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历尽磨难,矢志不渝

杜甫——历尽磨难,矢志不渝

】姓名:杜甫

】生卒年:712—770

】籍贯: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本分的官宦世家。他的母亲过早去世,因此他幼年时有很长时间寄居在二姑母家。杜甫小时候体弱多病,二姑母对他疼爱有加,关爱备至。有一次,杜甫和表弟同时染上瘟疫,二姑母总是花大部分时间照顾失去生母的侄儿,剩下的时间才去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杜甫的病慢慢地治愈了,而二姑母的儿子却病死了。这位“先人后己”的姑母对杜甫的触动很大,并影响了他一生。

二姑母不仅在生活中关爱杜甫,而且很早就教杜甫读书写字。杜甫学习时也非常刻苦。他7岁时便写了一首名为《咏凤凰》(现已失传)的诗,在诗中赞美了凤凰的品德,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除写诗外,杜甫还喜欢习字。据说,他9岁时写字用过的纸就有满满的一大口袋。杜甫曾临摹过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笔迹。开始时,他连持笔、磨墨的技巧都把握不好,经常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浓黑的墨汁。后来,经过不断努力,他不但持笔、磨墨驾轻就熟,而且书法有了一定的功力。不知道底细的人见了他的字,还以为是哪位大家的真迹呢。但他一点都不骄傲,仍然不断努力。

练习书法的同时,杜甫大量读书。除正统的经史著作之外,屈原、宋玉、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何逊、阴铿、庾信等人的作品杜甫都涉猎过,而《诗经》《楚辞》《文选》等重要著作更是他的至爱。杜甫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14岁的时候,他不但不爱生病了,而且结实得像一头小牛犊子。杜甫不再满足于每天读书、写字的生活了,而是变得好玩好动,活泼开朗。他的手脚总是闲不住,不是与小伙伴们比赛摔跤,就是与他们比腕力。有的时候,他还约几个同伴在野外纵马狂奔。了解他的人都说他与过去的杜甫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不了解他的人还以为他生来就是一个浪荡子弟呢。

八月里,果园里的梨枣成熟了。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煞是可人。他与小伙伴一天无数次地爬到树上采摘果实。他们无所顾忌地爬上爬下,以至于把树干都磨得光溜溜的。看守园子的老者大为不满,嘴里大声呵斥着,拿着棍子远远地奔过来。但还没等他来到近前,杜甫和他的小伙伴早就用衣服兜着果实逃得无影无踪。

斗转星移,杜甫已长成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不再爬树偷梨了,而是经常出入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与他们交游酬唱。这时的杜甫长期居住在洛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亚于长安。洛阳繁荣昌盛、物阜民安的景象让杜甫激动不已,那里的风土人情也熏染着杜甫。他目睹了大唐王朝的盛世景象。

有一次,杜甫在洛阳观看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浑脱舞。当时,万人空巷,欢声雷动,演出异常火暴。“剑器”和“浑脱”是从西域传来的两种健舞,它们与南朝沿袭下来的“采莲曲”、“后庭花”等软舞相比,动作幅度大而夸张,酣畅淋漓,顿挫有力;场面紧张而激烈,充满战斗气氛和生命的活性。杜甫非常欣赏这种舞蹈的风格、气势,并且将公孙大娘的舞蹈韵律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沉郁顿挫而又气韵贯注的诗风。

杜甫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已经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他经常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与岐王李隆范和秘书监崔涤等人来往频繁,并因此结识了大歌唱家李龟年。日渐丰富的生活经历使杜甫创作诗歌时有了新的题材,他逐渐在当时的文坛站稳了脚跟。

成才启示

发现不同事物的相通之处,举一反三。

广泛交游,有助于扩展视野,增长知识。

勤奋刻苦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刘晏,字士安,唐朝中期大臣、理财家。他早年任地方官,经常以贾谊、桑弘羊自比,主张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代宗即位后,他任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等职。刘晏出任财政使臣长达20年,不辞辛苦,经常亲自奔赴各地,检查督促财政工作,有力改善了“安史之乱”后混乱的财政状况。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以至于死后被抄家时只有书籍两车、米麦数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