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怎奈何阴差阳错(6)

更令蒋廷黻啼笑皆非的是,一年之后,他的建议居然大部分都实现了。铁道和交通两部真的合并了,经济委员会和建设委员会也一并裁撤了,农林部也成立了。然而,这些变动仅是徒有其表而已,例如,新成立的农林部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前后的几任部长都是军人,为了酬庸他们的功劳给他们一份闲差事。他们毫无农业经验,国家的农业情况不仅没有起色,反而每况愈下。国民政府的机要部门职务,竟成为犒劳功臣的赏赐,这令蒋廷黻寒心不已,后悔当初提出改革建议,不禁慨叹当初一些反对自己的人实在比他有远见。

最让蒋廷黻想不通的是,仅入阁三个月,未等自己的拳脚施展开来,蒋介石就把他外放到莫斯科去做大使。当时的情形大体如下:1936年6月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上,大家讨论派遣驻苏大使的问题。外交部长张群提名吴鼎昌、顾维钧及外交部次长徐谟等人出任驻苏大使,孔祥熙又增提了王正廷。会中讨论上述提名人选究竟何人适当。在各方争论不休、难有结果之际,蒋介石突然转身对蒋廷黻说:“廷黻,你愿意去莫斯科吗?”他不等蒋廷黻回答,继续说:“你考虑一下,三天内答复我。”出席者无不拍手赞成,最热烈的是吴鼎昌。这一次,蒋介石将重任抛给蒋廷黻的目的肯定不仅限于蒋具有丰富的外交知识,了解苏联形势,更主要的意图大概有二:一是二战前夕,中苏关系十分微妙,其中的许多未知因素和意外情况实在无法预料,故出使苏联不啻是一件苦差事,众人皆不愿自找麻烦;二是入阁三个月以来,蒋廷黻横冲直撞,“惹是生非”,蒋介石或许有意借助这个时机安排蒋廷黻接手这一棘手摊子,以期冲散一下他身上的那股子学者气息和打磨掉他锋芒毕露的猛牛棱角。

不久,翁文灏便来看蒋廷黻,一方面翁是出于公务,传达蒋介石的意思,希望他能接受任命,出任斯职;然而,作为私交好友,翁另一方面又警告蒋廷黻,“那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劝他再花点时间考虑考虑。

可是,蒋廷黻不仅是头“瓷器店中的猛牛”,也是一头“只顾埋头干活的老黄牛”,任劳任怨,从不畏首畏尾,对他而言,首要的是国家命运,而绝非个人前途。很快,他便整理行装,北上赴任,人生中第一次开始担当“张骞”的角色。

再进中枢

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零四个月,待到1938年他回到中枢,重新出掌政务处长,依然我行我素。包括老好人翁文灏在内,经常会遭到蒋廷黻的责难。朋友们只能连连摇头:“廷黻的湖南脾气又发作了!”然而等待蒋廷黻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蒋廷黻发现一般人普遍抱怨征兵。经过调查,蒋认为现行的征兵制度存在极大的弊端,虽然乡村损失了100名生产者,但是平均能到前线的士兵最多只有25名,大部分人都利用机会从营房或行军途中逃亡。然而当蒋廷黻去询问负责兵役的主管时,得到的解释却是另一番粉饰太平的说法。于是回到重庆后,蒋主张把征兵的数目减少一半,将薪饷增加一倍,以加强军队战斗力。然而他的一片苦心从军政部长何应钦那里换来的答复却是:“蒋廷黻神经不正常!”

薛岳在湖南任省主席的时候,时常怂恿部下在省内大肆搜刮,挪用公款。蒋廷黻在湖南省考察报告中,曾指出省府用于公共卫生方面的钱还不到预算的百分之一。薛岳立即拍电报予以还击,谴责蒋廷黻歪曲事实。声言自己已在七月份增加了25万元的公共卫生经费,证明自己对人民福利的重视。蒋廷黻向蒋介石说明实情:自己提交的报告是根据五月份的情况编拟的,即使薛岳增拨款项,其数目对于湖南百姓的保健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蒋介石却出于息事宁人的打算,笑着对蒋廷黻说:“你该知道,你们的报告正在发生效果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