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装备发展

三、装备发展

●身着新军装的武警官兵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自豪无比。苟继富激动地说:“我太自豪了!新军装穿在身,精神气十足。”

●心有余悸的盗猎头目仍不解地问:“昨晚用的是什么武器?现在我耳朵仍然嗡嗡作响,眼前一片白光。”

●大屏幕上,这群人毫发毕现,连脸上的黄褐斑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群人胳膊上都扎着黑袖标,为首的一排人还打着横幅。

武警官兵换装新式警服

20世纪80年代初,武警部队刚刚重新组建时,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广大官兵身着上绿下蓝警服,戴中心为国徽图案的解放帽,领部缀红领章,其他服饰配套品种与人民解放军相同。

警服是武警部队的重要识别标志,也是武警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使武警部队的正规化建设迈向深入,展示武警部队良好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要改善警容仪表、提高警服质量和区别于民服、军服》的指示。

接到指示后,武警部队开始着手研制“83式”服装。其主要色调为橄榄绿色,既与军服相区别,又有保护色的功能。

新式警服男女均为大檐帽,大檐帽帽墙有两道金黄色牙线。帽徽由国徽和浅蓝色盾牌以及金色的长城和松枝的图形组成。

男式上衣为立翻领,女式上衣为小翻领。镶有黄色牙线的软肩袢上佩有蓝色盾牌警种符号。内卫、边防部队的标志是红色五星和两支交叉的步枪;消防部队的标志为水枪、斧头和红色火苗。袖口两道牙线、裤子中缝有红色牙线。

1983年8月1日,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国驻华使馆门前执勤的武警,以及北京边防检查站的武警官兵率先换装。到1985年5月1日,武警部队全部换着了新式警服。

新式警服装备部队之后,老百姓顿觉眼中一亮,武警们变得威武挺拔,英姿飒爽。

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武警官兵依次配发了83式、87式常服和01式作训服。虽然数次换装,但警服的面料一直没有离开过“的确良”和“涤卡”,“的确良”和“涤卡”甚至已经成为士兵常服的代名词。这两种面料虽然挺实耐磨耐洗,但透气性不好,而且军装的版型与外军相比也显得刻板。

2005年5月1日,武警部队士兵再次统一换发05式武警士兵夏常服;12月1日起,换发05式武警士兵冬常服。05式系列夏迷彩服亦将从5月1日起配发全体武警官兵。

新式的警服在面料和版型上都有很大的改进,不仅结束了警服“的确良”和“涤卡”时代,而且使穿着新式警服的武警官兵们显得更加威武神气。

夏常服以“仿毛哔叽”代替了“的确良”,冬常服以“仿毛加厚哔叽”代替了“涤卡”。面料采用是“多异涤丝哔叽”,里料采用“防静电涤丝绸”。它们都是军服、警服研究人员多年科研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两种材质的布料透气性、舒适性较好,具有良好的抗皱保型和水洗免烫功能。

新警服在版型上取得了重大改进。从前的警服穿起来像套个布袋子,士兵穿着显得拖沓、臃肿,体现不出士兵们的精神来,更别说美观了,所以经常有战士把衣服悄悄地送到服装店去改。

“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士兵常服是作训合一,所以不得不设计成‘H’型。”全程参与了新式服装设计工作的武警后勤装备研究所工程师端木琳在总结新式警服的特点时说。

新警服改掉了这个缺陷。男装形成了更能体现男性美的“T”型结构,而女装则形成了能够体现女性体形的“X”型结构。

“穿上新警服,男兵更挺拔,女兵更飒爽。”端木琳说。3月初05式士兵夏常服在武警部分总队试穿后,曾有人给他打电话报喜:“新常服发下来后,战士们很喜欢,有的人试穿后都不愿意脱下来了。”

这次换装,警服的型号也从“3型5号”增加到“5型5号”,就是说,士兵们在服装大小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往的警服为了能让大多数士兵穿进去,所以武警士兵常服一直采用3型5号系列号型。这种号型设置因为设计尺寸跨度比较大,致使许多士兵穿在身上显得肥大、不合体。

而这次新换装的警服,无论战士的身材如何,都大体上能找到合适的警服。

这个改进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为了让指战员们穿上得体的警服,使号型设置更加合理,武警总部后勤部军需物资部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到20多个总队对约18万名士兵进行了体型调查,筛选出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的8万份人体尺寸数据,建立起了“部队青年群体体型分布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号型设置被细分为5型5号,并以此作为对士兵常服板型改进和安排生产比例的依据。

另外,05式士兵服还将原来的翻领罩衣改为了小翻领西服,臂章也由别针式改为固定式;在右胸前还设置了胸标缀钉孔,为士兵准确地佩戴胸标提供了方便条件。

这次换装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迷彩服重新“回归”武警部队。

武警在1998年后取消了87式迷彩服,替换了01式作训服。重新配发迷彩服,主要是因为武警特殊职能的要求和解决现行作训服的功能缺陷。

新的迷彩服采用通用数码林地迷彩和涤棉材料,迷彩作训服比迷彩服增加了护肘、护膝和护裆。迷彩纹样模拟夏季丛林和灌木环境,颜色由深绿、浅绿、棕、黑4色组成。

上衣为下摆收束的茄克样式,迷彩帽为棒球帽样式。由于警官和士兵的工作职能不同,两种迷彩服在设计上又略有区别,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各自的工作岗位。

数码迷彩与人们常见的迷彩服有明显的不同,一是各个单元花块之间的边缘变成了锯齿状,二是衣服上明显地有横竖交叉的网格。

我国以前装备的大部分迷彩服采用的都是通用型林地迷彩纹样,各个单元花块之间的边缘为平滑的曲线。这种花型设计在远距离上有着较好的隐蔽效果,但在50米的近距离内伪装效果却不佳。

数码迷彩克服了这个缺陷,它通过打乱花块的排列规律,给观察者形成一种树影摇曳的错觉,增强近距视觉隐蔽效果。此外,新式迷彩服还具备了防近红外侦视功能。

新式迷彩服的设计不仅兼顾了各气候区域夏季穿着透气舒适的要求,还具有耐摩擦、抗撕裂和永久抗静电的特性。这就避免了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因摩擦产生静电而造成安全隐患。

新警服的这些特点让武警指战员们兴奋不已,他们从中感受到了祖国的日渐强大,并由衷地感到骄傲。

武警部队后勤部许世宽副部长对中国武警新警服的诸多亮点作了如此诠释:

这种变化是在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实现的……部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得到增强,士兵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也会得到提升。

从2007年8月1日起,武警部队又换装了以深橄榄绿为主色调的“武警07式服装”。它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105个品种。

这次新的换装,武警军官的服装几乎都是量身定做。当武警云南总队电视新闻工作站站长苟继富领到了为其量身定做的武警07式服装后,仅别姓名牌、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帽徽、胸标、领花、肩章和臂章就用了很长时间。这些配饰使武警官兵们更加神气、威武、靓丽。

这是武警部队服装史上一次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改革,标志着武警部队服装保障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身着新装的武警官兵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自豪无比。苟继富激动地说:“我太自豪了!新装穿在身,精、神、气十足。”

装备高科技新式武器

武警总部成立后,武警总部的领导们深深感到,武警作为以内卫执勤为主的警卫部队,其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与军队有着极大的区别。最为突出的是,对于犯罪嫌疑人多数情况下不能致死,首要的任务是生擒。

还有一点就是,世界恐怖力量日益猖獗,恐怖分子的手段和装备日益进步,与此不相协调的是,部队的装备相对来说反倒落后了。

这决定了武警部队必须在装备上有大的提升。为此,武警总部指示,所属各科研院所要加大研究适应新条件下作战装备的研发力度,发展特殊条件下的特种作战装备。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高科技武器装备开始进入部队,成为武警处理突发事件、打击犯罪的利器。其中最让战士们爱不释手、兴奋不已的是非致命杀伤武器和先进的侦察装备。

类似球迷闹事、因各种纠纷引发的群众械斗等大规模事件的处置,历来受到各国政府和内卫部队的重视。

2000年,武警工程学院专门成立了以科研部宋知才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他们通过近一年的设计论证,终于研制出QFB35—02型背负式防暴驱散器。

新型防暴装备接受了实战的检验。在代号“西部-01”演习中,武警某支队接到命令:××日,某地河东与河西两村村民因争夺水源发生大规模群体性械斗,要求立即前去处置。

在河滩空地上,一群人正进行大规模械斗,现场一片混乱。近万名群众混战在一起,木棍、大刀、长矛、自制土枪成为发泄仇恨的武器。许多人已经倒地,大规模流血事件即将发生。

指挥部派出了两个中队的兵力,但立即被淹没在群众当中,一时间情况十分紧急。指挥部立即决定,起用代号为“雾龙”的新装备。

只见4名特勤分队的战士,肩背类似解放军“火焰喷射器”的装备,在不同方位,利用有利地形实施驱散。战士们扣动扳机阀门后,4条长达30米的“雾龙”呈现,覆盖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以上,形成巨大的刺激空间。3分钟后再看现场,除留下恶斗的痕迹外,人群早已不知去向。

这种防暴驱散器是以高压气体为动力,可以快速、大面积地布撒防暴干粉,是武警部队、公安部门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的利器。

这种驱散器在部队作战中,若喷洒有色气体,还可起到遮蔽目标、隐蔽部队行动、降低敌武器使用效能的作用,而且可替代催泪弹用于军事训练、演习等场地。

对于群体性骚乱要驱散,但对于小规模的犯罪行为则要坚决实施抓捕。为了调查取证,在抓捕过程中,尽量不能把犯罪嫌疑人致死。这时,强光致盲弹和爆震弹就发挥了作用。

非杀伤性武器不同于传统武器,主要通过攻击人体最薄弱的部位,对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进行干扰、破坏,使人丧失攻击能力。

强光致盲爆震弹是一种爆炸物,掷出两秒钟后,就会发出强烈闪光,强度相当于1000万支烛光,即使闭上眼睛,也会使人瞳孔缩小,看不清物体,一个半小时后,视力才能恢复正常。

爆震弹爆炸后会发出180分贝的噪音,高强度的声波使人暂时失去听觉、知觉,在短时间内失去活动能力和反抗能力。

在一次作战行动中,一个20余人的盗猎团伙携带大量枪支,在青海羚羊滩以西两公里处搭起帐篷,准备猎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藏羚羊。情报反映到武警某支队,立即按照上级指令,指派武警某中队准备当晚对犯罪团伙实施围捕。

0时,一颗红色信号弹冲向夜空。顿时,盗猎团伙营地一片大乱,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借助有利地形掩护,疯狂还击。30分钟后,指挥部决定对犯罪分子使用新式非致命武器。

瞬间,整个夜空亮如白昼。爆炸物发出高达180分贝的强光和巨响,盗猎分子顿时失聪、失明,只能束手就擒。第二天,心有余悸的盗猎头目仍不解地问:“昨晚用的是什么武器?现在我耳朵仍然嗡嗡作响,眼前一片白光。”

这是武警工程学院研制的声光爆震弹。对于这种非致命武器,武警工程学院装备器材中心杨金柱主任说:

慑人心智,克敌于无形;扰其行为,打人以措手不及,这是声光武器的最大特点。

制服而不致死,这是武警部队执行抓捕任务时的一个原则。但是,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我们的武警战士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除了练好军事技能,在单兵自卫装备上能不能有所突破呢?

武警部队组建初期,部队装备的几乎都是军队使用的大威力武器。子弹穿透力大,即使穿过人体后还能致人于死地。这很容易在抓捕过程中造成误伤。为此,一款不发射子弹的手枪被研发出来,并装备到部队。

这天深夜,武警某中队战士小杨在一座大桥桥头执勤。突然,远处隐约传来一阵阵呼救声。小杨下意识地抽出为哨兵配发的手枪式单兵喷射自卫器,机警地向前走去。

声音是来自停放在前方大约100米的一辆微型面包车上。小杨走近一看,只见车内3名歹徒使劲按住两个女青年,女青年正不停地挣扎。

“住手!”小杨见状怒吼道。

歹徒战战兢兢地走下车,见只有小杨一人,登时从胆怯变得肆无忌惮:“小子,识相点。”歹徒向小杨挑衅,看到小杨没理会,3人猛地向小杨扑来。

此时,小杨迅速举起“手枪”,扣动扳机,一束浓雾喷射而出,打在歹徒脸上。歹徒被刺激得连声大叫,倒在地上滚作一团。小杨不费吹灰之力就制服了3名歹徒,解救了两名女青年。

单兵自卫器是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警察部队竞相发展的集平暴与自卫为一体的新型装备。这种自卫武器,能在不致死罪犯的情况下,顷刻间使罪犯丧失反抗能力,从而生擒罪犯。

武警工程学院研制成功了新型“单兵自卫喷射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可以与欧美等国的同类装备相媲美。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防止犯罪远比制止犯罪具有更大的意义。为了获得犯罪分子的情报,获知犯罪企图,在武警总部领导的关怀下,“渔猎者”安全系统装备部队。

实验室里,一场网络信息安全演练正在紧张地进行:一种名为“渔猎者1号”的安全系统正在对网络上数以亿计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突然,警笛大作,“渔猎者1号”发现可疑信息!

这是一张从国外某网站发出的普通风光图片,网络监控人员立即将该网站锁定,将其发出的所有图片全部截获,利用“渔猎者”进行数据分析,提取出隐藏其中的信息,排列组合后马上送到密码破译部门。

很快,破译结果出来了:国外恐怖组织策划了一起劫机行动。这组信息是他们发给国内同伙的命令和指示……

整个过程只花了数分钟时间。

如何预防恐怖组织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已经成为各国安全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隐秘通信”正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手段。恐怖分子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犯罪信息藏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电子邮件或图画中,利用互联网发送给千里之外的同伙,实施遥控。

隐藏在正常信息中的“隐秘信息”很难被肉眼发现。比如,一张“蒙娜丽莎微笑”的图片,人物头上多出一根头发丝。在常人看来,这与正常“蒙娜丽莎微笑”没有什么两样,但可疑信息可能就隐藏在这根多出的头发上。“渔猎者1号”则能很快发现并将其截获。

臭名昭著的“基地”恐怖组织就曾经把指令和炸弹制造技术隐藏在一幅风景画中,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我国西部某地的恐怖分子,但被我国警方截获。这期间,武警部队装备的信息侦搜系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劫持人质是犯罪分子与武警进行对抗的常用手段。他们自以为这样警方就会投鼠忌器,但实际上武警有了应对的方法。

在一次战斗中,一个犯罪嫌疑人劫持人质在房屋内与武警官兵对峙。这处房屋内部结构复杂,室外武警无法掌握犯罪分子的具体位置,考虑到人质安全,官兵不敢贸然行动。

危急时刻,在烟雾弹的掩护下,一条灰色的“眼镜蛇”沿着门缝溜进屋内。很快,犯罪嫌疑人的一举一动被“眼镜蛇”锁定。现场图像信息通过“眼镜蛇”身上的微波传输系统,传入100多米外的监视器上,然后又传给远离现场的指挥人员。

根据这个情报,指挥中心马上制定出突袭方案,犯罪嫌疑人很快被武警官兵制服。

这条“眼镜蛇”是“超微型软管内窥镜侦察系统”。这套系统主要是针对“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实战要求,用来解决武警部队在处置劫持人质突发事件和抗震救灾中寻找受灾群众、隐蔽监控等实际问题。

在光线暗淡的条件下,“眼镜蛇”系统会采用红外线搜索,所以显示器仍会清晰显示现场情况。整个系统小巧灵便,便于值勤人员携带。

这些新式武器的研制成功,使武警官兵手中的“利剑”更强大。

实行网络监控执勤区域

2004年3月25日8时50分,担任北京使馆区警卫任务的武警某支队作战勤务值班室网管员程卫光像往常一样端坐在值班台前,聚精会神地通过网络系统逐个观察哨区情况。

他一会儿熟练地敲击着键盘,一会儿利索地推动着操纵杆,面前的显示屏上不断变换着执勤区域各个哨位的情况。

突然,程卫光发现,沿捷克使馆南端的光华路走来一群人。有情况!他快速旋转网络操纵杆,操纵架设在附近的摄像头对准了这群可疑的人。

远在数里之外的捷克使馆西南角的监控摄像头,“刷”地一下调转镜头,将400米开外的光华路路口位置的人群镜头拉到了程卫光的眼前。

大屏幕上,这群人清楚毕现,连脸上的黄褐斑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群人胳膊上都扎着黑袖标,为首的一排人还打着横幅。一看这阵势,程卫光预感到事态严重。

“参谋长,有情况。”程卫光转过身来告诉坐在身边的当日值班首长孙全助参谋长。

看到大屏幕上的情景,孙参谋长感到事态严重,当即开展部署:“103!捷克使馆西南侧正走来不明人群,请你快速到达……”

“D13,请你速派50名机动兵赶到使馆封控南、北路口。”参谋长沉着地指挥着。

这时,中队长周思广也通过网络向带班干部刘猛紧急呼叫。“K13,J13、F13,D13呼叫。13按照3号方案,组织机动兵封闭光华路南北路口,J13、F13,加强警戒!

8时55分,部队前方指挥所指挥车、“处理突发事件”小分队、机动分队都已经快速机动到位,在前方指挥所的统一指挥下,警戒组、宣传组、封控组、机动组均按预定方案有序地展开。

在这次行动中,支队、大队、中队、前指通过网络对一线情况实施了全天候、全时空的监测。准确掌握了情况,实现了协同指挥,联动处置,确保了使馆的安全和参与群众的稳定。

从发现情况到实施有效布控仅仅用了5分钟,这在从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前部队没有建成网络监控和联系系统,哨区出现情况要通过逐级请示,步步汇报后才布兵上阵,前后需要20多分钟的时间。

而现在,支队官兵只要几分钟时间就能机动到位,不仅争取了时间,而且对现场情况掌握详实,为科学布兵、正确处置打下了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