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海军界梅乐斯以技术能力过硬而获得提升。他当时已经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40 年至1941 年,他任职于内部控制委员会(Interior Control Board),作记录员,将一些设备应用于海军军舰控制系统。和他一起工作的委员会成员后来成为海军下属各局的成员。由于他那里是一个天然的集会之地,他需要连续不断地举办一种非正式的咖啡聚会,海军的军官们都可以顺便进来聊聊天,休息片刻。
后来,这位生气勃勃、能力出众而又生性浪漫的技术师遇到了一个热情的朋友,中国驻华盛顿的副武官萧迅如(Hsiao Hsin-ju)上校,于是他便开始青云直上,官运亨通。到1940 年至1941 年间,关心中国的海军官员,预见到需要在中国派驻海军观察员,这样不仅可以监控太平洋的气象情况,同时也能监视各个口岸的日本船舶。萧迅如上校经常和梅乐斯讨论此类问题。不久,他和他妻子就成为梅乐斯的好朋友,两家常常一起共进午餐。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不久,欧内斯特·金上将立即口头指示派梅乐斯前往中国,要求其建立一些基地并为海军登陆中国海岸作好准备。但金上将的书面指示中,他只任命梅乐斯为海军观察员,由美国大使馆直接领导。此外,在美国大使馆还有一位他的同班同学,来自海军陆战队的海军武官吉姆·麦克休(Jim McHugh)上校。(我们早在北京就认识麦克休。)
下一步,海军总司令金上将、梅乐斯、梅乐斯的担保人威利斯·李(Willis A.Lee)上将以及萧迅如上校着便装秘密地在华盛顿酒店会面。萧迅如上校竭力鼓吹自己的观点,获得金上将暂时性的口头认可。很快他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让梅乐斯来中国与戴笠合作。事实上,戴笠在华盛顿的代表并不是别人,就是萧迅如上校。
“那么,”梅乐斯问道,“戴笠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梅乐斯的回忆录如此开场,此外书中还叙述了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受到引导,与这位中国的埃德加·希姆莱(J. Edgar Himmler)建立起看似亲密实则脆弱的关系。他发现,尽管萧上校介绍戴笠时说他品格如何之高尚,但在美国情报人员的报告中,却都说他是个声名狼藉的人。鉴于梅乐斯项目所作的贡献,作为中间人的萧迅如上校确实功不可没。问题在于:萧迅如上校需要找到一个与各界有紧密联系、善于随机应变的天生的领导者充当美国援助的通道,他应是一位中国真正的朋友,拥有先进的技术且不在意宏观的政策问题。毫无疑问,梅乐斯个人品质出众,对政治关注度不高,是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