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塔子沟至海棠山,游小布达拉宫,看摩崖造像

序言

这是儿时的梦想——用双脚踏遍万里河山,最近这个梦想愈加强烈,可能是每天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太压抑,可能是想跨过地图去触摸真实的世界,以感受世界和自己的真实存在。很多事不能等退休后再去做,我可不想拖着残破的身体去实现儿时的梦想。我也想测试一下这个臃肿的身体是否还敏捷、矫健。每个人计算生命的方式不同,我认为在发现的旅途中前行才更有意义。

我告诉自己:“不要再犹豫了,走出去吧,就像年轻时那样疯狂。”

一、为第一次徒步旅行而做的功课

选择穿越路线

打开卫星地图,找自己想去的地方,两个地方进入了我的视线:“海棠山”“塔子沟”,并且市内有去塔子沟的公交车,海棠山所在的大板镇也有到阜蒙县的公交。这样来去车程都解决了,之后通过卫星地图初步设计了行走路线(如上图),并查询了该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类。

携带物品准备

户外手套是必需的,避免手部扎伤、划伤;工兵铲可以防身同时又是拐杖和勾手;火机、香烟、二踢脚,火机点烟,烟点二踢脚(不到生死关头不能用,防止山火),主要用于驱散熊或狼等大型野生动物,其他的使用工兵铲就能对付;刀具、纸巾、创可贴必带;食物尽量选择热量高、质量轻的,水是必带的;另外还有备用电源、相机。

二、出发

2015年3月22日早晨的解放广场,18路公交车站点在大宫楼下。7:30上车出发,投币两元。

塔子沟

8:15到达塔子沟山门。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小村、山门、水泥路,为了能快速到达山顶,我离开了水泥路,走进了松树林和灌木丛。后来证明了这是个糟糕的想法,原因是低矮的灌木丛严重地阻碍了我的行进速度。误入其中根本无路可走,只能靠一身防划伤的装备硬闯,枯树直接撞倒、活树用手拨开。

不过这一路挺有意思,至少我走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站在新角度拍拍照片,看看风景,鸟瞰我居住的城市,感觉远离了牢笼,呼吸格外顺畅;回望走过的荆棘之路,感悟:“没有路的地方,向前走就是路”。

塔子沟山顶

山顶还是那一排风车,向山下俯视,远处是S205省道,山下是老虎沟,几户村民住得悠然自得,向前看就是我的目标,海棠山主峰,我需要翻过眼前的山岭。目前我只完成了总路程的20%,向前走就是陌生的土地,我很兴奋,丝毫不感觉累。

三、新征程—翻越老虎岭

塔子沟南坡下是一道沟,名叫老虎沟,沟南侧是一道山岭,地图上没有名字,我就叫它老虎岭吧,接下来我需要翻越这座老虎岭。

谷底美景

我半蹲着身子,一口气下到谷底,想必很多来塔子沟游玩的人都从山上看过这里,却没有几个人真正到过这里。一大片草地,就像用梳子梳过一样,真想躺在上面打几个滚儿。一条小路指向老虎岭的北坡下,一路上沐浴暖暖的阳光,进入松林便开始爬坡。

爬老虎岭

北坡的松树很高,坡度很陡,由于没有矮树丛阻碍,很快到达了老虎岭的山脊上,原来这座山岭很宽,要翻越它可真不是我想象中那样简单,我沿着山脊找到一个较高的山头,重新确定一下前进的方向。

补充体力

这时我感觉有点饿了,是该补充能量的时候了。半块黑巧克力就一把花生米,之后灌半瓶水,顿时感觉体力满格儿了。

我拿出相机,用定时功能自拍几张留念(等我的无线快门到货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下老虎岭

一条很难分辨的小路沿着山脊,似乎能到山下。我离开补充能量的地方,除了脚印,什么也没留下;除了记忆,什么也没带走。这是一个旅行者应该做的,只有对山川大地心怀敬畏,旅行才会圆满。记得一位贤者说过:“大山都有灵,我们应尊重它,神圣的山不要登顶。”我小心地绕过了山顶最高点。

一座电力铁塔矗立在南坡,头上的电线呼呼作响。山脊的北坡有些不知名的树,长着毛球一样的果实,我不认识,但拍下了照片,以备后查。

这条很难分辨的小路延伸至沟底,沟开口向南,走出沟就算完全翻过这道岭了,回望半山腰那电力铁塔已走出三百多米,我站在沟的东沿,对面是一片绿松林,松林边缘、沟沿底部的位置有一棵白色的树很显眼,好像是榆树,我走到近前,发现大榆树下有一座高大的坟丘,这时一阵山风吹过枝头,榆树、松树、枯草唰唰作响,我不禁感觉后背一阵发冷,我尽量压制着内心的惶恐,默念六字真言,顿时惶恐消散,心中充满力量。

葬猫善举

走过大榆树不远,沟西坡树丛里突然哗啦啦一阵响动,我本能地倒退一步,双手握紧工兵铲,铲头对准了响动之处,准备随时刺过去,定睛看时,一只小型哺乳动物正在逃窜,我不想伤它,索性让它去吧。

再看刚刚响动之处,一只大狸猫的尸体已冻得僵硬,细看发现它并无外伤,只是皮毛上有呕吐、排泄物的痕迹,推测是误食了中毒的老鼠所致,可能大狸猫死后被主人丢弃到这里,抑或是它走到这里毒发身亡。

强烈谴责这些乱用鼠药的人们,杀死老鼠的同时也害死了老鼠的天敌,而且还会危害到其他食腐动物,不应让大狸猫暴尸荒野。于是我费了很大的力气,用工兵铲挖开坚硬的地面,把它埋在了一棵小松树下。尘归尘,土归土,每个生命都会在时空中留下轨迹,而大地最终收容了一切。我得继续旅程了,很快我走出了老虎岭。回望这条普通的山沟,为我的旅程增添了滋味,向前望是河床,沿着前面那条沟走到头就是海棠山的后山了。

四、新征程—冲刺海棠山

海棠山、红石谷我去过多次,都是从南门开车进的,今天走北门进入是第一次。

走过馒头沟

走出老虎岭是一个村落,有道路通往前面的沟内,我并没有沿着道路走,而是斜刺里穿过一片河滩、荒地,到了沟口,回望一眼,村落、山岭、风车、铁塔、蓝天构成了一道北方大地壮美的风景。我继续向沟内走,遇到牧羊人,打听得知:刚刚我穿过的村落叫馒头沟村,前面的沟叫马圈子沟。馒头沟!!!记得妈妈说过:“你姥姥出生在一个叫馒头沟的地方。”神奇!100年前我身体里的基因竟然在这里出现过。呵呵,继续前进,感谢牧羊人。

穿越马圈子沟

马圈子沟中部有十多户人家,石头墙、老房子,房前屋后都有果树、菜园,当我路过一家门口时,一只大黄狗懒懒地趴在院内,抬头看了我一眼后接着睡。继续向前走有两条岔道,我选择了右边的。

选错路

道路逐渐变窄,最终只容一人通过,两侧灌木丛越来越密,小路沿着山坡向上延伸,我估计爬上去就能看到红石谷了,山坡上长满碗口粗的树,树下是矮树丛,虽然有路,但只有爬行才能通过。

坡度很陡,爬十米就得休息一会儿,爬了半个多小时,抬头望终于能看到山坡的边缘。努力爬上去却发现山顶根本没有路,我攀上一块巨石,登高远眺,确认自己的位置,好像离红石谷更远了,我选错了路……我只能选择原路返回。

看卫星地图时,那满山的绿色我以为是松林(松林下很好通过),实际到达时才知道此路不通,这就是触碰真实世界的感受,有意思,以后出行还要做更多的功课。

回头是岸

我快速地返回了马圈子沟尽头的岔道口,这次我选择走左面那条路,穿过山坡上的梯田(上图红圈内就是走错的路),遇到一对夫妇正在捆苞米杆,我向他们问好,并得知了去红石谷的路,此刻是中午12:30。走出马圈子沟时我回首眺望,换个方向看一下这个第一次涉足的地方,蓝天与青山的交界风车还在转动。继续向前,走进一条灌木丛中的小路,在一棵榆树上我找到了驴友前辈留下的路牌,起点是满土沟,应该就是馒头沟,终点是红石谷。找到成熟的路线本该高兴,可是却感觉少了独自探路的新奇和刺激。

新的视角—红石谷

红石谷我来过两次,都是从东南的谷口进入的,却不曾到达过北面的谷口。

今日到达这里我必须拍照留念,我把手机立在草丛里,开启声控拍照,一顿喊“茄子”。本以为是无人之地,却突然听见头顶的灌木丛有人说话:“大冷天的,谁上这喊茄子?。”伴随着一阵稀里哗啦的声音,一对中年夫妇钻出了灌木丛。自拍被人打断我感觉有些尴尬,但看对方的装备也是驴友,跟我一样浑身是土,不禁释然。我们相互一笑,聊了起来,原来他们也是玩穿越的。

红石谷内很温暖,我感觉有些累了,找了个缓坡躺了下来,仰望蓝天,放松一下。拿出相机,拍一张早春的红石谷。那天的蓝色,就是相机拍下的真实颜色,未做过任何修饰。

冰冻的小溪正在消融。我在一个小瀑布前自拍了几张,保留一下这里早春的样子。

我沿着冰冻的小溪向下游走,山谷南侧的花岗岩石块很特别,这个角度看很像巨人的脸。

红石谷入口的水坝上很干净,我在这里补充体力,此时的红石谷异常宁静空悠,应该只有我一人了。吃饱喝足已是14:05,准备走出红石谷。

普安寺前

14:40,我来到普安寺前的广场上,放松地坐在这里,享受一缕阳光,静听一曲梵音。

休息一会儿之后我到大殿内捐了些香火钱,希望为寺庙日常维护保养做点贡献。

看看时间已是15:20,这里到乘车地点还有一段距离,我该下山返程了。

我快速下山,离大板村不远就遇到了出租车,15元把我送到了阜蒙县,返程平安。

回到家之后,我感觉膝盖疼痛,查阅资料得知:户外运动保护膝盖是重点,下次爬山一定得戴上护膝。

五、后记

这是一条徒步穿越的经典路线,此后我又进行了两次穿越,每一次都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1.给队友的承诺

阜新徒步大队是我加入的第一个户外运动组织,在这里我结识了热情、朴实的队友,我承诺过要带他们进行一次徒步穿越。2015年10月7日,我兑现了承诺。

这一段漂亮的小路,我叫它:“海棠秋色”。

愉快的一天,队友们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捉到了一只海棠山特有的大黄蜂,我没有伤害它,合影之后就放生了。

我拍到了最喜欢的照片,我叫它“海棠暮鼓”。

2.与妻子携手的旅行

2016年3月27日,我的妻子加入了我的旅行,还是这条路,这次我们携手走过。

早春温暖的午后,她在红石谷的双狮峰下写生,我在旁边陪伴。

我带妻子看了箴言石,妻子问我什么是箴言,我告诉她,我只知道:六字箴言“嗡嘛呢呗美吽”,念诵会得到加持,可以驱散绝望、恐惧。

路中间的摩崖造像,没有因为景区建设而遭破坏,妻子看了很是欢喜。于是开始通过移动4G网络查阅海棠山的故事:

海棠山普安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道光赐匾额,与瑞应寺齐名。普安寺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道光八年(1828年),来自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利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主持镌刻摩崖造像,其文字有蒙、藏、满、汉四种,50余处,在国内罕见。内容为咒文、真言、赞语、镌刻时间、记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佛教人物造像有:阿底峡、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米拉日巴、关圣大帝,普安寺位显、德高、权重的活佛和经师。神佛造像主要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药师佛、观音、文殊、度母等佛母和金刚、护法神造像,共46种190尊。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及国外雕刻艺术风格,造像雕刻得细纤精巧,惟妙惟肖,从形式上看生动活泼,神形兼备,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独特的具有蒙、藏、汉族兼备的高、中低浮雕艺术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绘仍很鲜艳,令人叫绝。目前,在我国发现如此规模的摩崖造像还尚属首次,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称中国一绝。

我告诉她:这就是我拍的“海棠暮鼓”。

普安寺大殿前,我们相依而坐,谈天说地:“阜新历史悠久,辽时是契丹的后花园,自古是战略要地,也是文化要塞。我相信阜新这块神奇的土地一定隐藏了很多秘密。要知道答案,需要我们继续走更多的路,听更多的故事,触摸更多的历史。”

六、路线攻略

去:解放广场(大宫站点),乘坐18路公交车(半小时一趟),到塔子沟下车。回:大板镇乘坐公交车(一小时一趟),或打出租车回到阜蒙县。

行程:徒步穿越路线17千米。如下图: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