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顾客自己来定价》为什么会多给钱?(1)

初看一眼,“看着给吧”这种策略似乎不可理解:如果一个人可以一点钱都不付就得到一个产品,他怎么会付钱呢?对于任何习惯于商品按一定标价销售的人们来说,“看着给吧”似乎是一个怀着乌托邦理想的摇滚歌手谱写的幻想曲(“哥们,你看着给吧,给我多少都可以! ”),偶尔一首歌这样也无所谓,但要把所有歌曲设计这样的销售机制,似乎毫无必要。

然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看着给吧”这种策略却非常成功。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和英国很多剧院在某些晚上都会进行一些表演,观众可以为这些表演支付任何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美国还有些餐馆和咖啡厅也实行这种消费者掌握定价权的方法。

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四海一家咖啡厅( One World Cafe)就是这样一个餐馆。据《时代周刊》报道:“每天有 150 ~200人在四海一家咖啡厅吃饭,包括律师、 CEO、学生、老人、足球妈妈 ①以及那些不得志的失意之人。”虽然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被要求付钱,但四海一家咖啡厅依然生意兴隆。《华尔街日报》报道称: “(四海一家咖啡厅)自 2005年开始盈利,今年的营收目标是 35万美元,利润率大约是 5%,与其他小餐馆大约 4% ~6%的利润率大致持平。 ”

“看着给吧”策略并不像听起来那样不切实际,因为它摒除了普通定价的很多缺点。对于卖家而言,定价需要搞清楚定在什么水平,而这是非常难也是非常耗时的一个过程。你需要思考:我的产品对我的消费者来说值多少钱?在价格和销量通常此消彼长的前提(某些奢侈品除外)下,什么样的价格能够给我带来最多的利润?这种此消彼长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一旦定价,你就只能向所有人收取同样的价格,不管是不是有人愿意支付更多或更少。结果就是,卖家总是处在更高边际收益和更高销量的矛盾之中,因为更高的边际收益通常会导致更低的销量。于是,卖家仅有的活动范围就是不断地调整价格了。可是,即使在这小小的活动范围里,卖家还是经常烦恼到底什么时候该提升价格,什么时候该降低价格。这种烦恼造成的损失被经济学家定义为“菜单成本” (menu cost),这不容小觑,高达 gDP 1.93%的产值一次又一次被重设价格所消耗掉。

对卖家来说,设定价格还得回答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例如,这个产品到底值多少钱?现在的标价对这个产品来说是正确的吗?对于消费者永远也无法自己制作的产品,如数码相机来说,这些问题就显得更加微妙。即使消费者得到了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依然会想,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地方以一个更合适的价格买到同样的产品。

定价使得每一笔交易都成为一次敌对的遭遇和冲突,无论卖家还是买家都无法从中获得完全的满意。卖家永远不确定他是不是定价过低,以致于把一些钱留给了别人;或者是不是定价过高,以至于失去了某些有价值的顾客。而与此同时,买家也永远不会完全确定,他是不是本有可能获得更好的交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