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犹如西山日

人生犹如西山日

接受过李文熙的启蒙教育之后,李叔同又师从常云庄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常云庄生卒年月不详,天津名士,工于诗文,学识渊博。

常云庄因材施教,结合李叔同的天资禀赋及兴趣爱好,专门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法。他摒弃传统儒教课徒的陈规,改为教授古诗、辞赋、传记、文字学等书。

按照常云庄的教学计划,李叔同先后读完《孝经》《毛诗》《全唐诗》《千家诗》《四书》《古文观止》。十二岁起,读《训诂》《尔雅》《说文解字》《史汉精华录》《左传》等书。

读《全唐诗》时,李叔同最喜欢的一位诗人叫韩偓。韩偓是晚唐五代诗人,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的诗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

韩偓为人耿介宽容,忠烈刚正、敢于直言。在仕途上不急不躁,谦让退后,史称唐代完人。龙纪元年,韩偓考中进士,官拜左拾遗,后官拜左谏议大夫。

宰相韩贻范母丧,昭宗有意诏其还位,命韩偓起草诏文。

韩偓说:“贻范处丧未数月,这么快就让他回朝,有伤孝子之心。他负责的事务,交给其他宰相办理即可。陛下如果真的看重贻范之才,就该等其满了居丧期再召他回来,何必让他入朝时峨冠博带,回到家中泣血于灵柩之侧呢?哀桑而废务,勤政而忘哀,都是不合人情之事。”

有人提醒韩偓:“皇帝让你写诏文,你却跟皇帝讲道理,你是想找死吗?”

韩偓说:“腕可断,血可流,这个诏书我不写。”

韩偓对中原大军阀梁王朱全忠不以为然,朱全忠想杀韩偓不成,在皇帝面前诬告他,皇帝将韩偓贬谪到濮州当司马。哀帝继位后,召其还宫,重新起用。被韩偓婉言拒绝。两年后,朱全忠代唐称帝,建立后梁,韩偓从此不再进京,携家眷南下福建,隐居南安九日山。

李叔同对韩偓的两首诗非常喜爱,一首是《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这首诗作于韩偓流寓福建期间,表达了对李唐王朝的怀念之情,以及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时值残春,雨后放晴,韩偓虽被迫离开京都,然眼前的景色,又使他心情振作,关心起长安的局势。表示自己要保持当年上朝冠簪的整洁,经常拂拭它,不让它玷污。意指自己誓死忠于唐王朝,绝不臣服于朱温建立的梁朝,浩然气节,洋溢诗间。

第二首是《曲江秋日》:“炊烟缕缕鹭鸶栖,藕叶枯香插野泥。有个高僧入图画,反经吟立水塘西。”这首诗与第一首风格迥异,虽然经历亡国之痛,但其中的悲愤激昂却隐藏起来,外溢的是幽寂空灵之感。

李叔同从中读出了别样的感受,心平气和无杂事袭扰,随处所见尽是青山绿水般的美景。天性中化育万物的能力,所触及的东西就像鱼跃鸟飞般令人开心。

不管是受宠还是受辱,都不要感到意外,不要震惊,只是悠闲地观赏悠悠的炊烟,残荷在淤泥中的高洁。不管是遭贬还是升官,都不要太在意,满面微笑地像个僧人在水塘边打坐念经,随心所欲地观望天空中的云彩的舒来卷去。

尽管少年李叔同还不能完全读懂韩偓,但韩偓的诗与人格,对他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少年时的喜爱,发展到出家后的推崇,为此出家后的李叔同专门花了七八年时间,为韩偓辩诬,为其《香奁集》辩伪。

经过常云庄的言传身教,李叔同在诗文和文字学方面,具备了扎实的功底和知识上的储备。在此期间,李叔同开始临摹《宣王猎碣》等篆字碑帖,还临摹过文徵明手书的《心经》。

十四五岁时,李叔同写出“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这句诗有大智慧:人的一生犹如白驹过隙、昙花一现,但为了那些功名富贵,却也要接受太多的磨难。即使广厦千万间之多,夜晚也就占八尺长的地方睡觉罢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