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新词典》悦活态度

四、群体族群

在一个新旧交替、逐渐迈向多元化的社会,各色各样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彼此间互相碰撞、交融,诞生出形形色色的的社会小团体和社会“亚群体”。互联网既是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镜子,又是加速催生这一现象的触媒。在这片舞台上,有人因为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抱成一团,有人则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互相攻讦。但无论是要捧还是贬,都需要有个对象,于是“某某族”、“某某客”这样的称谓便不断涌现出来,以至于今天我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网络及社会亚群体的泛滥,有些是社会多元色彩的反映,也有些却是社会发展不均衡乃至社会矛盾的体现,如日益增多的“房奴”、“卡奴”,便是典型例子。

1 悦活态度

【小资】

词义:上世纪90年代起在国内开始流行的词汇,全称“小资产阶级”。指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对西方个人自由思想较多推崇,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品味和自我风格的一个群体。“小资”的主力是城市白领阶层,并以年轻人为主。

考源:“小资产阶级”,或称“小布尔乔亚”,原本是马列主义阶级分析法中出现的术语。按《毛选》说法,其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不过,在90年代重新兴起的“小资”一词,已经淡化了政治色彩,而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即通称的“小资情调”。其所指的群体,也从原先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变为了广大白领,即城市企业中的脑力工作者,“有些钱,有些闲,有些追求”的群体。

辨析:90年代后城市中新兴白领阶层何以被冠上“小资”的称号,恐怕是因为其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较为西化,结果便被冠以“小资产阶级尾巴”的戏称了。“小资”摒弃了以往个人服从集体、抵制物质享受等观念,转而追求个人的自由,追求生活的品味,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解放,有其积极性。但是,“小资”也往往流露出过多的自我中心倾向,给人以爱慕虚荣、附庸风雅、对政治淡漠、缺乏批判精神,只关心自己生活舒适乃至行为颓废的消极印象。因此在使用时也多带贬义。其实,用“小资”这个以往用来作为批判对象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作为这一阶层的代称,本身即隐含了讽刺意味。

雷同词:布尔乔亚

【乐活族】

词义:又称“洛哈斯主义”,是一个从西方传入的新兴族群,其特点是提倡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对个人,他们注重身体健康,积极参加锻炼,抵制吸烟和二手烟,吃健康食品和有机蔬菜、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他们重视环保理念、提倡垃圾分类、不盲目消费、支持慈善事业。“乐活族”通过这种对“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理念的认同而努力达到自己所追求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以及贴近生活本源的生活态度。

考源:“乐活族”的“乐活”为其英文“LOHAS”的谐音。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保罗?瑞恩在1998年提出,是“life 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直译即为“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乐活”的概念,对于西方工业社会中厌倦了消费主义的人群提供了不一样的生活理念,并以其追求本真的倡导而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大行其道。其传入中国时间虽不长,但已经有了不少追随者。

辨析:“乐活族”的态度,就是在获得现代技术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要迷失了自我而成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傀儡,不要只想着索取而不懂得给予。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原则。通过包容、乐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获得良好的自我认同和愉悦的身心体验。从这一点来看,“乐活”既是“LOHAS”的音译,也是意译。在中国,它更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相结合,迸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在弥漫着物质主义的后现代商业社会里,“乐活族”犹如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让人耳目一新。

【慢活族】

词义: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度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倡导人们放慢生活节奏,以求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以及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之中解脱,从而放松自己的身心的族群。

考源:“慢活”运动近年来兴起于英国,原名“Slow Movement”(缓慢生活),该运动认为现代人的许多问题源于过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因此鼓励人们放慢脚步,放慢节奏。自活动发起来,受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欧美人的广泛接受,数年内已经有55个国家、八十几万个会员加入。据称更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和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宣称自己为慢活族。而在生活节奏更快的亚洲,这一崭新生活理念也在城市白领之中得到了迅速传播。

辨析: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正越来越快,上班路上行色匆匆的人群,办公室里快节奏的忙碌,用几分钟时间解决的快餐……然而也正是“速度太快”,导致了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问题:浮躁、焦虑、不耐烦、强迫行为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慢活族”便应运而生。“慢活”并不是要把事情弄得缓慢,而是倡导自行掌控生活步调,快慢相宜,从而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品味生活,欣赏风景。这项运动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比如慢走,慢吃,慢购物,慢运动等。但也并不囿于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宁静与豁达心态的培养。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慢活族”的倡议对于维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心态平衡还是很有帮助的。

【穷忙族】

词义:指那些有固定职位,整日奔波忙碌,却由于薪资水平太低而无法改变自己相对贫困状态的个人和家庭。

考源:“穷忙族”一词源于对英语“Working Poor”的翻译,指的正是世界各国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并非失业者,有些甚至还兼好几份工作。然而,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生活成本的高涨以及关系网络的欠缺,使他们不得不陷入“又穷又忙”的境地。不论在欧美,日韩以及如今的中国,这一族群都开始呈现增长趋势。

辨析:有人将“穷忙族”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过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这可能是一部分人的原因,但如果把整个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此就显得有失公允。“穷忙族”的构成主要是社会中下阶层即“草根阶层”、底层白领、体力劳动者等。其凸显出了如今社会对这些群体的保障和劳动权益不够关注,使其相对于技术员工,高等人才等知识经济紧缺人才被边缘化和底层化,其薪资待遇的差距日益加大。而由于薪资微薄,“穷忙族”不得不整日忙碌以糊口,就更没有了参加培训,自我提升的时间,使得其无法摆脱自己的“穷忙”状态。如果遇到家人患病,或是其他意外事故,更可能从此跌入困难群体。这也反映出了社会和职场流通渠道的堵塞。高涨的房价,医疗费用等生活成本,也使得相当部分的白领阶层从原先的“小资”变为“穷忙”,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下流化”趋势。对于社会来说,为“穷忙族”卸去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过于沉重的负担,使其能够有机会积蓄财富并向上流动,才是有利于社会整体稳定的治本方法。

【布波族】

词义:又称“波波族”、“Bobo族”,指的是一类既有中产阶级追求生活舒适和物质层面享乐的特性,又标榜自由不羁、浪漫主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一个精英族群。将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特质和社会阶层融合与一身,是“布波族”的最大特点。

考源:“布波族”一词来源于美国作家David Brooks所著《BOBOS in paradise》(天堂里的波波族)一书。“BOBO”指“Bourgeois”(布尔乔亚,小资)及“Bohemian” (波西米亚)两个词的合并。“Bobo族”自然是指具有前者的雅皮士风范和后者的嬉皮士特征的综合体。具体到生活方式,就是既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又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与反叛。

辨析:“布波族”和“小资、布尔乔亚”一样,都是物质享受的追求者和现实主义者。不过,前者却不似后者一样把舒适的生活格调当做生活本身,不甘于只做一个平庸的现实主义者。因为“布波族”深知现代社会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享乐观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生活的幸福,相反过分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反而对自己的自由带来束缚。因此,他们在精神上选择崇尚自由和反叛,看不起一心想要混迹上流的中产阶级,更不屑于那些浑身奢侈品的“有钱阶级”。但是,他们又无法如真正的嬉皮士那样放浪形骸,完全抛弃物质条件而寻求精神和自我的宣泄,所以便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这也是这一族群之所以具有两种矛盾特质的原因。应该说,“布波族”是聪明人,因为他们已经察觉了物质主义的危险,并努力保留自我而不被社会同化。然而,在强势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面前,“中间路线”是否存在,对自由的追求向往是否会在物质化的生活中沦为空谈和表面形式,这都依旧是难解的问题。

读书导航