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世界五台山
盛夏7月,我驾车来到山西的东北部,前往仰慕已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
五台山,许久以来在我心里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常听说在五台山拜佛求愿是十分灵验的,也时不时听说某位朋友又去五台山还愿去了。似乎大家对到五台山求愿灵验后要去还愿是有共识的。我虽不是佛教信徒,但也常怀一颗常人崇拜圣灵之心,无缘之中似乎欠着五台山一点未了之情。如今,我终于来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
五台山为太行山的支脉,由东西南北中五大主峰环抱而成,五座高峰耸立,峰顶平坦宽阔,如垒似台,故称五台。五座山峰以台定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中最高的是北台叶斗峰,海拔3 061.1米,是我国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顶气温很低,甚至炎夏飞雪,故又名清凉山。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固然奇丽,然而它之所以名播海内外,是因为它一直被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另三座是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之首。
五台山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小小的台怀镇上,到处都是游人和香客,当然也到处都是宾馆饭店。走在镇上,名山灵气扑面而来。这里四面环山,满山青松翠柏,数不清的寺庙依山分布在台怀镇周围,一座大白塔在蓝天白云的沐浴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那就是塔院寺的大白塔,塔高50余米。时见僧人正在庙宇之间一步一叩,我方知除了藏传佛教的藏区以外,这里也一样有五体投地苦行僧式的朝拜。
五台山建庙历史很久远,据记载:寺院始于汉明帝,盛于唐,清朝尤为鼎盛。原有寺院360座,现存124处;而唐以来的各代寺庙尚存47座,堪称世界古建艺术宝库。1257年,西藏名僧八思巴到五台山朝礼,喇嘛教开始传入五台山,形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青庙”与“黄庙”同兴的盛况。五台山名刹古寺依山而建,相对集中,高低有序,鳞次栉比,佛教文化、古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艺术的一块宝地,称五台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名副其实。
五台山地区现存的124座寺庙分布在方圆百公里的范围内,如果只是粗略游完现有寺庙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若“大朝台”,即所谓五台登顶,则困难更大。从朝拜的僧人那了解到,能走遍全部寺庙并登上五座台顶的人很有限,一般人是很难全部走遍的,只有少数极其虔诚、持之以恒的僧人才能做到。相传,乾隆皇帝每次来五台山都想亲至台顶进香拜佛,均被风雪阻拦。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他向曾在中台演教寺住过20年的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询问登台事宜。青云和尚将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如实禀告乾隆。台顶气候异常恶劣。五台之一的中台,一年有8个月降雪。而华北最高峰海拔3 061.1米的北台更甚,这里8月见雪,5月解冻。据气象资料记载,五台台顶气温年平均为-2℃,极端最高气温只有20℃,最低气温达-44.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9.5℃;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
据说乾隆知道难以登台顶后,便给青云和尚出了道难题:五年后再来时,既不登台顶,又要朝拜五台文殊。青云和尚在弟子的帮助下,将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五文殊殿内。乾隆五十一年(1786)3月,乾隆来此殿进香,朝拜五台文殊,大喜,遂亲笔题诗一首。此诗刻制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现在黛螺顶寺院山门前有牌楼一座,石狮一对,内有乾隆帝御制黛螺顶碑记一幢。黛螺顶风景幽雅,高瞻远瞩,整个台怀镇寺庙群尽收眼底。正是五台文殊像在黛螺顶的建成,使得人们不用转遍五台也可以朝拜五台文殊,因此这里被叫做“小朝台”,成为游人香客的必到之处。
徜徉在一所所历史久远的寺庙之中,遥望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殿宇,凝视那阳光在绿荫中留下的点点光斑,聆听暮鼓晨钟木鱼经声,仿佛置身于冥冥之境,体会着时光恍然,神龙盘旋,唯愿大慈大悲,平安祝福,一切仿佛又是昨天。
时间有限,根据资料上的推荐,我重点游览了黛螺顶、显通寺、塔院寺、龙泉寺、镇海寺、南山寺、殊像寺、五爷庙、观音洞等有代表性的寺院,还驾车登上了最高的北台顶——叶斗峰,完成了我至少登上一台顶的心愿。去往北台顶的一路之上,山路盘旋惊险,一侧是绝壁深渊,一侧是绿树青松,溪水淙淙。山顶的云,青青淡淡,如梦如烟;山间的树,挺拔修丽,青翠欲滴;山中的水,清流生凉,幽雅并生。盛夏登上北台顶,虽然阳光直射,还是顿生寒意。放眼望去,真个是千嶂尽去,万里无碍,天造地化,一览无遗。置身这佛教圣山之巅,心灵如洗,堪为这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所征服。
走遍五台山,细细品味五台山的历史文化,似有时光倒流、返璞归真之感。历史之厚重、人文之精华、佛教文化之精髓,这一切,怎不叫人赞叹江山之锦绣、文化之璀璨、天地之和谐?
在离开五台山之际,似已如释重负,心中也坦然了许多。回首望去,高耸的白塔、气势磅礴的寺庙建筑群、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已浑然一体,好似一幅壮丽的山水长卷。我向渐渐模糊的圣地再一次深情地挥挥手:再见,佛教圣地五台山!再见,夏日的清凉世界。
(198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