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故乡

第一章 童年故乡

吴根越角

张钟俊(Tsunting Chang)1913年9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魏塘镇,即现今嘉善县城所在地。[1]

嘉善位于美丽富饶的浙江杭嘉湖平原东北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嘉善由于地处吴国和越国南北交界,被称“吴之根越之角”。据《嘉善县志》记载,嘉善建县是在明宣德五年(1430),由原嘉兴东北的迁善、永安、奉贤三个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余部组成,定县治于魏塘,隶属嘉兴府。[2]永安地处嘉善中部,是县城魏塘镇所在地。嘉善人自古民风敦朴,性情温和,少犯科律,因而得名。清人编修县志,曾有言:“因旧有迁善六乡俗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3]嘉善境内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织如网。县城魏塘镇中心,由一条魏塘市河自东向西穿越全境而过,将城区分为南北两片。其间又有众多南北走向的河渠,当地人常称为“港”,与之垂直交错,又将南北两片城区分隔为若干方块形片区。市民大多傍水而居,称“枕水人家”。房屋正面朝街,便于开商铺,或家庭小作坊;屋背面靠河,以便船运物资及出门远行。

由于河道分隔,早期市内交通主要靠摇船摆渡,十分不便。至明清时期,魏塘有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纷纷捐钱修桥,以便民众出行。加上官府也有修造,于是河道上几近百余步距离,即有一座桥。桥之多成为魏塘镇建筑一种特色。民间有流传顺口溜“旧时街路十里遥,河港横穿十四桥。孙罗日淡小金江,亭鱼费太吊安塘。”十四桥,指的是老城区横穿东门到西门的十里长街河道上,建了十四座风格各异的桥梁。分别是孙家桥、罗星桥、日晖桥、谈公桥、小寺桥、金家桥、江家桥、亭桥、卖鱼桥、费家桥、太平桥、吊桥、安桥、跨塘桥。到建国初期,魏塘全镇共有桥梁九十余座。[4]这些众多桥梁,大部分是石拱桥,在平静的河面上高高凸起,过桥如同爬楼梯,先上后下。桥面两侧,用石墩和条状石板做护栏,称“石栏板”。石墩大多雕有兽首,石栏板也多有雕花图案,成为江南一道独特风景;在河道较为狭窄的部分河段,则在河渠两旁用石头搭建桥墩,中间用两块或三块整块长石板或木板并排搭建成平桥,行走比较平稳。

如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桥,建于明代中期,位置孙文耀家老宅居附近。

为行车方便,如今很多石拱桥改造为平桥。左图张钟俊祖宅附近的亭桥,右图为柳州桥。

河渠两旁是一排排的民居建筑,房屋地基是大石墩,其上多用杉木原木和木方建成。沿街面门窗也是杉木板,因年代久远而略显紫黑色。房屋周围加以石块或青砖砌墙,墙缝勾以白色石灰。房屋正门前地板通常是大石板,里屋地板铺上青砖。沿河街面也是石板铺路,由于行走多年磨损而显光滑透亮。杉木青砖房、石板路、石桥流水,这也是整个江南水乡的民居特点。

现代嘉善街景: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石板路,但建筑风格仍保留。


[1]关于张钟俊出生年月,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多认为是1915年9月出生。但本传记采纳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保存的张钟俊个人人事档案,张钟俊本人于1956年及1980年所写的小传,以及1983年填写的入党申请书为准,并与季文美、张煦等张钟俊的同学、好友的相关记述相互参照。

[2]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页。

[3]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页。

[4].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9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