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宇骞注译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2〕虐戾灭秦,〔3〕自项氏;〔4〕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5〕成于汉家。五年之间,〔6〕号令三嬗,〔7〕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8〕
【注释】〔1〕“秦楚之际”,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秦楚之际指秦二世胡亥时至西楚霸王项羽灭亡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九年至前二○二年的八年间。“月表”,即按月记事的表。表是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一种体裁,为司马迁所创始。在本书中有按世记事的《世表》,有按年记事的《年表》,有按月记事的《月表》。该表按月记事,是因为秦楚之际的时间比较短促,政局多变,事情纷繁,所以司马迁以表格的形式详细地按月记载了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大事。〔2〕“陈涉”,即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九年),他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同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他被推为王。旋即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领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他率领起义军英勇愤战,失利后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杀害。事详本书《陈涉世家》。〔3〕“虐戾”,暴虐,凶狠。“秦”,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但由于秦王朝实行繁重的赋税和苛暴的刑政,最后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公元前二○六年,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共历二世,统治十五年。〔4〕“项氏”,指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九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任项梁为次将,率军救赵。宋义到安阳(今河南安阳)后逗留不进,项梁杀死宋义,亲自率兵救赵,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秦亡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在楚汉战争中,他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事详本书《项羽本纪》。〔5〕“践”,登。“帝祚”,帝位。〔6〕“五年之间”,说法不一。清人汪越《读史记十表》曰:“指汉王始封及为帝,凡五年。”即自公元前二○七年至前二○二年。今人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曰:“指前二○九年陈胜起义称王,前二○六年项羽尊楚怀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前二○五年项羽派人杀义帝,前后历五年。”按:司马迁本《表》所序述,秦楚之际起自陈涉起义,终于刘邦即帝位,且其间“号令三嬗”,凡八年,所以“五年”疑是“八年”之误。〔7〕“号令”,即政令。“嬗”,音sh4n,更换、变迁的意思。“三嬗”,指陈胜、项羽、汉高祖的更变。〔8〕“受命”,古人认为帝王乃受命于天。“亟”,急疾,迅速。
昔虞、夏之兴,〔1〕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2〕摄行政事,考之于天,〔3〕然后在位。汤、武之王,〔4〕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5〕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6〕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7〕秦起襄公,〔8〕章于文、缪,〔9〕献、孝之后,〔10〕稍以蚕食六国,〔11〕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12〕以德若彼,〔13〕用力如此,〔14〕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注释】〔1〕“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其首领为舜。“夏”,即夏后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相传禹是该部落的首领,后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2〕“洽”,润泽。〔3〕“考”,验证。〔4〕“汤”,即商汤。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积蓄力量,准备灭夏。先后攻灭邻近的葛国、韦、顾、昆吾等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朝。“武”,即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他继承其父文王的遗志,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率军东攻。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之战,取得大胜,遂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5〕“契”,商族始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传至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从契到汤,共十四代。“后稷”,周族始祖,名弃。传说他善于种植五谷,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号后稷,别姓姬氏。〔6〕“孟津”,一名盟津,也称武济。在今河南孟津具东北、孟县西南。传说殷纣王时,各邦国不约而同地叛殷,会周武王于孟津,于此渡河,共同伐纣。事见本书《周本纪》。〔7〕“放弑”,至而杀之。“放”,至。郑天挺主编的《史记选》认为:“此处指武王至纣所斩纣。按《索隐》解作‘谓汤放桀,武王讨纣也’,谓为两事,不妥。统观全段上下文,自‘汤、武之王’至‘行义十余世’,是说汤、武王天下的原因;‘不期而会……其后乃放弑’,则是专指武王,不当有‘汤放桀’之意。”可备一说。〔8〕“襄公”,即秦襄公,嬴姓。秦秋时期秦国的开国之君。公元前七六七年至前七六六年在位。他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赐以西周故地,创立秦国,从此秦日益强盛。〔9〕“章”,同“彰”,明显,昭著。“文”,指秦襄公之子秦文公。公元前七六五年至前七一六年在位,曾领兵东略,至汧渭二水会合处营建城邑,立史官纪事,领兵驱走戎人,制定“族三族”的法令,国势渐强。“缪”,同“穆”,指秦穆公,名任好。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大。灭国十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10〕“献”,指秦献公,名师隰。公元前三八四年至前三六二年在位。曾颁布“止从死”的法令,曾两次与晋国大战,均获胜,使秦国进一步向东扩张,国力日益强大。“孝”,指秦孝公,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前三三八年在位。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11〕“蚕食”,形容逐渐吞并。“六国”,指楚、齐、燕、魏、赵、韩六国。〔12〕“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伦”,类,指楚、齐、魏、燕、赵、韩六国诸侯。〔13〕“彼”,指契、后稷、秦襄公、秦文公、秦穆公。〔14〕“用力”,指使用武力。“此”,《索隐》谓指商汤、周武王、秦始皇。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1〕堕坏名城,〔2〕销锋镝,〔3〕锄豪桀,〔4〕维万世之安。〔5〕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6〕合从讨伐,〔7〕轶于三代,〔8〕乡秦之禁,〔9〕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10〕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11〕安在无土不王。〔12〕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13〕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1〕“无尺土之封”,秦统一中国以前,由于诸侯割据,战乱一直不能休止。秦始皇有鉴于此,在他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设置郡县,中央集权,他的亲族和子弟、功臣们都没有封邑。〔2〕“堕”,通“隳”,音hu9,毁坏。〔3〕“销锋镝”,销毁武器。“销”,熔化。“锋”,刀刃,这里指兵器。“镝”,箭头。〔4〕“锄”,铲除。〔5〕“维”,希望,打算,计度。〔6〕“闾”,里。“巷”,街。这里指民间。〔7〕“合从”,即“合纵”。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为合纵。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合纵就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8〕“轶”,音y@。本意是指后面的车超过了前面的车。这里引申为超过、超越的意思。“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9〕“乡”,通“向”,从前,过去。“禁”,指当时秦国推行的一切禁令。〔10〕“资”,帮助。“贤者”,有才能的人。这里暗指汉高祖刘邦。〔11〕该句指汉高祖刘邦起于闾巷而愤发成就帝业。〔12〕“无土不王”,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古语,意思是没有封地就不能做王。〔13〕“大圣”,指刘邦。
【注释】〔1〕“楚隐王陈涉”,陈胜,字涉,隐王是他的谥号。〔2〕“葛婴”,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人,陈胜的部将。“九江”,秦置九江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本书《陈涉世家》云:“葛婴至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立襄彊为楚王。”〔3〕“武臣”,陈(今河南淮阳县)人,陈胜的部将。“邯郸”,秦县名,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4〕“戏”,指戏水,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源出骊山,北入渭河。〔5〕“周文”,即周章,陈(今河南淮阳县)人。曾为项燕占日的人,也事奉过春申君,后为陈胜的部将。〔6〕“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燕之子。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后,他与其侄儿项羽杀了秦会稽郡守殷通,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后任张楚上柱国。陈胜失败以后,拥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王,仍称楚怀王,他自号武信君。〔7〕“田儋”,齐国旧贵族,狄(秦县,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人。陈胜起兵称楚王的时候,曾派遣周市去平定魏地,向北一直到了狄县。狄县坚守。田儋假装捆绑着周市的奴仆,和一伙年轻人一起到县衙要拜见县令,并斩杀奴仆。见到县令以后,田儋就击杀县令,自封为齐王。“田荣”、“田横”,都是田儋的堂弟。〔8〕“沛公”,即刘邦,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事详本书《高祖本纪》。〔9〕“韩广”,赵王武臣原来的上谷(秦时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卒史。后为武臣部将。“蓟”,战国时为燕都所在,在今北京市西南。韩广为赵王北上攻取燕地时,燕国过去的一些豪门贵族们劝韩广说:“楚地立了王,赵地也立了王,燕地虽小,但也是万乘之国,希望将军自立为燕王。”并为韩广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韩广认为他们说得很对,于是自立为燕王。事详本书《陈涉世家》。〔10〕“魏王咎”,魏国贵族的后裔。曾封为宁陵君。在狄人田儋自立为齐王后,他在齐地起兵,进攻周市,周市被打败后逃到魏地,打算立魏咎为魏王。当时魏咎在陈,不能回魏地。魏地平定以后,人们打算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最后陈王答应立魏咎为魏王,并把他送回魏国。周市做了他的丞相。事见本书《陈涉世家》。〔11〕“诛葛婴”,葛婴在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立襄彊为楚王后,听说陈胜已立为王,于是就让襄彊回去汇报,一到陈县(今河南淮阳县),陈王就诛杀了葛婴。〔12〕“儋之起,杀狄令自王”,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十云:“儋自王事在二世元年九月,此误后一月。”〔13〕“胡陵”,战国时楚地,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南。“方舆”,战国时楚地,在今山东鱼台县西。“监军”,古代专掌稽核军队功罪赏罚的官吏。〔14〕“周文死”,陈王命令周文率军向西攻秦,秦将章邯率领郦山刑徒等打败了周文,后来周文驻扎在曹阳(今河南灵宝县东)时再次被章邯军所击败,周文又率军退守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章邯再次发动进攻,周军败绩,周文自杀。〔15〕“李良”,陈涉初起兵时,为武臣的部将。后秦将诈称二世使,送给李良一封信,说良如能反赵为秦,则赦良罪,并使他显贵,来离间李良和武臣的关系。后李良叛赵,在攻打邯郸时,杀死了武臣、邵骚,张耳、陈余逃跑。后来李良率兵投降了秦将章邯。“张耳”、“陈余”,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人。二人曾结为生死之交。陈涉起义后,二人跟从武臣占据了赵地。武臣被杀后,二人又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两人绝交。〔16〕“泗水”,即泗水郡,秦置,治所在沛县(今江苏沛县)。“薛”,即薛郡,秦置,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县)。“丰”,治所在今江苏丰县。〔17〕“陈涉死”,陈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后,秦将章邯集中优势兵力围攻陈县,他率起义军英勇奋战,失利后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庄贾所杀。〔18〕“雍齿”,与刘邦同为沛人,曾随刘邦一起起义,不久就叛背了刘邦。〔19〕“端月”,二世二年正月。秦避始皇(名政)讳,改称正月为“端月”。唐韩鄂《岁华纪丽》一《元日》云:“位正元阳,气和端月。”〔20〕“景驹”,楚王族后裔。是月,秦嘉等听说陈王的军队兵败逃走后就立景驹为楚王。“秦嘉”,陵(《汉书·陈胜传》作“凌”,秦县,治所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人。张楚政权建立以后,秦嘉率军响应起义。后被项梁击败,战死。〔21〕“召平”,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人。陈涉部将。是月,召平为陈王争夺广陵,结果没有能攻下来。后来他听说陈王被打败逃跑,秦军又将到来,于是就渡江假托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柱国”,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也称上柱国。〔22〕“赵王歇”,赵国后裔。秦将章邯在楚地击败项梁军队后便渡河击赵,这时赵歇已立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23〕“留”,秦县,治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砀”,《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萧’。”《史记志疑》认为徐广说是,并引《高纪》“与战萧西”作证。“萧”,秦县,治所在今安徽萧县西北。〔24〕“临济”,在今河南封丘县东。〔25〕“陈婴”,曾任东阳(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令史。东阳人杀死县令后曾想推举他为首领,他推辞不肯,后在他的劝说下,率众归属项梁。“黥布”,本姓英,因坐法黥面,所以又称为黥布。六(即六县,治所在今安徽六安东北)人。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属项羽,封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归汉,封淮南王,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汉初,因彭越、韩信相继被刘邦所杀,因举兵反,战败逃往江南,后被长沙王(成王臣)诱杀。事详本书《黥布列传》。〔26〕“景驹使公孙庆让齐,诛庆”,按上月云“让景驹以擅自王,不请我”,《史记志疑》云:“考《陈涉世家》,景驹使公孙庆至齐,欲与俱击秦。而齐让景驹擅王不请,庆让齐,齐怒,诛庆。本一时事,不得分为两月。”〔27〕“砀”,即砀郡,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南。按上月“击秦军砀西”,徐广、梁王绳均认为“砀”当作“萧”,若是,则此月“砀”亦应作“萧”。〔28〕“下邑”,秦县,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东。〔29〕“楚怀王”,秦末项梁起义后所拥立的楚王。熊氏,名心。秦二世元年,项梁率起义军渡江西进,闻陈涉牺牲,听从范增计谋,拥立他为楚怀王,建都盱台(今江苏盱眙县东北)。〔30〕“东阿”,秦县,治所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31〕“韩王成”,即韩成。韩国王族后裔,曾封为横阳君。在项梁拥立楚怀王后,留侯张良又劝项梁说:“您已经拥立楚王的后代,而韩国的公子中横阳君韩成很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建盟友。”于是项梁派张良找到韩成,并立他为韩王。〔32〕“柱国”,官名,亦称“上柱国”。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成为最高的武官或勋官。〔33〕“田假”,齐王建的弟弟。秦将章邯率军围攻临济,魏王请求齐国援救,齐王田儋率兵救魏,结果被章邯战败,田儋在临济被杀。齐人听说田儋被杀后,就拥立田假为齐王。〔34〕“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城阳”,秦县,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35〕“定陶”,秦县,治所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36〕“市”,即田市,田儋子。当田荣被章邯击败后就逃到东阿,在项梁的帮助下又击败了秦将章邯。田荣很恼恨齐人立田假为王,于是在击败章邯后就率兵击逐齐王田假,田假逃到了楚国,齐国相国田角逃到了赵国。于是田荣就立田儋的儿子田市做了齐王,田荣辅佐田市,田横为将军,平定了齐地。事详本书《田儋列传》。〔37〕“三川”,即三川郡,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一说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秦时任三川郡守。在起义军击破雍丘时被杀。“雍丘”,秦县,治所在今河南杞县。〔38〕“彭城”,秦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后楚徙都于此。〔39〕“魏豹自立为魏王”,秦将章邯杀死周市以后,又进兵包围了临济,魏王咎自焚而死,魏咎弟魏豹逃到楚国。楚怀王拨给魏豹几千人让他再去夺取魏地。此时项羽已经打败秦将章邯,魏豹也攻占了二十几个城邑,项羽封他为魏王。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想占有梁地,便迁魏王豹到河东,建都平阳(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称为西魏王。〔40〕“拜宋义为上将军”,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心乘机到彭城夺取项羽、吕臣兵权,改用宋义为上将军。后来项羽杀死宋义,夺回兵权。〔41〕“鲁”,秦县,治所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古城。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此时,赵国多次请求楚军援救,楚怀王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42〕“巨鹿”,秦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县西南。〔43〕“咸阳”,秦故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聂家沟一带。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任用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命令沛公向西进军关中。楚怀王和各路将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44〕“河内”,这里专指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史记·晋世家》云:“当此时晋强,西有西河,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与此处河内同指。或云指“河内郡”(治所在怀县,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非。“河内郡”为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二○五年)置,此时为秦二世三年(公元前二○七年),当为地区名,非郡名。〔45〕“田都”,田假的部将,曾随项羽救赵,入关后被项羽封为齐王。〔46〕“东郡”,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王离”,秦将王翦的孙子。“成武”,秦县,治所即今山东成武县。〔47〕“臧荼”,原为燕王韩广的部将,曾率兵救赵,随项羽入关,被项羽封为燕王,都蓟(秦县,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后又归附刘邦。〔48〕“羽矫杀宋义”,在宋义率军去援救赵国时,项羽和宋义在如何救赵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项羽利用早晨进见宋义时,在帐中斩杀了宋义。随后项羽向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阴谋反叛,楚王密令我杀了他。”然后率军渡河援赵。〔49〕“齐王建”,齐襄王子。公元前二六五年(襄王十九年),襄王卒,子建继立。“田安”,齐王建孙。“济北”,地区名,相当今禹城、平原、平阴、肥城、济阴一带。秦亡后,项羽封田安济北国即在这一地区。〔50〕“栗”,秦县,治所即今河南夏邑县。“皇欣”,《高祖本纪》作“皇欣”,魏将。“武蒲”,魏申徒(司徙)。《汉书·高帝纪》作“武满”。〔51〕《史记志疑》卷十云:“虏王离当移前一月,误在此月也。”〔52〕“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秦末聚众起兵,初归属田荣,后在楚汉战争时又率兵归属刘邦,略定梁地(今河南东南部),屡断项羽粮道。不久率兵从刘邦在垓下击灭项羽。封梁王。汉朝建立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所杀。“陈留”,秦县,治所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郦食其”,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本为里监门吏。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献计克陈留,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击齐,齐王以为被他出卖,把他烹死。“食其”,音y@ j9。事详本书《郦生列传》。〔53〕“开封”,秦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南。“荥阳”,秦县,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54〕“欣”,即司马欣。曾为秦栎阳狱掾,后为长史。后又降项羽,因对项梁有过恩德,在项羽封王时被封为塞王。后在楚汉战争中在汜水边自刎而死。“长史”,官名,职掌不详。“赵高”,秦宦官。本赵国人。后在秦宫中管事二十多年。曾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他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政权。后他杀死李斯,任中丞相,不久又杀死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后被子婴所杀。〔55〕“颍阳”,秦县,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南。“河”,指黄河。“津”,渡口。〔56〕“南阳”,秦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齮”,秦南阳郡守名。“阳城”,秦县,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57〕“殷虚”,亦作“殷墟”,商朝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小屯村。〔58〕“申阳”,张耳嬖臣,降楚后封为河南王。“河南”,地区名,相当今河南中部伊、洛水流域。秦亡后项羽封申阳于此,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之东)。〔59〕“翳”,即董翳,曾为章邯部下都尉,后随章邯降项羽。“上将军”,掌管武事的高级官吏。〔60〕“南皮”,秦县,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61〕“武关”,关名,在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62〕“子婴”,秦始皇孙,二世兄子。秦二世三年(公元前二○七年),赵高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后子婴设计杀死赵高,并灭其三族。子婴为秦王凡四十六日,即降于刘邦,不久被项羽所杀。〔62〕“峣”,即峣关。秦置,在今陕西商县西北。“蓝田”,秦县,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灞河西岸。“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祖父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他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刘邦的重要谋臣。楚汉战争时。汉朝建立后封为留侯。事详本书《留侯世家》。〔63〕“十月”,《史记志疑》云:“案:此汉元年十月也,时秦已亡矣,为谁之十月乎?此与下‘十一月’、‘十二月’皆当衍之。”〔64〕“霸上”,亦称霸头,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白鹿原北首。刘邦进军关中,即由此入秦都咸阳。〔65〕“新安”,秦县,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66〕“三章”,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并召集关中父老宣布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法规,称为“约法三章”,“三章”即指此。〔67〕“尊怀王为义帝”,项梁战死后,怀王乘机夺取项羽、吕臣兵权,改用宋义为上将军。后来项羽杀死宋义,夺回兵权。公元前二○六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68〕“西楚”,古地区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江苏西北部地区。位居全楚西北,对东楚而言故称“西”。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西楚、东楚与梁地共九郡,建都于西楚的彭城。〔69〕“衡山”,即衡山王国。秦亡后项羽封吴芮置。辖衡山郡。相当今鄂、豫、皖交界大别山脉周围一带。〔70〕“临江”,即临江王国。秦亡后项羽封共敖置。辖有南郡、长沙郡及黔中郡。相当今湖北大部、湖南全境和贵州东北地区。后传至其子共尉,为刘邦歼灭。〔71〕“九江”,即九江王国。秦亡后项羽封英布置。辖有九江、庐江二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大部与江西全境。后改名淮南王国。〔72〕“常山”,即常山王国。秦亡后项羽封张耳置。辖常山、邯郸、巨鹿三郡。相当今河北南部以及山东平原、高唐二县以西地区。〔73〕“代”,即代王国。秦亡后项羽封赵王歇置。辖有代、太原、雁门、云中四郡。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以东、阴山以南地区。〔74〕“临淄”,即临淄王国,又名齐王国。秦亡后项羽封田都置。辖临淄郡。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昌乐、利津、寿光、高青等县一带。〔75〕“济北”,即济北王国。秦亡后项羽封田安置。辖济北郡。相当今山东济南、德州二市及禹城、平原、肥城、济阴等县一带。〔76〕“胶东”,即胶东王国。秦亡后项羽封田市置。辖胶东郡。相当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地区。〔77〕“汉”,即汉王国。秦亡后项羽封沛公置。辖巴、蜀、汉中三郡四十一县。相当今湖北十堰市和房县以西、陕西汉中盆地、四川岷江中下游以东及长江以北地区。〔78〕“雍”,即雍王国。秦亡后项羽封秦降将章邯置。辖有秦内史西部及陇西、北地二郡。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和旬邑、咸阳、户县以西,甘肃东部与宁夏西南部地区。〔79〕“塞”,即塞王国。秦亡后项羽封秦降将司马欣置。辖有秦内史东部。相当今陕西西安市以东渭河下游、丹江上游以及河南灵宝县以西地区。〔80〕“翟”,即翟王国。秦亡后项羽封秦降将董翳置。辖上郡。相当今陕西北部地区。〔81〕“燕”,即燕王国。秦亡后项羽封臧荼置。辖有广阳、上谷、渔阳三郡。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北部大部地区。〔82〕“辽东”,即辽东国。秦亡后项羽封韩广置。辖有右北平、辽东、辽西三郡。相当今河北东北部、辽宁大部和内蒙古赤峰市以南一带。〔83〕“西魏”,即魏王国。秦亡后项羽徙魏王豹置。辖河东、上党二郡。相当今山西南部地区。一说其国辖河东、上党、太原三郡。〔84〕“殷”,即殷王国。秦亡后项羽封司马卬置。辖河内郡。相当今河南内黄、滑县及新乡市以西,黄河以北地区。〔85〕“韩”,即韩王国。秦亡后项羽封韩王成置。辖颍川郡。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登封二县以东,舞阳、叶县以北,密县、新郑县以南地区。〔86〕“河南”,即河南国。秦亡后项羽封申阳置。辖三川郡。相当今河南中部伊、洛水流域。〔87〕“郴”,秦县,治所即今湖南郴县。《史记志疑》云:“羽徙义帝在四月,此误书于二月也。”〔88〕“命立十八王”,即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代王赵歇、临淄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汉王沛公、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燕王臧荼、辽东王韩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韩王成、河南王申阳。〔89〕“邾”,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90〕“江陵”,在今湖北江陵县。〔91〕“六”,在今安徽六安市北。〔92〕“襄国”,秦置信都县,项羽改称襄国,在今河北邢台市。〔93〕“代”,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94〕“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城北。〔95〕“博阳”,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96〕“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97〕“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县。〔98〕“废丘”,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99〕“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100〕“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北。〔101〕“蓟”,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102〕“无终”,在今天津市蓟县境内。〔103〕“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104〕“朝歌”,在今河南淇县。〔105〕“阳翟”,在今河南禹县。〔106〕“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之东。〔107〕“齐王田荣始”,田荣于上月赶走田都,田都降楚,田荣自立为齐王。〔108〕“韩王郑昌始”,郑昌,曾任吴令。项羽立韩王成不久为了与刘邦抗衡,即改封郑昌为韩王。〔109〕“项羽灭义帝”,义帝被杀时间,本书《项羽本纪》及《汉书·高帝纪》在汉元年四月,而本《表》在二年十月,本书《黥布列传》又在元年八月。《史记志疑》云:“义帝以元年四月自临淮盱台县徙桂阳之郴,使人趣其行,不及一月可到,英布等追而杀之,则甫及郴即被弑矣,疑‘四月’为是。”〔110〕“歇复王赵”,陈余赶走张耳,重新迎立赵歇为赵王。〔111〕“陕”,秦县,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112〕“陇西”,秦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史记志疑》云:“案《高纪》:陇西、北地已于汉元年八月先拔之矣,乃《表》于雍之十月书‘汉拔陇西’、于雍之十二月书‘汉拔北地’,俱误矣。”〔113〕“韩王信始”,项羽改封韩王郑昌,目的是为了与刘邦抗衡,结果不久韩王郑昌即被刘邦所灭。刘邦灭郑昌后即封故韩襄王之孙信为韩王。〔114〕“歇以陈余为代王”,《史记志疑》云:“余为代王与歇复王赵同时,在汉二年十月,此误书于后两月也。且余继歇王代,当移下格代《表》内,乃僭居赵《表》,亦误。”〔115〕“平原”,汉县,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116〕“北地”,秦郡,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117〕“城阳”,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118〕“河内郡”,汉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119〕“太子”,指刘盈。〔120〕“中地郡”,《集解》引徐广曰:“扶风。”因在京城长安辅卫之地,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在今陕西扶风县。〔121〕“信”,指韩信。〔122〕“河东”,即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123〕“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史记志疑》云:“赵歇灭于汉三年十月,此书属郡在汉十二月,误,宜移前一月也。但陈余之所王者代,属汉则为代郡。赵歇之所王者赵,属汉则为太原郡。《表》误列陈余居赵《表》,赵歇后代《表》,遂若余灭置太原,歇灭置代矣,舛甚。”〔124〕“王出荥阳”,《汉纪》王出荥阳在五月。〔125〕“枞公”,姓枞,史佚其名。《史记志疑》云:“《汉记》豹之见杀在五月,与项羽杀纪信并时,此误书于八月也。”〔126〕“龙且”,齐国人,楚国骁将,当时任楚司马。〔127〕“赵王张耳始”,张耳降汉后被刘邦立为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128〕“齐王韩信始”,韩信击杀田广后被刘邦封为齐王。〔129〕“王出荥阳”,《项羽本纪》作“王出成皋”。〔130〕“淮南王英布始”,英布初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又归属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安徽寿县)。〔131〕“太公”,指刘邦的父亲,因名字已失传,所以《史记》用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来称呼他。“吕后”,名雉,字娥姁,刘邦的妻子。太公、吕后在楚汉战争初期被项羽所俘,至此始从楚归汉。〔132〕“诛籍”,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中,一开始项羽处于优势,后刘邦联合各地反项势力,逐渐壮大,最后使项羽四面受敌。公元前二○二年,刘邦乘项羽撤兵的机会全力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项羽败退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不久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133〕“齐王韩信徙楚王”,韩信配合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后,汉朝建立,刘邦又改封韩信为楚王。〔134〕“长沙”,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135〕“南郡”,秦置,楚汉间为临江国,公元前二○二年汉再置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136〕“四郡”,指齐、千乘、平原、东莱。〔137〕“燕国”,刘邦仍封臧荼为燕王。〔138〕“梁国”,公元前二○二年刘邦改秦之砀郡置,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封彭越为梁王。〔139〕“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县。〔140〕“定陶”,治所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141〕“赵王张敖始”,张耳死后其子张敖继立。〔142〕“长沙成王臣始”,长沙王吴芮死后其子臣继立。〔143〕“钟离眛”,姓钟离,名眛。项羽部将。项羽兵败垓下后,他投靠韩信,因刘邦下令缉捕而被迫自杀。〔144〕“卢绾”,丰(今江苏丰县)人。秦末随刘邦起义于沛,入汉中,为将军。汉东击项羽时,官太尉。后从刘邦击破燕王臧荼,被刘邦封为燕王。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1〕
史记新注
(汉)司马迁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