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陈桥兵变
整个陈桥兵变和禅位登基的过程,井然有序,几乎无懈可击。没有事先预谋的任何迹象,赵匡胤被逼无奈,完全出于不得已。
要说这事纯属偶然,恐怕连赵匡胤自己都不相信。因为大家只听说被绑架要挟钱财,或者被绑匪撕票的。没听说绑匪绑架人,是为了让被绑架的“肉票”去当皇帝的。所有被绑架的人,都是去倒霉,只有赵匡胤,倒霉得当了皇帝。这种倒霉,谁能遇上?!
一个被绑架当皇帝的历史奇剧,就这样凌空出世,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这样说吧,本剧情节,纯系偶然,绝非导演创意,更不出于本剧剧组的统一编排和设计。
前前后后的一应安排、布置,竟然那样细致周密,万般周全,全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从制造“两个太阳”的谣言,激发三军将士的情绪,到兵士劝进,黄袍加身,连早朝的时间都赶得正正好好!可越是无懈可击,越容易让人生出异议。
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巧合的事情吗?有是可能的,可是碰上却不容易。要说兵变这种事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常有的事儿。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但是像陈桥这样的兵变,历史上绝对没有先例,在此后的人类历史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出现第二次。这场兵变,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但是这个奇迹,跟下雨淹了房子,还有蝗虫吃了幼苗,导致农业歉收之类,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类关于人和人类历史的事件的结局,不可能完全都是由自然的变化所引起。既然是人类的事件,就一定有人的意志的主动参与。
有关这段史书的各种记载,都说了这样的话语:当周世宗柴荣过世以后,“主少国疑,中外有推戴之意”。这是有关这段历史最靠谱的一句话语。其他记载都像戏文,编排了一遍又一遍的样子。故事情节虽然描绘得很生动,但是仔细品读,总觉得漏洞不少,可疑之处很多!
说是国君年纪太小,国中的大臣和朝外的武将们都不放心。不放心什么?不放心国君,也不放心国家呗。这么小的国君,能够坐稳江山,把国家治理好吗?不放心就会起疑心,起疑心就会与朝廷分心。心思分离之后,就会生出他想,于是就产生了是否需要重新推举出一位新皇帝的想法。再之后,就是揣摩人选,张三、李四?看来都不行,那么谁行呢?赵匡胤,只有赵匡胤行!无论是能力和人品,他都行!赵匡胤,就这样被选中了。选中了之后,才有了“中外”想要推戴的意思。
“中外”不是中国和外国,也不是家里和外头的意思。
“中外”的“中”,指的是朝廷中的大臣们。朝廷的主脑就是宰相,所以,就连宰相们都可能是同谋,至少是预谋。尤其是范质和王溥!看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虽然好像是站在局外的立场上,但却那么的活跃!先活跃着“后悔”了一番,接着,又活跃着跪拜,再接着又活跃着去组织和安排禅让仪式。范质为什么掐王溥的手?说是仓促派赵匡胤出兵,犯了大错。不派他出兵,他就不政变了吗?有没有可能是在表达另外一种意思:“还真成了吔,打起精神来,下面要看咱俩的了!”
我没说两位宰相就是同谋,但至少他们可能是预谋。他们早就看好赵匡胤,只是不敢保证他会兵变,一旦兵变已经完成,临机转舵,就不仅是五代时期宰辅们的习惯,很可能也是他们自己的心愿。虽然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但却没有意识到政变这么快就开始,而且已经成功了。这一点,刚好可以解释禅位诏书为什么没有事先准备好。
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像范质和王溥等的朝廷重臣们,对赵匡胤取代后周政权,在根本上不仅没有反对意见,而且有主动支持的明显表现。
“中外”的“外”,主要指的应该就是节镇和州郡的统兵将帅们。赵匡胤身边的将校自然不必多说,就是藩屏一方,执掌州郡大权的后周军政长官们,包括后周的宗亲,不仅没有及时做出必要的反应,甚至首先接受了这个事实。
我举两个代表人物给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先看符彦卿的表现。
赵匡胤于正月初四完成禅代,初五定国号为宋,改纪元叫建隆,同日遣礼官和使臣分别祭告天地、告谕天下。
后周摄政太后符氏的父亲符彦卿,当时身任太尉、兼中书令、守天雄军节度使,封魏王。正月十七这天,这位大腕儿,就把一份降低自己身份的奏章,送到了宋太祖的手上。他希望宋太祖以后只要称呼他的名字就可以了,不要再叫魏王、国外公什么之类的。天雄军治河北大名,在今天的北京附近,到都城汴梁就是河南开封距离不算近,那时候没有飞机和高铁,就连汽车和手扶拖拉机都没有,得到消息就得几天,接着再派人送呈奏章,就是用快马,也还得跑几天。臣服的奏章,往返还不到十二天,来得可以说是超快。这个事实至少说明赵匡胤当皇帝,符彦卿没有不同的看法,一经闻讯,立即就接受了。符彦卿的两个女儿,曾经一前一后,死了一个跟上一个,前仆后继,都做了柴荣的皇后。符彦卿不仅是周世宗的丈人,而且是丈人的二次平方!这位周世宗柴荣的平方丈人符彦卿,作为后周的至亲,是后周真正的国老爷,地位崇高无比,荣宠也达到了极致,而且手中还握有重兵。就这么轻易臣服了!
当然,这和他的第六个女儿,当时是赵匡义的老婆肯定有点儿关系。显德年间,符六儿嫁给赵匡义时,赵匡义的身份还很低,赵氏兄弟都还是后周的大臣。太祖开宝八年,符六儿病逝。赵匡义登基以后,才追封符六儿为后。在当时的氛围下,符六儿作为秤砣,肯定没有符皇后有分量。
咱们前面说过一位冯道先生,是专给各种皇帝当宰相的;而人家符彦卿将军更牛,专给各种皇帝当岳父老子!
再看张永德的做法。
张永德就是那位在周世宗临终前被解除殿前都点检职位的倒霉蛋。
张永德虽然不是柴荣的至亲,但却娶了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儿,人家是后周资深驸马爷!虽然被世宗解除了执掌京城禁军的军职,但身上还有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跟宰相平级,同时还担任着忠武军节度使,手上同样握有兵权。
张永德跟赵匡胤的关系非常奇特,前面已有交代。与赵匡胤同事多年,作为赵匡胤的顶头上司,为赵匡胤的提职晋升做出了很多努力。后周显德五年,赵匡胤发妻贺氏过世,张永德出重资帮助赵匡胤续娶了王氏。这位王氏,在赵匡胤登基之后不久,就被册封为皇后,三年后病逝,被赐谥“孝明”。
听到赵匡胤当了皇帝,张永德不仅没有感到意外,而且急称“万岁”,表达拥戴的忠心。赵匡胤立即给他加官晋爵,升他为兼侍中,改授武胜军节度使。赵匡胤当皇帝之后不久,又把他召进宫里,亲自陪宴,还像从前对待老上级和后周元勋一样对待他,开口闭口,就是一个“驸马爷”。张永德受不起,希望直接称呼自己的名字,赵匡胤就是不听,直到赵匡胤撒手尘寰,一直都还叫他“驸马爷”。
张永德不仅坚决拥护赵匡胤当皇帝,若干年后,赵匡胤平定江南的时候,张永德还拿出几乎全部家资,帮助赵匡胤打造了数十几条大号的战船。宋太祖过世以后,宋太宗即位,张永德继续效力,太宗又加封他为邓国公。真宗皇帝即位,又封他为卫国公,授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张永德一直活到真宗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张永德就在第一个千禧年到来的时候,告别了这个世界。
符彦卿和张永德都这样,何况其他的节镇将军们!
文臣里的宰相和武将中的大腕们,都拥护赵匡胤当皇帝,这不是“中外有推戴之意”的内外合谋又是什么?
可能只有韩通,才是真正的局外人,一个标准的愣头青!
尽管这是一次兵变,但却不是窃夺政权,而是接受“中外推戴”,顺利接管政权!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叫做“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