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18)

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各族人民的梦想,与人口的变动和发展有什么关系?按照批判新人口论推崇的劳动力不足、人口越多越好论,加快现代化进程就要不断大量增加人口和劳动力。为马寅初新人口论平反将这种颠倒的理论重新颠倒过来,指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人口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的有机构成,实现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些部门如服务行业等,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总量上会有所增加,但是许多部门,尤其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并且有绝对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相当于第一、第二世界劳动力数量的总和,而现代化水平却相去甚远。所以,我国现代化对人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控制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同时要大力提高人口的质量,尤其是人口科学、教育、文化素质。

其三,关于人口与物质资料"两种生产"。由于刚刚为马寅初新人口论平反,心有余悸问题还没有完全清除,人口理论研究还不得不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于是从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寻找理论根据,特别是恩格斯的这一段话常被引用:"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据此,提出并论证了物质资料生产是基础,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同时人口生产也不是消极的,它可促进或延缓物质资料生产的观点。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和论证了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劳动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人口科学、教育、文化素质与经济、技术进步,人口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等"两种生产"不相适应的观点,提出在大力发展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使人口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其四,关于适度人口论。适度人口(Optimum Population)是19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dwin Cannan)提出的,认为在一定生产发展条件下,存在一个适宜的人口数量,能够保证按人口分配的收入最大化;超过或低于这个适度人口数量,按人口分配的收入就要减少。在此基础上,道尔顿(Hugh Dalton)还提出一个数学公式:M=(A-O)÷O,其中O代表适度人口,A代表实际人口,M代表人口失调的程度。若M为正值,表示人口过剩;若M为负值,表示人口不足;若M=0,则为适度。后来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 Sauvy)发展了适度人口学说,提出和论证了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是取得最大经济利益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是国家获得最大实力的人口,是更高一级的适度人口。尽管学术界对适度人口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该理论在人口学理论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把适度人口理论当做资产阶级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涂脂抹粉而加以批判,阻碍了这方面研究的开展。为马寅初新人口论和人口节制主义翻案,肯定了适度人口作为一种人口学理论的意义,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

其五,关于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批判马寅初新人口论之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教条,统治理论界一二十年。粉碎"四人帮"后有所修正,演变为"人口有计划地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不断迅速增长"演变为"有计划地增长"。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同"人口增长"结下不解之缘,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伴随人口的增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