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学渊源 初涉画坛

第一章 家学渊源 初涉画坛

1

1916年12月6日,丁聪出生在上海。

丁聪祖籍浙江嘉善。祖父是个读书人,父亲丁悚,字慕琴,人称“老丁”,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漫画家。因家道中落,丁悚12岁时就不得不自己搬一个铺盖到上海当铺里去学做生意,学了十几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打工仔一直做到在柜台上写当票。在当铺工作的同时,他还在函授的美术专业学校自学,其题画、写诗、西画,统统是自学的,22岁时成为画家。丁悚最初投稿的刊物是鸳鸯蝴蝶派的《百美图》,但后来他渐渐改画漫画,逐步名扬上海滩,并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协会的招牌就挂在他家门口。丁家曾是上海著名的文化沙龙,聚拢了当时画坛的一些名流,如张光宇、叶浅予、张正宇、鲁少飞等都是丁家的座上客。1912年11月,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在上海兴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即上海美术院,192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丁悚便是该校的第一任教务长。

丁悚的画风主要介于古意与漫画之间。老丁当年的漫画作品留下来的不多,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撰文回忆他小时候看过一张老丁的画:一个人在扬袖而舞,另一人据案饮酒,神情似在嘲笑舞者。题诗为:“张郎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张郎当筵舞,恐更郎当舞袖长。”汪曾祺同时感慨:现在能画这样的画——笔意在国画和漫画之间,能题这样雅俗共赏、富于阅历的诗的画家似乎没有了。又建议搜集老丁的作品,出一本《丁悚画集》,因为:“这对丁悚是个纪念,同时也可供医学界研究小丁身上的遗传基因是怎样来的。”由此可以窥见老丁的画力与阅历绝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看来丁聪是深得父亲的绘画真传啊。

丁聪和母亲

当时,上海美专的创办者刘海粟因为与身兼教务长的老丁是好朋友,所以在丁聪还没出生前就收他做了义子。或许是秉承了两位画家父亲的基因吧,这个小孩子生性爱画,长大后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丁聪,单名一个“聪”字,让人联想到的都是诸如“聪慧”、“灵性”等美好的词汇,可见他父亲丁悚的心意。但丁聪后来誉满画坛的名字却是他的笔名“小丁”。“小丁”两字一共五笔,干净利落,简单得让人陡生几分疑问——为什么要叫自己“小丁”呢?其实倒也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名字的主人看重的就是“小丁”的简洁明了。4岁时,丁聪就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开山之作是一幅儿童画,画的内容是戏台上演《空城计》的情景。

小时候的丁聪

初涉画坛的丁聪,其笔名小丁的由来自有一番故事。这在辛述威先生所著的《丁聪传》中有较详尽的叙述。某日,画界的几位朋友正巧来丁悚家做客,看到了小丁聪的画,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一边传阅,一边饶有兴味地谈笑起来——“我看嘛,这样的儿童创作,可以投寄报刊试试……”

“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署名可称‘丁慕琴(丁悚字)先生之公子’。”

“何需‘借光’?还是叫丁聪。”

“‘聪’字笔画太多,难为孩子,我说就称‘小丁’吧,既有家传之意,书写又便当——怎么样,老丁?”

儿子受到朋友们如此的褒奖和鼓励,丁悚很是感动。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合适么……”

“好嘛!法国文坛上有大仲马、小仲马,本为父子两代作家,我们也可以有老丁、小丁两代画师。”而且,“丁聪”二字笔画也确实过多,意气风发的丁聪曾试着为自己设计过多款签名,但其名字中的“聪”着实让他为难,大了,占篇幅,小了,模糊不清,倒是“小丁”二字,既能与父亲的俗称“老丁”相映成趣,又能于姓名之妙外增添几分画面的和谐。

“小丁”二字融入了长辈的浓情厚意,也代表了长辈对丁聪所寄予的厚望,丁聪也没有让父辈们失望,当然,这是后话了。从如今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讲,“小丁”二字恐怕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从此以后,“小丁”二字便伴随了丁聪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长,“小丁”二字所蕴含的分量和内容已绝非仅仅是当初父辈们的祝愿和期许了。此后,“小丁”二字便一直呆在丁聪的格子画的一隅,安安分分的,不觉已享古稀之年。曾经有一段时光,“小丁”二字因为政治原因见不了天日,丁聪被迫改用“学普”、“阿农”。那个时候,名字的主人心里很不痛快,因为“小丁”已渗入他的血液,难以割舍——除了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丁聪所有的漫画作品上,“小丁”二字一直在主人的庇护之下大行其道,可见丁聪对其之钟情。

旁人不明白丁聪为何如此“专一”,每每问及,丁聪便说自己个子小,这五笔二字很适合自己的形象,何况自己人如其名,永远是小丁——一介小人物罢了。事实上,“小人物”的五笔二字却蜚声中外,名气一点也不小。倒是他本人始终内敛,不事张扬,像个初涉世的年轻人一般单纯、干净,又如顽童般哈哈嘻嘻,像长不大的孩子。

丁聪很喜欢别人叫他小丁,自称:“我好像是个老长不大的老小孩,屡跌泥坑,仍然不谙世事。”丁聪的漫画生涯,是现代中国漫画的一个缩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称:丁侯作画不糊涂,笔底才情敌万夫。今日语言无禁忌,只缘身畔无仙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