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缘起与题说

序言 缘起与题说

缘起

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多少有点儿率性。本来我既不识玉也无涉美学,两者都没进入过视野。不过,真的就像许多人间故事开头一样,又是老伴儿惹的事。

许多年前老伴儿出差到新疆和田,忙完公务,当地朋友带着她去逛大名鼎鼎的和田玉器市场。老伴儿纯属工薪一族,或许思忖此行遥迢万里不忍空手而归,便破费将近一个月的工资给我捎回一件小玩意儿。那还是在当地朋友热心帮腔下大杀其价的硕果。

这件小东西的题材是“小鸡破壳”,一只稚嫩的鸡雏刚好从蛋壳中探出头来,嘴里还衔着一支灵芝。玉质洁白无瑕,握可盈手,流畅而圆润的造型引诱人时不时去抚摸它。这虽是我第一次接触“和田玉”,此前却早已熟知它誉满天下的传闻,并感叹它果然名不虚传。

转过年,我从南方回到北京,在茶几上小心地拾起它来,却令人一惊。它变了,变得暗淡,泛黄,失去旧年容光焕发的风采,不管怎样擦拭都无济于事。

于是,我去请教内行的朋友。朋友扫了一眼说:“这不是和田玉,是俄料。”

俄玉产自俄罗斯,输入中国是新近的事。朋友口中的“俄料”在当时带有明显的贬义。而我却百思不解——为什么足可信赖的老伴儿,从明明白白的原产地又在当地主人的引领下,带回的竟然不是和田玉?

受好奇心的驱使,我开始走入国内享有盛名的拍卖会,志在必得地激烈竞投,得来几样注明是明清老件的拍品,急忙拿给朋友去看,朋友笑着说:“还是俄料嘛!”

不言而喻,明清那时候连俄料的影儿还没有呢。这一概是赝品。

这次我被刺痛了。并非计较经济得失,身为一介文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对知识与见识的愚弄。我感觉智能遭到践踏,人格受到羞辱,用时下的语言来说是跌份儿。也隐约意识到,自己面对着国内从原料到加工再到流通领域的一个不真实、不诚实,起码是不规范的系统。

幡然间拍案而起,我把在南方过冬的书房改为作坊,添置了电动机床、蛇皮钻、一百来样砣具、微镜设备,还有滚筒机……当时的和田玉价格尚未飞涨,还可从新疆商人那里直接买到原生态的和田籽料。也有朋友听说我在跟玉较劲儿,便主动送货上门。我自己动手切片、打磨、用仪器观察比较,煞有介事地展开一场捍卫尊严的游戏。

这一行讲究“多看”与“上手”。闲暇时,去到博物馆的展柜前徘徊,在内地,在台湾故宫,也到欧洲和美国去看八国联军的掠夺。记得到苏州时恰巧赶在一次明清玉器展览之前,在当地朋友的热心帮助下,由一个人拆封,交我上手过目,再由另一位友人重新包好,半天时光像流水作业一般过手七百多件古玉,大饱眼福。晚上与朋友饮酒,留下一首小令:江南忆,最忆是姑苏。踏遍雨巷觅脂玉,探尽名苑登虎丘,几醉得月楼!

经过炼狱一般的动手动口,我已不再发憷,在相关的各种场合可泰然处之了。

2004年,我卸下身上的各色虚实岗位安坐家中,享受平生唯一的持久嗜好,在书海漫游。所看书目早已离开文学本行,在人文科学之间徜徉,不为专修,只为游历。近两年无意中撞到美学怀里,这段看书经历可不悠哉美哉,原以为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却不料如蹈波涛汹涌的涡流。不过,那专注于一件事的心情却很惬意。恍然间想到,何不索性写写没人写过的“玉美学”呢!

对我来说,本书是近年来读书与收藏的笔记。脱稿时抬头看看墙根,这期间从各地书店和亚马逊网站买来的美学书籍积满了一座书架,仿佛一个小小的驿站。告别它,我又将走向下一站,不知那会是哪里。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