叔”)。卫国正卿孔成子曾孙。卫灵公时为卿,主管外交,善对应。后迁正卿。灵公卒,他立灵公孙姬辄为君(出公),执掌朝政。有贤声,孔子称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卒谥文子。〔3〕“反”,通“返”,返回。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1〕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2〕孔文子卒,良夫通于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于太子。〔3〕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4〕免子三死,〔5〕毋所与。”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6〕宦者罗御,〔7〕如孔氏。〔8〕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9〕遂入,适伯姬氏。〔10〕既食,悝母杖戈而先,〔11〕太子与五人介,〔12〕舆豭从之。〔13〕伯姬劫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14〕闻乱,使告仲由。〔15〕召护驾乘车,〔16〕行爵食炙,〔17〕奉出公辄奔鲁。
【注释】〔1〕“悝”,即孔悝。姬姓,孔氏。卫庄公蒯聩之外甥。卫出公辄十二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出公之父蒯聩居外不得入,孔悝使与其母(蒯聩之姊)等密谋策划,先邀蒯聩潜入其家,然后与蒯聩之徒共同作乱,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蒯聩自立为君。〔2〕“竖”,僮仆。“浑良夫”,春秋时卫国大夫,孔文子家仆。孔文子卒,他与文子妻私通。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四八○年),文子妻指使他与孔悝等发动政变,赶走出公,拥立流亡在外的灵公太子蒯聩为卫君,从此他以功自居,骄横越礼,后被庄公之子疾所杀。〔3〕“于”,去,到……去。〔4〕“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车箱到顶较高,并装饰有花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也用作大夫的代称。这里是指浑良夫如果事成,则将封他为大夫,并赦免他三次死罪。〔5〕“免三死”,免除三种犯罪的死刑。《正义》引杜预云:“三罪,紫衣、祖裘、带剑。”紫衣,古代君主穿的服饰。穿紫衣,为犯上。袒裘,天热偏袒裘为不敬。〔6〕“蒙衣”,穿着妇女穿的服装,用头巾蒙着头。〔7〕“罗”,宦者名。“御”,驾车。〔8〕“如”,至,到。〔9〕“姻妾”,婚姻家妾。〔10〕“伯姬氏”,孔文子之妻,孔悝之母。〔11〕“杖”,持、执。“先”,走在前面。〔12〕“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铠甲。〔13〕“舆豭”,用车拉着公猪。表示来盟誓。〔14〕“炙”,烤肉。〔15〕“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又字季路,卞(今山东泗水)人。性勇而直,喜闻过,事亲至孝。后为卫国大夫孔悝之邑宰。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四八○年),逃亡在晋国的蒯聩与孔伯姬勾结,劫迫孔悝,逐走卫出公辄。他闻讯前往阻挡,被蒯聩党徒杀死。〔16〕“召护”,卫国大夫。蒯聩逐出公辄时,他驾车载出公逃奔鲁国。后出公辄复国,他也返国复职。〔17〕“行爵”,敬酒。“爵”,一种酒器。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1〕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2〕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3〕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4〕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5〕太子闻之,惧,下石乞、孟黡敌子路,〔6〕以戈击之,割缨。〔7〕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8〕由也其死矣。”〔9〕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注释】〔1〕“子羔”,即高柴,字子羔。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岁,身高不盈五尺,其貌不扬。受业于孔子,孔子以为愚。〔2〕“不及”,来不及了。子羔以为子路要为国死难,这时出公已走,故事已来不及。或云,家臣忧虑不及国事,不得践履其难。〔3〕“辟”,通“避”。〔4〕“公孙敢”,春秋时卫国大夫。姬姓,公孙氏,名敢。蒯聩逐出公,劫执政孔悝。子路欲救,他守孔氏家门,劝子路勿入。子路责他身为孔悝之臣而为蒯聩守门是“求利逃难”。他乃让子路入,子路与蒯聩部下交战被杀。“阖”,关门。音h6。〔5〕“舍”,放弃。〔6〕“石乞、孟黡”,都是蒯聩的臣子。〔7〕“缨”,结冠的带子。〔8〕“柴”,指高柴。即子羔。〔9〕“由”,即仲由,字子路。
庄公蒯聩者,出公父也,居外,怨大夫莫迎立。元年即位,欲尽诛大臣,曰:“寡人居外久矣,子亦尝闻之乎?”群臣欲作乱,乃止。二年,鲁孔丘卒。三年,庄公上城,见戎州,〔1〕曰:“戎虏何为是?”戎州病之。十月,戎州告赵简子,简子围卫。十一月,庄公出奔,卫人立公子斑师为卫君。齐伐卫,虏斑师,更立公子起为卫君。〔2〕【注释】〔1〕“戎州”,古邑名。在今山东曹县东南。清人江永、沈钦韩等考证认为“戎州”系州党之名。〔2〕“斑师”,《左传》作“般师”。〔3〕“起”,卫灵公子。
卫君起元年,卫石曼尃逐其君起,〔1〕起奔齐。卫出公辄自齐复归立。初,出公立十二年亡,亡在外四年复入。出公后元年,赏从亡者。立二十一年卒,〔2〕出公季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注释】〔1〕“石曼尃”,卫国卿。《左传》作“石圃”。庄公三年(公元前四七八年),庄公命工匠拆毁都城帝丘外之戎州,使用工匠长久不让休息,又想把他们赶走,石曼尃便依靠工匠攻打庄公,庄公出逃,被戎州己氏杀死。在齐平公的支持下,卫人立公子起为卫君,他又逐走卫君起。当时流亡在外的卫出公遂乘机回国复位,石曼尃被逐出卫国。〔2〕“立二十一年”,指前后共立二十一年,前十二年,后九年。
悼公五年卒,子敬公弗立。敬公十九年卒,子昭公纠立。是时三晋强,〔1〕卫如小侯,属之。〔2〕【注释】〔1〕“三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三晋的疆城屡有变迁。战国晚期约当有今山西全境、河南省中部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中部地区。〔2〕“之”,指三晋的赵氏。
昭公六年,公子亹弑之代立,〔1〕是为怀公。怀公十一年,公子颓弑怀公而代立,是为慎公。慎公父,公子適;適父,敬公也。慎公四十二年卒,子声公训立。声公十一年卒,子成侯遬立。
【注释】〔1〕“亹”,音w7i。
成侯十一年,公孙鞅入秦。〔1〕十六年,卫更贬号曰侯。
【注释】〔1〕“公孙鞅”,亦称“卫鞅”、“商鞅”。战国时政治改革家。姬姓,公孙氏,名鞅。少好刑名之学,深受李悝、吴起思想影响。秦孝公元年(公元前三六一年)下令求贤,他闻令入秦,向孝公提出变法主张,为孝公所信重。孝公三年(一说六年)任左庶长,在秦国进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有:令民为什伍,奖励军功耕织,废除世卿世禄,重农抑商等。后迁大良造。孝公十二年,他又实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禁止父子兄弟连坐等。不久又实行“初为赋”。经过变革,秦国“家给不足”,“兵革大强”。孝公二十二年,他奉命攻魏,大破魏军,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商秧。孝公死,太子嗣位,公子虔诬他谋反,他逃至商,起兵北击郑邑,兵败被俘,遭车裂。著有《商君书》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事详本书《商君列传》。又本篇云公孙鞅入秦在“成侯十一年”,《秦本纪》云孝公元年鞅入秦。《索隐》云:“按年表,成侯与秦孝公同年,然则‘十一年’当为‘元年’,字误耳。”
二十九年,成侯卒,子平侯立。平侯八年卒,子嗣君立。
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1〕【注释】〔1〕“濮阳”,一作“帝丘”,卫国国都,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卫国从卫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当时堪称大国。春秋初迁都曹(今河南滑县东)。后被北狄打败,靠齐国帮助,又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成为小国。春秋末年迁都帝丘(即濮阳),国土更加狭小。到嗣君五年时,独有濮阳。怀君三十年(公元前二五四年)曾被魏所灭,后在秦国支持下复国,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是秦统一之后在名义上仍然存在的唯一诸侯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九年),终为秦灭。
四十二年卒,子怀君立。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1〕更徒卫野王县,〔2〕而并濮阳为东郡。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
【注释】〔1〕“东郡”,秦郡名,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领二十二县。辖境相当今山东东阿、梁山、郓城以西,河南范县、长垣以北,滑县、濮阳以东,山东冠县、茌平以南地区。〔2〕“野王县”,古邑名。在今河南沁阳。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韩。公元前二六二年为秦攻取,秦始皇迁卫君于此。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1〕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2〕【注释】〔1〕“始皇帝”,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统一齐、楚、韩、燕、魏、赵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定“皇帝”称号,国家政务皆取决于皇帝。秦王政自为“始皇帝”,后则以数计,称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由于秦朝急政暴虐,导致速亡,仅历二世,凡十五年。秦始皇事,详见本书《秦始皇本纪》、《秦本纪》。〔2〕“绝祀”,断绝对祖先的祭祀,即断子绝孙。这里比喻卫国灭亡。
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1〕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注释】〔1〕“晋太子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姬姓。曾任晋下军主将,从献公伐灭霍、耿、魏等国。献公宠骊姬,欲立骊姬子奚齐为太子。大夫士劝他们出亡,不从。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六五六年)骊姬诬他放毒胙内,图谋不轨,他不愿讲明骊姬之过,怕使父亲老年无欢,又不愿负恶名逃亡,遂自杀。谥恭太子。事见本书《晋世家》。“骊姬”,一作“丽姬”,晋献公夫人。骊戎(今山西晋城西南)之女。晋献公伐骊戎,被夺回立为夫人,甚得宠。生奚齐,欲立为太子。骊姬乘太子申生献胙于献公,暗中放置毒物于胙肉内,诬申生意图不轨,逼其自杀。又使献公尽逐群公子。献公死,奚齐继立,为里克所杀,其妹之子卓子继立,里克又杀之,并将骊姬鞭杀。事见本书《晋世家》。“过”,过错。
译文 卫国康叔名叫封,他是周武王同母所生的小弟弟。他的下面还有冉季,冉季最小。
武王战胜殷纣以后,又把殷朝的余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与诸侯并列,以此来继续祭祀他的祖先,使不断绝。因为武庚没有真心顺服,恐怕他有贼乱之心,于是武王让他的弟弟管叔、蔡叔辅佐武庚禄父,以此来安抚他的人民。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代替成王治理国家,主管国家政务。管叔、蔡叔怀疑周公,于是就联合武庚禄父作乱,准备进攻成周,周公旦按成王命令发兵讨伐殷国,杀掉了武庚禄父和管叔,放逐蔡叔,把武庚的殷国余民封给康叔,康叔做了卫国的君主,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旧商朝的废墟上。
周公旦害怕康叔年纪小,于是反复告诫康叔说:“一定要访求殷朝年岁较大的贤人君子,向他们询问从前殷朝之所以兴起和灭亡的原因,一定要爱护人民。”并且告诉他纣王所以亡国的原因是由于沉溺于酒,放纵饮酒,宠信女人,所以纣的乱亡从此开始。他写了一篇《梓材》,告示君子可以效法的原则。因此将这些文告称为《康诰》、《酒诰》、《梓材》,用来教导康叔。康叔到了封国,按照这些教导去安抚、团结他的百姓,百姓们都非常喜悦。
成王长大以后,亲自掌管朝廷政事,任命康叔为周朝司寇,并赏赐给他卫国宝器、祭器,以此来表彰康叔的德行。
康叔去世,儿子康伯继位。康伯去世,儿子考伯继位。考伯去世,儿子嗣伯继位。嗣伯去世,儿子■伯继位。■伯去世,儿子靖伯继位。靖伯去世,儿子贞伯继位。贞伯去世,儿子顷侯继位。
顷侯用丰厚的礼物来贿赂周夷王,夷王策命卫国为侯爵。顷侯在位十二年后去世,儿子厘侯继位。
釐侯十三年,周厉王逃奔到彘,共伯和代行天子政事。二十八年,周宣王即位。
四十二年,厘侯去世,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的弟弟姬和受到厘侯的宠爱,厘侯给了他很多财物。姬和用这些财物又收买了士卒,在厘侯的墓上袭击了共伯,共伯躲进厘侯墓的墓道里自杀了。卫国人因此就将他埋葬在厘侯旁边,给他谥号叫共伯,而立姬和为卫侯,这就是武公。
武公即位,继续行康叔的政令,百姓们和睦安定。四十二年,犬戎杀死周幽王,武公率领军队前去帮助周王室平定犬戎,立了很大的功劳,周平王策命武公为公爵。五十五年,武公去世,儿子庄公姬扬继位。
庄公五年,娶齐国女子为夫人,相貌美丽却没有生儿子。庄公又娶陈国女子为夫人,生了个儿子,但早逝。陈国女子的妹妹也受庄公宠爱,生了个儿子叫完。姬完的母亲死后,庄公让齐国女子夫人抚养他做儿子,并立完为太子。庄公有一个宠爱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名叫州吁。十八年,州吁长大了,喜欢军事,庄公就让他带领军队。石碏劝庄公说:“庶子爱好军事,如果让他带领军队,祸乱就会从此兴起。”庄公没有听从。二十三年,庄公去世,太子姬完继位,这就是桓公。
桓公二年,弟弟州吁骄横奢侈,桓公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逃奔国外。十三年,郑伯的弟弟姬段攻打他的哥哥,没有取胜,后逃亡,州吁寻求和他交朋友。十六年,州吁收集卫国逃亡的人,袭击杀死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州吁为了郑伯的弟弟姬段准备讨伐郑国,于是请求宋国、陈国、蔡国一起前往,三国都答应了州吁。州吁刚刚即位,喜欢打仗,因杀害了桓公,卫国人都不喜欢他。石碏就利用桓公母亲家住在陈国,假装做出和州吁友好的样子。州吁到达郑国郊外后,石碏便和陈侯共同谋划,派遣右宰丑向州吁进献食物,因而在濮上杀死了州吁,到邢国迎接回桓公的弟弟姬晋,并立他为君,这就是宣公。
宣公七年,鲁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君主隐公。九年,宋国华父督杀害了他的君主殇公和大夫孔父嘉。十年,晋国曲沃庄伯杀害了他的君主哀侯。
十八年,起初,宣公宠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了一个儿子名伋,把他立为太子,并且让右公子教导他。右公子为太子娶齐国女子,还没有完婚,而宣公看见这个将要作太子媳妇的女子容貌美好,喜欢她,就自己娶过来,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女子。宣公得到齐国女子后,生下儿子子寿、子朔,让左公子教导他们。太子伋的母亲死后,宣公的正夫人和子朔一起说太子伋的坏话。宣公因为自己夺去了太子的妻子,心里也讨厌太子,想废掉他。宣公听到别人说自己坏话时,十分生气,于是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又指使强盗在国界上拦杀他。宣公给了太子白旄,并告诉国界上的强盗看见拿白旄的人就杀死他。太子伋将要起程,子朔的哥哥子寿,是太子的异母弟弟,他知道子朔讨厌太子,而且知道国君准备杀死太子,于是对太子说:“国界上的强盗看见太子拿着白旄,就会杀太子,太子可不要去!”太子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而求得生存,这是不可以的。”于是就起程了。子寿看见太子不肯停止,就劫取他的白旄,先赶到国界上。界上的强盗看见来的人果真拿着白旄标志,就杀死了他。子寿被杀死之后,太子伋又来到,对强盗说:“应当杀死的人是我!”强盗将太子伋一并杀掉,回报了宣公。宣公于是把子朔立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去世,太子子朔继位,这就是惠公。
左右两公子对于子朔立为国君感到不平。惠公四年,左右两公子怨恨惠公谗杀前太子伋而自己代立为君,于是发动叛乱,攻打惠公,拥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惠公逃奔到齐国。
卫君黔牟继位八年后,齐襄公率领诸侯遵奉周王的命令一起来讨伐卫国,送卫惠公回国,诛杀了左右两公子。卫君黔牟逃奔到周,惠公又重新登上君位。惠公重新登位后三年逃亡出国,逃亡八年后又回卫国,跟以前连续在位总共十三年。
二十五年,惠公怨恨周王室容纳黔牟,于是与燕国一起攻打周。周惠王逃奔到温国,卫国、燕国拥立惠王的弟弟姬颓为王。二十九年,郑国又送惠王回周。三十一年,卫惠公去世,儿子懿公姬赤继位。
懿公继位以后,喜欢养鹤,荒淫享乐,奢侈无度。九年,翟人讨伐卫国,卫懿公打算发兵抵抗,兵士有的背叛。大臣们说:“君主喜欢养鹤,可以让鹤去抗击翟人。”翟人此时已攻进了卫都,杀死了懿公。
懿公继位,百姓、大臣都不心服。自从懿公的父亲惠公朔谗杀太子伋代立为君一直到懿公,百姓大臣们常常想推翻他们,终于消灭了惠公的后代而改立黔牟的弟弟昭伯顽的儿子申为国君,这就是戴公。
戴公申元年去世。齐桓公因为卫国多次发生动乱,于是就率领诸侯讨伐翟人,并帮助卫国修建楚丘城,立戴公的弟姬毁为卫君,这就是文公。文公因为国内发生动乱的缘故就逃奔到齐国,齐国人又把他送回来。
起初,翟人杀死懿公时,卫国人怜悯他,考虑重新拥立宣公从前死去的太子伋的后代,太子伋的儿子死后,而代替太子伋死的子寿又没有儿子。太子伋的同母弟有两个人:一个叫黔牟,黔牟曾经接替惠公为国君,八年后又离开君位;另一个叫昭伯。昭伯和黔牟都已经先前死去,所以就立昭伯的儿子姬申为戴公。戴公去世后,又立他的弟弟姬毁为文公。
文公刚刚继位后就减轻赋税,公平断狱,亲自劳作,跟百姓同甘共苦,用这些来收复卫国的民心。
十六年,晋公子重耳经过卫国,卫国没有以礼相待。十六年,齐桓公去世。二十五年,文公去世,儿子成公郑继位。
成公三年,晋国打算向卫国借路援救宋国,成公没有答应。晋国改从南河渡河,援救宋国。晋国向卫国征集军队,卫国的大夫想答应,成公不肯。卫国大夫元咺进攻成公,成公出逃。晋文公重耳讨伐卫国,瓜分了卫国的土地给宋国,惩罚前次经过卫国文公未以礼相待以及成公不肯援救宋国的过错。卫成公于是出逃到陈国。两年以后,成公到周王室去,请求回国,并跟晋文公相会。晋国派人毒杀卫成公,成公私下贿赂周王室主持放毒的人,让他少放一些,得以不死。没过多久,周王替成公向晋文公请求,终于送他回到卫国,诛杀了元咺,卫君瑕出国逃亡。七年,晋文公去世。十二年,成公去朝见晋襄公。十四年,秦穆公去世。二十六年,齐国邴歜杀害他的国君懿公。三十五年,成公去世,儿子穆公遬继位。
穆公二年,楚庄王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三年,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侯投降,后又释放了他。十一年,孙良夫援救鲁国讨伐齐国,又收回了被侵占的土地。穆公去世,儿子定公臧继位。定公十二年去世,儿子献公衎继位。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曹乐师教宫妾弹琴,宫妾学不好,曹乐师笞打了她。宫妾仗着受献公宠爱因向献公说曹乐师的坏话,献公也笞打了曹乐师三百下。十八年,献公敕戒孙文子、宁惠子共进宴食,他们都去了。时间很晚了,献公还不召见,却到园林里去射大雁。两人便跟着到园林里去,献公没有脱去射服就同他们谈话。二人很生气,便前往宿邑。孙文子的儿子曾多次侍侯献公饮酒,献公让曹乐师演唱《巧言》的末章。曹乐师又对献公曾经笞打过自己三百下而恼火,于是就演唱了那章诗,想以此激怒孙文子,报复卫献公。孙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蘧伯玉,蘧伯玉说:“我不知道。”孙文子便攻打并逐出献公。献公逃奔到齐国,齐国把卫献公安置在聚邑。孙文子、宁惠子共立定公的弟弟姬秋为卫君,这就是殇公。
殇公秋继位后,把孙文子林父封在宿邑。十二年,宁喜跟孙林父因为争宠而互相产生矛盾,殇公让宁喜进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奔到晋国,又请求晋国送卫献公回国。这时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听到这消息后,就同卫献公前往晋国请求支持。晋国替卫献公讨伐卫国,诱导卫国订盟。卫殇公前去会见晋平公,晋平公捉住卫殇公和宁喜,又将卫献公护送回国。献公逃亡在外十二年后才回到卫国。
献公后元年,诛杀宁喜。
三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经过卫国时,见到了蘧伯玉、史,说:“卫国有许多君子,这个国家不会发生什么问题。”经过宿邑时,孙林父给他击磬,他说:“不快乐啊,声音太悲伤了,使卫国发生祸乱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一年,卫献公去世,他的儿子襄公姬恶继位。
襄公六年,楚灵王会见诸侯,襄公托辞有病没有去。
九年,襄公去世。起初,襄公有一个贱妾,襄公很宠爱她,妾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让你的儿子一定享有卫国,给你的儿子起名叫做‘元’。”妾对这件事感到奇怪,就去问孔成子。孔成子说:“康叔是卫国的祖先。”等到生下孩子,是个男的,就把梦中的事告诉了襄公。襄公说:“这是上天给安排的。”取名叫“元”。襄公夫人没有生儿子,于是就立元为继承人,这就是灵公。
灵公五年,朝见晋昭公。六年,楚公子弃疾杀害了楚灵王自立为王,就是楚平王。十一年,发生火灾。
三十八年,孔子来到卫国,给他的俸禄和在鲁国一样多。后来有了分歧,孔子就离开卫国。以后又来到卫国。
三十九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产生矛盾,蒯聩想杀死南子。蒯聩同他的党徒戏阳遬商量,在朝会的时候,让戏阳杀死南子夫人。戏阳后悔,没有下手。蒯聩多次用目光示意,南子夫人察觉了他们的阴谋,感到害怕,就大声喊道:“太子想杀我!”灵公对此非常生气,太子蒯聩逃奔到宋国,过了不多久,又到了晋国赵氏那儿。
四十二年春天,卫灵公到郊外游玩,让子郢驾车。子郢是灵公的小儿子,字子南。卫灵公怨恨太子蒯聩出逃,对子郢说:“我将要立你作继位人。”子郢回答道:“我不够格,恐怕污辱了国家,您另作安排吧。”夏天,卫灵公去世,夫人命子郢为太子,说:“这是灵公的命令。”子郢说:“逃亡在外的太子蒯聩的儿子辄还在,我不敢接受命令。”于是卫国就把姬辄作为国君,这就是出公。
六月乙酉日,赵简子想送蒯聩回国,就让阳虎假装派出十多个卫国人穿着丧服来迎接太子回国,赵简子陪送蒯聩。卫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发兵阻击蒯聩,蒯聩未能进入卫国,于是就到宿邑自保,卫国人也收兵回国。
出公辄四年,齐国田乞杀害他的国君孺子。八年,齐国鲍子杀害他的国君悼公。
孔子从陈国到了卫国。九年,孔文子向仲尼请教军事,仲尼没有回答。以后鲁侯派人来迎接仲尼,仲尼回到了鲁国。
十二年,起初,孔圉文子娶太子蒯聩的姐姐为妻,生了孔悝。孔家的臣仆浑良夫长得漂亮,孔文子去世以后,浑良夫跟孔悝的母亲通奸。太子在宿邑,孔悝的母亲派浑良夫到太子那里去。太子对浑良夫说:“如果能够帮我回国,我将用让您乘坐上大夫的车来报答您,并免除您三项死罪,这都不算在其中。”并同浑良夫订立了盟约,答应把孔悝的母亲给他作妻子。在闰月,浑良夫和太子进入卫国,住在孔家的外园。天刚黑,二人穿着妇女衣服,用头巾蒙着头,乘着车子,宦官罗氏驾车,到孔家去。孔家的老家臣栾宁盘问他们,回答称是婚姻亲戚家的姬妾。于是他们就进了孔家,到了伯姬的住处,吃过饭之后,孔悝的母亲拿着戈走在前面,太子和五个人披甲,用车载着公猪跟着走。伯姬在厕所里劫待了孔悝,强迫他订了盟约,又挟持他登上高台召集卫国群臣。栾宁将要喝酒,烤肉还没有熟,听到发生动乱,于是就派人告诉仲由。召护驾着乘车,一边敬酒,一边吃烤肉,保护着出公辄逃奔到鲁国。
仲由刚要进孔家,遇到子羔将要出来,子羔说:“门已经关闭了。”子路说:“我暂且到门前去。”子羔说:“事情已经来不及了,不要去遭受这个灾难。”子路说:“吃了孔悝的俸禄,就不能逃避孔悝的灾难。”子羔就出去了。子路进去,到了门前,公孙敢关上门,说:“不要进去干什么了!”子路说:“这是公孙吗?贪求利禄而逃避灾难。我仲由不是这样,吃了他的俸禄,一定要解救他的祸患。”有一个使者出来,子路才得以进去。说:“太子怎么能用孔悝?即使杀掉他,一定有人会替他进攻太子。”并且说:“太子没有勇气。如果放火烧台,一定会释放孔叔。”太子听到这话后,感到害怕,就派石乞、孟黡下台抵挡子路,用戈击打子路,割断了他的帽缨。子路说:“君子死的时候,不使帽子落地。”于是把帽缨联结起来就死了。孔丘听到卫国发生动乱,说道:“唉!高柴将会回来吗?仲由将会死去。”孔悝终于拥立太子蒯聩为国君。这就是庄公。
庄公蒯聩是出公的父亲,在国外居住时,怨恨大夫们不去迎立他。元年即位后,想要把大臣们杀尽,他说:“寡人在国外住了很久,你们也曾听到过吗?”群臣想要作乱,后来又停止了。
二年,鲁国孔丘逝世。
三年,庄公登上城墙,看见戎州城。说:“戎虏为什么要建筑城邑呢?”戎州人听了很忧虑。十月,戎州人告诉赵简子,赵简子出兵包围了卫国。十一月,庄公逃奔国外,卫国人拥立公子斑师为卫君。齐国讨伐卫国,俘虏了斑师,改立公子起为卫君。
卫君起元年,卫国石曼尃驱逐他的国君起,起逃奔到齐国。卫出公辄从齐国回来重新即位。起初,出公即位十二年后逃亡,逃亡在外四年后又回国。出公后元年,赏赐了跟从他逃亡的人。在位二十一年去世,出公的叔父黔赶走出公的儿子而自立,这就是悼公。
悼公五年去世,儿子敬公弗继位。敬公十九年去世,儿子昭公纠继位。这时候,三晋很强大,卫君像个小侯一样,附属于赵国。
昭公六年,公子亹杀害了昭公代立,这就是怀公。怀公十一年,公子颓杀害了怀公而代立,这就是慎公。慎公的父亲是公子適,公子適的父亲是敬公。慎公四十二年去世,儿子声公训继位。声公十一年去世,儿子成侯遬继位。
成侯十一年,公孙鞅进入秦国。十六年,卫国又贬号称侯。
二十九年,成侯去世,儿子平侯继位。平侯八年去世,儿子嗣君继位。
嗣君五年,卫国再次贬号称君,只占据有濮阳。
嗣君四十二年去世,儿子怀君继位。怀君三十一年,去朝拜魏国,魏国囚禁并杀死了怀君。魏国改立嗣君的弟弟,这就是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所以魏国拥立他。元君十四年,秦国攻占了魏国的东部地区,开始在这里设置东郡,又把卫君迁到野王县,将濮阳合并于东郡。二十五年,元君去世,儿子君角继位。卫君角九年,秦吞并了天下,登位称始皇帝。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废黜君角为平民,卫国灭亡。太史公说:我读世家的记载,看到卫宣公的太子因为妻子而被杀死,弟弟子寿争着替哥哥去死,兄弟互相推让,这与晋国太子申生不敢讲出骊姬的过失相同,都是怕伤害了父亲的感情。然而最终还是死亡了,多么可悲呀!有的父子互相残杀,兄弟互相毁灭,这是什么道理呢?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新注
(汉)司马迁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