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四次修订的背后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体制已进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包括新闻评论工作都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此情势下,《新闻评论学》的不少提法、典例和当前形势不相适应;而且,从各种新闻媒体评论的变革看,除了报纸评论外,广播电视评论应运而生,出现了评论类的节目;评论的技法在实践中也更趋多样化,更趋讲究与成熟。这一切,迫切需要有人对此进行科学的抽象,加以理论的提升,并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加以体现。再从高等院校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点成几何级数增长,各类教材也发展很快,但相比较而言,最缺的就是适合当时需要的新闻评论教材。而我纵然有志于此,但自1983年起相继到青年报社、新民晚报社主持工作后,尽管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不时为同学讲课,也经常听到同学们和社会上要求修订再版这本教材的呼声,出版社也希望尽早动手,但毕竟力不从心,实在无暇独立完成修订任务。所幸的是,为适应当时教学工作的急需,在张骏德、程士安两位新闻评论课主讲教师的积极参与下,1996年,我们对第一版《新闻评论学》进行了一次修订,对原书结构和典例作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个别章节,同时也删削了与新闻评论关系不太密切的内容,还编入曾建雄博士撰写的《中国报刊新闻评论的产生与发展》作为最后一部分。经过这次修订后的《新闻评论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1月公开出版,这对当时新闻评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经过四次修订的新闻评论专著的五个版本。
在人类社会跨入风光无限的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业呈现出更加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新闻评论工作也进入了空前兴盛的阶段,突出表现在各级党和政府更加注意通过抓新闻评论加强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新闻单位更加自觉地把加强和改进言论工作,作为深化新闻改革、增强新闻宣传核心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新闻评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评论的空间越来越大,几乎成为社会生活的面面观;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和谈话类节目相继崛起;网络新闻评论发展势头强劲;新闻评论的写作技法也日趋多样;各家媒体上新闻评论专栏大放异彩;新作者不断涌现……新闻评论园地里所出现的这一切,有多少新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有多少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有多少新领域需要我们去拓展啊!
在此情况下,2001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负责新闻传播类书籍的编审顾潜先生专门来函,希望我对第一版和第二版的《新闻评论学》,独自作一次全面修订,力求反映该学科当前的最新水平,一再说明该书将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博学”品牌,作为新世纪的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问世。刚接到这一任务时,我真有点诚惶诚恐,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顾潜先生一再给我分析有利条件,说什么有26年新闻实践和10年新闻教学经验啦,近几年又有一些新闻评论学的著述可供参考啦,以及退居二线后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保证啦,等等,说得我一时语塞。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前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改定付梓。
这本经过全面修订的《新闻评论学》,内容以前两版为基础,立足于当前这门学科的前沿,既注意阐述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与原则、新闻评论写作的要领与技法,更力求紧密联系当前新闻评论工作的实际,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而且,按照教学的需要,每个章节都附有“内容提要”以及“问题和练习”,因而特别适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使用。出版社考虑到相关丛书体例的一致性,书名改为《新闻评论教程》(第三版)。想不到我的这一番努力,换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本新版教材面世后,受到了普遍欢迎。《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不仅选中这本书作为他的授课教材,还以《巧得丁总新“教程”》为题,在报上撰文加以推介,称赞“这不是一般的修订,实际上是重写。特别是读到‘电视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等新章节时,不禁暗想真是天助我也”。更加使我感奋的是,2006年年初,这本教材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学者评审,还被评定为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首批申报的10余本同类教材中,这是唯一被通过入选者。
为了使这本教材真正能与时代同步,与评论工作和评论教学的最新实际挂钩,在时隔六年之后,根据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要求,2008年我又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教材再一次作了补充和修改,力求将新闻评论在近几年的新发展、新突破、新成果,特别是其在新形势下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功能和作用的提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诸如新闻评论得到空前重视和活跃的背景、党报和都市报言论的嬗变、新闻时评的勃兴、广播电视评论的拓展、网络媒体众多论坛的崛起以及公众话语平台的构建、社论版雏形的新生等涵盖进去。为此,我补充和深化了不少新的评论理念,增写了一些新的章节,补充了不少新的内容,调换了若干新的典例,更加注重突出它的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这第四版《新闻评论教程》同样很受欢迎,在两年内就重印5次,发行5万余册。
2012年,我之所以要对这本教材作第4次修订,首先出于出版社责任编辑章永宏先生的要求,当然更重要的,乃是因为2008年第3次修订以来,以《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任仲平”重要评论为标志,以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积极应对新兴媒体(网络、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冲击为抓手,以公众广泛参与和平民化写作为亮点,我国媒体新闻评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不少新理念、新突破、新举措、新经验,诸如:各级党政领导对党报评论在主流舆论中的引领作用有了新的理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在积极应对新媒体冲击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构建社会公共话语平台方面的开拓与突破;对各种评论形式的恰当运用以及编排手法的不断创新;如此等等。这一切,都应在教材第4次修订中予以反映、梳理和总结,以期对当前评论工作和评论教学有所启示和促进。凑巧的是,这一年的四五月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安排下,我有幸和顾龙、吕怡然、忻才良、刘丽莎等几位同行组成调研小组,就近年来上海媒体新闻评论工作的主要成绩、基本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等课题,陆续到各主要新闻单位作专题调研,获得不少第一手资料,对这本书的修订工作大有裨益。由于准备工作较为充分,我利用在美国女儿家探亲的有利条件,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修订任务。这几次修订,增加补充的都是最新的内容,使其时代性和现实性更为增强,因而在推出第五版时,书名正式改为《当代新闻评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