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人类追求自由的脚步从未停止,然而很多人对自由处于无意识状态,他们无视每日都在发生的喜悦与感动,却在失去这些的时候追悔莫及;少数人会主动追求自由,虽然他们的心灵受限于身体感观,但他们欢喜地经历每天都在改变的故事,他们认真地记录生活的点滴,多少年后再回首或是心潮澎湃或是泪流满面,他们尝试不曾做过的事,体验不同人的生活经历,探访不曾到过的地方;更少数的人能够享受纯粹的心灵自由,他们哪怕是重病卧床或身陷牢笼,心灵却从未被禁锢,他们心灵的视野可以飞越万水千山、可以穿越古今,他们能够体会万物众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历史名人的胸襟与情怀。
为了多给自己留些记忆,为了身老沧州之时还能心在天山,将来我希望多走些地方,多看一些书,多听一些故事。现在开始说我的追求自由之旅吧,今天我要去的是一座神奇的山峰—关山,站在我家院子里就能望见。
关山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东35千米处,在大巴、沙拉、招束沟三个乡镇的交界处。海拔439.4米,总面积80平方千米。关山亦称翁山,蒙语称“翁因敖拉”。“翁”,为蒙古语,意为神圣,翁山意为被封的神山。历史上,契丹人崇为神山,称黑山;蒙古人奉为圣山,称翁衮山;民国年间奉系军阀霸为官者之山,改做官山;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关山。
关山历来为契丹和蒙古人所尊崇。关山历史文化厚重,有元代的成吉思汗祠堂,唐代的点将台,现代的秘密军事仓库,尤以辽代肖氏皇族墓葬群最为著名。山顶的旗敖包庄严神圣,祭敖包是蒙古民族隆重的祭祀之一。关山东峰有一棵千年古枫,相传,是公元90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手所栽。下面就要开启关山穿越之旅了。
二、整体路线
阜蒙县沙拉镇樱桃沟村至大巴镇本街,中途穿越关山,行程15.5千米。
三、出发
2015年4月25日7:41从阜新市内乘坐一辆出租车,送我到预定出发地点——阜蒙县沙拉镇樱桃沟村,票价60元。过了沙拉镇中心是申德村,透过车窗能远远望见关山的顶峰,出租车在过火车道口之前的30米处左转,沿柏油路走到头就是樱桃沟村了。
四、到达预定出发地—沙拉镇樱桃沟村
8:22到达阜蒙县沙拉镇樱桃沟村,杨柳树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透着鲜绿清新的光,蓝天上飘着一层薄纱一样的云。每个院落都是开放的,并且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走上村子东面的山坡,俯瞰小村,映入眼帘的是那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的樱桃花,这应该就是樱桃沟名字的由来吧。再见美丽的小村,我要开始攀登了。
我当前的位置是关山的西坡,远远望见关山顶上的敖包,目测约有3千米左右吧,地图上的线条再次转变成脚下的路,徒步穿越要的就是这种真实的感觉。勤劳的村民早已开始劳作,我脚下的土地已完成耕种,他们正在不远处开犁破土,由于是山坡地,驴马比拖拉机效率更高。现在粮价很高,村民把能耕种的地方都种满了……
半山腰处有一个开满山杏花的山谷,谷底是一座金矿,矿藏现已枯竭,一片萧条。时间回溯到21年前,1994年找矿人王长青带领其他队员用两年时间发现了阜新大樱桃沟金矿,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用两个月时间拉电、办采矿、建选厂,用队里和乡政府投资的7万元建成了电碾子金矿重选厂,当年就盈利40万元,金矿石的挖掘与运输工作也给勤劳的樱桃沟村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周边其他村的人们只能羡慕。
再往山上走,远处延绵的医巫闾山脉已尽收眼底,距离旗敖包更近了,山脊、山谷、小路两旁都是山杏花。
9:33,距离山顶还有一千米的路程,晨雾已消散,蓝天花海,春风拂面,心情格外清爽,就在这里拍几张吧。我将八爪鱼三脚架固定好,荣耀6P手机开启声控拍照,之后就是大声喊“茄子”,各种拍,记录一下自己的足迹。
马上就到山顶了,回望来时路,感谢鲜花的陪伴,待到重阳日,我来赏红叶。继续前行,一道小山脊挡住了视线,我相信另一侧将是不一样的风景。
六、偶遇杏花节
翻过山脊果然是不一样的风景,各色的风筝在飞舞,高大的彩虹门上写着“庆祝关山第四届杏花节盛大开幕”的标语,好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我很幸运,出发之前根本不知有此盛会,偶遇盛会,欢喜至极。
我克制着心中的喜悦,没有直接去山顶看杏花节开幕,而是先去拜访成吉思汗祠堂,听修行的喇嘛讲过:这里是成吉思汗祠堂遗址。始建于13世纪初。修这座祠堂者曾任成吉思汗附马都尉,后升至昌王的博图。为谢元太祖成吉思汗鸿恩,在此修建了成吉思汗祠堂。原为蒙古包圆攒尖顶式建筑,后改建成硬山式宫殿庙宇。祠堂内供奉的成吉思汗像为国内罕见,可惜毁于解放前夕……实为可惜,不过蒙古族的那种英勇无畏、坚韧顽强精神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我在祠堂前的小广场上席地而坐,感受着温暖的阳光,遥想当年这个征服欧亚大陆的英雄,他的军队曾经在多瑙河边饮马,一代天骄最终陨落在西夏城外的茫茫戈壁,不知道他魂归长生天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轨迹的。
七、圣魂敖包
再次来到旗敖包前,还记得三年前带全家来玩(那次是开车上来的),这座神山离老家不远,爸爸妈妈平日抬头就能望见山顶,却在50年间未曾到过这里,那年的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带他们来了,他们很开心。
对比三年前的照片,敖包顶上的苏鲁锭仍然庄严神圣、流光溢彩,这三年间,我的儿子已长大,而爸爸妈妈却已见老,今天我站在苏鲁锭的光芒下,心中仍然充满力量,对于未来的信念更加坚定。
八、民族文化瑰宝
10:38,杏花节开幕式正式开始,在旗敖包前的广场上,一支由大巴镇当地村民组成的艺术团穿着蒙古族服装跳起了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在这个杏花盛开的季节,蓝天下圣魂敖包传达着蒙古族祖先千年的盛情,喜迎八方来客,勤劳的人们欢聚敖包脚下,跳起古老的舞蹈,安代舞与敖包都已不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共同续写着民族文化的辉煌。
我还沉浸在安代舞带来的震撼之中,《敖包相会》的曲调已渐起,蒙古族歌手那高亢、深情的嗓音响彻山巅,穿透了每个人的心灵,唤起了人们对纯真感情的向往,谁不羡慕歌中那敖包见证过的爱情!
当我举起相机时,歌曲已进行了一半,我只录下了后半段,回家后每每翻看这段视频,都是感觉回味无穷,在我心中仿佛矗立起一座神圣的敖包,她在说:“不要再犹豫,就像年轻时一样。”
《敖包相会》的词作者玛拉沁夫是阜新人,1930年8月8日生于土默特右旗吐日根布村(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玛拉沁夫”意为牧人之子。他是贫苦牧民之子,从小挨饿受冻,15岁便参加八路军。
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
九、寻找千年古枫树
再见圣魂敖包,再见光芒四射的苏鲁锭,杏花节的歌声还在山巅回荡,而我又该出发了,去寻找一千年以前耶律阿保机栽下的五角枫,寻找萧氏皇族的遗迹。
按照护林员的指引,我穿过一片原始森林。
我走进敖包东边方向的一片花海,不禁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后沟和小伙伴抓蜜蜂的情景,我们收集各种蜜蜂,装进罐头瓶,黄的、黑的、蓝的都有,轻轻地捏蜜蜂胸腔,它们就能吐出蜂蜜,用指甲刮一下蜜蜂嘴上的那滴液体,迫不及待地放进自己嘴里舔食,多数是甜的,也有极度呛人的。期间没少被蛰,最初很痛,但慢慢地就免疫了。
之后走过一条开满海棠花的山谷,但由于方向的偏离,最终还是错过了通往关山东峰的小路。
我只好沿着一条沟的沟底往山下走,当我走出这条沟时,偶然抬头一看,原来我要找的那棵神树就在那里。绝对就是它,听老人们说过:“它在山顶,山上除了松树就是荆条,它很孤独,却很特别。”因此这个山头叫一棵树山。
目测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千米,我尝试着到达那里,时间是13:00,阳光正足之时,气温32℃,当我距离树下还有五百米的时候,密密的荆条灌木丛挡住了我,我评估了一下环境和自己的体力,是该放下的时候了,否则容易有危险。
十、再见五角枫
在山脚下的河道上,我回望绿树远山,怀着丝丝遗憾,向神树道别,心里却想着我站在树下的情景。
记得2014年10月7日,我也曾来到一棵美丽的古树下,我没有许愿,我只是静静地站在树下,感受一下它的情怀。
我心问:“美丽的树,你孤独地在这里守候多久了?”
树在说:“没多久,人类的生命太快了,我已看惯过客匆匆。”
此时一片红叶飘落,我转身看它时,妻子按下了快门,这一段人树对话的光影成了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